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人物篇|北宋张载

 CHAWEIRENSHENG 2024-01-27 发布于山东

张载是北宋大儒,讲学于陕西关中横渠,建立的学派称为“关学”。其名言“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简意赅,理想宏大,一直被人们传颂至今。

北宋是一个倡文偃武的朝代。公元960年,五代时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后周的小皇帝让了位,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赵即位后不敢让将军们带兵了,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集中于中央,皇帝就是主帅。开国的戎马皇帝去世后,缺少将帅的北宋在与北方强敌契丹(辽国)的战争中总是有些力不从心。公元1004年,辽国来犯边境,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亲自出征,双方相持不下,最终与辽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市)签下和议,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北宋忍辱用钱帛换来了宋与辽之间的百年和平。

张载的父亲张迪,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是北宋真宗年间的进士,1017年时任陕西长安县令,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张迪后来任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知州,1034年,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时年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从巴蜀返回原籍开封安葬,行至郿县横渠(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因为经济拮据和遭遇战乱,无力返回开封,遂将父亲安葬于横渠南大镇谷迷狐岭上。那时候守孝三年是必须的,全家也因此定居生活于横渠,张载一家就这样从河南老乡变成了陕西乡党。

北宋的国策是文官将兵,北方又有许多失地没有收复,所以年轻的学子关心军事也是比较自然的事。再说北宋虽然通过和议搞定了北方的辽国,但是西北方向的党项族西夏政权又多次进攻北宋,宋军接连失利,又损失了不少土地。陕西和西夏接壤,属于边地,张载“少喜谈兵”,对军事方面有很多思考和行动。21岁时,张载给当时的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政的范仲淹上书,述说自己的边防建议,这里面肯定少不了“取洮西之地”的对策。洮河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流经甘南、定西、临夏等地,洮西之地大致在今洮河流域。当时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陕西西北部成为了西夏的主要攻击目标,洮河流域处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能联合当地的吐蕃族,不仅可以从南面牵制西夏,还可以将北宋的西北边防从陕西推进到甘青宁腹地,应该说,这是一项积极进攻的军事建议,如果能够被采纳,是不是后来北宋和西夏的那场赔钱的和议就能够避免了?北宋也不至于到后来在军事上变得那么惨不忍睹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北宋的边防策略一直都是防守和议为上,带兵的又都是皇帝临时指派的文官,能做到善守就已经不错了,这种建议根本就没有实施的可能。洞悉这一切的范仲淹爱惜张载是个人才,劝张载不要从事军事,而是做一个儒者,回家攻读各家经典考取功名。

张载在横渠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寒窗一晃十几年,38岁时参加了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这一科的主考官,是号称“一代文宗”的欧阳修。欧阳修的选拔标准是真正的“文章取士”,这场考试后来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这一年里,张载、程颢、苏轼兄弟、曾巩兄弟以及吕惠卿、章惇等人同时及第,人才辈出,其中唐宋八大家就占了三席。张载考上进士后,在京城开封大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来听的人特别多。一天晚上,二程(程颢、程颐)前来拜访,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他们又是表亲还是同一科的,自然十分亲切,一番论道后,张载感慨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这很像一派宗师的话语。千百年来,“虎皮讲易”是独属于张载的一个特定场景,坐在虎皮上的不是发号施令的山大王,而是一个侃侃而谈的中年儒者,现在感觉还挺不可思议的。

张载进士及第后,做过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等这些官职。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这一年张载到了50岁知天命之年,因吕公著推荐,年轻的宋神宗召见了张载,这也是张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最佳机会。面对宋神宗的问政,张载对宋神宗说:“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夏商周“三代之治”一直是古代儒生心中的理想社会,这时宋神宗最器重的王安石也提“三代之治”,但是与张载所说的“三代之治”的内核差别就是现代和远古的天差地别。宋神宗听了哈哈一笑,任命张载为崇文院校书郎(崇文院是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等于把张载放到了旧书堆里。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是从这年开始的,王安石也找张载问其对新政的看法,张载说:“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什么是“教玉人琢玉”啊?就是委婉地暗示新政多此一举,必有反对者,你说这让王安石情何以堪,但是后来新政的结局也被张载不幸言中了。张载的弟弟张戬比张载小十岁,却比张载更早考中了进士,很早就做了官,也对王安石的新政很有看法,这时也被贬了官。在农业上,张载主张恢复古老的“井田制”,这显然与王安石急于要增产增收的新政难于相容,朝里呆不下去了,加上身体也不太好,就以病为理由辞官回了眉县横渠镇。在终南山脚下,张载终日坐在一间书房里,左右都是书,俯而读,仰而思,奋笔疾书,关学大概就是在这俯仰之间诞生的吧。后来人们将张载的读书讲学之所称为“横渠书院”。

张载像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被吕大防推荐再赴开封任职,不久又因病辞归,回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因贫困没有办法入殓,还是他的学生们一起出资买了棺木护送他的灵柩回横渠安葬。张家父子三人都是官员,宋朝士大夫的待遇也还不错,不知怎的张家却如此穷困。张载病逝后,其妻郭氏携儿子张因,因生活所迫,举家迁往河南南阳娘家居住,弟子学生们也就逐渐消散了。

五百多年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凤翔知府沈自彰仰慕张载学说(横渠在凤翔辖区呢),编辑刊印了《张子全书》,重修了张载祠,寻访张载的后人使之回横渠居住。这位知府大人收集整理了张载的《西铭》、《正蒙》、《横渠易说》等著作,对关学的传承来说功不可没,但是一部分著作也因年代久远散佚了。《西铭》原名《订顽》,是张载撰写,悬挂在书房窗边的座右铭,后来备受推崇而成了张载的代表作,其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无论什么时期看,都闪烁着大爱无疆的光辉,而爱,是永远都不会泯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