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审丑”理念,领先时代三百年

 书法心法 2024-01-25 发布于河北

苏轼学识渊博,才盖古今,述文纵横捭阖,作诗豪迈雄健,是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天才。

关于苏轼“审丑”的书法理念,想必大多数看客都不曾耳闻。确实,这种与世俗背道而驰且需要一定古论积累的思想,并不容易在大众间普及,多数听罢会侧目怀疑其真实性与可靠性,甚至会认为此论凭是后人空捏造,强行安插在苏轼身上。

无妨,日子一天一天过,文章一段一段讲。在讨论苏轼坚持“审丑”的美学思想前,得先了解一下苏轼的书风及美学追求,如此才能为分析“审丑”理念做好铺垫。

作为开启宋朝“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苏轼在宋朝书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梁巘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其中“宋尚意”的“意”,就是受到苏轼那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繁推求”的启发而来。

至于《次韵子由论书》中所写“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更是被后代奉为论述“尚意”之经典。

关于“意”,明代项穆理解为“未形之相也”,通篇布算之后,以想象力去营造整体感觉,然后随性发之笔端,为 “意”,古人讲“意在笔先”,道理是相通的,专栏文章里具体解释过。

通俗来说,“意”是书写者把内心感受和创作联想结合在一起的无意识流露,是立足于法度之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大概可以理解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苏轼学书的过程中,曾有幸得到过当代多位前辈的理论教导和书迹释疑,在综合学习之后,他发现一旦为“法”所束缚,便很容易丧失自我。这不单是古人,也不单是苏轼那个层面的人在思考的问题,在当代很多具有一定基础的书家身上更易显现,一边是严苛的古人法度,一边是被古人挖掘殆尽的创新机会,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标准,在成就上并不会达到如前人一般卓越璀璨。所以,这个契机下往往会发生一些书学思想上的转变。

苏轼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就是这种书学思想的前瞻性,让苏轼对颜真卿的书法推崇备至,因为颜真卿的字也是“变法出新意”,从二王中脱胎而出。

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美学思想在当时与在今日并无差异,崇尚晋唐书法的宋朝,反对苏轼创新者叫骂声不绝于耳,但苏轼并不理会,反而自负的说了一句“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说白了就是不走古人老路,不亦步亦趋的模仿,因为模仿没有出路。

历朝历代主张变革的,各个领域,均或为“天才”一般的人物,也只有天才式的人物才有此魄力,才有此见识。

正是有了这样的“豪言壮语”与“实践成果”,苏轼在此进一步理清审美矛盾,才有了《次韵子由论书》中那句惊为天人的“貌妍容有矉,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只要是漂亮,皱眉又如何?只要是美玉,不圆又如何?

端庄的姑娘也不能一直板着脸,可以多些欢乐。雄赳赳气昂昂的汉子,也不是不能用小拳拳捶胸口。(原文不是指人)

苏轼在以一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来看待书法审美。

这也就是“审丑”重要的开端。

美很重要,但美中一定要有些缺憾,才更有意思。

在我读到苏轼这句诗的时候,我没想到古代书论,反而想到了一个外国人,阿历山德罗,也就是断臂维纳斯的作者。无论维纳斯的手臂是如何断的,总之断臂不掩华彩,甚至比带有手臂更具想象力,这大概就是“审丑”的重要性。

不禁感叹苏轼这天才一般的艺术嗅觉,这在历代书家中都未曾出现过的。在苏轼之前,诸人之变都是立于古,脱于古,苏轼虽也如此,但其在理论上拓展了传统书法的美学外延。

苏轼的这些思想,在近端改变了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在远端刺激了南宋、金、元书风的发展,尤其是明朝的大成气象。

比如张即之,杨维桢,张雨,徐渭傅山等。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苏轼坚持“审丑”的书法理念,并不代表一味“创新”,这些概念也并非他凭空想出,而是从魏晋中得出。其中所言“古书法”,说的便是钟张之流。

淡化波折,从隶变楷,也是一种打破世俗的审美概念,一笔三折与一笔平画,美感自然是不同的。中国古典审美是一种“加法”,以繁为美是一种审美取向,也就是说当时楷书是“丑”,所以在魏晋时,虽然楷书已经能出现,但所有高规格题字与碑刻,都由隶书完成,少有楷书。到了今日,楷书成为实用性最强的书体,隶书的一笔三折则又成了一种“审丑”,这是一个轮回式的过程。

守骏莫如跛,说的便是钟张之类打破“完美”所做出的转变。

书法是一种极具时代性的艺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用与追求,苏轼在强调“审丑”观念的同时,并不忽略刷其他方面的因素,只不过相对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而已,更加强调立足于法度的个性表现,不再一板一眼,处处约束。他自己口中所说“吾书不甚佳”,多数像一种调侃,意思是别人说他“书不佳”,他也欣然承认了。这无疑验证了一个件事,真正懂书法的人,能摸清书法发展规律的人,都不想太多解释。

在苏轼的书法理论中,“审丑”作为辩证美学的拓展,其根源依旧植根传统,比如“书必有神、气、骨、血、肉,缺一不成书”,关于这五个字,在《与古为徒》专栏中清楚解释过,任何一位名家,都离不开这五种基础。

“审丑”之于“审美”,就像李白也不恪守格律的狂放飘逸,就像小丑在监狱中对蝙蝠侠所说“你的存在让我的人生更加完整”。如果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解释,大概还是那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对书史有了解的朋友不难发现,历史总是在重演,书法的发展在书法史中总是可见端倪的,理论会先于实践,先行注定会被世人曲解,这大概是每个朝代都在发生的事情,从未谢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