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五行的角度看圆运动规律

 ZHENGNS331 2024-01-30 发布于湖南
五行圆运动规律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对五行圆运动的规律有详细的论述。五行本为一气,五行是阴阳圆运动不同状态的体现。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脏,天人相应故五行与五脏相配。

天地五行的变化,可从四季四时阴阳变化中反映出来。四季气候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万物的生化则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反映了阳气在一年四季的释放与收藏的循环。

人体五行的变化,与天地阴阳相应,故肝主升、心主浮、肺主降、肾主藏,五脏的功能与阳气升降不同的阶段相应。肝主阳气初温升之时;心主阳气盛大之时,为十二官之主;肺主阳气肃降之时;肾主阳气封藏之时。

而黄元御认为脾土为圆运动的中心,这可说是其重视中气的学术思想中最为特色鲜明之处,同时这与《内经》论述脾土“治中央”及“不得独主于时”的原意相符。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而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提及到天地四方寒热之性,以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气升于东方,气温而为春;阳气升于南方,气热而为夏;阳气降于西方,气凉而为秋;阳气降于北方,气寒而为冬,以四季对应四方。而土为四象之母,主四象之生化,为水火之中气。虽然说土治中央不得独主于时,然则湿气寄于六月火令之后,此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水火交蒸,湿气乃生。

黄元御对五行五脏的认识突破《内经》的论述,并将五行五脏的运行规律模型化,形成五行五脏圆运动理论。人体圆运动以左肝右肺,上心下肾,脾胃居中为生理的基础。五行五脏的属性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而圆运动的理论把五脏五行间阳气升降浮沉的规律具体及形象化地展示出来

阳气的运动是维持人体生命的要素,体内阳气运行的途径和方法,以及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以往无论在《内经》或者在其它著作中,都是分散并简略地记载,是相对被忽视的一环,彭子益透过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和五行联系起来,指出五行是阴阳运行在不同状态下的反映。

圆运动理论的其中一个精髓,就是指出五行是阴阳升降圆运动的反映,是阳气在释放和收藏的不同阶段。木为阳气之升发,火为阳气之释放,金为阳气的收敛,水为阳气的收藏,土为阴阳变化的枢轴。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提及到在圆运动的枢轴运动之中,清气左旋上升而化为火,浊气右转下降而化为水。在清气上升过程的中间阶段为木,木之气为温,而清气上升至顶端时则为心火,心之气为热;在浊气右转下降过程的中间阶段为金,金之气为凉,而浊气下降至底端时则为肾水,肾之气为寒。肾水、心火、肺金、肝木为圆运动之四象,而四象代表了阴阳升降浮沉的不同状态。

阴阳和四象本为一气,只是阴阳转化过程中不同的状态。圆运动理论的另一个精髓,就是确立脾胃中土为圆运动的枢轴,四象和阴阳的转化都需要脾胃枢轴的配合。无论是“清阳升,浊阴降",阴阳清浊二气的升降转化,以至五行中四象的转化,都以脾胃中气为枢轴。

黄元御对河图洛书有深入的认识,就着河图洛书里面五行之数的记载中,五行的成数都是以一土的生数为基础,意味着土的元素在五行之中,人之五行无土不成的含意。《四圣心源.天人解》曰:“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对于中气脾胃为枢轴,从四季的五行变化中亦可有所体现。春木为阳气初升,气候暖和;夏火为阳气之盛,天气炎热;秋为阳气之收降,天气清凉;冬为阳气之收藏,天气寒冷;而中土则主四季之变化,寄于四季各十八天。

《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黄元御以脾胃中土为圆运动中心的理论与《内经》中对脾土的认识一致,以脾土不独主四维而主居于中。

他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都以四季阳气升降的角度讨论五行的关系,以阳气半升而为春,阳气全升而为夏,阴气半降而为秋,阴气全降而为冬。木火主生长之气而为春与夏,金火主敛藏之气而为秋与冬,而土是“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故土合四象居于中而合为五行。

根据统计,在《四圣心源》一百四十个方剂之中,用药一百零四味,其中有一百零七个方剂用了甘草,七十八个方剂用了茯苓,七十个方剂用了桂枝,三十九个方剂用了干姜,可见无论在理论层面,到临床治疗的用药,黄元御对于脾胃中气十分重视。

黄元御著作中所提及到补火泄水,扶阳抑阴之法,指的都是中焦阳土,重视中焦阳衰土湿的病机。所以无论是简至阴阳二气的转化,或是多至五行之间的变化,都是以脾胃中气为枢轴,突出了圆运动理论以脾胃为中心的特点。在五行的圆运动中,黄元御除了将五行配五脏,还把中土分阴阳,以戊土为胃,已土为脾,再配以心肝肺肾合成人体五脏的圆运动。

在《四圣心源》提及到“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等对戊土及已土的论述。脾为中气左旋上升,属于已土;胃为中气右转下降,属于戊土。肝木为己土脾与阳气升于左而成,心为阳气升于上;肺金为戊土胃与阳气降于右而成,肾为阳气降于下。

以左肝木,上心火,右肺金,下肾水,脾胃中土居中而为人之五行。在此圆运动中,唯独是中土加入六腑中的胃,以脾升胃降作为中土枢轴的作用。同时肝升肺降需要有脾升胃降的配合,可见黄元御最重视脾胃中土作为身体升降的枢纽。

而肝木的疏泄左旋上升为整个圆运动中的次要配合,因黄元御认为:“土虽克水,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每”、“故风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风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其医学传人麻瑞亭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内外感伤,多致脾家湿旺,而肝家郁滞”。这更明确指出黄元御重视肝木在圆运动中的重要性。

彭子益继承了黄元御对五行五脏圆运动的理论,对这方面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他同样是认为五行实为阴阳二气升降浮沉的五种状态,而天之五行与人之五脏相配,五行与五脏的圆运动都是肝及木升、心及夏长、肺及秋收、肾及冬藏、脾土居中主枢轴。

彭子益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指出“先认识造化大气的阴阳,自能认识人体的阴阳”。这突出了圆运动本身是宇宙间一个普遍的运动规律,是天人合一的反映。

同时他又指出“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浮降沉中的五种物质”,五行之“行“有运动变化之意思,五行本身各自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肝木主疏泄,心火主宣通,肺金主收敛,肾水主封藏,脾土主运化,五行在五方的升降出入彼此配合,形成天地及人体的圆运动规律。

五行五脏圆运动理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五行五脏阴阳运行的方向明确化及模型化,对五脏的生理及病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五脏阳气各自的运行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向,一旦偏离便造成失调。肝主升、心肺主降、肾主藏、脾胃主中土枢纽。脾与肝一同左升,胃与肺一同右降,肝脾左升主阳气的生发,肺胃右降主阳气潜降收藏。五脏阳气以向上或向下为主,上下交通失调则为病。无论是肾间阳气不足、肝气郁滞、心火上炎、肺失收敛心火或脾胃火衰,都可以造成圆运动失调。固此脾肾首重阳气充足,使枢转及生发有力;肝重阳气疏泄顺畅;心肺重阳气收敛下降。

彭子益在《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中指出圆运动中的五行运动,是“融合不能分拆”,其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脾土居中,此中气的枢轴在内旋转,带动金木水火四维之轮在外升降。在疾病之时,五行的轴轮旋转及升降失调,代表圆运动”运动不圆,作用分离,不能融合”。

在彭子益的角度来说,对于圆运动的枢转失调,治疗不外乎三个方法:一是运轴以行轮,二是运轮以行轴,三是轴轮并转,恢复人体五脏圆运动的枢转便不为病。

从彭子益及黄元御对五行五脏圆运动规律的论述,可见两位对此的见解一致。他们继承《内经》五行五脏的理论,深化阴阳与五行五脏之间的关系。他们把五行五脏阳气枢转的方向性与规律明确化与模型化,突出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与五脏阳气运行的方向性。以心肾为升降的根本,肝肺为升降的辅佐,并确立了脾胃为圆运动的枢轴。同时他们重视五行之间生克及气机变化的关系,提出“以气而不以质”的五行观,对人体生理及病理有更深入的分析。

图片
图片

盛世龙年·学会中医随新所愿

图片
图片

提起李可老中医,中医界几乎无人不知。他虽没有教授头衔,也没有各种耀眼名头,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医人。

可:1930-2013年,著名老中医。曾任山西灵石县中医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会员。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