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11):思考是学习的真正开始——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提问?

 leeechen64 2024-02-15 发布于重庆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1):如何撰写考试分析报告(本文内含多个考试成绩分析模板)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2):新课标背景下的“六步备课法”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3):走向结构化备课的实践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4):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5):如何上好复习课(附有复习课教学模式)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6):如何上好练习课(附有练习课教学模式)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7):如何撰写总结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8):用好期末复习“八字诀”,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9):怎样撰写高质量的期末评语

中小学教师基本功(10):公开课课前预热的“八个策略”

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提问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才是最大的问题。当学生不敢提问、不愿提问、不知如何提问时,这表明他们可能并未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西方教育文化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不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是更关心孩子在课堂上提出了什么问题。这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没有深度的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
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呢?
一、建立提问意识:点燃思维火花,开启探索之旅
在教育的历程中,孩子们心中“思维火花”的点燃,是其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而这个“火花”,就是他们的提问意识。提问,虽似微小,实则是孩子们对世界好奇、对知识渴望的直接体现。它不仅代表了孩子们的初步思考,更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起点。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提问意识呢?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 为孩子营造一个鼓励提问、尊重多元观点的环境。

◆ 让孩子知道提问是求知和探索的重要步骤,而不是被批评或忽视的行为。

(二)激发好奇心

◆ 通过与孩子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观察自然或科技现象,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 鼓励孩子主动提问,满足其好奇心,并提供探索的机会。

(三)鼓励主动思考

◆ 在与孩子交流时,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 教导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寻找答案,而是先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四)提供问题解决的范例

◆ 分享历史上或现实中的创新者如何通过提问和探索解决问题,如爱因斯坦、特斯拉等。

◆ 让孩子了解提问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五)角色示范

◆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展示出善于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 通过自己的行为,让孩子看到提问的价值和重要性。

(六)提供提问的机会

◆ 在学校或家庭教育中,设置专门的提问时间或活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

◆ 为孩子提供与同伴或教师交流的平台,促进思想的碰撞和问题的提出。

(七)引导深入思考

◆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 通过与孩子讨论问题,帮助他们建立逻辑关系和思考框架。

(八)提供资源

◆ 提供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籍、网站或工具,帮助他们扩展知识面和提问的深度。

◆ 鼓励孩子利用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索,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九)持续反馈与鼓励

◆ 定期与孩子回顾他们的提问和探索过程,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设性的建议。

◆ 鼓励孩子在提问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进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赞赏。

案例
在一节小学的科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们观察自然现象,探究雨滴是如何形成的。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雨滴的美丽和神奇,然后鼓励学生们提出关于雨滴的问题。
学生们纷纷提问:“雨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天空会下雨?”“雨滴为什么是圆形的?”老师肯定了每个学生的提问,并鼓励他们回家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在家庭作业中,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们在家中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实验,亲身体验了雨滴形成的原理,并在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发现。
这个实例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鼓励他们提问、布置实验任务和提供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提问意识。学生们通过提问、实验和分享,不仅对雨滴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提问、多探索。她告诉学生们,提问是学习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问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这个实例很好地体现了建立提问意识的方法: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激发好奇心、鼓励主动思考、提供问题解决的范例、角色示范、提供提问的机会、引导深入思考、提供资源和持续反馈与鼓励。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培养出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问题质量:深化思维层次,促进持续发展
在培养孩子提问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他们提问,还要注重提高问题的质量。高质量的问题意味着孩子不仅对知识有初步的疑问,还反映了其深入思考和持续探索的意愿。通过提高问题质量,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提高问题质量呢?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引导孩子对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

◆ 教导孩子对问题进行分类,如按主题、领域或重要性等。

◆ 引导孩子筛选出最有价值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 通过故事、游戏或艺术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问题和观点。

◆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三) 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

◆ 与孩子分享高质量的问题案例,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或创新项目。

◆ 教导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价值与其深度、广度和实际意义有关。

(四) 鼓励孩子与同伴合作提问与解答

◆ 组织小组讨论或团队项目,让孩子在与同伴互动中共同提出问题、解答和分享观点。

◆ 通过合作,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 引导孩子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其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 鼓励孩子思考问题的长远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 提供多元化的问题来源和背景知识

◆ 提供不同类型的书籍、电影、纪录片等资源,帮助孩子扩展视野和知识面。

◆ 教导孩子认识到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积累相关知识。

【案例】
 在一个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们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起初,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蚂蚁的基本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会搬家?”、“蚂蚁吃什么?”等。这些问题反映了他们对蚂蚁的基本好奇心。

为了提高问题的质量,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对蚂蚁的社会行为进行深入思考。她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蚂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还涉及到社会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对蚂蚁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他们发现,蚂蚁通过分工合作,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任务,如寻找食物、建造蚁穴等。这引发了他们对团队合作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入思考。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生们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假设:蚂蚁的复杂社会结构是由于它们的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分工导致的。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比较不同群体的蚂蚁在完成任务方面的效率。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解答问题。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质量,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解答问题。这样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提问环境: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究欲望

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提问。那么,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呢?

(一)营造容错的氛围

◆ 倡导积极提问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提问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正面反馈与鼓励: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即使问题不够成熟或错误。

◆ 示范与启发:通过展示自己的提问过程,如困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孩子树立提问的榜样。

(二)提供安全无压力的学习环境

◆ 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提问是被接纳和支持的,无论问题的质量如何。

◆ 减少评价压力:避免对孩子的提问进行过多评价,减少他们因担心提问质量而产生的压力。

◆ 倾听与尊重: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不轻易给予否定或批评。

(三)创设问题情境

◆ 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情境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问题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 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 引导发现与观察:鼓励孩子多观察、多体验,引导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疑问。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

◆ 鼓励独立思考:鼓励孩子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现有的答案或观点。

◆ 培养分析能力:教给孩子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并深入探究问题。

◆ 促进讨论与交流: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拓展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五)持续反思与改进

◆ 观察与记录:观察孩子在提问环境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进步与困难。

◆ 调整策略:根据观察结果,适时调整创造提问环境的策略,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期望。

◆ 与孩子共同成长:与孩子一起反思提问过程中的得失,共同制定改进计划,促进双方的成长。

【案例】
在一个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老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
首先,老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如天体模型、动植物标本等,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学习环境。这些图片和实物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们自由提问。她告诉孩子们,提问是学习的关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如将问题具体化、多角度思考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疑问。
在课堂上,老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孩子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
此外,老师还鼓励孩子们进行实验和观察。她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让他们通过亲手操作来探索科学的奥秘。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并提出了更多深入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老师还与孩子们一起建立了一个科学探究角。在这个角落里,孩子们可以随时查阅科学资料、交流心得体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角落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持续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
通过创造这样一个提问环境,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激发,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提问。同时,探究欲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不仅在科学课堂上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这样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有效反馈与激励:激发孩子提问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提问的意愿,我们不仅需要创造一个适宜提问的环境,还需要给予他们有效的反馈与激励。这种反馈与激励不仅是对孩子提问行为的肯定,更是激发他们持续提问的动力。有效反馈与激励的具体方法:

(一)肯定与表扬

◆ 具体描述: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观点进行具体的描述,指出其独特之处或价值。

◆ 正面回应:给予积极的回应,如点头、微笑或“我同意你的看法”等,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认同。

◆ 及时表扬:对于孩子提出的有创意或深度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二)非语言肯定

◆ 肢体语言:通过微笑、点头、拍拍肩膀等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肯定和鼓励的信息。

◆ 眼神交流:用眼神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

(三)记录与强调

◆ 问题记录:将孩子提出的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记录下来,定期与他们回顾和讨论。

◆ 重点强调: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观点中的亮点,进行重点强调和解释,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思考得到了重视。

(四)正向激励

◆ 目标设定:与孩子一起设定提问的目标,如每周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或挑战自己的思维等。

◆ 奖励制度:建立奖励制度,对积极提问、有深度思考的孩子给予适当的奖励,如小礼品、表扬信等。

◆ 分享成功案例:分享其他孩子通过提问和思考取得进步的成功案例,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提问意愿。

(五)参与互动与讨论

◆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孩子参与小组讨论,与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提问意愿。

◆ 互动问答:定期组织互动问答活动,让孩子提出问题,由其他孩子或家长回答,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

◆ 学习游戏:通过设置有趣的学习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提问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 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记者、科学家等,进行提问和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七)引导深入思考

◆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 提供反问机会:鼓励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反问,培养他们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质疑和探究能力。

【案例】 

小明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平时比较沉默寡言,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一次科学实验活动中,他的表现却让老师印象深刻。

在这次实验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小明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实验,并记录下了自己的观察结果。在实验结束后的小组讨论中,小明提出了一个关于物质溶解速度的问题。

老师见小明主动提问,立刻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小明,你的问题很有深度,也很实际。你能具体说说你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吗?” 老师对小明的肯定和鼓励让他感到很开心,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小明提出了更多有创意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答案。老师注意到小明的表现,不时地给予他肯定的眼神和微笑,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得到了认同。

在讨论结束后,老师将小明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进行了重点强调和解释。这让小明感到自己的思考得到了重视,进一步激发了他提问的意愿。

为了激励小明继续提问,老师还与小明一起设定了提问的目标,并建立了一个奖励制度。如果小明每周能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或挑战自己的思维,他就能获得一些小奖励,如小礼品或表扬信等。

此外,老师还鼓励小明参与互动问答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小明可以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并由他们回答。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小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提问能力,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通过有效反馈与激励的方法,小明的提问意愿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他开始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同时,他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逐渐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师生互动与关系建立:激发孩子提问意愿的重要桥梁

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促进他们深入思考和提问。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 倾听与观察:教师在与孩子互动时,应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疑问,观察他们的非言语行为,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 积极反馈:对于孩子的提问和思考,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意,鼓励他们继续深入探索。
◆ 创设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鼓励讨论与辩论: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交流观点、碰撞思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利用现代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建立个人联系: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与他们建立个人联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 定期沟通交流:定期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进步,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 共享学习经历: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与孩子建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
◆ 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自信和自尊,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 定期评估与反思:定期评估师生关系的质量,反思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案例】

 李老师是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她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李老师非常注重倾听学生的观点和疑问。她认为,倾听是理解学生需求和困惑的关键。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她总是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例如,当一个学生问了一个关于课文的问题时,李老师不仅会回答问题,还会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和鼓励。

李老师经常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她认为,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讲解一篇小说时,她会问学生:“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结束这个故事?”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李老师还经常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此外,李老师还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个人联系建立。她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与关系建立,李老师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提问。学生们不仅在语文学习上取得了进步,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等重要的素养。这样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内外结合的引导策略:激发孩子提问意愿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课堂内外的引导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完整的学习链条,促进其深入思考和提问。

(一)课前预习

◆ 明确预习目标: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明确预习目标,让孩子清楚知道预习的重点和要求。

◆ 提供预习资源:提供与预习内容相关的资源,如文章、视频、图片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预习内容。

◆ 设置预习问题: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孩子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质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课上引导

◆ 鼓励课上提问: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孩子提问,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积极的提问环境。

◆ 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孩子在交流中激发思维,培养其合作和沟通能力。

◆ 开放性问题引导: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后延思

◆ 课后作业与拓展: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孩子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 推荐学习资源: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 定期交流与反馈: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惑,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 评估与反思:定期评估引导策略的效果,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引导策略。

【案例】
小红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的语文老师运用课内外结合的引导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小红的提问意愿。
在课前预习阶段,老师为小红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她提前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中提到的问题。老师还提供了相关的预习资源,如文章背景资料和图片,帮助小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小红遇到了不少疑问和困惑,这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课堂上,老师积极鼓励小红提问。她告诉小红:“有问题就大胆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老师的鼓励让小红感到很安心,她开始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老师还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小红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和探讨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红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知识。
课后,老师布置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小红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老师还根据小红的兴趣和需求,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帮助她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此外,老师还定期与小红进行交流和反馈。她会询问小红的学习进展和困惑,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让小红更加自信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引导策略,小红的提问意愿得到了有效激发。她开始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同时,她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就是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焰,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教育的一项核心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探索更有效的引导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更深入的探索机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