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导读(四):八卦的方位(上)

 心理咨询诊所 2024-02-06 发布于山东

一些学过《周易》的人也会告诉你:这是伏羲的“先天八卦方位”。

但是宋代以前,甚至在元代以前的八卦方位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例这样“先天八卦方位”的遗存。最早的“先天八卦”图像出现在南宋末至元初,是“太极图”演变到一种基本对称的形式之后,宋代的邵雍(字尧夫)曲解了《说卦传》中的一段话,而主观臆测出表示“天地定位”的作品。至今仍有很多的学者将其奉为圭臬。

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发展,最早是由一横一竖所组成的“二绳”来表示的“四方五位”。在五行的系统中:

上面是天,是南方,以火配天,属阳。

下面是地,是北方,以水配地,属阴。

东方是主阳,西方是主阴。

在这样一个“四方五位”的系统中,方位与阴阳都是没有矛盾的。它体现的是观象授时的人文方位。

但是随着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原来“二绳”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条对角的斜线,即“四维”,这样就能够表现“八方九宫”了。

所以八卦的系统与五行的系统,是两套不同的知识体系。

我们通过《周易·说卦传》中的几段文献,来了解八卦的方位是怎么确定的。

'

《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中没有这个衍生的“不”字。

宋代的经学家们就是把这段话理解成了是伏羲的“先天八卦方位”,于是就创造出了所谓两套八卦方位。

“天地定位”,就是首先要定乾、坤两卦。

“山泽通气”,就是紧接着要定艮、巽二卦。

这就是八卦中必须要先定的四维的四个卦。

'

《史記·龜策列傳》:四維已定,八卦相望。

'

“易学”导读(四):八卦的方位(上)

“天地定位”。天是乾,地是坤。

首先我们要把天和地的位置定下来,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天在头上,地在脚下。古人讲的天,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天空,而是指天极,即天的正中央。古人讲“天倾西北”,天极不在正北方,是在北方稍微偏西一点。

所以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说: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这是说:大地是倾斜的,西北方向高而东南方向低。

古人还为此创造出了一个神话。说共工与颛顼为争夺帝位,而误撞了“不周山”。结果把擎天柱撞折了,把维系大地的大绳也撞断了。所以大地的板块就不平了,而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

《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

所以首先确定天地的位置,要把象征天极的乾卦,放在西北;而象征大地的坤卦,放在西南。这也是古人生活中的经验,古人讲:西南是至养之地。南偏西一点,是我们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

“山澤通氣”。山是艮,泽是兑。

“雷風相薄”。雷是震,风是巽。相薄(搏),意思是挨着很近。如果不是挨得很近,怎么“相搏”?

“水火(不)相射”。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写作:水火相射。今文《周易》中的“不”是衍文。宋儒就是根据这一衍文发挥出了一大套错误的理论。

水是坎,火是离。相射,就是相对。如果不是相对,又怎么“相射”?

'

《周易·說卦傳》: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悅)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

“雷”。宇宙在最原始的洪荒阶段,是混沌的、静止的。在天地之初,是死寂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无风无雨。然后一声雷响,宇宙就动起来了。这是最早的宇宙大爆炸说。

“风”,有利于扩散开来。

“雨”,是滋润万物生长的必备要素。

“日烜[xuǎn]”,就是晒干、干燥。老子《太一生水》:古人有四時,有濕燥,有創熱。

“艮”,山是太阳落山栖息的地方。

“兑”,即泽中之水使人喜悦。

“乾”,象征着观象授时的君王。

“坤”,大地承载并藏纳着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