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材料)关于“笔墨·中国画”(吴川淮·吴洪亮)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1-25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这场争论在AI和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而我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看似简单的笔墨纸砚的组合,却贯通天地世界,构成了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超然客公众号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呼吁对中国画的改造,其初衷是善意的,是充满期待的。但是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已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现代精神。

(摘编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材料二: 

比起过去,如今的中国画创作更加自由,艺术家更关注艺术本体,甚至笔墨都可以不再是中国画唯一的载体。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我们相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怀抱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对于中国画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生存问题,还要认真对待数字化或者虚拟世界中的生存问题。5G时代,中国画如何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5G时代把许多毫无关系的事情建立起联系,从而创造新的可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我们有可能面对的是一个从接受倒推创作进而改变创作的方式,这就是5G时代带给我们的一个机遇。包括目前争议较大的人工智能,也不是对过往中国画一些原有价值的否定,而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新的机会。这些超出了我们习惯、逻辑的新技术,甚至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美或意义的认识。

中国画在传播角度也有着特别的生命力。比如笔墨问题,笔墨被描述得越玄妙,那些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就越发不可与外人道,甚至成为小圈子中的“暗号”。几十年来,艺术家与学者讨论甚至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它是不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以及如何才能证明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不想陷入固有的思考窠臼。我们常说一幅中国画画得好,叫“笔精墨妙”,但是在展览中,这样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画尤其是手卷、册页、扇面等,没有油画、雕塑、影像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在博物馆、美术馆等空间中容易被忽略。而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大家可以方便地放大作品,以细读画作中的微妙之处,此时的感受是直接而简单的。观者只需经稍稍点拨,便可能得到恍然大悟的惊喜,进而破除对笔墨的认知恐惧。这或许就是时代给中国画带来的理解上的小小福利。

(摘编自吴洪亮《中国画不能单纯延续传统笔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笔墨官司”语带双关,既指用文字进行的争论,也指关于笔墨的争论。

B.材料一中的“江潮汹涌”“百舸争流”,前者侧重于势头强劲,后者侧重于流派众多。

C.材料二中的“虚拟世界中的生存问题”,指当下中国画创作与新技术使用的关系问题。

D.材料二中的“福利”指有利条件或者促进作用,“小小”二字带有欣喜和珍惜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能够用国别称呼,与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B.两则材料的作者都主张艺术上要有包容心态,但前者更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C.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是文化自信,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亦然。

D.智能手机为中国画的理解带来福利,使其在传播上较其他画种更具生命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B.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用墨无他,惟在洁净,洁净自能活泼。涉笔高妙,存乎其人。……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

C.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写到:“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国人岂无英绝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

D.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中指出:“东方艺术……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达情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

4.在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上,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4分)

5.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反驳对中国画进行改造的呼吁的?请简要概括。(6分)  


1.C。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不仅仅是创作,还包括传播。

2.D。原文是“有着特别的生命力”,没有与其他画种比较,故“较其他画种更具生命力”错。

3.C。C谈及中西结合,与材料二最为切合。A介绍绘画六法,D讨论东方艺术局限,与材料二基本无关联。B谈绘画用墨,颇为玄妙,与材料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材料二主要观点。

4.①材料一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不可替代;材料二并不完全认同笔墨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指出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唯一载体。②材料一从创作角度论述笔墨对中国画的重要性;材料二还从传播角度论述5G时代中国画笔墨认知的便利。(每点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论述笔墨的不可替代性,进而指出脱离笔墨的改造就不是中国画。②用例证法证明中国画笔墨并不放弃创新,否定对方的守旧指责。③用中西画不能互相代替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不可改变。(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