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不放炮,闷声发大财”,这句农村俗语中的炮,指鞭炮吗?

 关山听风 2024-02-05 发布于湖南

“过年不放炮,闷声发大财”这句话,是我家乡农村一句俗语,没想到几年前,我们隔壁的一个地方,把这名俗语改动了一下:“春节不放炮,闷声发大财”,成了当地春节期间禁燃烟花爆竹宣传标语。

这句标语中的炮,当然是指春节期间所燃放的烟花爆竹,没有一语双关,直截了当,指向非常明确。

这也算是古为今用,又算是别出心裁,让人忍俊不禁。这句话传到我们这里,已经出了大年初三。还好,大年初三以后,村晨各种禁忌也就少了,说话也随便多了。于是,这话也就成为当地聊天时谈资,也成了人们相互之间调侃的一句话。

以前,有时在路上碰到很熟人时,都有“发财”或“恭喜发财”来打招呼。那段时间,在路上碰到熟人,一个人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今年春节你放炮了没有?”另一个人会心一笑,回答说:“没有放炮。”“那你今年要闷声发大财呀!”然后又会心地相视一笑“彼此彼此!”

因为是隔壁邻居,历来联姻比较多,很多都是亲戚,来往也比较多。两地风俗相近,就连一些农村俗语也相差无几,只是有个别字的变化。不过在他们那里,这句俗语一个字也没有改,依然是“过年不放炮,闷声发大财”。

然而,在我们省内的一些地方,这句俗语倒有改动,说成是“过年不放快,闷气发大财”。这句话中的“放快”和“闷气”,与前一句俗语中的“放炮”和“闷声”,意思是一样的。

“过年不放炮”,并不是说过年家里不能放鞭炮,而是一种委婉的说辞,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过年的时候,说话不要像放鞭炮一样,满嘴跑火车,嘴巴不住门。特别是一些在外面做事的人,回到村里后,在别人面前,说大话、吹牛,信口开河。

相对来说,“过年不放快”和这个“快”字,就要直接得多,一看就明白。“放快”是方言,意思是在人前说话时,嘴巴太快了,该说的不该说的,像竹筒倒豆子,无隐瞒、无保留地全说出来了。

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快”字还没有出现歧义,也就无人误解。不像这个“炮”,原本就是拐弯抹角的一种比方,以前就让人让生过歧义。现在让人借用过去了,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当然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不过,俗语被借用,也是某些人的一时兴起,不可能长期借用,或者用了不还,只是暂时的,也许还是一次性的,用完后了就不用了,最终还是要各就各位,俗语归俗语,标语归标语,井水不犯河水。

话到这里,也该解释一下“过年不放炮,闷声发大财”这句农村俗语的意思了。

旧时农村,农民并不都是纯粹从事农业的人,他们还可从事百行百业,如行商、坐商、贩运、工业、手工业、手艺等等。百行百业只是一种习俗说法,也就是多种行业,相当于三教九流,涉有的行业范围极广。

农忙时,他们撸起袖子和裤脚,下到田里劳作时是农民,农闲时,他们收起锄头镰刀,可能就是商人、贩夫走卒、工人、各种手艺人、读书人、教书先生等。这种不同时节的身份转换,在那时在农村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

那时,农村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信息闭塞,各行各业竞争非常激烈,信息就是商机,就是发财的机会。在竞争中,那些掌握信息资源比较充足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那些信息贫乏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现在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差”或者“信息不对称”。

直到现在,农村还有一种现象,屡见不鲜。当一家农户养的某禽畜,或种植某种作物赚了钱后,全村的人,或者邻近几个村的人都跟风。

盲目跟风的结果,前面养殖的或种植的人,因为货物短缺,物以稀为贵,卖了一个好价钱,也就赚了钱,而后面跟养殖的或种植的人,因为货物过剩,多则成灾,不但赚不到钱,还亏得一塌糊涂。

俗语说“叫花子都有个三十夜”,那时的农村,过年了,那些在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要回到家里。回来后,不免要聚在一起,叙旧叙乡情叙亲情,通过这种叙谈,有的人会透露一些信息,而另外一些人会获得一些信息。

透露信息的人,等于把商机透露给了别人,将来就多了竞争对手,获得信息的人,就获得了商机,也就有了发财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嘴巴放炮”或者“嘴巴放快”。

只能把商机深藏不露的人,才能够继续拥有商机,并把握商机发而大财。这就是所谓的“闷声发大财”或者“闷气发大财”。

也许有人说,这句俗语产生在旧时代的农村,当时农民普遍具有狭隘意识,这句话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的农民,只能说这句俗语代表当时农村商品意识的觉醒,相对于传统的小农识意,也算是前进了一大步。就拿现代社会来说,谁原愿随便透露个人或企业的商业机密给别人呢?这不能因此说,这些个人或企业的思想很狭隘。

总而言之,“过年不放炮,闷声发大财”这句农村俗语,是对人与人之间,在过年时的交往之中,说话的一种善意告诫,与春节期间禁燃烟花爆竹无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