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补中益气汤被滥用说起

 熙越 2024-02-05 发布于上海

如今,凡是稍有接触中医的,没有一个不知道补中益气。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自己脾胃不好,中气不足,吃补中益气丸,只会有好处,不可能有坏处。

其运用到了如此广泛的地步,恐怕是当年李东垣自己都不曾想到过的。对于此方的普遍化,明代的薛立斋可谓是最大功臣。只是,李东垣若有知,是会因此感谢他称赞他呢,还是…

医界以及民间,确实有很多人乐于见到,中医理法方药的通俗化。简单浅近易懂,让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用,人人都能治,多好啊!~

气虚的用补中益气,肾虚的用N味丸,肝气不舒的用逍遥丸…貌似都有的,那就早上午后晚上,各服一丸,不就万事大吉了嘛~

古代医案我通读过上万则,历史名声一流,且留下不少临床医案的医家们,其中只有薛立斋的医案,我是实在读不下去。古案中,从未见到过有人如此套用成方的。

叶天士王孟英张山雷等人对其评价还算克制的,说他是“每执死法”,“呆用”,“蛮用”,“囫囵吞枣”。徐灵胎可不含蓄,直接将其定为庸医之首,每每教人陋俗之套路,是医道之坏的始作俑者。

其实孟英也只是看起来含蓄,在《温热经纬》中,其评价完薛立斋后,紧接着提及张景岳。他说张景岳好歹“一灵未泯”,虽好温补,至少还能表示补中益气不可浪用。这话相当于侧面说薛立斋是心灵俱泯。

也许有人会认为,浅近不是挺好么?这就要从两个立场角度来说了。

假如是街边的养生小馆,那么其对外宣扬的内容,越浅近越好,越通俗越好。最好是让每一位客人都惊呼自己白活了几十年,现在才知道自己正是X虚啊!X虚舍我其谁相见恨晚!进而自认为是X虚的真命天子,天下所有人都是X虚的子民,都等待着自己的宣传和救援。

星座好歹有十二个,X虚却只有一个…

倘若想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那么浅近确实是好事。因为商品广告的本质,就是令所有有消费能力的人,都认为自己最适合最需要,进而将此产品推荐给身边认识的所有人。

但倘若不是养生小馆的角度,而是站在一个想要真正学好中医的角度,那么就要警惕:凡是通俗的,基本只有俗,而完全不通;凡是简易的,基本只有简陋;凡是看起来对所有人都适用的,那么基本就是对所有人都不能吻合。

当然,开篇的假设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仅仅是补中益气汤的各种加减法,李东垣就罗列了三页纸。另外,李东垣及他门人们的医案里,更是从未用到过补中益气汤。

东垣本人留下的医案不多,仅四十几则。其中只有一则的病机,比较接近补中益气汤。

这是东垣的自治验案,先后收录于《脾胃论》和《内外伤》,两者文字稍有些许出入。

1232年,东垣时63岁,他说自己年老,脾胃久衰,阳气下陷。这一年的夏天,阴雨连绵一个多月。许多人都出现了腹泻症状,东垣也没能例外。身体沉重,肢节疼痛,大便下泻,小便却闭塞。

他先是想到《内经》有言: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有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但同时他又考虑到,利小便的药必然淡味下行,渗泻通利。寒湿外侵,浸淫体重,淡渗降泄之药虽然能取得通利小便的效果,但同时必然使得一身气机,降之又降。阳气愈加下陷,精神愈加短缺。

又是脾胃久衰,又是阳气下陷。要是薛立斋遇到李东垣这样的病情,想都不需要想,直接上补中益气。

但东垣是啥境界啊~《内外伤》里多处言及,其成方是给不学医的老幼妇孺都能看懂且拿来用的,医家自己怎么可能蛮用套方。

他用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同㕮咀,水四中盏,煎至一盏,去柤,稍热服。

一服乃愈,因阳气升腾而病去矣。

这里就要顺带说下东垣此法的本意了。

之前在《阴火》篇中就提到过,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是为透散郁热,而得汗出的。虽然此汤不是发汗剂,但有汗出的效果。正是出于如此意图,原方用的是粗末散剂,且药量极小。就是为了“散者散也”,令阳气升腾,散热而出。

后世改为丸剂,本就已经与东垣之意相悖了。

补中益气汤说的是一两服,汗出而愈,而东垣此案也是一服即愈。

后世长期将其当成补药来用,早服午服晚服,更是离题万里。

所有人耳熟能详的补中益气汤,却没有几人通读东垣的书,明白此汤的机理,以及其背后的“阴火“之意,甚至曲解滥用。用而不知,用而滥用,如此这般的“声名显赫”,是李东垣想要的么?

欲以升散为主,仅仅用炙甘草稍扶中气,正是李东垣此案用方的意图。

病人有什么样的具体病机,医家就有什么样的具体意图,自然配合使用什么样的具体药味。怎么可能拘泥于任何一个成方呢?

令东垣稍得以安心的是,后世还是有人懂他的,比如喻嘉言。

对比东垣的《阴火》《低估》,以及喻嘉言的《逆流挽舟》,可以发现,他们俩的处理手法,其背后机理完全一致。

而喻嘉言的懂,正是体现在他急救时,不用补中益气,待到泻势稍缓,才用补中益气善后。

对于他初接手时的病人而言,补中益气之升散不足而扶正偏杂。欲用大量有力的升散药,又要令扶正药不杂且力足,那么人参败毒散确实就是最好的选择。逆流得到挽回后,方才转用补中益气汤以继续扶中升阳。

喻嘉言案中,人参败毒散也是一服后,得汗出。中气得充,升散布表。气机外达,郁热外透,而自然汗出。

完全就是东垣法的运用,且与东垣一样,用得灵动活泼漂亮!

但尤为重视脾胃,又如此懂得东垣懂得升阳法的喻嘉言,在其整本《寓意草》中,也只有这一则医案,用到了补中益气汤。

更难得的是,喻嘉言不但懂得东垣此法的深意,更清晰地了解此方误用的弊端。

他在《医门法律》中写道,假如是胸中有阴浊相干,而误用此法,则会导致“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这不就是本号一直以来强调的,误用表散法的弊端么

喻嘉言说医界都称此方有升清降浊之效,实际上若误用,只会升腾浊阴以闭塞上焦,而不是什么降浊。由于大家并不清楚滥用此方的严重后果,因而他不得不再三叮咛,以示警醒!

虽然知道很难,但我本人真心希望,中医界能都是喻嘉言这样的人。既真正懂得古人之心,深谙其法,灵活运用,又能清楚某特定方特定法的局限以及误用之弊端。

那些通俗浅近的,只会让人误以为,中医无非就那几个方子嘛~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用。以至人人都不信任专业的医者,人人都可以挑战专业的医者...如此发展下去,只可能是弃医存药的结局,更何谈发展?!

凡是热爱中医的,无论圈外圈内,专业业余,都要能明白,想令中医不继续边缘化,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那么首先就不能扼杀中医的生命力。

那些将中医定义为中华文明“古老传统文化”的人,等于是将中医给“杀死”了,然后做成标本,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装饰得无比庄严奢华,以供人们或观赏或赞叹,来赚取可观的门票收入。

虽然他们说得没错,中医历史非常悠久,足以称得上是古老,但问题是,中医还没有“死”啊。

它相对我们来说古老,但是相对历史长河而言,还年轻得很啊~

它仍然伸展于阳光下,扎根在泥土中,始终蓬勃向上生长,持续不断开花结果。

那些所谓浅近的普适的通俗的,最大的危害就在于,会扼杀整个学界的生命力。最终受损的,没有一个人逃脱得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