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克绍讲伤寒二:太阳病证治6发汗法的具体应用(一)掌握麻桂二方的主脉与辨证相结合

 子君zijun123 2024-01-30 发布于河北

太阳病,外证①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注释】

①外证:对里证而言。除了里证都是外证,所以表证、半表半里证都算外证。本条的外证是指表证说的。

【提要】

用桂枝汤的主脉是浮弱。

【语释】

凡太阳病,不论有汗无汗,也不论已未汗下,只要还有些外证未解,如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脉象又是浮弱的,就应当用桂枝汤。因为脉浮应当发汗,脉弱又不宜峻汗,而桂枝汤是在调和荣卫的基础上,缓缓发汗,所以最适用于外证未解,而脉浮弱者。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提要】

下后仍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语释】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本条指出“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就是这个意思。最后提出“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未下之前,先宜桂枝汤以解外;二是虽经误下,但表邪仍在者,就仍应用桂枝汤解外。这两层意义,尤其是后者,更是本条的重点。因为太阳病,不论伤寒或中风,一经误下,表邪虽未全陷,正气亦必受挫,脉虽浮必弱。因此,不论有汗无汗,俱宜桂枝汤。这一原则,贯彻在全部《伤寒论》中。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提要】

汗下并用,脉仍浮者,仍宜桂枝汤解外。

【语释】

太阳病是表病,脉必浮;若表证消失,脉必不浮。因此,太阳病不管是用发汗法正治,或是用下法误治,只要汗下之后脉象仍浮,就说明病仍在外,就仍当解外。不过已经汗下,脉虽浮必弱,故只可予以桂枝汤。

【按语】

本条乍看去好象文字重复,其实是分别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头三句是说,太阳病已发汗不解,脉仍浮者,可再发汗,而反下之,病必不愈。接着“浮为在外”两句,是解释为什么下之不愈的道理。二是“今脉浮”以下,是说下之后脉仍浮者,仍当解外,但只可用桂枝汤,不可用麻黄汤。总之,“浮为在外”和“当须解外”是本条的重点。与上条相比,都是外证未解,但上条是叫人从症状上考虑,而本条是叫人从脉象上分析。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①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注释】

①其气上冲:是病人自觉有逆气上冲。

【提要】

太阳病下后,其气上冲者,为表未解。

【语释】

本条与下面的第43、21、22各条,都是“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的举例。

凡外证未解的患者,服泻下药后,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就说明正气向外的趋势,未被下药所屈服,仍欲外出抗邪。未下之前,正气充足,其向上向外出于自然,所以并无气上冲的感觉。已下之后,正气受挫,其向外之力较为勉强,就觉得有气上冲。但这种症状是属于自觉的,必须通过问诊,才能得知。其病理与下面的微喘,颇为相似,不过,微喘是正气受挫的程度较为重些罢了。

其气上冲,既然是正气向外,就仍当用桂枝汤助其解外。“方用前法”,是说应按照服桂枝汤的注意事项,如啜粥、温复,取微似汗……等。最后说“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那就是正气受挫已重,气血已没有向外抗邪的能力,就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提要】

太阳病,下后微喘者,为表未解。

【语释】

本证下后出现的微喘,是气逆不降,与第十五条下后的“其气上冲”病理略同,也是正气不为下药所屈服,仍有外出抗邪的趋势。不过,气上冲属于自觉症状,而微喘则诊者可从观察而得,所以比气上冲为较重。但同样是由于外证未解,就仍宜解表,与以桂枝汤。加入厚朴杏仁,是取其辛散苦降,以降气平喘。

【按语】

下后喘,也要作具体分析。表证未解的,只是微喘;若抬肩大喘,并见自汗不止等症的,则多是大下之后正气将脱的危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方解】

杏仁苦温,宣肺降逆,厚朴苦辛微温,下气除满,二药加入桂枝汤中,既可解外,又能平喘。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①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校勘】

[1]《成本》此两条合为一条。“若微 寒者”作“若微恶寒者”。

【注释】

①促:指脉象急数,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高阳生谓“并居寸口”,杨仁斋谓“贯珠而上”,《素向·平人气象论》所谓“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都是促脉的描述。即急促之意,不必局限于时有一止。

【提要】

下后脉促胸满者为表未解。

【语释】

前面所讲的其气上冲和微喘,都是正气犹欲外出抗邪的表现。若正气被伤稍重,病人就没有这些感觉,而只觉得胸中满闷。胸中满闷,是否表示邪已内陷,这须要结合脉象来看。如果脉促,就是表邪未解,其胸满也只是下后正气受挫,欲出费力所致。因为其脉上壅两寸,关尺以下逐渐无力,正气欲外出抗邪,已极勉强,这是外邪将陷而暂尚未陷的重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要用桂枝汤解外,就得去芍药。因为芍药有抑阳助阴的作用,去之才能更有利于桂枝的通阳解外。表解阳通之后,胸满也就消除了。

若患者在脉促胸满的同时,又觉周身局促,微微恶寒的,是伤阳已重,不但要去芍药,还要加入附子以温经扶阳。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

论中140条云:“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本条下后的胸满,未作结胸,其脉又促,正是阳气受挫,郁而求伸,欲解未能的缘故。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敛苦泄,以有利于桂甘姜枣之通阳解外。服后表邪得解,则逆气自降,胸满自除。其加入附子,则系伤阳已重,故以辛温纯阳之品,振奋表阳。

【按语】

若微恶寒者的“微”字,《医宗金鉴》作副词解,即微微恶寒。陈修园、张隐庵等均作脉象解,即脉微而恶寒。我们认为,如微为脉象,则脉促即不存在,脉微而不促,桂枝汤解表也就没有意义了,这已接近四逆汤证,与本条的精神不符。所以仍解做微微恶寒为是。

又按:以上几条列举了下后表未解的变证,有“其气上冲”,“微喘”,“脉促胸满”等。这虽然都是正气受挫,但外邪尚未下陷,故以桂枝汤扶正解表为主。若胸满而至于结胸,气不上冲而形成心下痞(《金匮要略》:“不冲者,心下则痞也”),则解表即无济于事。而陷胸泻心等驱邪的方剂,就在所必用了。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提要】

汗解后复烦,脉浮数者宜桂枝汤。

【语释】

“伤寒发汗已解”,是说汗后已脉搏平静,身体凉和,心烦消失。但半日许复烦,脉搏又转浮数,这说明是余邪未净,有如死灰复燃。浮数是当汗之脉,烦是将要作汗之征,故仍应发汗,不可由于半日前病已解,而对于半日后的脉浮数产生怀疑。不过,已经汗后,脉虽浮必弱,故不宜过汗,只宜用桂枝汤。

桂枝本为[1]解肌①,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②此,勿令误也(16下)。

【校勘】

[1]《玉函经》及《成本》均将“桂枝 本为”以下析为另条,今从之。

【注释】

①解肌:也属于发汗的范畴,但系专指解散表证之有汗者而言。

②识(zhi音志):牢记的意思。

【提要】

脉浮紧的不能用桂枝汤。

【语释】

桂枝汤本来是治太阳中风的主方,太阳中风证是发热、汗出、脉浮弱,是邪在肌腠,所以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也就是解肌。虽然在无汗的情况下,有时也可以采用桂枝汤,但其主要条件,仍然是脉象浮弱。如果脉不浮弱而浮紧,这样的发热无汗就是表实重证,必须用发汗重剂麻黄汤。若误用了桂枝汤,就会发汗不彻,变证百出,因此,提醒人们,“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按语】

这里所提示的“发热汗不出”,是和“脉浮紧”密切相联的,不能撇开脉浮紧只把“无汗”这一个症状列为桂枝汤的禁忌症。有人说:“无汗不能用桂枝汤”,就是从本条断章取义致成的错误。

若酒客①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注释】

①酒客:平素嗜酒的人。

【提要】

酒客忌用桂枝汤。

【语释】

酒性助湿生热,所以平素嗜酒的人,多内 蕴湿热。桂枝汤中,甘草大枣都是甘味药,甘能守中,其性壅满,与湿热患者不宜。尤其是桂枝之辛,不能散邪而反助热,芍药之酸,在内湿的情况下,反而助湿。这样,就会湿热壅遏,导致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提要】

胃家湿热者,禁用桂枝汤。

【语释】

桂枝汤本不是吐药,其气味又不甚难服,所以除平素艰于服药者外,服桂枝汤一般的不至于吐。如果服其他药不吐,而每服桂枝汤即吐,就应当想到是患者不喜甘,可能是胃家早已蕴有湿热的缘故。因此应及时加以注意。不然的话,听之任之,使湿热渐重,以后就有出现胃吐血的可能。

【按语】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应从本条的实际精神来领会。因为如果要推想其以后会吐脓血,仅凭服桂枝汤即吐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胀满,泛酸以及其他胃器质性病变来考虑,才更为准确。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提要】

凡表证脉浮而不弱者,或浮数而不弱者,当用麻黄汤。

【语释】

麻黄汤的主脉是浮紧,这里又提出脉浮和脉浮而数,宜麻黄汤,是包含着浮而不弱的意思。如果脉浮弱,就仍是桂枝汤所主。

凡表证有汗,身不痛者,脉必浮弱;无汗,身痛者,脉必浮紧。但也可能痛止紧去,脉象但浮,或里将化热,浮而兼数。不管如何,只要脉象还浮,就得解表;浮而不弱,就宜麻黄汤。即使有其他里证,当在表解之后,再酌与处理。

第51条脉浮者,指出病在表,而52条脉浮而数者,未指出病在表,可能意味着病不仅仅是在表。

【按语】

同是脉浮而数,57条是汗解之后,余邪未净,必浮数而弱。而52条未经汗下,脉必浮数不弱。故前者宜桂枝汤,后者宜麻黄汤。

又按:“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柯韵伯认为,数脉主热,不宜用辛热的麻黄汤,因而解释说“数者急也,即紧也。”这样训数为紧的解法,恐与《伤寒论》的原意不合。因为在本条之上的49、50两条,曾分别提到“脉浮数者”,“脉浮紧者”,这说明浮数与浮紧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训数为紧,这在《伤寒论》中也找不到先例。而脉浮数者可发汗这样的条文,却倒是有的。这除了49条之外,还有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条还明确指出,“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是行将化热而表邪未尽,故宜解表。依《伤寒论》的用药规律,显然是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

我们再把“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在论中试作举例,就有37条“脉但浮者,与麻黄汤”。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232条“脉但浮无余症者,宜麻黄汤”等。这除了37条的脉象可能但浮不数外,而235条是阳明病,232条是阳明中风,这都是里热病,岂有脉象但浮不数的道理?这就说明“脉浮数者,可发汗”,是可发在“浮”字上,而不是可发在“数”字上。若抛开具体症状,解浮数为浮紧,浮紧也不一定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如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却是“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这足以说明读《伤寒论》若不从其写作的出发点来领会其实际精神,就会矛盾百出。

当然,脉浮数而用麻黄汤确有辛热的缺点,但在仲景当时,还没有表里双解法,这对于古人,岂可过责。因此,我们在今天学习本文时,应当重点领会“可发汗”三字,而对于“宜麻黄汤”,则不可拘泥。

又,浮数,作为浮紧兼数,这在外感初起,是常常可以见到的,与以麻黄汤似无不可。

太阳病,十日以去①,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注释】

①十日以去:即十天已经过去。

【提要】

辨脉要与辨证结合起来。

【语释】

太阳病十日以后,脉浮中兼细,病人又没有什么痛苦,只是喜欢躺卧的,其脉细就表示外邪已衰,嗜卧是体力疲乏的缘故。虽脉犹浮,也属病将痊愈。若病人不是嗜卧,而觉得胸满胁痛,就不是将愈,而是外邪已入少阳,浮细亦必转为弦细,这样当治以小柴胡汤。如果脉但浮不细,既不是痊愈,也不是转入少阳,就必然表证仍在,如51条所说“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总之,病愈与不愈,或转入少阳,或仍在本经,据脉辨证为主,日数只供参考,不能据日断病。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1]。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校勘】

[1]“与承气汤”句上,《玉函经》有“未 可”二字。

【提要】

以头痛为例,分析症状的主次。

【语释】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这是热结在里,不大便是主证,头痛是由于不大便,浊邪上犯清阳所致。所以择用承气汤,使便通热解,头痛亦必自愈。

“其小便清者,……宜桂枝汤。”是说里热的不大便,必小便黄赤,如果小便不甚黄而较清者,其头痛有热,便属于太阳表证。即使不大便六七日,也不等于阳明有热。肤表有热是主证,所以可发汗,宜桂枝汤。

“若头痛者必衄”,这是说,如果头痛较剧烈,是主证。其身热,不大便,属于次要地位,便是热在经络,是将衄之征。

最后一句“宜桂枝汤”,应在“当须发汗”句下,是倒装句法。 

结语

发汗解表,应据脉辨证,选用桂枝汤或麻黄汤。二方虽然都用于外证来解,但用桂枝汤必须脉浮弱者,因此,除了用于太阳中风之外,也适用于伤寒或中风误下之后表未解者。因为经过下后的表未解,脉只能浮弱不能浮紧。如果是未经汗下,无汗而脉浮紧者,或浮而不弱,浮数不弱者,就应予以麻黄汤,桂枝汤就在禁用之例了。

外证未解,不一定都局限在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上,凡气上冲,微喘,脉促胸满者,下之前不存在,却出现在下之后,以及汗解之后复烦,脉浮数者,都是表未解。但既然出现在下或汗后,就只能是桂枝汤所主。

此外,桂枝证的发热汗出,也常见于酒客;桂枝 证的头痛,也常见于承气证或衄证;麻黄汤证的脉浮,如果兼细,也常是外证将解,或已转入少阳。也都要辨析清楚,不可误与麻黄汤。

本文选自李克绍《伤寒论语释》,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