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芍[资料汇编]

 虽然50 2024-01-26 发布于吉林

赤芍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用法与用量】6~12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自《2020版药典》

  ==========

  赤芍(<开宝本草》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主要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等。西医诊为急性感染性毒血症属于热入营血,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属于瘀血阻滞者,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沙眼、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急性化脓性感染等属于热毒蕴结者。

  【效用分析】赤芍苦寒入肝经,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郁热,有凉血、止血、散瘀消斑之功,故可用治温病热入营血,斑疹紫暗,以及血热吐衄。

  赤芍苦降,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行滞止痛的功效,常用治血热瘀滞,闭经痛经,血瘀癥瘕,跌打损伤、瘀滞疼痛,以及热毒壅盛,痈肿疮毒等。还能清泻肝火,散瘀止痛,又可用治目赤肿痛。

  【配伍应用】

  1.赤芍配白芍:赤芍以泻为用,具有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的作用;白芍以补为功,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二药配用,一敛一散,一补一泻,共奏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柔肝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而兼有瘀滞之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肝郁血滞之胸胁疼痛、腹痛等。

  2.赤芍配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止痛;川芎行气活血,为血中气药。二药配用,既增活血化瘀之功,又借气行血行之力,使行血破滞之功倍增。适用于各种瘀血证,如瘀血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也可用于血痹、痈肿疮毒。

  【鉴别应用】

  1.生赤芍、炒赤芍与酒赤芍:生赤芍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温病热入血分之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炒赤芍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借酒之温通而大行药势,长于活血散瘀,但清热凉血之力甚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

  2.牡丹皮与赤芍:两药均源于毛茛科植物,皆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功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通经、癥瘕、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心肾经,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又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而止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反藜芦。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赤芍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赤芍注射液有扩张肺血管,改善肺血运动状态,降低肺动脉压,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赤芍水提取液、赤芍苷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能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动脉壁脂质、钙和磷脂及主动脉斑面积,从而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炎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赤芍可显著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指数,能明显抑制溶血素反应,对迟发型过敏反应亦有显著抑制作用。芍药苷有较弱的抗炎作用。赤芍对多种实体瘤及腹水癌、肺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芍药苷具有镇静作用,可延长小鼠睡眠时间,有较弱的抗惊厥作用。赤芍苷还具有降温、镇痛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赤芍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伤寒,副伤寒、绿脓、大肠、变形及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及p一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性真菌和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赤芍和芍药苷具有解痉作用,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对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赤芍对肝细胞DNA的合成有明显增强作用,能显著促进3H一胸腺嘧啶核苷渗入肝细胞内,对线粒体氧耗量、磷/氧和呼吸控制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

  【临床新用】

  1.治疗冠心病:单用赤芍煎汤内服,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中级医刊,1984,(9):49]。

  2.治疗急性脑血栓:用赤芍有效成分没食子丙酯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治急性脑血栓形成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9):561]。

  ——摘自《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

  ==========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

  【译注】赤芍药活血破血、清热凉血,善治瘀血腹痛和温邪入营烦躁身热等症。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的功效。凡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等一切因瘀血、邪热引起的疼痛和烦热的证候均适用。

  【用量】6~12g。

  【用法】煎服,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月经过多者不宜用,反藜芦。

  【配伍】赤芍药配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用治妇女血瘀癥瘕,经闭腹痛及外伤瘀血疼痛、痈疽等症;配桃仁,活血祛瘀通经,治妇女血瘀,月经先期,血多有块而色紫黯者;配香附,活血行气,调经止痛,治气滞血瘀的腹痛、胁肋痛及妇女经痛;配薄荷,凉血疏风,治肝热上攻,目赤肿痛,头痛等症。

  【附方】

  1.赤芍药散(《太平圣惠方》)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药、黄柏各60g。共捣筛为散,每服10g,以淡浆水煎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2.如神散(《太平圣惠方》)治妇入血崩不止,赤白带下。香附、赤芍药等分为末,盐少许,水煎食前服。

  【按】赤芍药与牡丹皮均能凉血祛瘀,常相须为用。牡丹皮清热凉血为优,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赤芍药活血祛瘀为好,善祛瘀止痛,还可用治瘀血痛证。

  ——摘自《药性赋白话解》[高学敏]

  ==========

  赤芍

  古代,统称芍药,现在分白芍药和赤芍药。赤芍和白芍的植物品种有一定的差异,加工炮制方法也有一点差异。赤芍主要是来源于川赤芍,而且一般直接把根采挖起来,不去皮,晒干了以后直接入药,是赤芍;白芍用芍药,挖了以后刮掉表皮,要经过蒸或者煮,干燥了以后,化学成分不完全一样。

  赤芍和牡丹皮,是一个相须的药对,相须主要是们在清热凉血和活血化瘀方面,都是苦、辛,微寒,归心肝经的,性能完全相同,功效也完全相同,都用于温热病的血分证,血热妄行也可以作为辅助的药物,也广泛地用于多种瘀血疼痛证,或者说瘀血证,尤其是妇科的瘀血证,使用相当广泛,而且经常一起配伍,相须。这两个药,比较最大的区别,牡丹皮,多了一个清虚热,可以用于阴虚内热证,就有归肾经。

  牡丹皮和赤芍可以用于疮痈肿痛。用于疮痈肿痛,这两个药不是清热解毒药,疮痈肿痛除了热毒壅滞以外,本身有血热,热毒影响了血分,加上局部有瘀滞,才会红肿,最后才会溃脓,这都涉及了血分,涉及了瘀血,在治疗疮痈的时候,需要凉血化瘀,牡丹皮和赤芍药,不管内痈、外痈,都经常使用,但一定要配伍解毒消痈的药,在这些方里面基本上是凉血和化瘀一个综合的应用,没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这两个药的第二个功效表述不同,有的说,牡丹皮是活血散瘀,而赤芍是化瘀止痛,或者活血止痛,更强调赤芍的止痛作用。芍药自古以来,都作为一个止痛的要药,尤其是白芍,历代就很强调芍药的止痛,不管赤芍和白芍,都有比较好的止痛作用。牡丹皮的止痛作用也相当强,一个很好的化瘀止痛的药,至于单用,在等量相同情况下,谁的止痛作用更强,现在还很难讲。其实这两个药,都是活血化瘀作用很明显,而且止痛作用也很明显的,都能够止痛。赤芍清肝热,入肝经,是一个清热药,牡丹皮能不能清肝热,同样的归肝经的清热药,只不过对赤芍强调的多一些,在清肝热这方面,牡丹皮不是完全没有,清肝热的力量赤芍优于牡丹皮,这样可能客观一些。赤芍十八反的药,当然反藜芦。

  ——摘自《张廷模中药学79讲[要点]》

  ==========

  赤芍

  【概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归肝经。功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经闭癞瘕、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目赤肿痛、肝郁胁痛、血痢腹痛。

  【临床应用禁忌】血寒经闭者不宜用。反藜芦。

  【用量禁忌】煎服,6~15克。

  ——摘自《中医临床用药禁忌手册》[马迁、杨勇]

  ==========

  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规定剂量】6~12克。不宜与藜芦同用。

  【古今超大剂量应用】

  1.治疗急性乳腺炎:①赤芍一至二两(折合31.25~62,5克),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苓,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②蒲公英、赤芍药各30克,青皮、

  王不留行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共治疗108例,除11例因脓肿形成转手术并加抗生素治疗外,其余均用中药治愈(蒲永海.湖南中医杂志.1986;(1):15)。

  2.治疗重度黄疸性肝炎:赤芍40~120克,葛根、丹皮各15~30克,生地、益母草、泽兰各15克,并随症加减。水煎服,一日1剂。另设西药胰高糖素加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两组均辅以肝泰乐、维生素等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别是:痊愈20、8例;显效各3例;无效1、3例;死亡0.1例。血胆红素从峰值下降到正常的时间分别是9.24±3.28,21.18+8.31(天)(P《0.05)。治疗组未见有明显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较为严重的肠道反应(马新亚.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3):23)。

  3.治疗慢性肝炎纤维化:赤芍6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2次服,每周6剂,3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10例,结果证明重用赤芍治疗前后肝穿结果提示,中药促进肝纤维吸收的有效率为77.8%(杨大国,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07)。

  4.治疗高度黄疸型肝炎:赤芍60克,大黄(后下)、金钱草各30克,茵陈15克,川朴、枳壳各12克,当归、淋巴炎、丹毒、蜂窝组织炎、小腿外伤感染、下肢静脉曲张并静脉炎等生赤芍60克,生甘草30~60克,大黄9~15克,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丹参、川芎各10克,黄芪10~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180例,结果痊愈178例,切开引流2例,一般服药2~5剂(吴乙青.中级医刊.1990;25(1):5)。

  7.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赤芍1000克,加水4000毫升,煎成药液2000毫升,再浓缩至1000毫升,使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日服药3次,每次40毫升,赤芍实际用量为每日120克,5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二个疗程。共治疗125例,其中93例心绞痛,近期控制72例,近期改善18例,总有效率为96.4%;心慌气短112例,近期控制83例,改善19例,总有效率为91%;心电图改善率为96.4%(解放军150医院.中级医刊.1984;(9):49)。

  8.治疗重症肝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赤芍、生地各90克,白术、黄芪各20克,丹皮、郁金、柴胡、茯苓各10克,枳壳5克,益母草120克,大黄15克。每日1剂,煎服2次,视病情轻重可连续服10~30剂。共治疗35例,结果:显效24例,好转6例,无效5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张孝国.等.江苏中医.1988;9(9):15)。

  9.治疗缺血性中风:黄芪、赤芍各50克,伸筋草30克,桂枝、石菖蒲各25克,地龙20克,土鳖虫、甘草各格竞,并随症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共治疗30例,结果:.湿效24例,改善6例(邹秋秋.等.临床医学杂志1987;3(1):46)。

  【古今医论】

  1.《本草求真》“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者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正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血中活滞。故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子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

  2.《本草经疏》“赤芍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3.赤芍用于治疗重症黄疸性肝炎时,许多医家均举张超大剂量应用赤芍,如方立成治疗重症黄疸性肝炎,赤芍最少用30克,大者用至60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方立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8(1):14)。

  【按语】赤芍基本无毒。临床超大剂量应用比较安全,而且疗效比常规用量者有所提高。目前比较成熟的经验是超大剂量,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病症、重症黄疸性肝炎、肝纤维化、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起始量一般为每日30克。

  ——摘自《古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集萃》[许振国、谢守敦]

  ==========

  赤白芍好似一对“孪生姐妹”

  赤芍和白芍均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根茎,二者均称为芍药,其花色艳丽曾与牡丹齐名,也为我国观赏花卉之一,历来各地均有栽培。现在白芍以家种为主,产于浙江者称为杭白芍,色粉白,品位最佳;产于安徽者称毫白芍,产量最大;其次还有川白芍产量亦大。而赤芍多以野生为主。

  芍药,其味均为酸苦,性味偏寒凉。入肝、脾二经。赤白芍是天生一对“孪生姐妹”,虽性味归经相同,但其品性功用则差异不小。

  白芍收敛,能缓急止痛,益阴养血,滋润肝脾。性偏敛阴、养血、平抑肝火。赤芍则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止痛。性偏散邪、行滞、而泻肝火。

  古今临床方剂中,用芍药者颇多。

  1.四物汤(《和剂局方》)为补血调肝法,是最基础的方剂。组成: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6克。其中熟地黄为主药,当归、白芍为辅,白芍能助当归调经止痛,使熟地黄补血而不滞。治营血虚弱,月经不调。

  2.在调气疏肝法中,临床主要应用以下3个方剂。

  (1)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炒白芍3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其中白芍和甘草既能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止手足筋痛。治肝气郁结、胸胁胀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产后腹痛、胃痛等症。

  (2)四逆散(《伤寒论》):白芍20克,柴胡20克,枳实20克,炙甘草20克。治肝气郁结、疝气、痛经、少腹痛等症。

  ①治疝气:用四逆散加橘核15克,荔枝核15克,小茴香6克,乌药15克,川楝子15克。

  ②治妇女痛经:用四逆散加乌药10克,香附15克,小茴香6克,吴茱萸5克,桂枝10克。

  ③治胆囊炎:四逆散加金钱草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茵陈15克,虎杖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

  ④治乙型肝炎:四逆散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茵陈20克,栀子10克,党参30克,茯苓20克,焦白术15克,甘草10克。

  ⑤治阑尾炎:四逆散加蒲公英30克,牡丹皮20克,川大黄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20克,川楝子15克,木香10克,延胡索15克。

  (3)逍遥散(《和剂局方》):炒白芍3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生姜5克,薄荷5克。治肝气郁结、头晕目眩、乳胀胁痛、月经不调、食少神疲等症。

  本方为妇科病的基础方剂。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血压升高,现代的降压方剂中都少不了白芍平抑肝火,如“十味降压丸”,配方:

  白芍20克,黄芩15克,天麻10克,炒杜仲10克,寄生15克,钩藤2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30克,夏枯草20克,川牛膝15克。治肝阳上亢,血压偏高。

  临床治疗肝硬化常赤白芍共用,一收一散,一刚一柔,功效卓著。如下方:赤芍20克,白芍20克,黄芪20克,炒白术15克,当归15克,郁金15克,栀子15克,牡丹皮15克,丹参20克,茵陈20克,醋鳖甲15克,酒大黄10克,生地黄15克,灵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患者,李某,女,45岁,西医诊为输尿管狭窄,2年前曾在泌尿科做过一次输尿管扩张术,但排尿少毛病并没有解除。该患者几年来一直是排尿少又细,时有尿路感染,尿中白细胞超标。2005年3月要求中医诊治,刻诊:双尺沉,脉缓(每分钟60次),血压正常,面部微浮,手足冷凉,时有腰痛。

  本案分析以肾虚为本,有时白细胞增高时可能有尿路感染,但并无明显尿路刺激症,治则应以温阳补肾为本,化瘀行水为标。笔者曾用下方治疗2周后,症状大为改善,排尿量明显增多。

  赤芍20克,白芍15克,炒白术2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猪苓20克,桂枝20克,附子10克,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补骨脂15克,生地黄20克,山药20克,麻黄10克,琥珀3克(冲服),川牛膝20克。每剂2天,每天2次,每次200ml,口服。

  赤芍在现代药学分类中划为清热凉血之类中;而白芍则划分在平肝潜阳药物中,而在古代并无赤白之分,确为同科一对“孪生姐妹”。白芍补而收涩;赤芍泻而偏散;因此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用白芍;而行滞、清热凉血则用赤芍。平肝潜阳多用生白芍,而妇女病和胃肠道病则常用炒白芍。

  ——摘自《话说中药》[陈胜威]

  ==========

  赤芍——白芍

  【单味功用】赤芍又名赤芍药、红芍药。味苦,性微寒。入肝经。能凉血散瘀、清热退烧,治温热病热入营分,症见发热、身发斑疹、舌绛,以及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又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妇女经闭、疝瘕积聚、胁痛、腹痛、蚰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白芍又名白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本品既能养血敛阴,以治血虚引起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以及自汗、盗汗等症;又能平抑肝阳,以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见头胀、头痛、眩晕、耳鸣、或烦躁易怒等;还能柔肝止痛,用于肝气郁滞、胸胁疼痛,肝气犯胃、胃脘疼痛,肝脾不和、腹部挛急、疼痛,以及血虚、血不养筋引起的手足肌肉挛急、疼痛等症。白芍生者性凉,炒后转温,生者养阴为主,润燥通便;炒后养血敛阴,而不伤胃,用时宜审。

  【伍用功能】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清热退烧,养血敛阴,散瘀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血分有热,低烧久久不退者;2.阴虚津亏,口干舌燥,目赤而痛,而有余热未清者;3.胸胁疼痛,腹痛坚积诸症;4.妇人月经不调,经闭诸症。

  【常用量】赤芍6~10克。白芍6~10克。

  【经验】古人认为赤芍、白芍主治不同,赤有散邪行血之功,白有敛阴益营之力。施老习惯以炒赤芍、炒白芍伍用,善入阴分,一补一泻,以达相辅相成之功效。白芍敛阴,赤芍凉血,二药相合,而退血分之热(敛阴凉血而不恋邪)。白芍柔肝,赤芍行血,二药参合,止痛之功益彰。故凡腹痛坚积,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者其效更著。若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络道不畅,肢体疼痛者,可与柴胡、桂枝伍用,其效更佳,若治大便秘结,与生地黄30~50克为对,其效更捷。

  ——摘自《施今墨药对》[吕景山]

  ==========

  赤芍

  赤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果赤芍(川赤芍)和卵叶芍药或芍药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四川及黑龙江等地。性微寒、味苦。归肝经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周师临证时突出用赤芍治“血热”“血瘀”之证,比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脑出血、雷诺现象等。也常用其解毒抗癌之功,主治上颌窦癌、恶性骨肿瘤、脑瘤、骨髓肿瘤等。

  【药代药理研究】赤芍含芍药背、芍药内脂苷、牡丹酚、苯甲酸、树脂、鞣酸、脂肪油、草酸钙等。

  赤芍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如可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百日咳杄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某些致病性真菌,病毒。

  赤芍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的容量,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可改善微循环。

  赤芍有直接抗癌作用,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祚噬作用。

  赤芍尚有增强免疫作用,以及镇静、镇痛、抗惊厥、解痉等作用。赤芍对肝细胞DNA的合成有明显增强作用

  【用量用法】常用6~12克。周师在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时,常用10~15克。

  在解毒抗癌时,用15~30克。对一此疑难杂症,如硬皮病、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疼痛,雷诺现象等,偶用30~60克。对虚寒性病证忌用。

  【临证应用】

  1.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临证根据病程长短、有无黄疸,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即属于其中一种,一般归入中医阳黄”范畴。

  急性肝炎,是湿热毒邪侵入机体后,正盛邪实,两相交争而成。究其病机,为湿热入侵,蕴结不解,郁而化毒,侵犯脾胃,又结于肝胆,使其脏腑功能失调。肝藏血,主疏泄。肝受到侵犯,就会出现肝郁不疏,气机阻滞,导致气滞血瘀,产生临证所见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也可因肝胆相为表里,肝热肝郁迫使胆汁外泄,不能循其常道,而溢于肌肤,导致身黄目黄,此即形成急性黄疸型肝炎。

  周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注重两个字,一为“热”,一为“血”。这是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的。赤芍是一味活血化瘀药,能“退血热”(《滇南本草》)、“泻肝火”(《药品化义》)、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药品化义》)。周师以赤芍为主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般用量为15~15克。若黄疸严重,必要时还可加至60克治疗急性黄疸型肝茨,周师认为分期辨证论治十分重要。因为疾病是动态的,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如何正确地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就十分重要。①如果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缺乏,恶心或呕吐,常有腹胀、便秘或腹泻,舌苔白腻或微黄,脉弦,有时病人尿色加深,肝脏轻度肿大,伴有触痛,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则可考虑为黄疸前期。周师常以柴胡配赤芍为主组方治之。常用处方:柴胡10克、赤芍15~24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半边莲15克、苍术10克。②如果有黄疸出现,白肤俱黄,黄色鲜明,乏力、厌食、心中懊侬,尿色深黄,舌苔黄腻而厚,脉弦数,肝大或脾大,有触痛及叩击痛,胆红素及丙氨酸转移酶升高,则可考虑为黄疸期。周师常以茵陈、生大黄和赤芍为主组方治之。常用处方:茵陈10克、生大黄6克、赤芍30克、生栀子10克、垂盆草10克、泽泻10克。③如果黄疸消退,精神状态与食欲好转,肝脾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尚有腹微胀,胁痛,冂苦,尿赤,苔白或微黄,脉数,则可考虑为恢复期。周师常以茵陈或苍术配赤芍为主组方。常用处方:茵陈6克或苍术6克、赤芍10克、猪苓10克、陈皮6克、鸡内金10克、薏苡仁10克、甘草6克。赤芍的用量是黄疸前期用中等剂量,黄疸期用大剂量,恢复期用小剂量閻师指岀,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黄疸前則,其类型很多,有消化不良型、流感型、胆道疾患型、风湿型、败血症型、疟疾型、脑炎型等,这就对医者辨证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只要记住《药品化义》的“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癜血,用此清热凉血”之语,即可用赤芍和另1~2个主药组方。而黄疸期的辨证比较简单,只要辨出是热重于湿型,还是湿重于热型。不管何型,周师指出,只要记住《本草经疏》的“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其主除血痹,破坚积”之语,即可以茵陈、赤芍和栀子为主组方,或以茵陈、赤芍和苍术为主组方。

  周师认为有些中药古代文献还是要适当记忆一些,这对临证用药是有好处的。

  2.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是出血性脑血管意外。发病特征为常在休力或脑力活动中(如用力抬重物、情绪激动紧张、用力排便等)起病,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头部剧烈疼痛,尤多伴有呕吐,可有昏迷,喈睡,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由于脑出血多见于50~70岁高血压病人,所以高血压是诊断脑出血的一个重要特征。脑出血的其他表现很多,比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冋向偏盲,或眼周痛,偏盲,失语,癫痫,或严重眩晕,频繁呕吐,不能站立、行走不稳,或高热、呼吸不规则、四肢阵发性强直性痉挛等。白细胞计数一般可在10×10/L以上。头颅CT检查可见出血区密度增高,这对于脑出血有确诊意义。

  脑出血是人类主要死亡病因之一,因而中医对此病也十分重视,《内经》所述大怒则形气缓,而血苑于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就是一种脑出血病证。历代医家对脑出血都比较重视,所以脑出血的症因脉治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怕加重脑出血和引起再出血、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活血化瘀药。但周师认为脑出血之血是离经之血,也就是瘀血,所以适当使用活血化瘀药,才可达到去瘀生新”的目的。而脑出血的控制和再出血的预防,关键是对血压的控制。赤行血,破瘀,散血块”(《滇南本草》),是周师常用的治疗脑出血的一味药。因为脑出血之瘀,多数是瘀热,所以选用性寒的活血化瘀药赤芍为主药治疗脑出血,是比较恰当的当然,以赤芍为主药之一治疗脑出血,必须结合辨证论治。①腑实血瘀型:可用桃仁、赤芍和大黄为主。常用处方:桃仁10克、赤芍15克、生大黄6克、瓜蒌10克、胆南星10克。②气滞血瘀型:可用桃仁、赤芍和红花为主。常用处方:桃仁10克、赤芍15克、红花6克、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牛膝10克、桔梗6克。③气虚血瘀型:可用黄芪、赤芍为主。常用处方:黄芪10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地黄10克、党参10克。④阴虚血滞型:可用麦冬和赤芍为主。常用处方:麦冬15克、赤芍15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益母草15克。

  周师认为对脑出血后出血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古代中医较少用到凉血止血法,即“以行为止”的方法。但临证实践证明,凉血活血有利于快速止血,而且对于城轻颅内血肿,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有重要作用。但脑出血毕竟是伧重病证,所以临证时必须注意:①随时注意监测和调整血压,使之稳定在21.3/12kPa(160.90nHg)左石。收缩压高于24kPa(180nmHg)时不宜应用赤芍。②根据病情可以配合清热平肝、息风药应用,可以防止再出血。③脑出血有严重脑水肿,颅压高而控制时慎用。①)血液病和肝脏病所致脑出血,禁用赤芍。

  寓止血法于凉血活血法(用赤芍等)之中,由于古代有关这方面的经验不多,所以必须在临证应用赤芍为主治疗脑出血时、必须牢牢掌握使用特征,坚持辨证论治,严格遵守注意事项,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提高治疗效果

  3.治疗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是一组因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动脉阵发性痉拿性疾病。临证特点为阵发性四肢肢端对称发白,发绀和潮红。常可因情绪激动或受寒而诱发。山于西医对雷诺现象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所以疗效不太理想。一般用扩血管药物解除痉拿,或用前列腺尜等抗血小板聚集,或用维生素1以减轻局部麻木疼痛。中医对此病也尚未完全搞清,但从古代医学文献中可以找到类似此病的记载。如“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四逆汤主之。若其入内有微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伤寒论》),“脉痹,脉中血不和而色变(《俟宗金鉴)。

  周师认为雷诺现象的基本病理是瘀血阳绪络,从而引起缺血、血栓形成、瘀斑、局部疼痛、痛处固定等表现。因此活血化瘀是基本治法之一。赤芍”“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别录》)、“消瘀血”(《药性论》),散可用作治疗雷诺现象的主药之一。临证时可结合辨证:论治用之、①症见肢端发冷,呈苍自色,受寒冷或情绪刺激就会发病,薄白,脉微细者,可考虑为阳虚阴盛型,治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主用桂枝和亦芍。常用处方:枝10克、赤芍15克、当归15克、细辛2克、甘草6克。②症见手足指趾苍白发冷,间歇性发作,得温暖则缓解,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者,可号虑为气焜血滞型,治以誼气温阴、活血通络。主用黄芪、桂枝、赤芍。常用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赤为15克、当归10克、甘草6克、地龙10克、大枣10克。③见持续性手足指(趾)肯紫发冷,胀痛,受寒后症状加重。甚则指(趾)麻木,舌质紫黯,脉细,可考虑为气血阻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主用赤芍。常用处方:赤芍21克、丹参10克、当归10克、三棱10克、郁金10克、鸡血藤15克。④症见于指或脚趾局部发溃疡,或局部发生环死,手指和(或)足趾发热、发红、肿胀、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治以清热凉血、化瘀通络。主用金银花配赤芍。常用处方金银花15克、赤芍21克、玄参1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

  周师指出,以赤芍为主药之一治疗雷诺现象,赤芍本身的药力往往不足以抵抗病邪,所以一般以赤小与另一主药共同组成治疗的主要部分。但这不等于说赤芍就不重要。因为一个方子中的主要部分,如果抽去赤芍,疗效就会大减。这也是周师在应用赤芍为主药之一治疗雷诺现象时,常以另一药与j赤芍共同组成方剂的主要部分,或者称之为赤芍的对药。对药,一般指二个约共同配用,但偶尔也有三个药共同合用的。周师在此处用赤芍组成对药的目的就是增加治疗雷诺现象的疗效

  4.治疗硬皮病

  硬皮病,一般归入免疫性疾病类,是一种疑难病证。临证可见以皮肤表皮层内增生造成皮肤肿胀,继以变厚变硬,最终出现萎缩。同时,硬皮病还可表现为血管、肺、消化道、肾、心等多个内脏受损的症状。患者的血清中出现多种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所以硬皮病又归属于系统自身免疫病类。硬皮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见。由于硬皮病的病因及部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治疗效果不理周师治疗硬皮病,突出治瘀为主,故喜用赤芍为主组方。“血气积聚”为硬皮病的重要病机,而赤芍“治……血气积聚”,可以说是针对主要病机的。

  硬皮病的病因病机很复杂。比如患者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或突遇风寒湿邪,寒借风热,收引凝滞,积于肌肤,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络道阻塞而致病;或者平素饮食不节,皮肤失荣而坚硬;或脾失健运,水湿壅盛,聚而成痰,痰阻皮肤,加上气滞,而致血行不畅,形成痰浊瘀血阻滞于皮肤而致病。无论硬皮病的病因病机如何,都与血瘀关系密切。所以活血化瘀是使皮病的主要治法。而赤芍味苦,色赤,性散而降,喜走血分,凉血祛瘀,故为治疗硬皮病之首选药。

  临证时,以赤芍为主药之一,结合辨证论治治之。①症见局部皮肤出现局限性发硬,有蜡样光泽,关节活动障碍,兼见低热,身痛、肌痛,咳嗽、痰稀,舌淡红,脉沉细,可考虑为肺卫不宣型。治以疏风解表,活血软坚。主用羌独活和赤芍。常用处方:羌活10克、独活10克、赤芍15克、蝉蜕3克,牛蒡子10克、地黄10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②症见皮肤硬如皮革,关节屈伸不利,手足僵硬,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可考虑为风湿阻络型。治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用独活、赤芍和桑寄生。常用处方:独活10克、赤芍15克、桑寄生1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怀牛膝10克、伸筋草15克、甘草6克。③症见素体畏寒,肢冷,食少便溏,关节疼痛,面部、眼睑、手背发紧和坚硬,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可考虑为阳虚寒滞型。治以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主用熟地黄和赤芍。常用处方:熟地黄10克、赤芍15克、肉桂10克、十姜10克、鸡血藤15克、煅牡蛎30克、甘草6克在硬皮病治疗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不活血通络,则硬皮病病邪难除”这一要点。不过,瘀有新久轻重,所以与赤芍配对之药必须认真选用。当然以“某药和赤配对为主组方结合辨证论治治疗硬皮病、见效不及激素快而明显,但其没有激素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又能延长缓解期,减少致残率。

  5.治疗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哺乳期如女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乳管和乳腺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临证可见:乳房肿痛,局部有包块,皮色发红,伴发热、恶寒。化脓时,乳房肿块增大,红肿疼痛,乳头可有脓液排出,久则溃烂流脓。由于本病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引起化脓、感染、溃破、高热、疼痛,不能喂养婴儿,所以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周师治疗本病以凉血解毒为主,赤芍“治邪痈败血”(《药性论》、“攻痈疮”(《滇南本草》),故以其配柴胡、蒲公英作为方剂的主要部分。常用处方:柴胡10克、赤芍24克、蒲公英30克、全当归10克、橘叶10克、生麦芽15克、路路通15克。

  治疗急性乳腺炎,岩一味重用清热解毒药,尚无法解血分之毒热。《本草经疏》说:“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赤芍正是一味“行血凉血”之药。而急性乳腺炎又是“血瘀”结于乳房,赤芍“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药品化义》),故可主治之《本草经疏》说:“营气不和则……结为痈肿”,这是治疗急性乳腺炎时必须注意的。因为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产妇气血运行失序,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以致乳部气血凝滞发为急性乳腺炎。和营之药赤芍可作为治疗本病主药之一。但在治疗中,可适当配伍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青皮、橘叶;清胃热药,如黄连;疏通乳络药,如蒲公英、路路通。

  周师指出有一部分急性乳腺炎患者,经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药后,全身症状消失,发热消退,但乳房肿块不消,迁移H久,治疗十分困难。此时,更要注意应用活血化瘀、疏肝通络之品,赤芍可重用24~30克。而理气通乳之品,也得改用力量较大之品,如香附、瓜蒌、鹿角霜等。周师再三强调治病必须求本,若一味追求速效,而只治标,过用寒凉药就有可能会留下难治之后遗病证。

  6.治疗上颌窦癌

  上颌窦癌起源于上颌窦黏膜组织,是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待症状明显时多数已属中晩期。常见症状有鼻腔血性分泌物出现鼻塞、面颈部疼痛,眼球移位、突出或复视,面部肿痛,张口困难等。由于上颌窦癌的病因不明,治疗十分困难。所以虽然上颌窦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均难对上颌窦癌发挥满意的效果。

  中医有关类似上颌窦癌的临证表现的描述,散见于“颧疸”“鼻渊”“鼻衄”“龈漏”等病证篇中。上颌窦癌病变部位为阳明经所系,处于上焦,多为热证。清热解毒、化瘀抗癌是主要治则。“赤芍药……除血痹,破坚积”(《本经逢原》),可为治疗上颌窦癌的主药之一。临证时,可结合辨证论治治之。①如见颌面肿陷,牙痛龈肿,或有鼻塞鼻衄,或有眼球突出,或有下颌骨疼痛,开口困难,大便干结,小便浑浊,舌质绛红,舌苔黄厚,脉弦数,可考虑为阳明热毒型,治以清热解毒、消瘀抗癌。主药为黄芩配赤芍。常用处方:黄芩15克、赤芍24克、栀子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0克、丹参15克、升麻10克、山豆根10克、白芷10克、野葡萄根30克。②如见上颌窦癌溃破,流出恶臭分泌物,发热恶寒,饮食无味,全身乏力,颔下、耳前、乳突、下淋巴结转移,舌黯、苔白腻,脉沉细,可考虑为气虚血瘀型。治以谧气化瘀,升阳抗癌。主药为金银花、葛根配赤芍。常用处方:金银花10克、葛根10克、赤芍30克、天花粉15克、茜草10克、党参10克、苍耳子10克、土茯苓10克。

  由于上颌窦癌十分容易复发,所以即使上颌窦癌“治愈”后,还应巩固服药36个月。在巩固治疗中,赤芍量可减到10~15克。周师以中医传统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实验研究的一些进展,将赤芍作为活血化瘀抗癌专药使用。因为实验证实,赤芍水提取液可增加癌瘤组织中的cAMP水平,可能与抗癌及抗癌增效作用有关。也有实验证实,赤芍煎剂口服,对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7.治疗恶性骨肿瘤

  骨肿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原发肿瘤。原发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系统各种组织,如骨、软骨、纤维组织、脂肪组织、造血组织、神经组织等所引起的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可分为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痼。虽然良性骨肿瘤较恶性骨肿瘤为多,但恶性骨肿瘤的危害较良性骨肿瘤大。恶性骨肿瘤的病因不明,因而治疗效果不佳。疼痛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症状,起病时疼痛为间歇性,逐渐发展为持续性。晚期骨肿瘤的疼痛加重,可影响工作学习和休息。恶性骨肿瘤晚期症状有贫血、消瘦、食欲缺乏、体重下降、体温升高等症状。若有转移,则可能出现转移部位的相关症状,如肺转移,可岀现咳嗽、咯血、胸闷、胸痛等症状。

  《灵枢·刺节真邪篇》对类似恶性骨肿瘤的病证有所描述:“以手按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对此“骨疽”,《丹波元简注》曰:骨疽不良有脓,仍指骨瘤而言。”唐代孙思邈仨《千金翼方》中提到一些病证:“陷脉散主二十、三十年瘿瘤及骨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或大如杯疽,十年不差”,其中有一些病证属于恶性骨肿瘤。一般认为明代《外科枢要》的“若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者,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对骨肿瘤(包括恶性骨肿瘤)的症、因论述得较为明确。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的“又有贴骨瘤,贴骨而生,极疼痛”,已与j恶性骨肿瘤的症状十分接近。

  恶性骨肿瘤的病因主要是毒和热,病机为毒热攻于内,使局部坚硬如石,疼痛如刺或局部焮热暗红,难溃难消。因而主要治则为清热化瘀解毒。赤芍主“除血痹,破坚积”(《神农本草经》),可以作为治疗恶性骨肿瘤的主药之若身困倦怠,病变局部肿瘤肿胀疼痛,或者破溃流液,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而腻,脉滑,可考虑为湿毒留着型,治以除湿解毒活络为主。主药为半夏、生薏苡仁赤芍。常用处方:半夏10克、生薏苡仁30克、赤芍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天南星10克、忍冬藤30克、山慈菇15克、当归10克。若病变局部疼痛,肿胀,局部发热,乏力,食纳不佳,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可考虑为热毒蕴结型,治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主药为金银花配赤芍。常用处方:金银花15克、赤芍30克、土茯苓15克、玄参10克、连翘10克、青黛3克、紫草根30克。若见面色晦黯,局部持续疼痛,肿块固定不移而硬,肤色表面为暗紫,舌紫,脉涩,可考虑为瘀血内阻型,治以活血化瘀解毒为主。主药为白花蛇舌草配赤芍。常用处方: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3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牡丹皮10克、香附10克、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补骨脂10克。若见局部肿块肿胀剧痛,皮色暗红、身热口干,贫血,消瘦,行走不便,舌苔少,脉沉细,可考虑为肾虚火郁型,治以滋肾降火、解毒抗癌为主。主药为肿节风配赤芍。常用处方:肿节风15克、赤芍15克、生地黄10克、女贞子10克、知母10克、骨碎补10克、白毛藤30克。

  实验证实赤芍有直接抗癌作用,以及增强抗癌作用。但实验还证实赤芍有增强免疫作用。恶性骨肿瘤往往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生,故増强免疫是十分重要的。化疗也是目前治疗恶性骨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联合化疗在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已十分明确。比如保肢或截肢术的5年生存率仅为20%;而联合化疗,就可提高无复发和总体生存率,5年生存率已可达50%。但是化疗往往会破坏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因而赤芍的增加免疫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若嫌赤芍的扶正之力不够,则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酌加黄芪、党参、白术、骨碎补、熟地黄、女贞子等。

  【体会】赤芍的功用,周师认为《药品化义》论得较为详尽:“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入洞然汤,治暴赤眼。入犀角汤,清吐衄血。入神仙活命饮,攻诸毒热壅,以消散毒气。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对药”的应用,是周师临证用药的一大特色。但周师并不是每一个药都用作“对药”,赤芍是周师临证应用“对药”较多的一个药。所谓赤芍的“对药”,大致就是“赤芍配某药”,或“某药配赤芍”。赤芍的这种用法,主要是为了增强药效。周师应用赤芍“对药”的方法,有部分是受到《药品化义》的启示。比如赤芍配白芍,二药相合,一泻一补,一散攻,共收清热凉血、养血活血之功。常用治肝病、妇科疾病。赤芍配赤苓,双赤合用,增强清热利水、活血化瘀之功。主要治疗湿热壅滞、血瘀凝结之酒渣鼻。赤芍配牡丹皮是为相须而用,增强活血祛瘀之功,主治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证,以及瘀血引起的痛经、闭经。赤芍配当归,共奏养血和营之功,主治痢疾、便脓等病症。赤芍配甘草,补肝缓急,配合赤芍清热柔肝作用,可治腹痛、足痉挛、血虚头昏等症。

  赤芍配丝瓜络,赤芍凉血行瘀,得丝瓜络宣通经络之佐,可起到和营通络之作用,主治营血毒热壅聚引起之肿痛、胸胁作痛。赤芍配枳实炭,赤芍活血和血以止痛,枳实炭行血中之气,两药合用,气血同治,气血通则腹痛自止。赤芍配金银花炭,清热解毒和营止血之功增加,治疗热毒停滞之痢疾颇佳。赤芍配川芎,乃活血加行气,主治各种瘀血证,如痛经、闭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又如赤芍配生地黄治吐衄血证,赤芍配香附治经行量多,赤芍配槟榔治五淋。周师用赤芍配为对药尚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在临证时频频取得较好的疗效。

  周师善用赤芍为主药组方结合辨证论治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第一类是以赤芍为主药的,如治特发性水肿、老年性痴呆、男性不育症、肝纤维化(症)、雷诺现象、硬皮病等病证。第二类是以赤芍与某药共为主药的,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带状疱疹、肝硬化、肾衰竭、慢性肾炎、脑瘤、筛窦癌、肉瘤、骨髓肿瘤、恶性淋巴瘤等。第三类是赤芍虽不作为主要配伍中的第一要药,但仍作为主要配伍中缺之不可的药。

  如治疗肾病综合征、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痛风、急性胰腺炎、肺癌胃癌、肠癌等。由此可见周师临证应用赤芍方法多样,层次分明。而这里所介绍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他尚有待今后继续总结。比如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就是一种难治之证。周师用赤芍60克加甘草10克煎液治之,止痛时间较快,止痛效力持久,就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治疗病重危症的新方法。

  ——摘自《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孙尚见]

  ==========

  赤芍

  (一)传统沿用

  赤芍性微寒,味苦,入肝经。功效为散瘀活血,清泄肝火。

  本品入血分而行血滞,能通经消痈肿,又能清血热泄肝火,而缓和疼痛。

  1.胁痛、经闭、痈肿常与当归、川芎、桃仁等同用。

  2.肝火目赤肿痛常与桑叶、菊花等同用。

  (二)用量标准

  煎服6~15克。

  (三)使用注意

  血寒经闭者不宜用。反藜芦。

  (四)施治鉴别

  赤芍与牡丹皮均能凉血祛瘀,故临床上常相须为用。前者活血祛瘀力强,善于散瘀止痛;而后者清热凉血强,善清阴分虚热。

  (五)名医绝招

  ▲施赛珠(上海医大附院教授)

  炎症性、血管阻塞性疾病伴有疼痛者,用赤芍为佳;慢性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治疗中加用赤芍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

  无实热证者,不宜用赤芍。

  治疮疖类,以赤芍30克,配伍连翘、栀子各10克。

  治慢性尿路感染湿热证,以赤芍30克,配伍黄柏、紫花地丁各30克,车前子、车前草各15克。

  治糖尿病下肢麻木刺痛,以赤芍30克,配伍川牛膝30克。

  治冠心病、心绞痛,以赤芍30克,配伍丹参、黄芪各30克。

  治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以赤芍30克,配伍紫草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

  治下肢丹毒,以赤芍30克,配伍黄柏、川牛膝各30克,泽兰15克。

  治月经过多,以赤芍15克,配伍香附10克。

  ▲姜兆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

  血虚证及疮疡溃后无瘀血者,不宜用赤芍。

  赤芍配伍用量为10~30克。

  治疮疡阳证,配伍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紫花地丁、连翘、板蓝根各15克。

  治腹部炎性肿块,配伍红藤30克,当归15克,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10克。

  为使外科疾患的炎症减轻,病灶局限,渗出减少,促使炎性肿块的消散,配伍当归、丹参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肢端动脉痉挛病,配伍丹参30克,当归、鸡血藤各15克,川芎10克。

  偏热者,加金银花、玄参各30克;偏寒者,加熟附子、桂枝各10克;偏气虚者,加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偏湿热者,加苍术、黄柏、防己各10克。

  ▲焦西妹(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赤芍配伍用量为6~15克。

  治急、慢性盆腔炎,配伍清热、凉血、活血药;治瘀血所致的腹痛、癥瘕:配伍桂枝、香附、延胡索、三棱、莪术各10克;治经闭腹痛,配伍红花、当归尾、川牛膝、三棱、莪术各10克。

  ▲许润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赤芍主治由血热或血瘀引起的一切病证。症见红肿热痛等皆可用之。虚寒证忌用。

  治气滞血瘀腹痛,以赤芍15克,配伍炒枳实15克;治血瘀腹痛、血瘀包块,以赤芍20克,配伍当归20克;治急性热汪腹痛及痉挛腹痛,以赤芍15~30克,配伍甘草10克。

  ▲余鹤龄(江西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

  赤芍主治疔毒恶疮,症见疮赤肿痛之早期,阳证外疮,邪盛血热者。

  治面疔、唇疔、手指疔,疖痛等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以赤芍10~15克,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15~30克,当归尾8~10克,半枝莲15~20克,野菊花、草河车各10~20克。

  ▲夏桂成(江苏省中压院主任医师)

  赤芍配当归、红花则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用于瘀血性疼痛出m不多者;赤芍配五灵脂、蒲黄则以化瘀止血祛痛为主,用于瘀血

  性疼痛出血量多者。

  赤芍、白芍味酸,不仅有缓挛急止疼痛作用,而且有抗过敏作用,在抗精子抗体阳性时,也是必用之品。

  治经行腹痛、产后腹痛及急、慢性盆腔炎,以赤芍6~15克,配伍当归、五灵脂、延胡索等。

  ▲高淑华(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赤芍在妇产科为常用药。但虚证,如月经过多、妊娠泄泻、先兆流产等忌用。

  治慢性盆腔炎,以赤芍20克,配伍丹参、蒲公英各15克,三棱、莪术、昆布、海藻各12克,黄柏10克。

  治子宫肌瘤,以赤芍15克,配伍三棱、莪术、茯苓、昆布、海藻各12克,地鳖虫6克,桂枝10克。

  治闭经,以赤芍15克,配伍当归、川芎、熟地黄、牛膝、益母草各10克,红花6克。

  治陈旧性官外孕,以赤芍20克,配伍三棱、莪术、桃仁、丹参各12克。赤芍能促使宫外孕的血液及血肿吸收,因而对陈旧性宫外孕有满意疗效。

  ▲张崇鄯(张家口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赤芍性凉,体虚寒者慎用或忌用。但感染性炎症伴出血者,不在忌用范围,如泌尿系感染伴血尿者,可用赤芍,其效果较好。

  治肝郁胁痛,以赤芍15克,配伍佛手15克,桂枝、香附各12克,当归、延胡索、青皮各10克,木通8克。

  治缺血性腰腿痛、关节病、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雷诺病、下肢静脉炎,以赤芍30克,配伍黄芪30克,鸡血藤20克,桂枝15克,青风藤12克,当归10克,制没药8克,生甘草5克,细辛3克。

  ▲谌宁生(湖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主任医师)

  赤芍有护肝利胆退黄作用。长期临床实践证明,重用赤芍对退黄有显效。故认为赤芍为治黄要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必用之。

  治肝病黄疸,出现血热血瘀证候者,以赤芍30~60克,配伍茵陈30克,生地黄、白花蛇舌草各15克,牡丹皮10克,甘草5克。

  (六)临床妙验

  ▲冠心病

  郭金广老师以赤芍煎汤内服,每日3次,每次用量相当生药40克,治冠心病125例,效果良好(《中级医刊》1984年9期)。

  ▲急性脑血栓形成

  周绍华等老师用赤芍801(赤芍成分之一没食子酸的衍生物没食子丙酯)180毫克加入5%或10%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263例,治愈106例,显效98例,好转38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2%(《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9期)。

  ——摘自《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刘兰芳]

  ==========

  赤芍

  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川芍药、草芍药及毛叶草芍药等的根。酸、苦,微寒。归肝、心、脾经。清热凉血止血,活血散瘀止痛。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血痢便血,崩漏,淋证,带下,目赤肿痛,痈肿疮疡,头胸胁腹瘀血疼痛,癥瘕积聚,痛经经闭,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俞尚德经验】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治胆病宜选生甘草与赤芍。盖肝胆属木,郁则化火,发病较急,《丹溪心法》云:“火急甚重者,必缓之以生甘草。”此谓甘草缓急迫也。赤芍治血涩作痛,《名医别录》言其“通顺血脉,缓中”,《药品化义》言其“泻肝火”。通过以上治案,古人经验可资信服。而白芍则适用于“肝胆气浮,恣肆横逆”之证,以其酸摄,非胆病通剂所宜。(《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胡慧明经验】赤芍配皂刺消痈肿痈肿是外科常见病,多由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治疗贵在消散于无形。赤芍活血通络而消瘀;皂角刺散结通络为消肿溃坚之要药,胡老认为皂刺少用则促托,多用则促消。皂刺配赤芍,消散之力甚宏,验之临床每获良效。[王以信,胡慧明外科用药经验琐谈.天津中医,1988(4):5]

  【邵长荣经验】赤芍味苦性微寒,功能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为肝家血分要药,专泻肝火,通利散邪。可治肺中邪气,行血中之滞。对肝气郁结,肝火有余的咳喘痰嗽患者,邵长荣常用此药配白芍,抑木安金。因白芍益脾理气,和中泻木,与白芍同用,气血同治.泻肝补脾,则肺自宁。对肺急胀逆喘咳之症常可辨证加减,如:①温阳平喘:以赤白芍配桂枝、熟附块、细辛、射干、麻黄。②清肺散瘀:常配桑白皮、连翘、玄参、川芎、桃仁。③疏肝止咳:用赤芍、白芍配柴胡、前胡、白蒺藜、川楝子、矮地茶。如伴有胸膈烦闷不畅,食欲不振者则加用藿香、茵陈宣畅中气,疏肝悦脾。④活血化瘀:治疗矽肺、石棉肺等肺部职业病,用赤芍、白芍配桑寄生、丹参、广郁金、莪术、地骷髅、鹅管石、夏枯草、海蛤壳、昆布。

  气病则血病,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机的推动,若气机不利则气滞血凝,津液失于输布,也可见咳嗽阵作。因此对久咳,气郁血瘀,久病入络的患者,邵长荣强调要气血同治,气行则血行,以赤芍与白芍合用理气活血。药理发现,赤芍、白芍同用可降低肺动脉高压,故对慢性肺系疾病可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王新陆经验】赤芍除了大家熟悉的功效诸如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外,还有很好的利水作用,如《神农本草经》曰:“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常取其趋下走内的利水功效,用于治疗水肿,收效颇佳。(《王新陆文集》)

  赤芍配附子,以制附子燥热之性。此用法实出自于《伤寒论》,余将其发扬光大。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等,附子有神经兴奋作用,用于各种神经肌肉病变效果尤佳。《本草正义》说:“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可见附子其功之大,但附子其性过于燥烈,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其苦寒坚阴之性可制附子之燥,二药配伍使用可减毒增效。(“王新陆文集》)

  ——摘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1)》[张栋,王志]

  ==========

  赤芍

  【孔荣顾经验】赤芍在临床中运用广泛,大剂量使用则源自北京302医院汪承柏教授,在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诊治重度黄疸肝炎》一书中,对于赤芍在重度黄疸型肝炎方面的运用可谓独树一帜,疗效卓著,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法治疗部分黄疸型肝炎,收效满意。

  谢某,男,47岁,因表面抗原阳性20年,乏力、尿黄20天,腹胀7天于1997年6月11日以“乙肝后肝硬化”收住院,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腹部膨隆,肝脾未及,腹水征(+),双下肢无浮肿,肝掌明显。B超提示:肝脏弥漫性炎症,腹水征(+)。肝功:TB11123.5ym0V1,DB1162.4prn0U1,TTT7U,GPT150U以上,HB5Ag(+)1.512,三系统:HB5Ag(+),抗-HBe(+),HBcAg(+),血浆蛋白58.1/29.1,给予保肝、利尿、支持等西医治疗,腹水消退,但黄疸持续不退。于住院后第56天查肝功:TB11130.2ymol/L,DB1163.1ymol/L,TTT12U,GPT8U,HB5Ag(+)h256,改用中医治疗。症见身目发黄,尿黄似茶水,口干不欲饮,恶心纳差,胃脘振水声,舌质暗红,苔白滑,脉弦细。辨证;血热血瘀,兼水饮停蓄。处方:丹参30g,赤芍120g,葛根30g,桂技8g,茯苓30g,半夏8g。1周后自觉症状消失,复查肝功:TB1166.2ymol/L,DB1135.6unol/L,TTT12U,0PT22U,HB5Ag(+)1:128,即带药出院。1年后随访告知上方服20余剂后黄疸消失,至今病情平稳。

  体会1,郁胆必凉血,凉血重赤芍胆汁郁积多表现为: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随着黄疸加深,全身及消化道症状改变;肝大,皮肤瘙痒,肝功检查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很少有早期出现胆尊分离;凝血尊原活动度低于60%,用维生素K1治疗5~7天能得到纠正;可以有腹水但在中等量以下,并可自行消退;肝活检毛细胆管有郁胆现象。祖国医学认为,黄疸多因湿热、疫毒、酒伤、癥瘕使肝胆失于疏泄,郁而不迭,胆汁泛溢入血所致。部分黄疸病机以郁为主要矛盾,郁必化热,热助病势。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伴胆汗郁积、高胆红素血症。赤芍凉血行血,贵在畅流渠道,折其病势,正如李时珍所云:。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实验证明:重用赤芍有利胆、解痉、保肝等作用。

  2,久黄需活血,活血用赤芍诸病黄疸,皆属于肝。初病在气,多实:久病入络,多虚。黄痘稽留不退,日久入沉血分,瘀阻络脉,郁而生热。虚、瘀、热成为久黄不退的基本病机。赤芍入肝经,微寒,性味平和,长于活血凉血,可大剂量运用而无克伤肝木之弊,于久黄不退者甚为合拍。现代医学证明赤芍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肝脏血循环。

  3,黄疸多兼夹,赤芍贵配伍临床中单纯血热血瘀证较少,多数常有兼夹证,如阳明腑实证、热陷心包证、湿热证、寒湿证、心下停饮证、中焦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等。在重用赤芍情况下配伍相应的方药,可加速黄疸的消退。

  4,黄疸分缓急,剂量有轻重赤芍无毒,气味平和,动物实验证明赤芍半致致死量为65g/kg,成人可用至150g。对于起病急,黄疸重,短期内黄疸指数上升迅速者,宜用重剂顿挫扁势。对久病势缓,黄疸指数短期内变化不大者,宜量轻缓图收功,可用30~60g。服药期间,应观察晨尿颜色之深浅,伴随症状之进退,定期复查肝功,以调节剂量。赤芍虽在黄疸治疗中屡见奇效,但并非适应于所有黄疸患者,特别是血虚发黄者不宜用之。[孔荣顺,重用赤芍治疗黄疸型肝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1):43]

  ——摘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张栋,林翠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