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勇德”(张再林·赵永刚)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1-24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波澜壮阔地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在拉丁文里,勇敢和美德是同一个词(vitus);在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里,在所谓具体的德性名下勇德排在第一位;在尼采那里,他对生命的强力意志的肯定决定了其对勇敢亦备极顶礼。
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
其一,心性之勇。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字,就是其明证。尤要借出的是,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既非两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需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忻而不挠.勇也,代表了百折不挠、刚毅果决的力为力行;重振中国武勇传统的颠元提出极天下之色,不足赋吾之目;极天下之声,不足淆吾之耳;极天下之艳富贵,不足动喜之心,岂非大勇乎:这都与中国伦理哲学的圭臬——“依自不依他的精神一气相通。
其二,气力之勇。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是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化为一种气力之勇。《说文》曰勇,气也,孟子认为勇能否成立取决于能否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则提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褒,三而竭,并且主张战斗力的提升在于莫径治气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字从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事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
应该承认,即使在我们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
材料二:
在金文中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有很高的地位,勇是坚守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健进行分类,明确地区分小勇大勇:前者是基于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后者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
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分别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是承蒙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于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陆九渊认为达致仁者的困难在于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可见,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A.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标志着首次跻身我国道德伦理的领域。
B.中华民族在勇德建设上的贡献非常突出。从孔子开始,许多儒学大师对勇德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C.荀子和孟子都对勇德进行了分类,而荀子的分类比孟子更为细致合理。
D.在孔子不惧的基础上,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是直到宋明时期理学家才赋予勇德积极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表现了他对宋明儒者静坐空谈的批评,延续了中华民族对勇德的追求之旅。
B.《老子》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很好地印证陆九渊的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也
C.“六艺中的”(射箭)“”(驾驭车马)就是用来训练人的勇气和胆量的科目,这可以看出儒家对勇的重视和培养。
D.《中庸》有云: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里的”“”“大致可以对应我们今天的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不恰当的一项是(3)
A.“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勇德的自然德性
B.“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勇德的自然德性
C.“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勇德的道德德性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勇德的自然德性
4.围绕勇德的话题,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

5.苏轼《留侯论》曾言: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1.B(A 项由原文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可知,正式跻入不能表述为首次跻身C荀子的分类比孟子的更细致合理理解有误。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但二者分别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都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没有谁更合理的表述;D项表述错误。由原文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可知,宋明理学家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2.D(仁和勇都是德育)
3.B(“自我反省觉得自己理直(合乎道义),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这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属于勇德的道德德性;项肌肤被刺不后退,眼睛被刺也不眨。想着输给对手一毫毛,就如同大庭广众中遭鞭挞。这是以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映,属于勇德的自然属性;C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是出于保卫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的公义,属于道德德性;D天子发怒,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这是秦王为了个人的欲望而牺牲百姓,属于自然德性)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4.(1)材料一侧重从中华民族对勇德建设的突出贡献和古人对真正的的认识两个方面来论述勇德无论何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必修之课。
(2)材料二则侧重论述从上古到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再到宋明理学家对勇德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每点2分,共4)
5.(1)真正有大勇气的人,遇到突发情况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2)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寸步不让、睚眦必报的匹夫之勇,是孟子所说的小勇;如果勇不符合道义,则属于荀子所说的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
(3)那些胸怀大义、不屈服于权势、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的士君子之勇,才是大勇,才是苏轼所说的真正的勇者。(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