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天出汗多,按揉四穴位

 循天园 2024-01-23 发布于广西

中医将白天出汗多归属于“自汗”范畴,是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白天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一类病证。

中医认为引起自汗的病因主要是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五方面。素体虚弱,病后体虚,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或表虚卫弱,复感风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思虑烦劳过度,心脾两虚,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导致汗液外泄;或熬夜伤津,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汗泄;肝失疏泄,肝郁化火,或肝火过旺,火热逼津外泄,而致自汗;喜食辛辣,素体湿热偏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自汗病机概括而言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临床上自汗又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来说,自汗多因气虚。自汗所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亦能兼见。自汗久则可以伤阴,出现气阴两虚。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日常汗出过多,常导致精气耗伤,出现神情倦怠,体乏无力,食欲下降等兼症。单独出现的自汗,一般预后较好,经过治疗或采取穴位按揉调理后,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

腧穴调理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为: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即为该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病候“是主津所生病者”,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是大肠原气留止之处,按揉合谷穴,可通达三焦原气,维护人体正气,调整大肠及其经络虚实的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有热,耗伤肺气,表虚不固,可使腠理开泄而汗出,故按揉合谷穴,可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清泻阳明之热而达止汗之功。

复溜

足少阴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肾主藏精,主水,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功能。肾为脏腑之本,肾气的蒸腾气化,肾阴的滋润宁静,对汗出的正常与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复溜穴具有补肾滋阴、通调水道的功效,《针灸甲乙经》中便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的记载。故按揉复溜穴,可达到调补肾精、平衡阴阳、固阴敛汗,减轻汗出的作用。

肺俞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俞穴具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的治疗特点,肺俞为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具有宣肺理气的功效,是治疗肺脏疾患的要穴。肺主皮毛,太阳主表,按揉肺俞穴,故可调补肺气、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减少腠理开泄而致的汗出。

气海

任脉腧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气海为肓之原,为人体原气生发之根,汇聚之处,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具有益气固阳的功效。按揉气海穴,可启元阳而充卫阳,卫阳充则表自固,表自固则汗自止。

自汗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症兼见,也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血糖等疾病的常见症状。日常防治自汗,应加强运动,增强体质,避免熬夜和思虑过度,保持情绪愉快,饮食有节,少食辛辣厚味等。若再坚持按揉上述四穴,更能有效治疗、减轻自汗现象。(曹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