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的气——《六气解》的生理病理内核

 TU905 2024-02-10

黄氏在六气解中开篇点明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意思就是:你要是掌握了六气,基本上啥病都能治,这六气可是最简单而精妙的法门。(按:《六气解》仅是黄元御个人对六气的诠释,或并非六气的本来面目,笔者也反复强调,在这仅仅是重新梳理黄氏的思维框架。)

图片

继续先用一张表罗列要讲的内容:

六气

经脉


司化从化

厥阴风木

足厥阴肝

乙木

主令

手厥阴心主

相火

从母化气为风

少阴君火

手少阴心

丁火

主令

足少阴肾

癸水

从妻化气为热

少阳相火

手少阳三焦

相火

主令

足少阳胆

甲木

从子化气为暑

太阴湿土

足太阴脾

己土

主令

手太阴肺

辛金

从母化气为湿

阳明燥金

手阳明大肠

庚金

主令

足阳明胃

戊土

从子化气为燥

太阳寒水

足太阳膀胱

壬水

主令

手太阳小肠

丙火

从夫化气为寒

因为是个普及型的文章,我们花点时间讲讲基本的东西。五行这个东西到了黄元御的时期已经和引进中医初始的时候有很大改变,这一点我们不去讨论。

把天干和五行相配,各有阴阳。我们再用一张表来表示:

五行

天干

阴阳

我们之前说过,经脉十二,显然是不够分的,所以手厥阴心主(心包)和手少阳三焦都和相火相对应,这样就凑齐了十二经。

本气论与蹩脚的从化

黄氏的六气系统中,每一气都有手足同名的二经,比如厥阴风木就有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主。与六气相同者则为主令司化(主和司都是动词,主意思有主理之意,司意思也是管理,比如司马、司空的古代官名)。比如足厥阴肝对应的乙木,与厥阴风木同,则为主令;又如手少阴心为丁火,与少阴君火同,亦为主令,其余同理。

但是这个从令,黄氏的解释开始有点勉强了,一会从其子、一会从其母,一会从其妻,一会从其夫;这个还是按阴阳五行的生克来:生我者母,我生者子,克我者夫,我克者妻(很像四柱的理论,对不),但是这些黄氏仅仅是用来解释从化的逻辑关系,不得不说有点牵强。

而到了《六气解·本气衰旺》篇中,黄氏又给补充了另外一种情况:从化也不是完全的从化,也是要看本气的衰旺的。

比如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

简单来理解,就是:

手少阴君火主司化——

足少阴水从化——会化热

但是

足少阴水也会病寒——见其本气

手少阴也会病寒——见其从化之气

所以,从化并不绝对。(个人倾向于这是黄氏的一种自圆其说的解释,因此不必花费太多的心思在这,因为这不是黄氏理论的重点)

彭子益的理论和这里的内容非常的类似——“凡病皆为本气自病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彭子益有对黄元御的书进行过解读,但二者观点并非完全一致)

因此,本气才更为重要。

六气的生理与病理

在黄氏的系统中,六气是用来判断疾病性质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六气调和,没有单独的哪一气出现。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与六气相对应,我们继续借助表格来归纳学习:


厥阴病

少阴病

少阳病

太阴病

阳明病

太阳病

偏盛之气

湿

虚之气(乘侮关系)

土金之虚

金水之虚

金水之虚

水木之虚

木火之虚

火土之虚

六气各有其偏盛,到了病的时候,风寒暑湿燥火就会显现相应的气。每个气的偏盛都会对应气的偏虚,如表所示,风气偏盛则土金之气偏虚,黄氏还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来解释:

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就是说,六气(实际上对应的是五行),在实的情况下会克其所胜(如木克土),侮其所不胜(如金本克木,但是木实的话会反侮金);虚的时候己所不胜乘之(如木被金克,木虚则金乘),己所能胜者会来反侮(如木克土,木虚则被土反侮)。

以下是六气的分论并治:

厥阴风木

先是划重点:

厥阴风木之病两个要点:1、木气之郁;2、风木之枯槁。

治疗:桂枝苓胶汤(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上热加黄芩。寒加干姜、附子。)

从这个方子我们可以看到黄氏治疗风木的基本方法就是针对木气之郁(桂枝汤)及其枯槁(当归、阿胶)

厥阴风木对应的是春季,所以在闭藏了一个冬季之后,随着春意萌动,阳气也随之升起。春表现的是生机,生气;厥阴肝木之气,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的情况下,肝木就能欣欣向荣;如果水寒土湿,则木气不能生长,导致木郁风生

木性本是条达,但己土过湿的话会抑制木气的升发条达,反而会克土,继而生风疏泄失常,表现为腹痛下利,亡汗失血。肝主藏血,其主筋,其荣于爪,风动则血耗色枯,表现出的病态就是指甲脆,容易筋急(抽筋)。

风为百病之长,黄氏认为,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水生木,木生火,故木为水火之中气,病的时候,土木都郁滞,水火便不交,因此会产生外燥内湿、下寒上热的状态。手足同名经的手厥阴心包经属相火,从足厥阴主令化风,如果木气郁滞则厥阴心包自现本气——相火之气。

所以黄氏厥阴病的总结

病因:土湿,水寒;

病机:木郁,木枯;

变局:手厥阴心包自现本气所化——相火;

治法:治水土之寒湿,解木气之郁;若有手厥阴的变则清相火;

方药思路:桂枝汤加味;

加减变化:土湿+茯苓;木枯+当归、阿胶;水土寒湿+干姜、附子。(当归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而辛温之性,又与木气相宜;阿胶息风润燥,养血滋阴)

少阴君火

重点:1、相火上逆之上热;2、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

治疗:黄连丹皮汤(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我们可以看到黄氏少阴的治疗是寒热两极。

黄氏也有提到坎中之阳,火之根也,但他的理论重点是在手足少阴经是归于君火的统御,并不像郑钦安氏从先天乾坤两卦所演化的坎离二卦来立论。黄氏的观点是坎阳(癸水)上升离位而化火(丁火),即寒从热化,少阴以君火为统御而主令司化。君火又是通过手少阴经降于下(升降理论)。所以君火如果能正常发挥作用,则下面的癸水能暖,黄氏比喻是温泉;若是阴盛则足少阴(癸水)司气于下(寒),则丁火不明,黄氏比作(寒灰),而导致这个原因的则是土湿不能克水(被水反侮)。这是水克火,土克水,但土湿被水反侮的逻辑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相火上逆的火热,源于相火上逆而心液消亡,上热下必寒,缘于水火分离而不交。所以黄氏提出,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彼此相交,则为一气(少阴),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我们先前提到,升降产生的四象(木,火,金,水),黄氏对应的治法为温、清、凉、暖,由此可观,升降明晰矣。

继续总结下黄氏少阴病:

病因:相火上逆;

病机:相火上逆,心液消亡之热作;

变局: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土溃则火败;

治法:清心家之血

方药思路:黄连丹皮汤(主以黄连泻心火而除烦热、丹皮泻郁热而清风燥,白芍泄肝胆风火、地黄凉血滋肝,清风润木,以上药物解释皆选自《长沙药解》)

方药变化:若有下寒,当用椒、附(温法)。

少阳相火

重点:相火不下,逆行而上热;

治疗:柴胡芍药汤(柴胡 黄芩 甘草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白芍)

(个人理解,黄氏把暑对应少阳相火有失偏颇,因为中暑在《金匮》称之为中暍,即现代热射病,在伤寒体系是归属于太阳病范畴的,黄氏强行把三阴三阴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对应)

少阳之气,是阴方长而阳方消的状态(三之气,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始生),这种状态的火虽然盛,但是也极易衰减。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这其实是一个生长收藏的过程,就是已经过了盛夏之后,果实开始成熟,植物也开始衰亡;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黄氏认为,内伤惊悸大部分的病证都是由于相火的衰亡(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而病在相火旺者,仅十之一二,都在少阳病范畴里。

而上热之证都是来源于相火不下行于甲木不降;相火本自下行,不能下行则缘于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火克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木克土)

正常状态下,三焦之火是随足太阳膀胱经下行,温水藏(肾);黄氏君相二火的关系是: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肾能闭藏的功能是缘于三焦之火能秘藏于肾。如果这个火一泄,则会陷至膀胱,实证的话发生热化则会癃闭;虚则生寒而遗尿。

总结黄氏少阳病:

病因:收气失政(戊土、辛金)

病机: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相火逆行而上热;

变局:甲木不降

治法:降相火,降甲木;

方药思路:柴胡芍药汤(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加白芍泄肝胆风火)

太阴湿土

重点:阳虚、土湿

治疗:术甘苓泽汤(甘草 茯苓 白术 泽泻)

可以看到,与四君子汤就差了一味药。

因为脾阳的升发,所以己土可以升,从而癸水和乙木都可以升,但如果阳虚土湿而己土不升,水木则陷;四象与戊己土的关系是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黄氏认为这所有的原因是因为——湿。

湿郁也会有几种情况:

湿寒在上

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熏蒸而生热痰;

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衰——>泛滥而生寒饮;

湿寒在下

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流溢而为白淫(小便浑浊);

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盛——>梗涩而为赤浊(癃闭甚则尿血);

水木土的关系在黄氏看来,阳根(相火)在水,温升可化为乙木,籍借木中的温气,如果升则上化为火,陷则下郁化热;木气的郁滞不但克制土气不能升发,还能把这种郁热传到己土,浸淫膀胱,所以可以验之于小便——黄则土色下传,赤则木气下陷。

这里黄氏提出了一句话,李可老也非常的认可: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李老说: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

因此黄氏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

总结黄氏太阴病:

病因:阳虚;

病机:阳虚土湿而己土失升;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思路:术甘苓泽汤。

阳明燥金

重点:燥的情况出现的少,中气衰则阴阳不交,燥湿偏见。

治疗:百合五味汤(百合 石膏 麦冬 五味)这是润燥之法

黄氏的理论中,燥湿的调停在于中气,中气健运,则辛金(肺)化气于湿土而不伤燥;戊土(胃)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这二者都是降的,也是黄氏理论中的从化关系。若中气虚弱,则阴阳不交,燥湿不能互济,则偏显一隅。湿胜燥则食欲减,饮水少,小便涩,大便不成形;燥盛湿则容易饿,容易渴,小便利,大便硬。

前面说过,黄氏认为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为什么少阴负趺阳者为顺?黄氏还是从五行去理解: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能克水,土湿则反被水侮。水负(土能克水)则生;土负(土湿水侮,生机不行)则死,所以少阴最好的状态是土能制水,这个要求是土不能湿,再往深究就是中气不败。

燥分上下,上燥则化火为热,下燥则化水为寒。

大病之反胃噎膈之家,类似现代所说的中焦阻隔、幽门梗阻类似之症,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这时候大便羊屎状——肠燥胃湿(幽门梗阻腹中是有振水声的)。

因土湿而生风,血枯筋缩也是燥。因此燥湿互济的状态是理想的状态,前提就是中气健运。

总结黄氏阳明病:

病因:中气虚衰

病机:中气虚衰,阴阳不交,燥湿偏见;

治法:润燥

方药思路:百合五味汤(百合凉金润燥,泻热消郁,消肃气分之上品;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而除烦躁,泻郁热而止燥渴;麦冬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上品;五味酸收涩固,善敛金气,降辛金之上冲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脱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备焉。金收则水藏,水藏则阳秘,阳秘则上清而下温,精固而神宁,是亦虚劳之要药也。《长沙药解》)

太阳寒水

重点:癸水寒则病。

治疗:苓甘姜附汤(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其实也是茯苓四逆汤去人参

水分壬癸,一升一降,各从其化。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这个阳说的就是少阳三焦之火,这句也是太阳寒水病的根本。由于丁火(心)化于癸水,所以少阴之藏(肾)最易病寒;壬水(膀胱)化于丙火(小肠),所以太阳之府(膀胱)最易病热。所以病寒者,独责癸水而不责壬水;病热者,独责壬水而不责癸水也。

因此一句话:水要暖方能靖。

总结黄氏太阳病:

病因病机:癸水寒,阳泄则内寒而外热;

治法:温阳;

方药思路:苓甘姜附汤(四逆汤温补火土,茯苓泻其水邪。)

黄氏的六气系统至此也构建完成,还是不离乎五行,不离乎升降:水木随己土而升,火金由戊土而降,戊己土之升降凭中气之强弱,这里的中气不同于彭子益的中气概念,有点类似郑钦安的元气,但是又和郑氏的不同,前面《天人解》说过,黄氏把中气比作祖气,因此看不同医家的书难免混淆,现在稍微借这个机会为大家厘清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