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風,一個家的精氣神。

 ha888cz 2024-02-04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文字 |「誰最中國」
封圖 |「莫修-文」
首圖 |「莫修-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大学》里写,“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则需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从古到今,无论是世族大家的家训、家谱,还是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透过不同的家规、家教,传递出来的都是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莫言写过年少时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的故事,麦穗没捡到母亲反而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当莫言和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对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莫言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家风,是一个家的精气神。或许正是有了家风,一个家才有了更多的包容与大爱吧。
图片
杨绛先生曾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以家为起点。每个人行走世间,也自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家风、家教使然。”
有诗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古代文坛多少风云人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一家就占了“唐宋八大家”三席,堪称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迹。眉山三苏祠飨殿上高悬着一块“是父是子”的匾额,意思是: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
图片图 | 莫修-文
苏洵一生仕途虽不平坦,然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心系民生造福百姓,多次孤身上书劝谏,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苏洵给两个儿子编了数千卷书,也不照科举大纲来教授,而是以孟子、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为范文,让儿子们学写古文,在他看来,读完这些将来“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绰绰有余。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认为,家里的男女主人只有保持和气、和谐、和顺,家庭才能充满正能量气场,苏洵和儿子们取得的非凡成就背后,也离不开妻子程夫人的支持。
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十八岁同苏洵结婚,那时苏洵还只是一个喜欢云游四方的“不羁少年”。他曾在诗里写自己的早年生活,“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总之只要不读书,天地之间去往何处都可以。
直到二十七岁那年,苏洵忽有感慨地对妻子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程夫人见丈夫幡然醒悟,勉励他努力读书就好,家庭方面自己自然会照顾周全。
图片图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后来,苏洵前后两次东出三峡,北上进京应试及游学期间,程夫人独自承担起了养家和教育孩子的重任。一人拉扯着两儿一女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清苦,但她从未要过娘家的任何接济。
寻常日子就为孩子们读典籍,讲英雄人物高风亮节的故事,教导他们要注重孝道、诚信,做正直的人。一则关于苏轼早年时代的故事记载,“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谤,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在程夫人看来,范滂情操高洁、大义凛然、不畏生死,是值得儿子学习的榜样。既然儿子要做英雄,那么自己就愿做英雄的母亲。
在她眼里,习惯无小事,最好的教育便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带着孩子住在租来的院子里,到了竹木繁茂,百鸟来巢的季节,小孩子顽皮忍不住要捕鸟去,她也会耐心为小儿讲解仁爱的真义。
苏轼与苏辙的手足情深,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后仍然感动着世人,他们是兄弟又似知己,官场上荣辱与共,精神上互相勉励。二人少年时便中了状元,宦海中浮沉,不论是居高位还是被贬到千里之外,始终不改其志,在庙堂之上忠君报国,处江湖之远则造福百姓。
史学家司马光在为程夫人写的《墓志铭》中如此说道,“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程夫人守在一家之内,尚能有如此胸怀,可见苏家的父子成功也并非历史的偶然了。
图片
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总是有限,难免受到时空的阻隔,况且还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智慧,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当面讲清。古人把自己一生的处世智慧、做人准则写成家书,以飨后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诸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流传至今,其中不得不提的还有《钱氏家训》。
图片图 | 影像视觉杨
吴越王钱镠在六十岁关头回望,感慨古语曾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想起历史上因为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导致破家灭门,家族分崩瓦解的结局,于是给家人制定了八条家训。
钱家家风的传承跨越千年,后代依旧人才辈出,如科技界“三钱”,以国家需求勉励自身发展,在历史的重大关头,堪为兴邦栋梁。
《钱氏家训》里写,“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追求,不应执拗于个人的眼前利益,而应着眼于天下和长远。
千年以后,钱家已然功成名就的后生们在国家大义面前,仍然选择无畏奔赴,如此胸怀和勇气,总能让人看见钱家精神的辉煌与荣光,人会一代代老去,但蕴藏在家书之中的精神或许永存。
有人评价《钱氏家训》走出了一家之言的局限,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记载的“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等要求,依旧可以成为当今社会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图片图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同样广为后人称道的还有曾国藩,他一生处世智慧、做人准则都体现在了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人的一千四百余封家书里。
曾国藩认为,“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他在家书中最多提及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凝结在家风中充满大智慧的美好期望自然是无限的,同样无限的还有往来书信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照。
图片图 | 莫修-文
翻译家傅雷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有一个基本原则,“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
1954年,傅聪离家赴波兰留学,即便在繁忙的劳作和困顿处境中,傅雷也从未间断和儿子的通信。隔着千山万水,漂洋过海的陪伴尚且不切实际,那些无法用拥抱和陪伴表达的爱,最终化作文字写在了一封封家书里。正如傅雷自己打趣说,“为你这儿子做园丁与警卫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乐趣。”
字里行间的书写纵然有限,然而一封封跨越了时间和千山万水传递到孩子们手中的家书,却有无尽的分量。
图片
过去,家风是大家族传承之根本;现在,家风是小家庭立足之基石。家庭不只是身体的住处,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内在精神纽带。
就像咿呀学语的婴儿,可能在母亲成千上万次轻言细语的重复中才学会了喊“妈妈”;路都走不稳的小孩会在家人赞赏的目光中把手里的零食与陌生人分享。
家庭的可贵之处或许就在于无数个这样充满耐心的温柔瞬间,感受到家庭温暖和关照的人,往往也更愿意把这样的善意传递给别人。
前段时间在热火的哈尔滨,游客小女孩为路上遇到的鄂伦春族大哥哥演唱了一首赞扬鄂伦春的歌曲后,小伙儿毫不吝啬送出了只有鄂伦春族人才有的珍贵狍角帽子。小女孩接过帽子后说,“我很喜欢它但是我更想把它送到博物馆,这样小狍子就不孤单了,并且别的小朋友也能感受到鄂伦春文化。”
大人们感动于这样的温暖瞬间,在视频下的留言感慨,“小姑娘的格局太大了,家里的父母教育得真好。”是呀,从这些温柔的小孩身上投射出的良好家教,不只是某一刻的赏心悦目,他们发自本心的真诚和善良带来的治愈力量是无穷的。
图片图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文章里怀念父亲对他的熏陶,“到了夜里,父亲会亲自查看一遍家中的门、窗,确定上锁、关上了才会入睡。同样,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因为这些事情都是父亲亲力亲为的,我平日就看在眼里,自然就不自觉地跟着做了一辈子。”
有人说,家不是战场,不需要摇旗呐喊、论谁胜败;家也不是棋盘,不需要小心翼翼、处处提防。家庭美好品质的传承,大概就在无数这样细小却温柔的瞬间吧。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家人之间的关照从来不需要太多言语,家风的延续或许就在不经意的温暖与感动之中。
你眼中的最美家风是怎样的?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讨论。

苏氏家风,藏着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苏东坡
让我们一起从「苏轼词」中,感悟苏家家风家教
点开下方小程序购买  ▼
编辑 | 憶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