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蓝|京九铁路:客家专线与革命专线 2363

 邹蓝茶座 2024-01-26 发布于广东

            京九铁路:客家专线与革命专线 

邹蓝/文,图

    前一阵走了半段京九铁路(北京到香港九龙),深圳经惠州、河源、赣州、吉安,然后继续向北南北纵贯江西到南昌、九江,然后沿长江南岸过芜湖、南京到无锡。 

    以前多次走过京九线,不过我从未如此想过京九铁路与客家与革命的关系。 

    在火车卧铺车厢里,尽管能休息好,但也不是舒适的环境。到站人下人上的一阵阵杂乱。旅途无法干严肃认真的事,脑子倒是可以肆意随想。记得七十年代后期读美国文学奠基人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的《见闻录Sketch Book》。其中有一篇是《旅程The voyage》。说的是他从美国坐船(那是19世纪的事,直到20世纪初也是跨越大西洋蒸汽机轮船的航海,1838年起欧洲才有蒸汽机驱动的轮船,比如灾难的泰坦尼克号,1914年)。他的意思是,在陆地上旅行,风景是连续不断的。而在船上穿越大西洋,风平浪静时到处是水天一色,单调之至。而遇到风暴,偌大的轮船在大洋中,也只是暴风中的一片树叶,乘客则惊心动魄。风平浪静时,在船上啥事不干,倒是能听凭思路随意发散和浮想联翩。不过200年后的现在,高级游轮上,任何休闲娱乐都有,甚至还有游泳池和赌场,健身房、图书室,舞厅等等。这跟华盛顿·欧文那个时候的越洋轮船大不相同了。不过泰坦尼克号上也是有舞厅的,但娱乐设施方面那时还不多,声光电技术还没兴起。 

    火车卧铺跟老早的越洋轮船差不多。硬座的环境太嘈杂,邻座的一阵喧哗,就能把正在神思的人思想发散随时打断。而卧铺里相对安静,躺着或坐边座看窗外飞逝的山野。基本没人打扰。这状况,倒是跟华盛顿·欧文描述的越洋轮船的航行差不多。 

  

                                   客家民系 

    中国的客家人聚集区,是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东梅州与河源。而珠江的东江流域,几乎都是客家聚集区,梅州、河源、惠州,深圳(实际上是早先的宝安县,含如今香港的新界)。 

    从客家民系形成的三大波中原居民逃避兵燹战火南下的唐末、北宋南宋之交,以及更早时期的五胡乱华,中原民众,主要是河南与河北中南部与山东西南部,南下逃避战乱。一部分人到江南,也有一部分过长江后循赣江而到赣州一带,并逐渐向南现在的广东梅州一带,向东往现在福建的龙岩一带分散。到广东梅州一带的,随着人口繁衍,循东江而下,到河源、惠州和深圳东部(现在的广深铁路以东地带,含现在香港的新界),以及河源与梅州往西到粤北韶关一带。 

    京九铁路从九江开始就循赣江河谷与东江河谷向南到深圳。这是客家先民南下的线路。而客家先民从中原以及华北而来,京九铁路正好从冀中、豫北、鲁西南、豫东一路南下。这里大致是北方几次超级兵燹杀人如麻时,客家先民逃离故土逃命的出发地。 

    前两年我在九江庐山含鄱口看鄱阳湖,生出感叹。若在北宋南宋之交在含鄱口遥望长江和鄱阳湖交接处,应该是帆船等各种船只竞相从江入湖并继续沿赣江上溯。而湖边大路小路上,拖老带小的中原家族,也面有凄色往南边进发。沿着赣江走到赣州一带停下的家族,繁衍到后来就被归为现代客家的先民。当然,也不是所有南迁的家族都呆下来的,因为也有部分沿途就分散到广义的江南的其他地方。我曾在江西铜鼓县(与湖南浏阳平江毗邻)谋划捐建排埠镇的一栋教学楼事,听分管教育的杨副县长说,铜鼓也是客家人很多的县份。据说是后来南下的客家先民,到赣南后发现土地紧张,已经难于插入谋生,于是掉头北上,到宜春西北方向的山林里扎下了根。

    京九铁路,南北贯穿的是中原客家先民的来源地,然后走客家先民南下的赣江东江通道过南岭而穿过香港新界直达海边的九龙。 

    确实可以说,京九铁路确实是客家文化的专线。 顺便再说一句,康熙到雍正及乾隆早期的“湖广填四川”,主要是赣粤闽交界处的客家人大规模转移到川渝地区。两湖的人迁移入川,留下的空则是另外一句话“江西填湖广”。

    再多说一句,长江以南是湖广填四川,黄河以北则有过洪洞大槐树。

第二部分京九线,革命铁路线,待下次发。

九江,庐山含鄱口俯视鄱阳湖,2021.10

此图是借来的。京九线南下的旁边,鲁豫边界上的滑县,东南部有个桑村乡,该乡有一赵庄村。我专门去过赵庄村。传赵庄村赵姓先祖也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移而来。

这是以前写的一族客家以及湖广填四川文章。

邹蓝|粤赣闽边区的客家人 1927

湖广客家填四川:百日跋涉,老虎横行

湖广填四川,五千里路漫漫

湖广填四川,川人口味变

湖广填四川,川人走天下

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