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辨少阴病篇314-315条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2-11 发布于甘肃
图片
31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304)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讲的是少阴寒化证之阳虚寒盛的证治。

患少阴病时间一两天,病人没有口苦,口燥,口渴等异常症状,出现了背部怕冷,这是阳衰现象,急用灸法温经驱寒壮阳,同时加大附子用量进行温经散寒扶阳治疗。

少阴病口中和而背恶寒是阴盛阳衰。如果是口渴而背恶寒,是阳明病篇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是阳明热盛,热迫津液外泄,汗出过多,肌表疏松所致,要清热养阴,临证时注意鉴别。

大多数古代医家以及现代名家认为附子汤是用于肾阳虚,阴寒盛的形寒肢冷,身体疼痛等证,是正治伤寒,温经扶阳,固本祛邪的方剂。对于心衰方面很少提到,张锡居及现代的任应秋任老先生等部分医家认为此条是心火衰微无法生阳,所以灸药并用。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尤其是在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方面的病证应用广泛。

条文里没有讲灸哪里,有说灸膈关、关元,有说灸膈俞、关元。《图经》:'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俯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也″。《针灸大成》:'主背痛恶寒……'。《黄帝明堂经》:'膈寒……皮肉肤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膈上竞竞……肩背寒痛,汗不出……嘿嘿嗜卧,怠惰不欲动……周痹,身背痛……'。结合相关经脉穴位主治及症状,膈俞膈关同属足太阳膀胱经,相互也有辅助作用,临证时膈关膈俞都可以灸。灸大椎、膈关温表散寒,灸膈俞、关元温里助阳。

这条只讲了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症状,此条附子汤证应与下条症状相结合互相参考。

31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305)

这条讲的是少阴寒化证之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少阴阳虚寒湿身痛证的临床表现:身体痛,骨节痛,手脚冷,骨节痛,脉沉。

《伤寒论》麻黄汤证、桂枝人参新加汤证以及本条都有身体痛。麻黄汤证的身痛是风寒邪气闭表,伴有发热脉浮紧,没有手脚冷症状;新加汤证的身痛,是气阴两虚,汗出后身痛,脉沉迟;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少阴阳虚,寒湿凝滞,有手脚冷(阳虚阴盛,阳气不能到达四肢末梢),脉沉(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骨节痛(寒湿凝滞在经脉骨节之间)。临症时需仔细鉴别。

《千金方》:附子汤,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于本方加桂心、甘草。

柯韵伯云:“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尚是温散以逐水气。”

注意和后面即将要学的真武汤的区别。

​温馨提示:此为学习笔记,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材、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交流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试方,否则后果自负!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文中引用的内容若涉及版权,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