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辰龙年特辑2:近半年所见特别文物与年度总结,第一部分100图

 那个老撕机 2024-02-10 发布于广东

最近我统计了一下,从2023年1月-24年1月,硬盘里去过的博物馆+各级文保单位一共470个文件夹,当然里面有些重复去的,实际也不会少于450个,拍了超过60万张照片。这么多图,别说选,就是过一遍也是海量数据。所以最后我把10月以后这4个月的图片整理了一下,选出其中特别的文物,比如过去没见过的,或者过去见过但没注意的。

选了将近300件文物,但篇幅有限,分成三期发,敬请期待。

顺便总结了一下过去这一年的所得:

  1. 对青铜器的意义,纹饰构成逻辑,单个器型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2. 更加明确需要专注于早商青铜器,尤其是从出现到成熟再到没落的过程体现在纹饰和器型上的节点究竟是什么?
  3. 在铭文出现以前,纹饰作为直接表意的图像资料过于被忽视,这些纹饰从哪来?构成逻辑是什么?从简至繁,从繁至简反复数次的发展过程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工艺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吗?
  4. 对早商数量有限的各级墓葬进行归纳,都有哪些重要墓葬,都出了怎样的铜器组合,这其中都呈现了哪些特点是过去容易被忽略的?
  5. 青铜器的纹饰发展主要在早商晚段至殷墟二期,其实时间并不久,但变化多集中于此时期。尤其需要注意主要变化都以掩盖范线为目的,且多为两种风格神面的结合。
  6. 早商至晚商,青铜器纹饰基本是从一神到众神,宇宙观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层到多层的变化。同时也是南方势力逐渐成为主流的过程,这其中的变化,盘龙城可能是关键,尤其是盘龙城六-七期杨家湾的变化值得注意。
  7. 中商一期开始,传统风格的神面纹和在瓿,壶类器型上的新风格神面纹共存,至殷墟一期以后,后者逐渐成为青铜器的主流纹饰。
  8. 从青铜时代上探至新石器时代,铜器的来源是什么?同类器型铜器和陶器之间的联系如何?什么情况下是仿制,什么情况下是发展。
  9. 新石器时代各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流变,各区域之间的影响和特点都是什么?在形成满天星斗格局的过程中究竟哪些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或者说更加直观?主流的观念我们应该无条件接受还是应该更加谨慎地审视哪怕只得出自己片面的观点?
  10. 做出自己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列表,包含区域,分期,绝对年代等,以备查阅。
  11. 对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址产生概念。毕竟新石器时代持续时间超过6000年,如此长的时间把所有的智慧结晶都归结于青铜时代以后是不严谨的。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艺术高峰难道都出现在晚期吗?如果很早就出现了集体性的艺术高峰,背后原因是什么?我们过去对于新石器时代的认知是否只停留于字面?
  12. 开始有意识的归纳各考古学文化的器型,特点,尤其是观察陶片的胎质,造型特点(还在形成概念的初级阶段)。
  13. 考古学文化,文物,一定要和实地遗址和考古报告以及相关联的其他文物结合起来看。做没做过功课,去没去过实地,感受完全不同。
  14. 对高古玉的欣赏开始从战汉玉向史前玉发展,由直观的纹饰,造型向更原始的器型,打磨方向发展。
  15. 开始能够欣赏石器,作为人类走向文明的钥匙,石器之美闪耀着智慧之光。
  16. 以县-市-省的的视角反向看博物馆的时候,对各地区呈现的文化面貌以及历史沿革反而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17. 从北至南细致刷馆,感受到不仅是方言和饮食上的变化,更像是看渐变色过度一样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这种体验是今天湖南省博,明天湖北省博这样的跳跃式看馆所不能具备的。
  18. 也正因为这样刷馆有时一些割裂的文化现象便会十分明显,比如从沧州到滨州,明明挨着,但一进入滨州,大汶口的文化便集中出现,同样的现象在沧州哪怕爱着滨州的县也未出现。
  19. 更加明确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学习也应该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各考古学文化。中华文明是一个共同体,各区域对中华文明当然都有各自的贡献,但长江和淮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明显被低估,所谓被低估,就是当你去看各考古学文化对今天残留的影响时,长江流域的遗留远比黄河要多。
  20. 这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有的印象,学术成果俯拾皆是,但依旧被低估的原因是什么?
  21. 对陶俑的关注从北朝向下延伸到唐宋的地方类型,但主要注意力向上延伸到十六国乃至三国两晋。
  22. 对北朝俑有了新的认知,过去的研究认为北魏中期才出现陶俑,但目前看早期已经有俑出现,风格与同期十六国的风格有些差异。
  23. 北魏中期陶俑的开脸与佛像一致,典型的因为佛教的兴盛影响世俗乃至丧葬审美的表现。
  24. 对佛像虽然爱看,依旧不是很愿意涉猎,毕竟是一个太庞大的知识体系,学习成本过高。
  25. 在郴州博物馆发现西汉的白瓷,以及东汉的爬兽形镇墓兽,都对以往的认知提出了挑战。
  26. 浙江地区的魂瓶与传统江苏的魂瓶有着较大区别,更加野性,更具想象力。

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每件都加说明,大家凑合看,另外也不给盗图党太多便利。

莲花化生童子瓦当  北魏(386-534)托克托县博物馆藏


卷云纹“平城”瓦当  西汉 大同市博物馆

陶壶 上山遗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外壁涂抹一层红色陶衣,内壁表面覆盖一层细腻的乳白色涂敷层,这件陶瓶在《何以中国》中有出镜,体现出上山文化远超时代的审美,距今9000年啊

铜爵 商代 西吴壁遗址出土 国家博物馆桓曲工作站

西吴壁被定为二里岗下层,如果分期没错,那这件铜爵的纹饰之成熟可谓开神面纹之先河。


青铜盒 春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白鹅墓地出了7件铜盒,这件是最精美的。

我少陵原十六国大墓的陶俑我一直十分关注,得以近距离观察,发现面部都有一层结晶,这类结晶之前在乾陵的陶俑上出现过,但这些出土后就没有清理,因为结晶本身对文物没有影响,清理可能会影响陶俑的彩绘。
铜罍 国家博物馆

镶嵌松石的铜罍我只见过这一件,国博家底厚对它的展出可谓毫不重视,妇好墓有一件类似的器型但没有松石。

鸟纹石磬 妇好墓 国家博物馆

彩绘泥塑男头俑(复制件)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原件于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24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虽然是复制品,但有腔调。不明白都送去国博展了还给复制品咋想的。



铜斝 二里头 1984YLVIM9:1 中国考古博物馆

最美铜斝,没有之一。

绿松石铜牌饰 中国考古博物馆
绿松石铜牌饰 中国考古博物馆
夏家店下层彩陶罐 中国考古博物馆
陶寺扁壶 中国考古博物馆

大名品,见了N次复制品,终于得以见到本尊。
陶寺龙盘 中国考古博物馆

陶寺龙盘一共出土5件,微博上能搜到全部5件的图片,原件加上临汾博物馆的我只见过3件。
铜铃 中国考古博物馆
铜齿轮形器 中国考古博物馆

这不是齿轮,是臂环。

玉冠饰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山东临胸西朱封遗址 中国考古博物馆


嵌绿松石象牙杯 中国考古博物馆

已经写过两篇文章,请自行搜索。
骨爵 天津博物馆 

为鹿骨,骨爵存世极少。
玉龙  天津博物馆

陶尊形器  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約公元前5200~公元前4500年)

内蒙古敖汉小山遗址 中国考古博物馆

赵宝沟文化的这类陶器也为史前艺术的高峰之一,这类器物一共出土4个(还有一件陶豆没见过),分别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赤峰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
赤峰博物院
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
人面纹玉饰 内蒙古博物院

这类人面玉在山东滕州博物馆大汶口时期有一个十分相似的,是否代表当时两地有所交流?其实就算有也一点也不奇怪。距离对于古人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可怕。
人面纹玉饰 大汶口文化 滕州博物馆

凤形陶杯 赵宝沟文化 

距今7350年-6420年

 赤峰博物院 

与下方河姆渡的对比,同样一个东一个西,两者是否有交流?

鹰形陶豆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傅家山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院藏


鹰顶金冠饰 内蒙博物院
武士俑 北魏 内蒙古博物院

楼上是镇馆之宝,但我去是为了看这两位老大哥。
彩绘木棺 北魏 内蒙古博物院
扭头跪坐人像 三星堆

一共出土3件,一件在三星堆常展,一件残损较严重很难见面了,这件目前只见于特展。
铜鼎 这是最早有神面纹的铜鼎之一,定为二里岗下层一期的87M1,以前只见于简报,终于在沈阳博物馆的特展中见到。
大方鼎 郑州博物馆
向阳回族食品厂H1:8 过去几乎不见展出,此次也在沈阳展出。至此早商9件大方鼎我全部都看过了。
这两件铜镜见于阜新博物馆,但阜新博物馆工作人员特地联系我声明经鉴定后两面镜子均为仿品。但不妨碍我们欣赏,因为确实好看,下面那面去年在奥地利扎克画廊有一件类似的上拍,不过最后流拍,可能也为仿品。
红陶人像 敖汉旗史前文化博物馆

红山文化大名品,兴隆沟遗址出土,以前不知道在哪,此次终于在被我吼开门的敖汉史前文化博物馆看到原件。红山遗址博物馆有件复制品。
小黑石沟出土 辽中京博物馆藏

与周原博物院那件刖人守门鼎十分相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