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贾谊论(苏轼)/读通鉴论(王夫之)

 一中大语文 2024-01-27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是亦不善处穷者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材料二:

汉兴,至文帝而天下大定。贾谊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斯其时矣。夫谊而诚欲兴也,当文帝之世,用文帝之贤,导之以中和之德,正之于非僻之萌,养之以学问之功,广之以仁义之化,使涵泳于义理之深。则天时之不可逆,而正朔必改;人事之不可简,而服色官名之必定;至德之不可斁,而礼乐之必兴;怵惕而不安于其心,若倦于游而思返其故。抑且有大美之容,至和之音,仿佛于耳目之间而迫欲遇之。则以文从质,以事从心,审律吕于铢絫之间,考登降于周旋之际,一出其性之所安,学之所裕,以革故而鼎新,不待历岁年而灿然明备矣。谊之不劝以学而劝以事,则亦诏相工瞽之末节,方且行焉而跛倚,闻焉而倦卧,情文不相生,焉足以兴?礼乐不待兴于百年,抑不可遽兴于一日,无他,惟其学而已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观其过湘为赋A以吊B屈原C纡郁D愤闷E趯然F有远举之志G其后H以自伤哭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指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中“如”词义不同。

B.匹夫,指平常人、普通人,此处指前面提到的受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任用的王猛。

C.人君,指国君、帝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中“人君”内容一致。

D.人事,指人与人的关系,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岂非人事哉”中的“人事”词义不一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绛侯、灌婴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与汉文帝情分深厚,贾谊想让汉文帝在朝夕间全部弃旧图新是非常困难的。

B.苏轼认为,贾谊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上不使得天子疑虑,下不让大臣猜忌,这样不出十年就可以帮助汉文帝实现理想。

C.王夫之认为,汉文帝时天下基本平定,贾谊此时奏请修改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新更定官名,大兴礼乐,这正是时机。

D.王夫之认为,在细微的音乐中审定音乐的标准,在人际交往中考察礼仪,全都出自安定的本性,丰富的学说,就能革故鼎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

(2)礼乐不待兴于百年,抑不可遽兴于一日。

5.苏轼、王夫之都认为贾谊壮志未酬,请分别概括其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CEG原文标点“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

2.B(“匹夫”本文中指苻坚)

3.B(不是“帮助汉文帝实现理想”)

4.(1)像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采分点:属  优游  浸渍 ,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礼乐没有一直兴盛已经一百年了,也不会在一日之间突然兴盛起来。(采分点:抑、遽、状语后置 各1分,句子大意1分)

5.

①苏轼认为贾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不善处穷,心理承受能力差。②王夫之认为,贾谊不劝勉文帝学习只劝勉他做事。(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刘、吕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这是君臣互相投和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呢?贾谊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像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经常感伤哭泣。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为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今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

材料二:

汉朝兴起,到汉文帝时天下基本平定。贾谊奏请修改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新更定官名,大兴礼乐,这正是时机。贾谊确实想要推行这些主张,应当在文帝时,因为文帝贤德,用中正平和的品德引导他,对不合礼制的苗头加以纠正,用学问的教化之功来培养他,用仁义的教化功能宽广他的胸怀,使文帝浸润在深厚的义理中。那么,天时不可逆转,历法一定能得到修改;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不能简慢,服色官名更改一定能确定;高尚的品德不败坏,那么礼乐一定复兴。在内心恐惧不安,如同厌倦游历而想回家一样。并且有最美的容貌,最动听的声音,仿佛在耳目间急切地见到和听到。那么,文辞就会遵从于内容,做事就会遵从本心,在细微处审定音乐,在人际交往中考察礼仪,全都出自安定的本性,丰富的学说,革故鼎新,不用等几年就能明显地具备了。贾谊不劝勉文帝学习却劝勉他做事,就如同让看相的人在用瞎眼看细微之处,正要走路的时候却站立歪斜不正,听到异响却躺在床上不动,文章的文采和感情不能互相补充,怎么能推行主张呢?礼乐没有一直兴盛已经一百年了,也不会在一日之间突然兴盛起来,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学习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