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吠檀多派哲学思想简

 野鹤仙人 2024-01-24 发布于江西

商羯罗的幻影主义不二一元论

商羯罗是吠檀多派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印度哲学史上最著 名的几位思想家之一。他生于南印度,属婆罗门种姓。早年随吠檀多派的思想家牧尊学习,对奥义书以来的婆罗门教哲学理论颇有造诣,创立了吠檀多派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说体系。曾在印度各地 游历,宣传自己的理论。最后死于北印度。

商羯罗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乔荼波陀的“不二论”学说,并对奥义书和《梵经》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改造,构筑了吠檀多派中最系统的'不二论”学说。

商羯罗认为,真实存在的仅是梵,梵是一切的根本,现象世界是梵的一种幻变。由于万有以梵为根本,因而梵也被认为具有最高神那样的力量,是无所不能的。

他认为,梵作为最高存在,必须超越世间万物。第一步是把梵的一切外在性质和特性加以否定。①商羯罗把“梵”分为“上梵”和“下梵”(有德之梵),“上梵”也称为“无性梵”(nirguna),它本身不存在任何性质。在商羯罗看来,下梵和上梵的区分只是人主观认识的产物,在实际上,梵只有一个。

世界是梵通过“摩耶”(未展开物)制造的。

“摩耶”是现象世界的种子,是由下智的人们对于上梵的无明或虚妄所引起。

梵通过“摩耶”创造世界的过程,很像一位魔术师在变戏法。

它先取来五种细微物质:空、风、火、水、地,作为创造世界的基本素材,再将这五种细微物质相结合,产生出五种神奇的物质: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

空大是有1/2空+1/8水+1/8火+1/8风+1/8地所构成,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是按同样比例构成的。现象世界就是由这几种神奇物质变幻而来。

最后,商羯罗的理论与其他印度哲学思想一样,最终归结到超越现象世界上。他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即“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明的遮蔽。

商羯罗认为,对词语的定义不过是把同类的其他事物与某物划分开来,它们都是用来对某一事物下定义。他沿用奥义书的方法,如《广森林奥义书》(2.3.6)说:“非此也,非彼也。”“此自我者,非此也,非彼也,非可摄持,非所摄故也。非可毁灭.非能被毁故也。无着,非有所凝也,无束缚、无动摇、无损伤。”“非粗、非细、非短、非长、非赤、非润、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着、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无量、无内、无外、彼了无所食、亦无食彼者。

商羯罗继承了这类奥义书中的遮诠法,并解释了为什么要使用遮诠法。他说:“如果希望表达绝对存在真正性质,那就要除去一切外部的限制语(upodhi)和特性。这时,性质就不能被任何正面术语阐述了。唯一可能的步骤是全面否定一切对事物正面肯定的性质。说'非……非’。

对某事物的知识通过感觉或心产生,这是因为感觉或心都不能达到梵。我们并不知道其性质如何,也不能解释。感官能感触到的事物可以表明种类、性质、功能、关系。但是,梵不具有这些性质。

尽管商羯罗承认,世界是梵的显现,但是通过观察宇宙来理解“梵”同样是不合适的。现实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是有限的。这样,现实世界无法显示梵的真正性质。而梵的真正性质却是超越一切名和形的。基于这一原因,商羯罗不大愿意借助宇宙论来理解“梵”。既然人的智力和宇宙论都不能有助于梵的理解,剩下的就是“天启”(§ruti)。

商羯罗的不二论思想也贯穿到他的解脱理论之中。与'下梵”和 '上梵”、“下知'和'上知'的概念相应,他把解脱亦区分为两种。一种是 “渐解脱',另一种是'真解脱'。渐解脱是在对下梵的信仰中产生的,由下知获得,这种解脱还讲人死后小我(灵魂)至梵界享乐,它还不是彻底的解脱;真解脱是在对上梵的信仰中产生的,是由上知获得的解脱 {亦称“无身解脱,这种解脱的实现虽然也要求遵从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种种规定,履行种姓义务等,但主要的则是依靠修行者坚持 “梵我同一”的观点,坚持不二论的思想。在商羯罗看来,人的本性是纯净的,真解脱仅在于消除无明,认识真我。


罗摩努阇的限定不二论

商羯罗之后吠檀多派较著名的哲学家是罗摩努阇。此时出于历史原因伊斯兰教已经渐渐渗透与印度相融合。罗摩努阇是印度教中虔诚派的思想先驱。生于南印度的一个婆罗门种姓家庭,早年受商羯罗的思想影响,曾向商羯罗系统中的一些人学习,后来逐渐有了些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在此派中颇有影响的'限定不二论'。

罗摩努阇也是在吸收奥义书和《梵经》思想的基础上创立自己学说的。他接受过商羯罗的一些思想,但后又对商羯罗的理论有不同看法。

 他虽然与商羯罗同样承认奥义书中提出的梵是最高实在的观点,然而 却反对商羯罗及其先前的一些哲学家的“摩耶'(未展开物”理论,不赞成把现象界看作是虚幻或无明的产物,认为无明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罗摩努阇认为,梵虽然是一种最高实体,但却并不是没有任何属性和差别的。他针对商羯罗等人的关于最高实体没有任何属性和差别的观点说:'那些主张实体没有一切差别的人无权断言这或那可证明这种 实体,因为一切正确的认识方式都以带有差别的事物为对象。'

罗摩努阉认为,小我(现象界与最高我(梵)之间的关系是属性与实体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光是火或太阳的一部分,或白色等是具有这些颜色的东西的性质一样。小我与最高我虽密不可 分,但二者又不相同。

小我是最高我的属性或部分,属性或部分尽 管隶属于实体或整体,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属性和部分不实。同样,作为属性或部分的现象界虽然隶属于作为实体或整体的梵,但并不能由此认为现象界不真实。

罗摩努阇虽然坚决主张现象界的多样性和差别性是真实的,但他也始终承认作为实体而存在的仅是唯一的最高梵。现象界(小我虽实在,但也仅仅是限定客观实在的属性或部分,万有的最终实体是'不二' 的,因而罗摩努阇的这种梵我关系理论被称为'限定不二论”。

罗摩努阇的认识论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表现在其关于'量”的理论 中。他提到了三种量:现量、比量、圣教量,把它们作为论证自己理论、 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工具。

他的这三种量比商羯罗理论中的这三种量 的地位要高,因为商羯罗有“下知”之说,商羯罗提及的三种量及所获得的知识基本属于下知的范围。这和罗摩努阇所说的三种量所起的作用或地位是不同的。

罗摩努阇也论及了达到解脱的方法问题。他特别强调对神的信仰 和敬爱,认为梵即神(毗湿奴),倡导通过忆念和冥想直观神来求解脱。

罗摩努闍还宣传宗教上的平等思想,认为甚至首陀罗如果真正崇敬神,舍身皈依神,也能获得解脱。


摩陀婆的多元实在论

摩陀婆是商羯罗之后另一个较有影响的吠檀多派哲学家。他出生在南印度,早年曾追随商羯罗系统的一些人,但后来提出了自己的新思想。

摩陀婆亦有大量著作,对婆罗门教的几个主要圣典作了注疏,其中 最集中表现其哲学观点的是其《梵经注》。

摩陀婆对印度其他哲学流派的理论较为关注,曾吸收了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耆那教等的思想。

摩陀婆与大多数吠檀多派的思想家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奥义书和梵经中的一些基本思想。他承认梵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因,认为梵也 就是最高神(毗湿奴),它力量无限,全知全能。

梵具有纯粹精神的本质,这种本质存在于一切不同的事物中。摩陀婆赞成奥义书等婆罗门教圣典中所说的梵的不可描述性,认为梵超出了言语、推理等一般 认识所能达到的范围,但反对那种'有德之梵”(下梵)可见可描述、“无 德之梵”(上梵)不可见不可描述的观点。

在梵我关系问题上,摩陀婆持一种'二元论'的观点。他认为,梵虽是根本,但梵与小我不同一,二者是分离的。他不同意商羯罗的许多观点,坚决反对“摩耶'的理论。他实际更为强调的是小我的实在性,更为强调小我与梵之间的差别。

摩陀婆明确宣称:小我与神(梵)是分离的, 小我与神(梵)不同一。

正是由于摩陀婆极为强调神(梵)与小我(现象界)的实在性和之间的差别,他的理论才被称为多元论。

在论证其二元的梵我关系理论时,摩陀婆提出了著名的五种基本差别的理论,认为在神(梵)与小我之间、神与物质之间、一种物质与另一种 物质之间、小我与小我之间、小我与物质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差别。

在认识论方面,摩陀婆的观点大致与罗摩努阇相似,承认现量、 量、圣教量的效用。

他极为强调奥义书等婆罗门教圣典对获得正确认识的作用,同时也认为正确认识的产生也需要进行祭祀。

在解脱论方面,摩陀婆认为,要获得解脱需要学习吠檀多派哲学的知识,而且对神的崇拜和献身亦是重要的。


尼姆巴尔卡本质不一不异论 

主张布拉夫曼(梵)、个我、物质世界是永达的真实存在。梵是拥有无限完整属性的毗湿奴神, 也和克里须那神同一视之。

  梵和个人、梵和物质在本性上不同。 梵是原因, 个人就是结果, 关系就像海水和海浪, 太阳和光线一样。 

  另外,梵是整体, 个我是部分, 两者不同。 但是,另外一方面, 个人是梵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梵并没有完全不同。

因此,梵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太阳和光线,海和浪一样, 从本质上说是一不二的。别异性和不异性都是真实的,互不矛盾。

他用因果关系来说明梵和个我不可分离,说明了两者的不一不异性。

尼姆巴尔卡说, 解脱就是像神一样(tadbhavapatti), 在本质和属性上变得相似。 

为此, 行为,知识,念想, 对最高神的皈依, 对师的皈依,需要实践这五种修行才能解脱。而对神的信爱可以得到神的恩宠,是最好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