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米安》:人生最难的路,是通向自我的路

 书巷 2024-02-01 发布于宁夏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著有《德米安·仿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在轮下》等作品。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的文字,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也因此被雨果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作为一个混血儿,由于从小接受过比较广泛的文化及多国思想的熏陶,加上他本身天赋异禀,黑塞7岁就会写诗了。
 
但他优异的禀赋与他叛逆的天性,几乎于同一时期,在其身上展现的尤为明显。
 
因不堪忍受经学院的教育,黑塞曾在青年时期逃离学校,为了反抗家庭的束缚,他还曾差点自杀,父母不得不让他遵从自己旨意而活。
 
脱离了学校教育后,黑塞早早就开始在社会上闯荡,他游历过不少城市,尝试过多种工作,在工厂当过学徒,在书店做过店员。
 
但在生存以外,他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应该还有高于当下的某种追求存在。
 
于是,他不断去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他不喜欢拥挤的都市,渴望亲近大自然,闲暇时就拿起画笔学着作画。
 
他喜欢文学,就广泛阅读德国和多国的文学作品,并深入去研究。
 
他喜欢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家,也崇拜东方哲人,如老子、庄子等,博采众长,他的思想也因此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洗礼,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笔下的文字,带有独特的美学风格。

蒋勋老师说:“因为黑塞,我喜欢上了一种独白式文体,像日记,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黑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整整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

荣格说:“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光芒。”
 
个人以为,阅读黑塞的作品时,我们好像可以跟随他重新做回小孩子,重新将人生的道路探索一遍,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长大一次。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诺奖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在德米安的引导下,从困顿彷徨走向新生和成长的故事。
 
 

01

 
十岁的辛克莱少不更事,原本生长于一个幸福安宁的家庭。
 
这个家温暖、明亮、干净、整洁、舒适,一切井然有序,人人恪守规则,拥有良好的品行习惯,人们说话柔声细语,彬彬有礼,每日会有例行的晨读和晚祷,生活充满仪式感与秩序感。
 
辛克莱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既有慈爱又严厉的父母的庇护,也有姐姐们的陪伴,有佣人的服侍照顾。
 
这个世界一派祥和,堪称一个“光明世界”。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贫穷的、无序的、杂乱的 、怪异的,充斥着丑闻八卦、鬼故事和神秘气息的“黑暗世界”。
 
相比之下,“光明世界”是安宁的,美好的,黑暗世界则充斥着危险、恐惧和未知,而被保护得很好的辛克莱,似乎对另一个世界充满好奇。
 
这两个世界并行不悖,但又不可能泾渭分明、互不相干,难免有交错重叠的时候。
 
辛克莱生长在“第一世界”,但他亲眼目睹过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女仆会在洁净有序的光明世界里忙碌,也会在厨房或柴房里,给辛克莱讲鬼故事。
 
辛克莱被父母寄予很高的期望,成为光明洁净、审慎有序的接班人,但期望归期望,辛克莱的成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蜿蜒的曲线。
 
每个人的生命道路都是如此,没有谁的成长过程是一帆风顺的。
 
辛克莱上下学途中,必然会经过那个“黑暗世界”,而不可能绕过那个世界,直接抵达安宁平和的光明世界。
 
正如每个人班级里都有优等生和差等生,每个班里也会有乖孩子和调皮捣蛋的孩子。
 
辛克莱从小衣食无忧,且受过良好的教养,但他不知道的是,另一个贫穷且怪异世界里,有些孩子仅仅是活着,也是艰难的。
 
为了生存,以及长期在恶劣环境里耳濡目染,黑暗世界里,一些孩子打小就沾染了一些陋习,学会了撒谎、谩骂、打架、威胁和欺负弱小。
 
克罗默就是那个“黑暗世界”里典型的代表。他13岁了,比辛克莱年长,也比辛克莱身体高大,性格粗蛮。
 
来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天真无邪,尽管他也带着害怕,但对于另一个世界的人,他没有任何防备心。
 
怀着一些好奇心,以及对友谊的渴望,他潜意识也想融入另一个世界。
 
但以克罗默为首的那个世界的孩子,显然不那么容易接纳辛克莱。
 
于是,辛克莱就在另一个世界的边缘打转,看起来格格不入。
 
童年时期,我们都曾渴望友谊,渴望被这个世界接纳,渴望融入集体,一个好朋友,会点亮童年时光,带去快乐和温暖,反之,如果不那么幸运,也可能被拽入阴影。
 
为了“交到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辛克莱撒了一个十分天真的谎,他谎称自己偷了上好的莱茵特金苹果。
 
非但如此,为了让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他还努力地“描摹”了细节,好让克罗默相信他。
 
甚至为了获得信任,别人让他发誓,他就乖乖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所言句句属实。
 
没成想,这个天真的谎言,却就此成为克罗默用来控制辛克莱的把柄,长此以往,搅得他身心不得安宁,备受摧残。
 
在克罗默的威逼利诱下,为了不让“谎言”被揭穿,辛克莱不得不瞒着父母,从家里偷钱给克罗默,对一个孩子来说,独自去承受那些恐惧不安,内心的压力是巨大的。
 
少年的心事震耳欲聋,但他强忍着,不敢向身边最亲近的人倾诉、求助,那关乎一个小孩可怜的自尊。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个谎言去圆。
 
辛克莱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心理上的压力导致身体也抱恙,他享受着母亲的照顾,内心感到羞愧不已。
 
他整日战战兢兢,害怕自己的“谎言”和“罪行”被揭穿,然而那一天迟迟未曾到来。
 
他像等待戈多一般的,等待着末日审判,身心俱疲。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曾有过一段彷徨无助的时光,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走不进去。
 
其实,辛克莱本可以问心无愧,因为他根本没有偷苹果,但糟糕的是,他以上帝的名义起誓了,克罗默的威胁,上帝名义的绑架,都如同一道深渊,让他越注视,越不敢直视,也不敢直面自我。
 
请记得我们的小辛克莱,此时年仅十岁,涉世未深,任何看似比他强大有力的事物,都可能震慑住他。
 
黑塞说:“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02

 
当辛克莱的身心世界遭受严重困扰时,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德米安。
 
德米安的到来,如同黑暗中亮起一道光,驱散了辛克莱周身的雾霾。
 
德米安比辛克莱年长,他看上去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他聪慧,坚定,睿智,颇有绅士风度,又特立独行,甚至敢于公然反驳老师。
 
这让很多同学都对他充满好奇,辛克莱也不例外,时常偷偷地关注着他。
 
辛克莱关注德米安的时候,不知道德米安其实也注意到了他。
 
一天放学,德米安主动上前与辛克莱搭话,与他一路同行,他们聊到了辛克莱家门上的印迹,聊到了课堂上该隐和亚伯的故事。
 
德米安口中的故事“版本”,推翻了老师课堂上那个老生常谈的版本,他看待问题的视角,唤起了辛克莱强烈的好奇心。
 
辛克莱也头一回,动摇了内心对于过去以往一些事物的单一认知。
 
比如,他发现了,原来对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也可以深入去思考,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全盘接受,全然吸收。
 
正如德米安说:

“这些古老的故事都是真的,但是被记录和解释的方法不一定真实。总之,我认为该隐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只是人们出于害怕给他编造了许多故事,都是些谣言,之后又以讹传讹。有一点是真的,该隐和他的子女的的确确带有某种印记,也因此而与众不同。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片面的,每个人的视线也都是有盲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善与恶。
 
人们内心各自有一把尺度。
 
但大多数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发挥作用,如果不带有一些清醒地觉知,难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甚至被命运的无形之手推着向前。
 
德米安说:“具有勇气和个性的人,总会让别人害怕。”
 
对于辛克莱而言,他害怕克罗默,有着复杂的原因,不仅因为克罗默抓住了自己的“把柄”,也因为克罗默比他强大,个性不羁;
 
此外,就是他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同时,也被道德律令深深地绑架了。
 
人生而就是带着很多问题活着,不是这样的问题,就是那样的问题。
 
但是陷入问题当中去思考,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麻烦,有时候唯有跳出来,以第三视角去看待,问题才会慢慢清晰。
 
而冷静、睿智的德米安,似乎早就看穿了问题的本质:
 
“人只有在背离自己的内心时才会害怕。他们害怕,因为他们无法坦然面对自己。”

“人们只有当他们没有与自身统一时才会害怕。他们害怕是因为从未信仰过自己。”
 
因为内在从未真正相信过自己,所以才将自身命运交给别人去摆布。
 
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所以生命中充斥了太多未知和恐惧。
 
内心不够坚定的人,一生都在找寻自我。
 
人这一辈子,从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意味着我们会不停地探索,我们两眼不断向外张望着,一心要去探索这个世界,其实归根结底,所有的探索,都指向自己。
 
而正如黑塞所说的,这世界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我的道路。
 
 

03

 
辛克莱与德米安一来二去,两人逐渐熟络起来。
 
而另一边,克罗默对辛克莱的威胁,仍在变本加厉。
 
这种威胁时常让辛克莱感到惴惴不安,他害怕,逃避,克罗默的形象却似乎如影随形。
 
一天,同往常一样,辛克莱在被恐吓后,想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克罗默的目光,德米安不知什么时候跟了上来。
 
一开始,辛克莱被吓了一跳,得知来人不是辛克莱,他松了口气。
 
德米安觉察到了他的不对劲,但辛克莱碍于种种原因,讲不出口。
 
正义的德米安,不忍心自己的朋友这副样子,他耐心引导着:

“有什么事或人让你害怕。可是这恐惧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生来不应该害怕别人,如果害怕某个人,那是因为你赋予了他强大的力量。你做了错事,正好让他知道了,于是他就能掌控你。很简单,不是吗?”
 
这个机智的家伙,仿佛洞穿了辛克莱的内心世界。
 
或者,他其实一直在默默保护着辛克莱,早已知道事情原委,只是想听他亲口讲出来。
 
在德米安的继续追问下,辛克莱内心保守的秘密,终于如洪水般,一股儿倾泻出来。
 
德米安下定决心,帮助这个可怜的小人儿。
 
彼时,辛克莱的心事被一人知晓,又是他内心信赖的人,他想到了该隐,也想到自己的经历,不自觉地轻轻啜泣,德米安耐心地安慰他,并护送他回家。
 
回家后,仅一天之隔,可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离家已有一年之久。可见平时背负着压力,他是如何度日如年。
 
仅一天之内,他的心判若两人。他知道自己有了希望,此后,不再是孤单一人。
 
一天,两天,三天,整整一周过去了,克罗默的口哨声不再响起,放学路上,也没有再找他的麻烦。这简直让辛克莱难以置信。
 
德米安默默帮忙摆平了一切,可他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好像只是帮忙把挡在路边的一块石头挪开。
 
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辛克莱,内心五味杂陈,交织着感激与害怕、敬佩与恐惧、欢喜与抗拒,他很想找德米安问个究竟,但终于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开口。
 
无论如何,他好像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德米安的救赎,身心重获自由。
 
这之后,大概是正义和善良唤醒了内心的良知,辛克莱也对父母做出了忏悔,长久积压于内心的愁绪得以疏解,辛克莱获得了父母的原谅,重返光明世界,一切重归于美好,万物和谐。
 
而这份表面的和谐中,就包括辛克莱与自我内心的和解。
 
虽说是在德米安的帮助下,他才得以摆脱长期以来掌控他的力量,而这之后,他能够勇敢直面自己的问题,对父母坦白,于他而言,也是一次突破与成长。
 
当然,这样的和谐,仅仅是看起来和谐。
 
辛克莱内心并不真正安定,他隐约觉得,自己将最忠实的朋友抛在了一边,既无忏悔,也无感恩。
 
他深知自己并非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摆脱了克罗默的魔爪,他曾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他的力量不够强大。
 
但在德米安帮他摆脱麻烦后,他仍旧没能真正独立起来,而是重返父母的怀抱,从光明世界寻求依偎。
 
他感觉自己好像背叛了朋友,他纠结于想要寻求机会,去找德米安坦白。
 
也是那时候,他终于明白了,世上最为艰难的路,就是自我实现的道路。
 
人一旦违背了自己的良心,短暂的安宁,也不会使人真正幸福的。
 
 

04

 
回首自己的童年时光,辛克莱觉得,固然父母那个“光明世界”,曾给予了他很多温暖和安定,然而生命的启迪,却来自另一个“黑暗世界”。
 
那些曾让他感到恐惧、被束缚和令他愧疚不安的,也恰恰蕴藏着成长的契机。
 
正是两个世界的不同,是那些看似具有“破坏性”的力量,打破了他原本蜗居在光明世界的安宁生活。
 
他隐约意识到,需要做出某些改变了。
 
在父母眼里,他可以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对他关怀备至,甚至犯错了,也不一定会求全责备。
 
但在自己这里,自己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面对,自己解决,必须要依靠自己,找到自己的路。
 
黑塞说:“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父母的“伞”再大,也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
 
有些路,注定要自己去探索,而找到自己的路,必先认识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用正念去引导自己,找到一条无悔之路。
 
我们生来背负着一堆枷锁和束缚,若想重塑一个“新我”,就势必得打破一些“旧我”。
 
唯有看清那些束缚我们身心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才能够正确去应对枷锁与束缚。
 
世界呈现给我们许多岔路,但那唯一的路,直指灵魂深处。
 
家人的爱,在给我们温暖和安全感时,有时候也带着沉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有时候,父母过高的要求期望,也令子女感到压抑痛苦;
 
他人的言论、评判,若是不带着清醒的觉知去觉察,不加筛选,全盘吸收,光是人言,也可能把自己压垮。
 
 
黑塞说:

“有时,你总觉得自己不正常,为自己的路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自责。这个毛病得改。看火也好,看云也好,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安心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亲或某位亲爱的神灵的想法!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
 
事实上,外界的很多负荷,或许会影响他人眼中对我们的定义,却改变不了我们本来真实的样子,也动摇不了我们内心的坚定抉择。
 
重要的是,面对那些束缚和枷锁,自己要有走出来的意愿。
 
恰如黑塞在《德米安》中所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05

 
在辛克莱的成长旅途中,幸运地遇见了德米安,此后多年,德米安的正义、善良与睿智,就刻在了辛克莱的心里,悄然影响着他的生命。
 
而在往后的众多时刻,每当辛克莱再度沉沦,或是遇到“瓶颈”,德米安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一次次拯救他的朋友。
 
现实当中,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幸运,深陷困境时候,可以遇见一个“德米安”。
 
很多时候,那些暗无天日的时光,得自己拼尽全力爬出去。
 
也许,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视角,假如德米安不是一个具象的人,那么其实很有可能,德米安,会是辛克莱臆想出来的另一个自己:
 
当他软弱时,给予他力量;
 
当他犹豫时,给予他坚定;
 
当他在善与恶之间拉扯时,给予他勇气;
 
当他背负着沉重的枷锁时,给予他无穷的信心;
 
……
 
这一生,我们要走多远的路,经历多少波折,学会隐忍,懂得宽恕,而后才有勇气回头,去共情并拥抱童年的自己呢?
 
世上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不带疤的,大多都是将一些旧的裂缝补缀起来,迎着光,继续奔跑。
 
生命并不惧怕困难、挫折和阴影,最怕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最怕不敢真正替自己做决定。
 
有时候我们想去实现某种愿望,却背负着枷锁裹足不前,或者还未出发就各自担心,或是明明在路上,却左顾右盼。
 
 
德米安说:
 
“只有愿望真正发自内心,成为我的真心时,我才会有足够强烈的意愿去实现它。一旦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一旦你的心命令自己去尝试,事情就水到渠成了,你可以随心驱使自己的愿望。”
 
但世人面对梦想,有时候往往缺乏放手一搏的勇气,却不缺乏欺骗或蒙蔽自己内心的能力。
 
我们很容易否定自己,怀疑自己,却愿意去相信更多世俗的声音,去相信宿命的安排,不愿意对自己负责,而把自己命运的决定权,交给外力,交给未知的惶恐。
 
稻盛和夫说:“心不唤物,物不至。”
 
《德米安》一书也告诉我们:
 
“你不应该沉湎于那些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愿望。我知道你的愿望。你必须要放弃这些愿望,或学会正确地去期盼。如果某天你学会了正确的祈求,笃信愿望会被满足时,你就会真正地得到满足。”
 
我们终其一生,都走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
 
这条路并不平坦,可能有很多迷雾,甚至重重关卡,唯有看清自己内在真正想要什么,并为之坚定地去尝试,那条路才会越来越清晰。
 
当自己内在真正具备想要改变的意愿,并全力以赴时,整个世界,都会助你开路。
 
文/素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