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驼祥子”的行业秘密

 新用户7976s6Fv 2024-01-31 发布于北京

“骆驼祥子”的行业秘密

《骆驼祥子》,凡上过中学的没有不知道的。可要是细问,关于祥子你知道什么?小朋友们的答案也都一式一样:比如“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或者“资本主义的黑暗和劳苦大众的痛苦”。这样的回答,标准是标准,但总有点儿糊弄小孩儿的嫌疑:古今中外,凡是同情劳动者的作品,哪个不能得出类似的结论?这些条条框框不但把《骆驼祥子》里五光十色的老北京给抽空了,还让小朋友们养成偷懒说套话习惯,这有多么可惜呢。如果您想了解一点儿实实在在的文学,不如跟张小喵一起,听喵lady从现实中的“祥子”讲起吧。

人力车夫,是个什么行业

《骆驼祥子》讲的一个是拉车的故事。拉车的,也就是人力车夫,是一百年前北京最常见的靠卖力气谋生的行业。到如今,这一行已经消失了八十多年,我们这一代人,谁也没见过人力车夫。想要理解祥子的故事,与其贴一圈资本主义、劳苦大众的标签,不如先弄明白“人力车”和“人力车夫”是怎么回事。

人力车,为啥这么吸引祥子?

祥子的毕生追求是拉上一辆自己的车。他的“车”,不是马车,不是三轮儿,而是人力车。人力车到底有啥稀奇?怎么这么吸引祥子呢?原来,人力车发明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最早是给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在20世纪初的中国,被叫做“洋车”,在人们眼中属于外来的高科技产品。

到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人们对人力车做了不少改装,比如加上了避震弹簧、滚珠轴承、橡胶充气轮胎之类现代机械,让这种靠人力拉动的车子变得非常轻便实用且舒适。因为人力车的价格比汽车低很多、也没有技术门槛,凭借比骡马更便宜的人力,就能克服城市道路欠完善的不足,完全满足小康之家在市内出行的需要,所以人力车迅速在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印度走红,成为20世纪初期亚洲最流行的代步工具。

既然拉人力车是当时最时兴、最缺人、门槛也最低的行业,像祥子这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能脱贫的最好办法当然是成为一个人力车夫,而他脑子能冒出来的最好的人生理想自然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人力车夫,为啥身份不高?

北京的第一批人力车出现在1886年,最初都是私人的。人力车刚出现的时候,可惹恼了不少赶骡马大车的车把式。他们看不惯这种人机合体的古怪营生,认为把人当牲口使用违背天理,尤其见不得洋人坐洋车,让中国人当奴隶拉着他们跑。就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洋车就成为起义农民打洋人、灭洋货的重点对象。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知识分子是人力车的主要客源,但他们常常为自己坐车而良心不安。有人发表文章说:“人类去干那牛马的生活,在人道上实在讲不过去。你看那拉车的喘着气,拼着命跑,坐车的却踏着铃还要催快”。于是,知识分子就把人力车夫的存在视为中国物质文明落后的象征,还把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作为批评时政的窗口,在报纸上写了不少文章。在文学界,除了老舍的《骆驼祥子》,最有名的还有鲁迅的散文《一件小事》、胡适、沈尹默、叶圣陶、郑敏的四首同题的新诗《人力车夫》,臧克家的《洋车夫》,甚至连读者印象中的富贵逍遥的诗人徐志摩也写过《谁知道》、《先生!先生!》,谴责社会的不公。

可是,普通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们不懂得什么“主义”,只觉得洋车抢了大车生意讨厌,人当牲口跑更讨厌,却又不敢得罪坐车的,只好挤兑拉车的,喊他们“臭拉车的”、骂他们是“驮东西的牲口”。知道了这些信息,或许你就能想明白,老舍为啥给祥子安了“骆驼”这么个外号,而祥子自己却并不喜欢它。

人力车夫挣钱多吗?

中国人起初反感人力车,但到20世纪早期,中国各大城市普遍引入欧式马路,加上街道夜间照明的普及,人力车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大提高了市内交通的效率,渐渐的也就见怪不怪了。到了祥子拉车的1920年代,北京登记在册的常住人口100万多一点,其中人力车夫就达到6-7万人,而每天每个车夫拉客的人次就有50万。在京城各大繁华路口成群结队、骂骂咧咧抢客人的人力车夫,俨然成为北京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时,有一位社会学家李景汉曾对北京的人力车夫做过一个调查。他告诉我们,1926年坐人力车的费用是有轨电车的两倍,并估算出一个人力车夫一天的收入在4-6角之间,人力车夫一个月可以挣到10-12元。这个收入和警察、学徒工、佣人、和大部分店员差不多,但身份不如技术工匠和现代设施的工人。根据李景汉的调查,3%的车夫苦干几年下来,能拥有自己的车。如果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的话,一个年轻力壮的车夫的生活还算舒适,每个月能开两三次荤,每天能有几个铜板去买零食,甚至留些闲钱看戏和参加娱乐活动。如果像祥子这样吃苦耐劳,买车的梦也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生活里的意外总是很多,尤其是在20世纪战乱频频、风雨飘摇的中国。祥子“三起三落”,与其说是“私心”和“个人主义”,不如说是时代中的常情。如果人世间连这点私心都容不下,那一个只有把力气的老实人又靠什么信念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压倒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语文课上,当老师谈及祥子的失败时,常常从社会、婚姻、爱情和个性几个方面总结原因。当我们接受这些理由的时候,似乎也就相信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旧中国能变成新社会,如果虎妞没死,如果小福子还在,祥子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但如果我们回到老舍的写作骆驼祥子的年代,就会发现,即使祥子一件倒霉事都没遇上,他的梦想还是会落空。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骆驼祥子》发表于1937-1937年。但根据社会学家的观察,拉车这个行业在祥子从业的20年代后期就越来越不景气。首先是人力车行业内部的竞争过于激烈。根据社会学家的统计,1926年,北京的人力车夫已经达到7万人,比1923年翻了一倍,因此抢客、过劳、交通事故就成为车夫的日常。在小说里我们也读到,为了抢客,祥子脾气变得执拗、孤僻、好斗、蛮横。表面上看,似乎是祥子要强的个性使然,但如果我们多了解一点当时的行情,就更容易看明白,祥子再强,也强不过行情。行情变了,祥子的梦终究是要泡汤的。

当然,除了人力车行业的过度内卷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致命的原因导致了祥子的失败。这就是——北京进入了电车时代。正是在人力车夫激增的同时,北京开通了多条电车线路。电车和人力车的客源相同,除了比较拥挤之外,在车费、路程和速度上,电车的优势都更明显。

电车兴起之后,祥子无论怎么努力,他的失业只是迟早的事。买卖越来越少,祥子能到哪里去?乱世中,他找到的兼职居然是参加各种组织和到处开会。祥子不关心“主义”,只为能挣几毛钱。然而,电车与人力车的矛盾越演越烈,在1929年10月22日,北京数万名人力车夫袭击了北京的电车公司,他们在这次风潮中捣毁了60辆电车,造成电车公司40万元的损失。这件事影响很大,据说是1900年义和团之后京城出的最大的乱子。军警抓捕了上千名洋车夫和人力车工会的人员,把事件的指使者判处死刑,这事儿才算平息。

老舍当然注意到了1929年的这个事件,他还专门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做《黑白李》。在《骆驼祥子》里,老舍先生也影射了这件事。也许细心的读者会记得,在小说结尾处,祥子出卖了一个叫阮明的人。这个阮明,就是一个洋车夫的组织者。不过,在老舍笔下,这次事件可没什么进步意义。在他笔下,阮明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而是一个为钱贩卖思想的人;而苦命的祥子也没什么觉悟,只是为钱接受思想,也为钱告了密。

不过,老舍先生不大忍心让祥子堕落到故意出卖人命的地步。于是,就在电车刚由厂子里开出来的时候,让一个报童扯着嗓子喊出了阮明的结局:“枪毙阮明的新闻,九点钟游街的新闻!”。在《骆驼祥子》里,恰恰是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成为压倒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祥子听到这个消息,吓得躲在城外遭受良心的谴责。直到他花光了这笔脏钱,祥子身上最后一点儿人味儿也消失了,他彻底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也就是老舍先生给祥子所下的那个让人半懂不懂的评语——“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先生的答案是什么?

今天,当七年级的小朋友读《骆驼祥子》的时候,总要说出祥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课本上也给出了一套标准答案。但是,恰恰因为老舍先生对上面的这段历史背景做了留白,今天的读者已经完全看不出电车和阮明细节的重要性,但要回到一百年前,人们恐怕都明白这几句话的重大暗示。如果知道了这个细节的重大意义,我们可能就会意识到,虽然“三起三落”的遭际、刘四爷、虎妞、孙侦探和小福子的影响都很重要,但这些偶然因素只构成祥子个人奋斗的故事;反而是那辆刚巧开出来的电车、那则枪毙阮明的新闻,暗示了人力车夫走向失败的共同命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祥子的失败呢?每当要回答这个问题时,喵lady总会想起老舍先生在虎妞临死的时候跳出来对读者说的这么一句话:

“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似乎,老舍先生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我们这么肯定。恐怕,正是因为《骆驼祥子》提出了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这部小说才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既然如此,我们何必非要让小朋友记住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呢?

参考书目

1

《北京的人力车夫》,(美)史谦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

2

《骆驼祥子》,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

  •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微信号:Eliot13240734043。

  • 如果您的小朋友有写作、阅读难题,请私信联系喵lady哦!

关注“张小喵学语文”

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

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健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