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起源于明代苏州府的昆山、太仓一带。最初为元末明初昆山一带的山歌小调,到明嘉靖年间,寓居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总结唱曲理论,建立昆腔歌唱体系,称为昆曲。到明隆庆末年,昆山人梁辰鱼编写第一部昆曲《浣纱记》,使昆曲发展为昆剧。此后,昆剧活动以苏州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大城市扩展,不同程度影响着各地戏曲剧种的改革和发展,昆曲亦有百戏之首的称谓。2008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 几百年来,苏州一带的家庭戏班及社会戏班,鼎盛时有40多个。1921年苏州曲友成立昆剧史上第一所学校《苏州昆剧传习所》,招收学员70名,因每名学员的艺名中间都有一个“传”字,即为后来的“传”字辈演员。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昆剧戏班受到了沉重打击,艺人有的贫困去世,有的改演京剧、苏剧等。苏剧是苏州的地方戏,由南词、花鼓滩簧、昆曲合流而成,1951年苏滩女艺人吴兰英私人集资成立上海市民锋苏剧团。1953年10月到苏州改为苏州市民锋苏剧团。1955年,剧团分批接收43名青少年进行培训,学员艺名中嵌一“继”字,即为“继”字辈演员。 1956年5月,民锋苏剧团改为苏州市苏剧团。 1956年10月1日,苏州市苏剧团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驻苏州,由苏州代管。 1959年,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将江苏省苏昆剧团一分为二,张继青等十余名“继”字辈演员到南京,成立江苏省苏昆剧团一团。 苏州地方志上记载,留在苏州的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二团。由苏州代管。但从联合公演说明书封面上记述是一团与三团。说明书里介绍,江苏省苏昆剧团1960年4月分成4个演出团,一在南京,一在苏州。(又分三个演出单位)。三团应该在苏州,苏州还有两个团未收集到资料。 “文革”中经历过一系列曲折变化后,1977年11月省府决定,原在南京的演员成立江苏省昆剧院,由省文化局直接领导。原在苏州的演员成立江苏省苏剧团,由苏州代管。 1982年,省文化局决定,将江苏省苏剧团改为江苏省苏昆剧团,仍驻苏州,由苏州代管。 顾笃璜(照片前排右三),1928年生,苏州人,父亲顾公硕系过云楼顾文彬曾孙。早年求学于上海美专,后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习戏剧,194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苏州市文化局成立,任副局长。1957年任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副主任,兼管江苏省苏昆剧团艺术工作。1972年后,顾笃璜恢复工作,调任江苏省苏昆剧团团长。1982年,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顾笃璜主持其事。他长期从事昆剧学术理论研究,成果颇丰,2004年,顾笃璜执导的50折《长生殿》在多地演出,为昆剧界一大盛事。 亲爱的姑苏回忆录读者们,新的一年,祝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健康,阖家幸福!愿大家感受生活的美好,享受每一刻的喜悦!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努力!!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姑苏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