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98篇 《伤寒论》脉法4

 同人王皓宇 2024-02-02 发布于广东

继续《伤寒论》脉法。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象浮和大。“心下”指的是胃部,胃部摸起来硬,有东西堵到,反映了体内有热。如果内热在脏,应该采取祛除内脏热的方法,发汗可以祛表热,但不能祛内脏之热。如果热在腑,则不能用利尿的方式,利尿会导致胃肠道的水分更水而出现大便硬。出汗也是排热的一种方式,如果出不了汗内热淤积在体内则会导致大便干。脉象迟反映了内热还不是很多,不能用清热攻下的方法。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 ,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脉象浮,反映了内热比较淤积在体内出不去,脉象洪,反映了内热入血。身体出汗像油质般,说明血液当中的盐分和蛋白质都通过出汗跑到了皮肤上。喘息,反映了人体吸气不足,人体依靠血液周流全身输送氧气,血液在肺脏循环捕获氧气。大量出汗意味着血液损伤,就会出现呼吸不足而喘气。人体水分流失,就会导致胃功能和脏腑机能低下,无法饮食。人体的肢体依靠津液周流全身来活动行动,津液流失就会出现身体行动失灵。津液在人体运行失常,人体就会出现热量在身体运行失常,身体动静失常,这是非常危险的状况。

如果出现喘气,头上出汗头发湿润,是因为内热向上导致肺受损;如果热严重,内热导致皮肤像烟熏一样,两眼直视摇头,这是内热严重导致血液损伤心脏危及的症状;如果口唇青紫,四肢震颤、摇动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肝负责藏血,藏血机能下降就会导致身体的储热能力下降,出现上述症状);如果口的周围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色泛黄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失禁,言语狂乱,两目直视的,这是肾气先绝(肾协助心脏产生热体的热量,肾气绝则人体出现大小便失禁)。

人体依靠热量和津液来维持生命,这两者实际上互为根本。但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热量先损失殆尽或者津液先损失殆尽。这可从死后的表现判断。如果热量先绝、阴气后绝的,这种人死后,身体必发青色;而津液先绝,热量后绝的,身体必然出现红色,而且腋下及心窝部仍然温暖。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人体的血液在脏腑内运行,脏腑的血液充足后就会向体表分配。通常的浮脉实际上是因为体表血液不足导致。脉象大,表面上看起来是热,但这种热是相对的。实际上是血液不足导致,血液不足的真实情况是冷。人体出现肠鸣,实际上体内的热量不足以将水分蒸腾运化到血液循环导致。

医生看到大脉,往往会误认为是内热,如果饮用冷水,导致出虚汗,冷束缚人体肠胃,则会出现胃气上逆。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如上所述,浮脉实际上是虚脉,如果胃脉浮,实际上是胃虚导致,所以胃的消化吸收不好就会出现打嗝上逆。如果出现滑脉,则是湿热淤积在体内导致。

上述原因可能都是医生误治导致,医生经常分辨不清楚虚实采取错误的下法就会导致内虚。

如果脉象浮,口鼻干燥,内热迫动血则很容易出现流鼻血。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积有脓也。

如果所有的脉象都呈现浮脉,因内热不能从皮肤到达体外的缘故,出现发热和怕冷现象。如果肌肉有疼痛的地方,是热积蓄在局部损伤组织的缘故(用现代的视角看,内热积蓄就是二氧化碳的合成物,会导致肌肉组织酸化产生疼痛)。“饮食如常”是指身体不寒,有热量支持肠胃运作。内热积蓄在肌肉灼烧身体组织就会化为脓。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象浮而迟,脸色发热潮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日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是体内的热量不足热量不足以驱动体内的津液变成汗汗外出,寒邪束缚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伴皮肤瘙痒(皮肤痒是内热淤积在皮肤的体现),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愠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难数,齐筑揪痛,命将难全。

寸口脉呈紧象,反映了身体上焦比较虚寒。人体上焦的水呈雾状,中焦的水是半水半雾状,下焦的水呈水状。如果上焦虚寒,就容易流清鼻涕和鼻子塞,称作“洁”。下焦冷,湿冷沉积称作浑,谓之浊。

体内的热量是向上走的,因此人体的上部承担人体的散热作用更强,如果体内热量不足,风寒伤表就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腰痛、腿酸等表证;寒湿作用在人体下焦,就会出现心中寒栗,足膝发凉、大小便失禁等证。

如果人体内脏的循环力量不足,体表的温度就会低,外邪就很容易入侵。寒邪束缚人体就会导致人体的三焦的运行发生混乱。皮肤散热机能失常,内热上浮就会导致上火,口腔和牙龈糜烂等。中焦就会出现胃气上冲导致的打嗝,胃口不好等。人体吸收功能受损,体表的津血运行也会破坏,血脉运行不畅。

如果人体自动恢复,体内积蓄内热释放出去内热传递到肾脏就会导致小便发黄。人体的经络脏腑,凡邪热经过之处灼烧人体的肌肉,就会发生痈肿(肿瘤、囊肿等)。如果人体的热量不足,寒邪入侵就会出现打喷嚏、声音混浊难出、咽部梗塞等征象。如果寒邪束缚人体的血脉就会导致内热淤堵内热不能正常从身体外散,进入血液就会导致大便下血,或者大便呈现猪肝色的现象。如果热量和血液均不足人体就会出现大小便控制无力,出现大便次数频繁大便后有后重感,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治疗起来难度就会加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说明人体的肺被堵塞了。肺通过吸氧来驱动人体的血液运行,通过呼气散热。肺运行失常就会导致人体寒热交杂。蜷卧足冷、舌苔滑(原因是人体对水的运化吸收不好,体内热量不足导致)体现的是寒的一面,唇口干燥体现的是热的一面。这时治疗应该非常谨慎,仔细辩证,不能错误使用。

如果病人怕冷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束缚了人体的正常散热,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同时需要兼顾其里是否充足;如果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甚,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如果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这是正气恢复、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这是正衰邪盛、人体脏腑驱动水液能力减弱导致的发热如果怕冷,通常会恶心,如果肚子痛,则通常伴随腹泻。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未为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脉象紧,反映了寒作用在皮肤和脏腑,内热不能外散就会出现、人体内热上浮就会出现呕逆。如果脉象紧消退,说明病情在好转。如果脉象迟,说明人体动力不足,水液很容易滞留体内。是否有良好的胃口是反映人体内热量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病人烦躁,实际上内热积蓄在体内扰动气血导致,实际上是疾病向好的表现。脉象向好,烦躁,眼白发黄,实际上是内热入血的表现,身体实际上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向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象浮和数,反映了内热作用皮肤,脉象弱反映了人体血液不足,热量不足,所以容易感觉到怕冷。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脉象浮反映了内热积蓄在体内,反映了身体有多余水湿,浮滑脉并见,反映了内热和多余水湿在体内淤积。如果病人的脉象由浮滑转为非常快,并见发热、汗出而不解的,这是内热非常严重,气血运行失去常度,人体的水分津液过度被消耗。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伤寒导致的咳喘气逆,若见脉像非常混乱不规则、以及肌肉骨骼出现严重内陷损伤的,是气血将散、脏气将绝的表现

联系本公众号,请加下面“薄荷”微信
联系电话:19925853937
1. 点击下面图片右下角的二维码,购买同人著作《四圣弘医三部曲》
2. 耳朵上的四圣弘医三部曲(喜马拉雅)上线啦(点击下面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