分享

当代散文|内蒙寻梦

 夏天微语789 2024-01-19 发布于江苏

当代散文|内蒙寻梦


奇幻喜鹊m


2024-1-1821:39山东

文/博华

初识蒙古大草原,是在小时候不经意间读到的那首著名的古代鲜卑民谣《敕勒歌》。诗词中所呈现的那份美丽、苍茫、辽远的意境像一朵洁白的祥云飘荡在我的心头,让我对美丽的草原风光向往不已。最近当我读过姜戎先生的《狼图腾》之后,更是让我对充满神秘色彩的蒙古草原以及这片草原的主人蒙古民族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认识。古往今来,在中原大地的北边,在那片辽阔无边,绿意盎然的草原上,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一个个游牧民族就像一个个草原精灵,用快如闪电的速度,骑马南下,直搅得中原大地鸡犬不宁。

让在农耕文明熏陶下,过惯了悠闲生活的汉人苦不堪言。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的汉人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且又精彩无比的历史大戏,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回味无尽。带着强烈的历史好奇心,今年七月份,我随旅游团来到了这片一直以来令我魂牵梦绕的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做了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与体验。在短暂的五天时间里,在飞速行驶的汽车上,从草原到沙漠,从城市到乡村,从古代到现代,在时空的隧道里,东奔西突,北上南下,对这片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他们的先人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正在这里崛起的现代文明,做了一次走马观花的游览。时间虽短,但这片神奇的土地所透露出的那份苍茫辽远的历史沧桑感和神秘感,以及现代文明让这片古老土地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这次寻梦之旅收获颇丰。

离开喧嚣的中原大地,走进内蒙高原,除了公路上穿梭往来的车辆,放眼望去,一种辽阔,安静,苍茫的情境,让你初步体验到了书本意象和电视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草原景象。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中国地理课本中提到的那条重要山脉---阴山山脉。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屹立在蒙古高原的南部,将北部的草原牧区和南部的农业区分割开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理景观。

据导游介绍,阴山南部生活的居民汉人居多,大多从事农业生产,车窗外绿油油的农田像一片绿色地毯平铺在眼前,远处的树林里,散落着稀疏的农家。高速公路沿着阴山山脉的走向,与其平行西去。阴山山脉山势不算太高,山上植被非常稀疏,山上光秃裸露的岩石和贫瘠的黄土透露着塞外特有的那份荒凉,与山下那一望无际,且涌动着旺盛生命活力的绿色农田形成了巨大的视觉反差。放眼望去,阴山山脉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横亘在沃野千里的蒙古高原上,气势非凡,让人浮想联翩。

汽车一路疾驰,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汽车一进入市区,扑面而来的城市建筑物上到处悬挂着汉蒙两种文字的牌匾,提醒着你,这是一座蒙汉两个主要民族杂居的城市。与内陆城市相比,街道上虽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是却没有内陆城市经常发生的堵车现象。城市建筑非常现代,时尚,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没有多大的差距。随团的导游介绍说,内蒙经济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连续几年增速保持全国第一。呼和浩特的现代城市景观正好印证了导游的话。

导游指着车窗外面的那些新建筑说,呼市的巨大变化发生在近几年,大部分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及大型城市公共建筑是在近几年落成的。当车子进入市区中心时,一些具有蒙古风情和伊斯兰格调的古老建筑出现在眼前,这些建筑大多在两三层楼的高度,与年轻气派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相比虽然显得有一些寒酸,但这些古老的建筑才是呼市的历史坐标,是这座城市的根,只有它们才体现着这座草原城市的特色,彰显着呼市与众不同的草原城市魅力。

汽车走出呼和浩特市区,穿越阴山山脉,一路北行,来到了朝思暮想的蒙古大草原。车窗外面宽广无边的草原像一位仰面苍天,安静地躺在大地上的女性,以柔美的曲线铺展开广阔的躯体,用宽广的胸怀承载了、接受了上苍赋予她的一切生灵。车子沿着平缓弯曲的草原公路前行,极目窗外,无边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牛群、羊群、马群在悠闲地吃着草。远处那一顶顶蒙古包,像白色的莲花漂浮在绿色的水面上。

从骑马的蒙古汉子嘴里偶尔传来悠长的蒙古长调,透着豪迈与苍凉,更衬托了草原的辽阔与高远。与绿色的草原大地相互映衬,湛蓝色的天空白云朵朵,像洁白的羊群飘在空中,游来荡去。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青草气息,透过车窗,飘进车内,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了草原特有的温馨与美丽。导游告诉我们眼前的草原叫希拉穆仁大草原。我们的旅游车刚一停下,当地热情好客的蒙族接待人员已在夹道欢迎了。

每一位下车的游客都被视为贵宾,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手捧精致的银碗,里面盛满了草原美酒。美丽的草原姑娘唱着动人的迎宾曲向下车的每一位游客依次献酒,每一位游客都照着导游教的方法,接过酒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酒先向上弹—敬天,再向下弹—敬地;然后蘸了一下擦在自己的额头--敬祖先,最后将酒一饮而尽。感觉有一团火从喉咙蔓延到胃里,喝完迎宾酒,欢迎仪式才算完成。

当双脚踏上梦中的天堂;当站在向往已久的草原;当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旅途的一切劳顿都已释放……只有站在草原,心胸才会在瞬间豁然开朗。这种感觉,生活在嘈杂都市里的人们,是无从感知,感受的。这里的天空是如此碧蓝如洗,像靛蓝抹在天穹,似翡翠挂在天际,让人心头涌起一份酽酽的淳情,使人在亢奋之余产生一种肃穆情感。世间的浮躁与尘嚣,在草原宽广美丽的胸怀面前,渺小得不见任何踪影了。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崇拜狼图腾,他们视狼为祖先,因为狼具有聪慧、团结的气质和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几千年前,蒙古人就开始在在马背上效仿狼的习性,东征西讨,最终将中国的版图扩展到欧洲,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许多辉煌的篇章。一切都已远去,只有美丽的大草原从未改变,依旧用她宽广的胸襟养育着淳朴的草原儿女。

她们用特有的马头琴伴着悠扬的蒙古长调向我们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浅吟低唱着过往的英雄、美人。用精彩纷呈的蒙古摔跤向我们展现着蒙古民族的英勇和顽强,用象征纯洁的奶酪向我们讲叙着沉淀的记忆,以及马背上的故事。在热情好客的蒙古导游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最能体现草原风情的蒙古包。

蒙古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它只是采用了蒙古包的建筑形式而已,所用的一切材料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稍事休息,我们便三五成群地走出蒙古包,向草原深处走去。走在草原上,我们忽然发现草原的景色与刚才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的景色发生了巨大的反差,借用一句古诗来形容的话,那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脚下的草长得很矮,且一点儿也不茂盛,一簇簇地散布在整个草原上,脚下随处都能看到裸露的沙地。只有极目远处,才会看到像大片湖水那样的绿色。

眼前的情境让《敕勒歌》中呈现得那种那种美妙意境大打了折扣。看来电视里经常提到的草原草场退化,沙化的问题确实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被蒙古人视为天堂的草原正经历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千百年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遵循着这样的生存法则:牛羊仅为自己食用,马匹仅为自己骑乘,他们不懂得对外交流,经济和贸易在古代的草原上是不存在的,他们因而自足自乐,精神极度自由。随着现代文明的介入,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了整个草原,他们不想做现代社会的边缘人,也想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捷。只不过这种历史的跨度太大了,对草原文明的冲击太过于强烈了,因此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行走在空旷的草原上,不经意间同行的同事指着远处的山顶大声说:“敖包,敖包!”抬眼望去,远处的山顶上,散布着几个巨大的由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堆。“敖包”蒙语音译为“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土块垒成的小丘,本为路标和草场的界标,也作为祭神、赛会的地方。但是一曲广为流传的爱情歌曲《敖包相会》却让很多汉人以为“敖包”是蒙古男女青年谈恋爱,幽会的地方。蒙古导游说,见到有敖包的地方,可以许愿。在敖包前许愿是蛮灵验的。虽然对导游的话半信半疑,但既然来到了大草原,就应该对草原文化有一个了解。于是,不顾路途遥远,和同事一起爬上了远处高高的山顶,按着导游的嘱咐,在路边捡起三块石头,来到敖包前,边把石头投到敖包顶部,边虔诚地许下三个美好的愿望,期盼祖国繁荣昌盛,期盼家人幸福安康。

回到住宿的蒙古包,稍事休息,便来到最大的蒙古包里享受了热情的蒙古人准备的蒙古民族风味十足的晚餐。席间蒙古姑娘为每位客人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在悠扬的马头琴伴奏下,一曲曲具有浓郁蒙古风情的歌曲让用餐的游客忘记了旅途的劳顿,尽情地吃着蒙古同胞提供的饮食。吃罢晚餐,走出蒙古包,一轮巨大的圆月升上了夜空。在用餐的蒙古包前的广场上,热情的蒙古人又为游客举行了篝火晚会。

晚会上,蒙古小伙子在高分贝的电声乐器伴奏下,狂歌热舞,充分展示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血液里涌动着的那份粗犷,骨子里蕴藏的那份彪悍。蒙古姑娘则在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声里,百回千转,尽情挥洒着大草原的广阔胸怀,赋予蒙古女性的那份月光一样的似水柔情。曲终人散,回到蒙古包中,盖上被子,躺在床上。此刻虽然是炎炎夏日,但在这草原上却昼夜温差极大,有一种深秋的感觉。皎洁的月光透过包顶的天窗洒进包内,如水银泻地,散发着几分寒意,我真切地体验了一会边关冷月特有的魅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该不会是在这空旷的大草原上,举头望月时,写下的吧。这时同事的鼾声响起,带来了我的倦意,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

听蒙古人说,蒙古草原上的日出特别美丽。为了看草原日出,我们起得很早,走出蒙古包时天边还挂着半轮残月,天边刚刚泛出鱼肚白。在这细微晨光里草原呈现出一片暗绿色,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草香,青草上的露珠,泛着晶莹的光芒。在一片寂静中等待了一段时间,东方的天边出现了一抹朝霞,染红的云霞慢慢燃烧起来,那朵朵白云在霞光的映照下顿时显得的绯红,太阳像一个羞涩的少女,抖动着红色的彩带飘飘然然,慢慢地露出红红的脸庞来,这时到处尽染着红色霞光,就连绿色的小草和晨雾也被染上了一抹红韵,蒙古包罩上了金色的光环,我们身上披上了霞光赋予的红色霓裳,仿佛是下凡的神仙,霞光染红了草原。此刻只有按下相机的快门,才能收藏这草原日出的美景 。

极目眺望,草原清新的景象,天边的草原辉映在这霞光晨雾中,新的一天开始了,阔大的草原上,到处是沸腾的生命。这时,我忽然明白,草就是这生命的源头啊!一切生命来源于草。正是因为有了草,才有了牛、马、羊,才有了香甜的乳汁,才有了彪悍的草原人。正是这卑微的看似不起眼生命,造就了草原上极丰富的生命,并赋予这草原雄浑、生机、和谐的自然景象。面对脚下的小草,我内心深处不由得升腾起一种敬畏感。

结束了紧张的草原之旅,我们又踏上了去往鄂尔多斯的沙漠之旅。一提到鄂尔多斯,随团的蒙古导游脸上现出自豪的神情。她动情地告诉我们,鄂尔多斯是蒙古最年轻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速最快的地方。鄂尔多斯现在已经超越港澳台,成为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地区,是中国的首富之地。鄂尔多斯近几年在经济领域之所以扬眉吐气,异军突起,靠的是当地的牧业资源与矿产资源。简言之就是羊、煤、土、气。羊就是当地的羊所产的优质羊绒,煤就是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土就是当地随处都能见到的高岭土,气就是

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这四大资源优势助推鄂尔多斯经济后来居上。汽车又穿过阴山山脉,回到与阴山山脉平行的京藏公路一路西行。一路上从鄂尔多斯方向驶来的大型运煤车辆满载煤炭,一辆接着一辆,十分壮观。当我们的汽车行走了大约一百多公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堵车现象。导游指着前面与我们逆向行驶的车道对我们说,今天又堵车了。听了导游的话,我们放眼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型运煤车一辆接一辆停在了路上。我们的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的速度行驶,大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还没有看到车辆启动的迹象,司机们干脆坐在驾驶室里里闭目养神起来。

看来,司机们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堵车现象。目睹这壮观的堵车现象,我们感受到了内蒙作为中国的能源基地真是名不虚传,也体会到煤炭对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汽车驶离蒙藏公路,一路南行,路过鄂尔多斯市府驻地东胜,车没有停留,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城市地面虽然不大,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形成了一片楼房森林,显得那么充满朝气与活力。街道上过往的豪华轿车充分显示了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富足。

车过东胜不久,便来到了被称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眼前绿油油的庄稼和一个个村落告诉人们这是一片汉人居多的农耕地区。汽车驶上黄河大桥,放眼望去,黄色的河水在宽阔的河道中央缓缓流过,体现了母亲河的慈母深情。河岸两边,沟渠纵横,来自母亲河的河水,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孕育了河套平原这个大粮仓。“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句人们过去流传的俗话道出了母亲河对这片土地的眷顾与偏爱。

车行到达拉特旗市,吃罢午饭。便踏上了去往库不齐沙漠的旅程。大约两小时的车程之后,便来到了库布齐沙漠。黄是沙漠唯一的色彩,娇嫩的黄从遥远的天边浩浩荡荡铺陈过来,到了脚下,又一路向身后铺排过去。光灿灿的黄用它明亮的色彩照亮了天空,天被调和成了灰黄的色调,天生黄皮肤的我们,在黄沙的辉映下,也更加将本民族的特色发扬光大。一走下车,便在导游的引导下一步步用脚去丈量黄沙,悠悠地、稳稳地前行。我要感受在黄沙上徒步行走的快乐。我爬上沙丘,远离了队伍。

孤独地行走在黄沙上,挥着手跳跃着,如一匹负重的骆驼,奋力向前。我看见沙漠中的驼队变成了一条细线,我在沙漠里呼喊着,试图与他们对话,但我的同伴们都看不见我了,也听不见我的声音。呈现在我眼前的天和地是何其地大啊!而我却是那样地渺小。脚下的沙地还算坚实,我在它的上面只不过留下了一行浅浅的脚印,那一队又一队的骆驼,驮着比它小多少倍的人类,年复一年慢悠悠地在沙漠上书写着一个个“之”字,然而我的脚印又能存留多少天?这支驼队又能走过多少年?我的眼前忽然凸现出一幅画,画上行走着一些人。

那些曾经力图证明自己的人,他们在大漠中穿行,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历尽艰辛。最终,他们在干渴中轰然跌倒,在饥饿中颓然屈膝,在大漠中凄然迷失。白骨抛撒荒野,风沙深处有几多不屈的灵魂?那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一代天骄,都被风沙卷走,隐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荒漠在这里沉默,寂静无声,犹如一块沉静的璧玉。嫩黄的色泽,细细的浪纹,还有几行驼影,这就是它全部的内容。

上天没有赋予它任何生命,它孤独地活着,长久地存在。人类一次又一次光临它,只是在它的边缘地带,一遍又一遍地用目光将它擦亮,刺激的滑沙,短暂的热闹,是附在皮肤表层的沸腾。亮光无法穿透它的心脏,热度无法抵达它的深处。孤寂的荒漠,永远将苍凉写在脸上。我站在漠漠风中观望,看大漠的更远处。一片黄色的天地,没有沙漠绿洲,没有清澈的湖水,也不可能出现海市蜃楼。它是沉寂的生命,没有任何同伴,树远离了它,草也不与它为伍,家园永远与它无缘。除了自己,剩下的只有风,只有无言的黄沙。

一望无垠的黄沙,沉雄的沙漠,苍凉而悲壮的天地。从草原来到沙漠,这真是生命的两个极端。一处是生命的天堂,用绿色召唤着一切生灵;一处则是生命的荒原,用黄色考验着人类的意志。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游走在这生命的两极,接受着上苍对他们的考验,从而磨砺了他们顽强的生命意志,让他们克服了其他民族无法想象的困难,在欧亚大陆这块地球最大的陆地上,骑在马背上纵横驰骋,确立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面积的国家版图,书写了属于这个民族的辉煌历史。这就是蒙古高原,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

返回达拉特旗住了一宿,第二天便来到了成吉思汗陵。经过大约两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成陵。放眼望去,整个陵地都雕塑在草原上,绘画在草原上,草原是陵园的底色,是陵园的大背景,陵园四周连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极其辽阔,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此时正值野花盛开的季节,草原更有一番动人的风情。人工再怎样雕琢,也无法表现出这种在朴素中显露出的一种自然的雄伟庄严来。这种辽阔,显示的不仅是陵园的气魄,也象征着成吉斯汗的胸怀与眼界。

通过气势恢弘的陵园正门,映入眼帘的是遍野飘扬着的战旗。当时正刮着三四级风,原野上的每面旗都被风抖开,旗借风力,猎猎作响,那千军万马出征的声音,是最雄壮的战争进行曲,我们被这万面战旗迷住了,我忽然意识到这些旗帜仿佛组成了一个“武”字。“武”即意味着冲突,意味着争斗,意味着战争,意味着旧秩序的被践踏,意味着有序化为无序。农耕民族,要守静,在感情上最憎恶这个“武”字。

数千年来,中原人一直修文偃武,文被塑造得光辉灿烂,武被贬低得粗陋不堪。说你“是个武人”,这就含有对你的藐视与鄙视,而成吉思汗用他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在人类历史上塑造了一个光影烁烁的“武”字,他用赫赫战功把一个“武”字发挥到极致,使他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一代战神,成了蒙古民族的精神领袖。“武”就是成吉思汗的奥秘,陵墓的创意者就在“武”字上做文章,这也表现了他们的慧眼卓识。

一进大门,一幅雄伟壮观的战阵图映入眼帘这是成吉思汗“铁马金帐”的大型雕塑群,有380位骑士手执长矛骑在高头大马上。因为都是用生铁汁浇铸成的,可以说是真正的铁骑。铁骑围护着用两头铁牛拉的一顶庞大的金帐,这是成吉思汗运筹帷幄的司令部,大帐后面有推车运粮的,喂牧羊群的,挤奶拾粪作柴火用的,是后勤大营。这就是成吉思汗的出征图,是当年成吉思汗进军实况的再现和复制。

初看都是静态的,一回顾历史,这些静态的雕塑立马都变得飞动起来,你仿佛置身在战场上。听!那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的声音。看!那快马上的武士正在传达成吉思汗的进军命令。而那些铁骑武士个个奋勇,个个英武,正在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这时,我想起宋词中的两句诗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感受到了这种意境。在广阔草原的大背景中,出征图气势雄伟,动人心魄。 与这幅出征图相连的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平台上用大理石铺成元帝国的平面版图。横跨欧亚两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古到今,亚历山大、凯撒、奥古斯都、拿破仑、希特勒都相形见绌。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的唯一。我在版图上来回走了几趟,顿觉激情飞扬,豪情满怀。

我们一行在陵园里走动,猛一抬头,前面凌空飞出两匹相向奋蹄驰骋的白马这是成吉思汗的战马因为高耸云霄,就有一种洒脱飘逸之势。如此状写战马,是很有见识的,草原民族的人力和马力的巧妙结合,使人类第一次离开了地面,创造了一个新高度和一个新速度,正是这种高度和速度成就了成吉思汗的大业。 从陵园后门向陵宫眺望,一眼望不见尽头,此时,有一层薄雾笼罩地面,让眼前呈现出几分迷迷茫茫。陵园中间主通道,据说有4公里长。陵宫,是一个蒙古包式的大帐正在维修,主通道正在铺砌,工程还没完工,正在紧张的施工。

整个陵园据说是一位民营企业家投资兴建的,至今已投入2亿多元,真是一项大浩大的文化工程,更是一个绝妙的大手笔,连蒙古国客人看了也特别兴奋,因为只有在一个有实力的泱泱大国才能营造出这样一个气势宏伟、撼人心魄的建筑群。 说陵,自然有点不确切,成吉思汗是在宁夏逝世的,又是在炎夏,遗体不可能运得太远。明人宋濂写的《元史》中记载说,成吉思汗葬在桃花谷,这个桃花谷在哪儿,无人得知。

真正埋葬成吉思汗的陵地,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为了纪念这位蒙古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派人到现在的鄂尔多斯草原搭起几顶帐篷,里面供奉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头几任大汗用过的衣物武器,作为象征性的陵墓,并从500个武士中选出部分人员守护这些帐篷。后来,这些守陵人一代传一代,成了他们的传统职业。他们被称为“达尔呼特”。成陵虽然被称为陵墓,却没有成吉思汗的骸骨,这里栖息的是成吉思汗的灵魂。在陵地上,我看见一位达尔呼特,他穿着蓝色长袍,守卫着苏勒德祭坛,这是建在高台上的一顶帐篷,陈列的是成吉思汗的武器,一根威武的长矛。

与长矛并列的是一柄像古代汉族使用的方天画戟,起初,我以为是兵器,专家们说这是成吉思汗的军徽和战旗,称为“苏勒德”,它象征武力,是成吉思汗精神追求的符号,也是他的精神信念。成吉思汗行军或坐帐时,它就插在成吉思汗的身后,这个符号就意味着武力和战争。当欧亚大陆还没有遍插蒙古的战旗时,和平对成吉思汗是奢侈品。英雄好汉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尽显本色。

结束了成陵之旅,我们便坐车回到了呼和浩特。接下来便是城市观光和购物,这些对我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并且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五天的蒙古之旅,虽然短暂,但却带给我长久的心灵的震撼和持续的生命感动。回到家中仍沉浸在这次蒙古之旅带来的兴奋之中,于是坐在电脑前,快速将这次蒙古之旅产生的鲜活记忆和心灵感受转化成文字,让这次寻梦之旅予以永久地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