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书法的结构原则,会让你的字变得不一样!

 凤凰山居士 2024-01-20 发布于江西

书法名家堂2020-03-24 15:30
在书法创作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常用的汉字少算也有七八千字之多。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做到个个不同,字字有别,单靠下死功夫记古人的字型,是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总结出简便易行的书法结构总原则,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创作中自由驰骋。书法的结构总原则应归结为:一个心,两种方法。一个心,即字心,字心要凝聚。两种方法,即一收一放。
书法中的创造空间确实大得令人惊叹,就结构而言,一个字到底能写出多少个样子来,谁也说不清,正如通过一点能画出多少条直线来,是一个道理。中国常用的汉字少算也有七八千字之多,而且如此多的字在书法创作中要达到千变万化,各有其形,各尽其态,即使同一个字也要做到个个不同,字字有别。如此广阔的天地,在书法创作中如何把握,确实是个非常吸引人的问题。古人在这方面也曾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做过许多总结,如避让、关照、呼应、上称下载、主次分明、先后有序等等。细细分析,不得不承认这些确实是书法结构的基本原则。然而,实际情况总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原则是有了,但似乎显得复杂一些,运用起来,总觉得不是那么便易。
明代书法家曾在《古今法书苑》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伸之以变化,考之以奇崛,则任心随意皆合规矩矣。”这其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即“下笔有源”,这个“源”指的是什么?他说掌握了这个“源”,随意长短、奇崛变化“皆合规矩”,看来,很有必要弄清楚这个“源”。清代书法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作书所最忌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董其昌先生在这段话中,道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收与放。确实,在汉字书写中,笔画的长短、粗细、大小无外乎一收一放,看来这一收一放,确实能概括书法的结构原则。但又产生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收一放,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下来展开的呢?董其昌所说的“精神相挽处”到底是什么地方?与曾所说的“源”,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我们再来看看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字有九宫。九宫者,每字为方格,外界极肥,格内用细界一`井'字,以均布其点画也。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相挽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画,有在虚画,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中宫;然后以其字之头目手足分布于旁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同样,说明了其精神相挽处在中宫,也就是在字之心。只要凝聚字之心,其余笔画长短虚实随其所需而布,皆合乎规矩法度。
实际上,这一论点,也同样来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的认识,如一棵树,不论枝条长多长多大,均由其树根树干而生;一棵草,不论长多少叶也均由草根而生。人这四肢有长有短,同样也均由人主干而生出。字的笔画也是同样道理,其长短大小,其出处都有讲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下笔有源,破坏了这个原则,也就是违反了这一认识观,违反了自然规律。
这样,这个问题似乎就变得明朗了。书肇于自然,博采众美而来,这些自然属性,必然是书法结构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书法结构中的收与放也应该围绕着字之心来进行安排和布置,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这种认识观是由人们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的世界观所决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