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导读(五):易学概述(上)

 心理咨询诊所 2024-02-06 发布于山东

《易经》的传承

我们在《经学导读》中提到,最早整理六经的是孔子,而《易经》就是其中之一。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对《易经》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从学术传统上讲,《易经》是从孔子开始传下来的,下面这张图,是《汉书·儒林传》对《易》学流传次序的记载。

“易学”导读(五):易学概述(上)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在汉兴之后,由齐国的田何继续传授《易经》。在汉宣帝、汉元帝时,今文《易经》有施雠、孟喜、梁丘贺,和京房(京君明)四家立于学官。而古文《易经》在传到西汉时,有费直和高相两家,但始终都处于民间私学的地位。

《漢書·藝文志》:《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和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刘向在校勘《易经》时,发现只有费直的古文经与内府所藏的中秘本相同,而施、孟、梁三家的今文本则有脱字。

费直是东莱人,擅长卜筮,着重以《易传》中的义理来解释《周易》,由此开“以传解经”的先河。在马融授郑玄后,郑玄在费氏古文《易经》的基础上,与今文的孟氏《易经》揉合在了一起。

《漢書·儒林傳》: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易学的派別

早期的易学,着重于阴阳灾异中的哲学道理。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接受了《易》的思想。所以在早期,黄老道家的《易》,是易学的主流学派。自从孔子大力赞赏《周易》之后,《易》被奉为儒门经典、五经之首。但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儒生们还是更愿意学习道家的《易》。这样《易》学就分成了三支。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主要是“象数”和“义理”这二大学派。

“象数派”是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来解释《周易》,将《周易》的六十四卦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相配,与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相配,使之成为了一个定型的框架。它的源头应该是来自日者之术。

汉代的易学就是以道家的“象数派”为主流,以孟喜的卦气说,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京君明的《京氏易传》为代表。

东汉时流行京氏易,以及郑玄、荀爽、虞翻,都是讲象数。

王弼继承的是西汉的古文《易》学,他推翻了汉易今文派的“象数学”,引入了道家哲学的内容,从而使易学的“义理派”成为主流。所以魏晋之后的易学是“义理派”成为主流,其源头是魏晋玄学。

宋代的易学,仍然是以“义理派”为主流,以胡瑗、程颐为宗。“象数派”则是以华山道士陈抟所宗的《周易参同契》、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邵雍的先天八卦、以及河图洛书为代表。但朱熹的《周易本义》却不是空谈“义理”,而是兼采“象数”,成为宋易之集大成。

简单的说,今文《易》与古文《易》的差别,一个是谈“象数”,一个是谈“义理”。今文《易》是“言数不言理”,古文《易》是“言理不言数”。东汉的郑玄、王弼,魏晋的王肃,他们继承的是西汉的古文《易》学,因此他们是“舍数谈理”,这是一变。到了宋代又是一变,邵雍等人是“舍理谈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