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第一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licht3jh8evr0j 2024-02-02 发布于江西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只让小部分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话。那么第二次战片战争对于清王朝来说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席卷着中国,为了扶大厦将倾,各种利益集团纷纷登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高层官员,大多是清政府启用汉族官绅举办地方团勇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因投笔从戎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崭露头脚的,根源多与勇营军队中的湘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出生背景相仿,互相间又存在着师生、连襟等亲密私人关系的高级官员们,还共有着一条十分相似的以洋务图自强的思想的发展轨迹。他们多为科举出生,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功底,对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而国门洞开的时局心急如焚,抱着改变中国命运的担当,认可和接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早年通过书本西洋火轮船、开花弹等有所认识,后来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通过战场的亲身经历和与西方军队的实际接触中,对西方新式兵器之于国防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和直接的体会,视其为改变当时之中国命运的不二法门。于是以“自强”尤其是“海防自强”为目的,的自造舰船运动在福州闽江岸边的马尾徐徐展开。

初遇轮船

早在1835年英国火轮船渣甸号就来到广州,这是轮船来到中国之始。不过这次来访,并未引起轰动。直到6年后的1841年,中国人才真正见识到了西洋人的“坚船利炮”1841年1月2月间,英国侵华舰队向广州清军驻守虎门炮台发起了连续进攻。英国舰队中一艘来自印度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名为“复仇女神”蒸汽明轮船,表现出了惊人的作战能力。它不依赖风力便可以航行,在水面上纵横来往,行动自如,还能在风力或者风向不利的时候,拖拽着风帆战舰和登陆用的舢板前行。而且并借着灵活的机动能力可以深入到港汊,小河流等风帆战舰难以抵达的区域,进行隐蔽作战。在虎门之战中仅仅“复仇女神”号一艘蒸汽动力军舰就击毁或击沉清朝水师多达数十艘兵船,舢板等战舰。数量上几乎消灭了当时绿营水师一个营级单位的规模。(清朝绿营水师1营战船10艘)“复仇女神”号和参战的其他英国战舰,协同陆军作战,在广州附近给中国水师和炮台造成了灾难性损失,绿营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也在恶战在不幸牺牲殉国。这种沉痛的打击无情宣告着拥有千年传统水师的中国,在近代化的西方海军面前不堪一击。中国万里海疆面对西方侵略者已经处于不设防状态,西方侵略者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到来了。

复仇女神号

军事不如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武器装备不如人。遭遇惨败后中国的一些官绅对英国人的蒸汽明军舰开始特别注意,“其小兵船火轮船,更不过数尺之水,即足以资浮送,路径循熟,随处穿越”。甚至当时已经有中国人萌发了要仿制这种新型军舰来抵御英军的念头,希望借此消除中国与英国的在水上武器方面的悬殊差距。蒸汽动力军舰使得近代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并完全承认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也成为近代中国人接触工业革命和近代化的最早的窗口。

酝酿船政

1860年湖北巡抚胡林翼追击太平军到长江边上,自谓太平天国气数以尽,不足为患。但却突然见一挂米字旗的小火轮鼓轮如飞,逆水上行,快似奔马流星。胡林翼当即口不能言,回营后咳血不止,不久就郁郁而终了。胡林翼看到小火轮,应该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的统帅额尔金爵士乘坐的了。不管胡林翼之死是否是如此,这都让清王朝督抚大员们不约而同的认识到了,中国的海防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了。于此同时身处镇压太平天国一线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借由朝廷让其讨论俄、法助战等事项,上书朝廷并在上书后面写到“将来师夷以造炮制舰,尤可期永远之利”。这篇上书,不仅写出对借助洋人的力量,消灭太平天国的担忧,更写出只有学会洋人的技术造炮造舰,才能改善当前中国面临的局面,实现自强。此道上书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极大重视,在推行洋务的问题上是清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程度了

曾国藩

在如何得到蒸汽动力军舰的问题上,清政府想到的第一方案就是买,这也是许多督抚大员共同的想法。在英国人赫德的提议下,总理衙门批准了从英国购买军舰的方案,委派总税务司李泰国(Horatia Nelson lay)负责,所需费用即从口岸海关,关税中酌量提取。与此同时地方上也在积极向外国购买军舰,两江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薛焕联合江浙一带的富商士绅委托洋枪队领导人华尔的弟弟,亨利·华尔赴美采购军舰。由于总理衙门对采购军舰一事一窍不通,导致所有事项都有李泰国自作主张,李泰国在英国为清政府购买了江苏、北京、中国、广东、天津、厦门等蒸汽动力军舰。耗资超过100万两银。英国政府把这次购舰活动当成在华扩张影响力的重要机会,同时李泰国也为了获得政绩,提升个人政治地位,越来越目无法纪,越俎代庖。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事情逐渐走样,超出了总理衙门的预想范围。原本购舰行动在李泰国的操纵下变成组建“中英联合舰队”史称阿思本舰队。他聘用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作为舰队司令。更有甚者,擅自与英国方面签订了十三点协定,具体来说就是若要阿斯本舰队为清政府效力,舰队得归阿思本指挥四年。舰上雇员由阿思本和李泰国自主选定等。事情发展到了这种程度,清政府在也不能妥协了,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召见英国外交官,解散阿思本舰队遣送回国。该舰队所有船只拍卖,李泰国作为罪魁祸首被免去总税务司一职,赫德则见风使舵,得到了总税务司一职。前面所提及江浙地方购舰计划也因为资金问题,不了了之了。早期购舰行动的失败了,也为接下来自造舰做好了铺垫。

总税务司赫德

左宗棠字季高,一号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对经世致用之学抱有兴趣,对军事地理等问题颇有心得。早年先入湖南巡抚张亮的幕府,后又入骆秉章的幕府,参与处理组建湘军,办理军务等事项。开始了与西洋人的接触,左宗棠在浙江遇见了由法国军官伯勒东和日意格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组建的,具有雇佣性质的常捷军。在与常捷军协同作战的过程中,左宗棠日益感受到了蒸汽动力军舰的厉害,1860年组建了自己的团勇-楚军,1862年被清政府授予浙江巡抚,入浙与太平天国作战。在浙江左宗棠同时也与日意格、德克碑的私人感情日渐深厚。1863年总理衙门让其处理浙江沿海盗贼事项时,左宗棠在回复总理衙门的公函中提出自己关于轮船事业未来的设想“惟事隔两年,能否缉获,实无把握。将来经费又出,当图仿制轮船,庶为海疆长久之计”。1864年6月,日意格和德克碑来到杭州拜见左宗棠,就除了讨论常捷军的话题外,还就中国自造轮船相关事项进行了磋商讨论。同年10月,日意格和德克碑再次来到杭州拜见左宗棠,左宗棠请来一位60多岁的巧匠仿造了一艘小火轮,放进西湖试航,并邀请克碑和日意格同去参观,左宗棠在日记写道他们大加赞扬并说“大致不差,惟轮机须从西洋购觅,乃臻捷便”。在此期间,左宗棠又与宁绍台道,史致谔多次通信,其中写有道“轮舟为海战利器,岛人以次傲我,将来必须仿制,为防洋缉盗之用。中土智慧,岂逊西人?如留心仿造,自然愈推愈精”。……彼人所持以傲我者,我亦有以应之在矣……毕竟沿海各郡长久之计,仍非仿制轮舟不可。欲仿制必先买其船,访得覃思研求之人一一拆开,摹似即成,雇洋人驾驶而华人试学之,乃可翼其有成”。从以上左宗棠与这位在中外通商的宁波口岸,熟悉洋务的道台,史致谔的通信中,已经可以看出左宗棠对如何获取,使用轮船,已经有了大致构想,自造军舰的宏伟蓝图,已经跃然纸上。

左宗棠

创建船政

1865年左宗棠委托日意格和德克碑拟定建厂计划,并于1866年夏交给左宗棠德幕僚胡光墉既胡雪岩。1866年2月左宗棠率军进攻太平天国最后的据点嘉应州,扫平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势力,随即回到闽浙总督的驻地福州。1866年4月总税务司赫德和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总理衙门递交《局外旁观论》和《新议略论》,建议清政府“借法自强”。总理衙门让各地督抚筹划以免大权操于别人之手,左宗棠随即指出他们控制中国的意图并建议自己制造轮船。于同年6月以闽浙总督的名义连上四折申请成立船政局,其中《拟购机器雇洋将试造轮船大概情形折》,中说“东南大利,在水不在陆地……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设厂造船,创办福州船政局。1866年7月14日(同治五年六月初三日),清政府就正式批准了左宗棠设厂造船的建议。清政府在谕旨中指出:“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雇募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陈各条,均着照议办理。”福州船政局由此诞生。

日意格1835出生在法国布列塔尼大区莫尔比昂省城市里昂,家境极为普通。1852年入读海军学校,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而中断学业,1852年以见习的身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因战功获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857年随法军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来华,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日意格被派到联军委员会充当法国官员的副官,协助占领广州城。在此期间认识了时任联军秘书长的赫德,同时也开始学习中文。其后又参加了联军设立的中国海关外国人检查团,1861年成为宁波海关首任税务司,任内参与组建中法合作的常捷军与太平天国作战,获得海军中尉军衔。但造船或是海军都不是他的所长,日意格的所长恰恰是当时在华外国人所缺少的,人情世故。他熟知中文,为人谦和,与中国官员沟通融洽,与左宗棠协作同太平天国作战中,日意格表现突出,数度受伤,展示了其勇气和忠诚,这些特殊之处使得日意格获得了左宗棠的重视和信任。

德克碑1831年出生在巴黎,1848年加入海军,同英法联军一道来华,1862年晋升为常捷军第三任统领。相比日意格更富有海军知识和作战经验。为什么选法国人合作,除去左宗棠与日意格和德克碑的私人感情外。还有当时给左宗棠总理衙门上书中有写道“就英法两国而言,英诈而法悍,其助我也;法尚肯稍为尽力,英则坐观居多,法之兵头捐躯者数人,英无有也;法人与中国将领共事,尚有亲爱推服之词,英则忌我之能,翘我之短”。就当时与列强合作,得出法国人更可靠的观点。显然在经历了阿思本舰队事件后,清政府显然对合作之人可靠性更加重视,严防上当受骗。

1866年7月14日清政府批准建厂后不久,左宗棠就“洋人共事,必利合同”重视法律条文的特点,请日意格来到福州双方就设厂造船的具体细节展开谈判。双方本着“有粗而精,又暂时而久”的原则讨论了,建厂、经费、造船、教学,用人等问题。并于1886年9月3日拟定了四份合同文件,有效期5年,在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的见证下签署。至此设厂造船文件正式生效。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合同是左宗棠与日意格和德克碑各人签署的文件,法国领事代表的法国政府只是知晓而已,本质上依然是左宗棠与两个法国人的民间技术合作。并不是官方之间的技术合作。

船政正监督日意格

船政选址。罗星塔一座北宋时期建设的七级宝塔,外国商船一驶入马尾港,第一眼便能看见,所以罗星塔便有了“中国塔”的美誉。船政局的选址就在罗星塔下,闽江岸边马尾。为什么选址这里日意格具体有写道,这个地方容易设防,闽江江口小岛星罗棋布,群山环绕,易于建设炮台,朔江上行数十里,两岸夹着山,只要布置几个水雷,便能阻止入侵船只。船厂在此处兴建,距离省会较近,容易使高级官员目睹制造,发生兴趣。此处又是重要海关,船厂经费容易筹措。泊船处所能停吃水二十二三尺船只,因此它正适宜的深度于船厂拟造船只;船厂前即可停泊,对造船很便利。筹划时确本省能提供大量木材及其他原料,台湾产煤,据此不远:工资又很低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及筹划创建者左宗棠是闽浙总督,船厂设在福州便于他的监督照顾。

船厂营建。1867年初船厂开工建设,开工之初便设定了十分详细的总体规划,大致分为厂区和行政、教育、后勤用地。开工之初首先围绕船厂建设了条具有运输功能的护城河,河内是工厂区,河外是行政、教育、后勤区。河上有桥,桥上的门关闭,由卫兵部队站岗。船政局总面积为 477700 ㎡:其中厂房、仓库、砖窑等占地 180800 ㎡,建筑用地 43000 ㎡;衙门、员工住宅、卫兵兵营、天后宫等占地 68400 ㎡,建筑用地 35000 ㎡。厂区五个主要厂房分别是铁厂、水缸厂、打铁厂、铸铁厂和合拢铁器厂。

人员组成。在合同的5年之期期间,船政局的管理部门人员混合,中国官员负责管理纪律、薪水和车间内的材料,欧洲雇员负责管理工程建造。由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担任正、副监督。中国员工共计2600 余人,包括:木匠500人,日薪300至400 钱;铁匠600人,日薪同木匠,上述两类工匠头,月薪40或50 两,艺徒130人日薪300钱。卫兵与杂役各500人,负责保卫、填土和运输工作。公职人员130 人。中方工人来源首先是在上海、香港等有西洋人开设工厂的地方招募,其次是船政局自己由“艺圃”培养的艺徒。欧洲员工,最初有75人,到1874年只剩 52 人,家眷 66 人。包括:正、副监督二员,工程师一员,教习、秘书、翻译、工匠头、工人和临时雇员数人。工人月薪100两,工匠头200 两。

船政官员。船政大臣;作为船政的全权管理官员,是船政的最高管理者,由清政府中央直接任命。委员;也成为员绅,船政普通官员称呼,船政因为不是清政府的具有编制的政府经制机构,在人员任用上采取的形式是临时任命,人员来自普通在职官员,候补官员或是士神,官员一般需要清廷批准,士绅由船政大臣直接任命,最高为提调委员。提调委员;船政大臣的副手,在船政官员系统中最高级的委员职位,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代表船政大臣管理某一方面的全局性工作。稽查委员;后又称总稽查委员,是船政局处理陆上军事事务和监督纪律检察的官员。监工委员,负责船政局内建筑、生产、工务工作等。监督委员;负责船政局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机构中对中方学生督导、管理,真正的教学工作由法方负责。

船政机构。船政的组织机构的最高是总理船政总督衙署。下面又分成“处”“厂”“局”“所”“所”“院”“营”等不同等级单位。其中“处”是管理性、事务性单位,“厂”“所”是规模不等的生产单位,“局”“院”则是教育单位或者特设部门。总务部门;船政的核心部门,负责处理上下行公文,核算收发经费,日常行政管理,档案管理等。下设文案处、支应处、发审所等。文案处负责,起草文件,处理公文,管理档案,办理中外交涉事件等。支应处负责,船政经费的收支管理,和核算报销以及稽查造船养船费用,属于船厂的会计部门。发审所负责,船政内部的诉讼事务,以及马尾地方的部分司法工作。总务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为提调委员。工程部门,核心机构为办公所后改为工程处,纪律管理由中方负责,技术性管理由法方负责,管理船政的生产任务。各“厂”“所”也有相应的办公所负责,“厂”“所”的生产任务,管理者为管理委员。也负责管理工人,考公所和健丁营都是其下属的工人组织。工程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为监工委员。军事部门;管理厂区和厂区四周安保工作。以及在附近驻扎的楚军的镇海营和福建绿营的福靖军后老营,管理者为稽查委员。水上船政水师由统领一名,管理船政轮船水师。

船政资金。船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来源分别是1;福建省内的厘金(一种特殊的商品税,分货物的通过税和货物的交易税),和捐税组成。2;闽海关解部四成洋税内的40万两,在此时用,可谓恰逢其时。(解部4成洋税指的是;海关的洋商进口税和洋药税的4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赔偿于1866年赔款偿清,清政府任令各海关依然按结提四成洋税解部,作为专款储存)。后期运营经费;由闽海关在六成洋税内,每月指拨5万两,每年共计60万两。后六成洋税入不敷出,从1876年2月起,改由6成洋税内拨3万两,解部拨4成洋税内拨2万两,每年任为60万两。从1866年到1910年闽海关共向船政局拨1497万两。各项开支如下;船政局1866年开办以来至1898年,制造48艘船舰花费白银852万两,其中建造厂房车间花费211万两,购买及安装机器设备花费64万两,雇聘洋匠及修理机器设备花费558万两,建造船政学堂和培养学生花费67万两,维护船舰花费146万两,填补造币厂亏损花费23万两,实际支出共计1921万两。

船政发展

沈葆桢,字瀚宇,号幼丹,福建福州人。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沈家和林则徐一家世代交好,父亲娶的是林则徐的六妹林蕙芳,而沈葆桢本人娶的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因此早年间深受其舅舅林则徐的印象。1856年获九江知府之职,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1862年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得到江西巡抚一职。在任内俘获,并处死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富贵,获得一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此时沈葆桢的老母去世,正在家中丁忧。1866年9末清朝上谕命左宗棠任陕甘总督,船政初建,工作千头万绪,自己一旦离开为恐船厂遭遇不测有夭折的风险。所以找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左宗棠的当务之急,左宗棠与沈葆桢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便于之相识,加之林则徐是左宗棠的老师,对其仰慕有加,自然对沈葆桢颇有好感,两人关系极为深厚。左宗棠选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除了两人的友情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个从二品的巡抚来掌管一个近代化工业机构的领导,无疑会提升这一机构在国家机关中的地位。还能借助这一级别的官员在官场上的人脉,为设厂造船排忧解难。不至于变成福建省的附属机构,坚持成为国家级的事业。1867年7月沈葆桢正式成为船政局首任船政大臣。

沈葆桢

船政学堂。在船政建发展段除造船外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事业了,船政创建之初左宗棠在写给清廷的奏折中有写道“ 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伸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指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艺局之设,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绘画,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 堪任驾驶”。指出了船政学堂具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西文、西艺的轮船制造、船用机械设备制造的工程技术人才以及近海和远洋航行的驾驶人员。船政学堂通过独创性的 “厂校一体”使得厂校相连,二者相互依存。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使得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求是堂艺局,船政前、后学堂的前身。于1866年同船政局一同创建,由于船政局尚未建好,便在福州城内教学。主要教习英文,和数学。1867底日意格招聘的专业老师道达马尾,且校舍已经建好,求是堂艺局随即迁入马尾。在马尾,船政教学建筑一共两栋,按距离距离船政衙门的远近,近的为前学堂,远的为后学堂,并称船政学堂。至此船政的教学事业全面展开,前期的求是艺学堂可视为预科学校。此后又有船政前、后学堂以及艺圃的优秀毕业生,前往欧洲留学。

船政前学堂。又称法语学堂,属舰船机械工程学校,学制5年。学生主要是以福州本地招生为主,由于当时风气未开,科举尤盛。报名者所以多是贫苦人家的小孩。分别是造船专业、设计专业和学徒班。(1)造船专业造船专业成立于 1867 年,开始只有 12 名学生,后增加至38名,分为四个班。由监督秘书博赖负责。1868 年 4 月,交给物理和化学教师录赛、数学教师迈达管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轮机功能、零件尺寸和作用、绘图方法、独立识图自造;以及让学生们在放样间所制的船体木模型,尺寸与船政局所造的船舰无太大差异。课程包括:算术、几何、透视绘图学(几何作图)、物理、静力学、机械学、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法语等。实习课与理论课的地位同等重要。实习课有两门,门一是轮机制造,由工程师舒裴任教;一门是船体制造,由总木匠师乐平指导,工匠头马益识任教。在学习的最后两年,每名学生每天都要在车间内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熟悉车间内的工作以及培养日后指挥工人的能力。实习时间为14个月,实习内容包括:识别发动机与机床的传动装置,分析转动装置中转动轴、皮带轮、传动齿轮和传动皮带的阻力等,详细讲解轮机的 锅炉和动力装置,示范各种公式的用途,计算船厂生产的船用轮机、各车间装备 的轮机动力的各种不同因素。(2)设计专业目标是培养能够绘制生产所需图纸的绘图员。由工匠头卢维管理,绘图员杰达翁协助。起初有三个班,第一班学生转到造船专业,剩下两班各有11名学生。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几何作图;还有一门完整的150马力轮机结构课,要求学生绘制出该轮机所有部件的施工图,并能详细说明每一种轮机的设计图。(3)学徒班 教授青年工人达到在各自工作的车间应有的技术水平,如看图作图、计算轮机部件及船体的尺寸和重量等。他们只在晚上上一个半小时课,一般情况下从7点半到九点,从 1868 年12月开始,早上又增加了一个半小时。课程包括:算术、 代数、几何、几何作图、设计和轮机构造课。1871 年分为四个班:一班有学生 21 人,由制模工头克林教师帛黎和装饰车间工头腊都实任教;二班有学生 19 人,由克林、马益识、 帛黎和里瓦塞奥任教;三班有学生 19 人,由腊都实和工人领班嘉部勒任教;四班有学生17人,由嘉部勒、教师禾排托和铁匠领班赛西任教。

绘室院。每年前学堂考试后,数学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转入位于船政生产厂区轮机车间二楼的绘室院,学习工程制图和船舶设计。虽然在学习在厂区内部,但依然归前学堂管理。

绘室院

船政后学堂。又称英语学堂:属于海军军官学校,学制同为5年,分为三个专业,分别是驾驶专业、驾驶专业实习和轮机专业,均用英语教学。(1)驾驶专业 由卡罗尔管理,斯基和罗丰禄协助。课程除英语外,还包括:算术、几何、代数、直线三角和球面三角、天文学、航海计算和地理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可在近海航行时可测船与某点或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远海航行时可根据太阳、月亮和星星定位并导航;还能以地平线为参考,确定海拔和距离。(2)驾驶专业实习因船政学堂将近三年无教练船,为了让驾驶专业实习的教习独自组成一个专门的专业,日意格要他去香港招募 10 名青年学生,所以教练船上的学生除了来 自驾驶专业外,还有一些选自香港。此教习还负责训练驾驶专业的学生炮击和水 手工作。1871年4月,英国皇家海军派来的特雷西船长抵达后,正式开始船上实习。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至少要出海实习 75 天,并要掌握作为一 名船长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3)轮机专业 由阿澜管理,他招的学生都是在上海和香港的工厂里工作过几年的年轻人,在生产铁和铁板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此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轮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包括:算术、几何、英语、设计、轮机结构、船用 轮机的操纵与维修、仪表及盐度计的使用等。

艺圃。在船政局的教育体系中,在前、后学堂以外。还有一座类似现代技工学校的教育机构艺圃。船政铁工厂需要大量的成熟技术工人处理,很多西方铁厂工艺如金属锻造、翻砂、车钳刨销等,与中国传统铁匠区别极大,对原有铁匠的培训有很难见到成效,所以日意格在1868年创建艺圃培养高级技术工人,船政局招募船厂内15至18岁,有力气者,悟性者,测试合格者即可入学,称为“艺徒”。船政对艺徒的教育形式类似半工半读,白天做工晚上学习,由法国工程人员将艺徒按照所在车间不同分多个教学点,借车间场地进行理论知识教育。

船政学堂

舰船制造是船政的主要任务,至1907年船政局全面停工,共建40多艘蒸汽军船为中国海防输送一批新式军舰,船政在此间实现了由中国技术人员自主设计蒸汽军舰的创举,实现了木胁木壳→铁胁木壳→铁甲舰,(胁:船只龙骨)的技术提升。万年清;由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取名,意为江山万年。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建造中、大型蒸汽船的经验,所以日意格为代表的法国技术顾问团队极为重视,视为中法双方技术人员互相熟悉的重要磨合实践。这艘军舰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船政事业的成功。1869年6月10号万年清下水,进入舾装阶段。至9月全部完工。沈葆桢向清廷报捷,万年清沿着中国海沿岸向北开去,中国人造的第一艘轮船出现天津大沽口在海河上,“华夷观者如堵,诧为未有之奇”。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崇后亲自上舰随舰航行,对船政自造舰给予高度评价“以之靖宇宙之利,洵属无疆之利”。此后又有多艘从船政局诞生的轮舰,从闽江驶入大海。

船政水师。建立船政水师就是左宗棠所说的“欲防海之海之害而收获其利,非整理船政不可”。沈葆桢于1867年设立船政水师,归船政大臣节制,后蒸汽军舰加入,改名船政轮船水师,但船政水师不是国家经制海军,没有国家经费和正式编制。因为船政运营管理问题,每年只有60万两经费。在船只的维护,人员薪资等问题入不敷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72年船政局提出了“协防调拨”制度。船政局的船参与各沿海省份的防务,各沿海省份解决各自驻防轮舰的维护何薪水问题,但船只所有权还是归船政所有。

沈葆桢之后的船政大臣。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武装侵略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赴台办理海防。次年1875年沈葆桢升认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临走之前推荐有淮系背景的北洋帮办大臣丁日昌出任出任船政大臣,推举的丁日昌原因是,一是日军侵台之后李鸿章调淮军赴台湾,2是对海防可以达成南北互援的局面。丁日昌于早先帮李鸿章处理淮军军务,后任江苏巡抚,1865年协助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懂技术的官员。在此之前针对海防写过《海洋水师章程》提出建设南、北、粤洋,三只舰队,成为1875年清廷命南、北洋大臣督办海防的重要参考。后因病离职。1876年丁日昌推荐顺天府尹吴赞诚和津海关道黎兆棠供朝廷选择,同样具有淮系背景。1876年5月吴赞诚来闽就任船政大臣,至此船政达成从二品巡抚级,降至三品。1879年吴赞诚因病离职,调黎兆棠为船政大臣。黎兆棠于1880年上任,在他上任期间,创造出了“协款造舰”模式,及需求方先把钱给船政,然后船政造军舰。以这种模式帮助南洋舰队造军舰1艘既开济号,1883年黎兆棠因病离职。1883年3月5日,清廷上谕,调任福建按察使张梦元接任船政大臣。1883年11月应中法关系紧张,调任广西布政使。清廷随即命令前驻日公使何如璋,接任船政大臣。在他任上中法爆发马江海战,船政水师大败。9月3日清廷发布上谕,调何如璋返京。改由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署理船政,地位加较之前有所降低。后推荐裴荫森1885年2月,裴荫森接任署理船政,裴荫森早年仕途不顺,出任船政大臣后有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所以展现出来能力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裴荫森任职期间技术上实现了铁胁木壳到铁甲舰的转变,平远舰正是在此期间制造。教育上派出了第三批去欧州留学生。船政建设上开建了一号船坞,既“青州船坞”。使造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裴荫森的从教育和制造入手,实现了船政在马尾海战后的短暂振兴。1890年因流言风闻事件,加之生病,辞退署理船政一职。

船政衰落

1883年中法因为越南爆发战争,第二年法国人蓄意制造观音桥事件,借机要挟中国满足其无利要求。如果要求没有达到“据地为质”占领中国一两个口岸作为抵押。为此,法国派遣孤拔率领东京舰队侵犯福州(东京:指河内)。在这场20分钟的海战,船政水师留闽舰船全军覆没,就如天际边划过的一颗流星,坠落在中国马江之战的战场上,成为近代海军史上最早的国殇。战后清廷批复船政局的造舰奏折中写道“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既福建所造二十余舰,均不合用,所谓自强者安在”显示出清政府中央对船政的不满与失望。从日本入略台湾开始,清政府就确定“先于北洋创设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马尾海战后更将,北洋水师作为建设海军的唯一战略重点。沈葆桢临死之前,心中依然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外购铁甲舰“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舰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舰不办不可,倭人万不可轻视”。清廷于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北洋水师其主力舰船全部外购,仅有1艘平远号出自船政之手,加之经费问题不断恶化。在这种内外双重打击之下,船政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马江之战铜版画

1890年裴荫森卸任船政大臣以后,船政大臣之职由之前的专职。变成了由前期闽浙总督兼管,以及后期的福州将军兼充,从此船政大臣失去了专设一职。船政地位下降严重,几乎变成了福建地方的附属。出任兼充的有闽浙总督卞宝第,任职2年。闽浙总督谭钟麟,任职2年。闽浙总督边宝泉,任职2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要振兴海军于1896年颁布上谕命福州将军裕禄兼充船政大臣,兼管和兼充虽然一字之差,但意义不一样兼充意味着很大精力在船政大臣上。从本质工作来看福州将军地位尊贵,处理事务没有像闽浙总督那般繁琐,具有对船政的全方位管理的可行性。在裕禄任上聘请杜业尔为首的法国技术顾问团,这是船政史上第二个顾问团,也是最后一个。在法国顾问团的帮助下,开建新式鱼雷艇,为裴荫森时代之后了无生气的船政带来一丝希望。1897年裕禄调四川总督,1898年福州将军增祺兼充船政大臣。在增祺任内恰逢百日维新,在积极改革的气氛中光绪帝下诏,则成各省给船政局188万两经费,用四年时间建设一等近海防御铁甲舰1艘,二等近海防御铁甲舰2艘,鱼雷艇18艘。但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草草收场。1899年增祺进京陛件。1900年清廷命闽浙总督徐应骙临时管船政大臣。1901年福州将军景星兼管船政大臣,名称又变回了兼管。1902福州将军崇善兼管船政大臣,任职5年。1907年清朝陆军部会同福州将军崇善,将船政制造部门停工,封存。从1867年沈葆桢调任总理船政大臣到1907船厂停止生产年恰好40年。后又有福州将军特图慎、松涛、朴寿兼管船政其余工作,直到1911年。

民国时船政局的教学工作与制造工作分离。前学堂成为海军制造学校,1926年与变成海军学校的后学堂合并。后学堂民国建立后改称海军学校,抗日战争中迁往贵州遵义桐梓的金家楼,抗战胜利后并入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后迁台改称台湾海军军官学校。艺圃,民国建立后改名福建海军艺术学校后由于经费问题,1935年改为私立勤工学校,归福建地方教育机构所有。抗战爆发后先后迁往尤溪县和将乐县,1982复校现称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校。船政局的制造功能,1926年改船政局为马尾造船所,抗战中马尾造船所遭遇严重破坏,解放战争时又强行迁往台湾,剩下的部分后又成立马尾造船厂,2001年改制为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离南京近的上海江南造船反而有所发展。

回望船政

以一簣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与今中国有圣人

                            —沈葆桢

船政已不在,船政已无处不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