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锦绣老师致辞 今天天气晴好,西湖边北山路上熙熙攘攘的,我们书吧也是熙熙攘攘的,因为这里有一场特殊的文化沙龙。我们平时称这样的沙龙为“与作家面对面”文化沙龙。但是今天的主角袁明华老师,身份太多重了,我们看看怎么报。大家先给袁明华老师鼓个掌吧。 这位植物先生真的是斜杠先生,你看他这么多身份,他是教师,是旅行者,是企业家,是办学人。 虽然我最早认识的是作家身份的袁明华。当时我在省中院住院,他和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洪治纲两个人到医院看望我。第二年我还在化疗期间,就突发奇想,现在想来是很作的,就说要做一件什么事情。我先生给我吓坏了,我手术后出院回家,他常常夜里惊醒,一身冷汗,因为他当时以为我进手术室就出不来了;而后我要做书吧的时候,他又是这样一个惊吓的状态。因为他比我要有社会经验吧,我一直在大学里,相对单纯。我说要做这么一件事情,而且真的是三无的产品,一没有健康,二没有经验,最最缺少的是钱,因为当时所有的钱可能都用来救我的命了,当时大家都是拿工资的。 我自以为已经是很好的一个设想了,我跟他争论,争不过来,也真的是百嘴莫辩吧,这么多人劝我说这事不宜轻举妄动。我们周围的文化朋友下海经商的,尽管他们很成功,里头的那种艰辛他们是能深切体会到的,所以劝阻我们。 我先生后来可能因为我这篇文章——《好想开书吧》,也是被王旭烽的一个劝。王旭烽跟他讲:你给锦绣去做事情,可以转移对她自身的注意力,对她身体有好处。我先生就凭这一点被说服了,同意去做;实际上他还是战战兢兢的,这时候袁明华先生来了,他就把我先生给撑住了。他跟我先生讲:你去做,如果锦绣有个意外,我来接盘。他是个企业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有这个胆气说这句话。我们真的就去做了。所以书吧能够存在,是由于王旭烽和袁明华的鼓励和支持。他是一位率性、豪爽、侠肝义胆的先生。我们再给他一个鼓掌。 我觉得关于他作为作家的成就和《植物先生II》的成就,就不用我多说了。我就请出几位朗读者,读读书中的片段,让我们从这些片段里走近作家袁明华先生。 首先有请金话筒、交通之声的孙婧女士,她是在外面参加活动赶到这里来的。谢谢你,好辛苦,有请。 中国“最美的书”续作来了!1月28日,袁明华携《植物先生Ⅱ:二十四节气时食植物研学课》再次做客纯真年代书吧宝石山店,与《江南》杂志原主编、作家、出版人袁敏,作家、诗人孙昌建,作家、生活美学家周华诚,作家、资深媒体人萧耳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复苏,爱与美的自然和人生旅程,共同分享植物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读 者 朗 诵 ![]() 朗读者:孙婧 向上滑动阅览 如果你想触摸大自然的心灵,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认识植物开始。 而要真正认识植物,走进植物先生的绮丽世界,大约是一条最便捷而又赏心悦目的通道。 植物先生大名叫袁明华,在浙江作家中,他大约是个异数。 首先,他从不以作家自居。他的多重身份:教师、行者、企业家、办学人,等等,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能自如跨界,且在各个行当里总会脱颖而出的智者;而作家,在他眼中只是自己发表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后,别人赋予他的头衔,他似乎并不看重。 其次,他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宅在家里,苦思冥想、潜心创作、精细打磨,总想着拿出一部传世之作,一鸣惊人;他总是行走天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时不时不动声色地拿出一部新作,让人眼睛一亮。 第三,他很率性,也很豪爽。交友三教九流,往来不论门户,学者文人,可以坐席论道;老农小贩,也能把酒问盏。上至耄耋,下至垂髫,他总有路径和人轻松交谈,不经意间就混成家人一般,让人与其掏心掏肺,却不知哪一天,你就成了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 我不知道,在袁明华众多的身份中,他最看重哪一个?但在我心里,他最敬重的职业,无疑是教师。 多年前,袁明华是浙江省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他的讲课在众多同行们眼中,既另类、又新奇,通常不按套路出牌,教材大纲虽然握在手中,讲述却是信马由缰。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只要是他上课,个个精神抖擞。多年后,他和夫人月光一起创办“橄榄树国际学校”,教学理念大胆前卫、课程设置新颖独特,一时间在教育行业中掀起炫目的浪花。 作为一名行者,他的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120多个国家,比起那些声名赫赫的旅行家并不逊色;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创办的“冈底斯”壁挂炉品牌,领军全国燃气暖通行业。但在我看来,他内心深处最柔软明净的一块天地,还是留给了学生和孩子们,他最放不下也最热爱的工作,仍然是教师。 正因为此,当他走南闯北、上天入地,在无穷尽的行走中,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温暖相伴;与深山老林、河流溪涧、田埂旷野中的各种植物,做种种深入的灵魂对话后,他的视野和心胸变得辽阔,灵感和文思如潮水般涌来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开一门植物课程? 他写《植物先生》,并将其副标题设置为“二十四节气时食研学课”,在我看来,节气和时食都不重要,“研学课”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是他此生都无法舍弃的,一个教师的情怀! 和植物深交之后,回头再看自己以往的作品,他觉得似乎缺失了一些东西。缺失的是什么?他最初的认识可能并不清晰,但文学的魅力,常常隐匿在这种不清晰当中。唯其不清晰,才会给你深入探究的诱惑;唯其不清晰,无定论,才是对一个优秀作家的真正挑战! 袁明华被这种诱惑和挑战深深吸引,他知道,这背后或许是一片无人涉足的幽深而奇妙的花园,他喜欢标新立异,更渴望走无人走过的路。 他在植物世界里穿行,得到的收获是丰厚的,植物赋予他灵感和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2020年10月,第一本《植物先生》出版后,图书市场与广大读者对该书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喜爱,大大出乎编辑和出版社的意料。当年“中国最美图书”的桂冠,也花落《植物先生》头上。 时隔三年,袁明华《植物先生2》又将与读者见面了。 很久以来,我们的文学都忽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而事实上,我们和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自然界的万千生物,其实都是我们前世今生血脉相连的亲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是文学最重要、最深刻的主题之一;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文学也应该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很重要的一脉。 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国文学的版图上,自然文学即便不能说是缺失,起码是微弱的、没有形成力量的。相比俄罗斯文学中恢宏璀璨的自然文学长廊里,那些熠熠生辉的作家和作品的名字,我们确实无法不汗颜。 袁明华的《植物先生》之所以让我们惊喜,是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自然文学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的缺失与空白。同样,这部《植物先生2》延续了《植物先生》已有的精彩,甚至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美丽的风景。 他的文字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世界的大门,门里面的风景很奇幻、很迷人,你会折服于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你也会惊叹于植物天地的广袤与浩瀚。认识这些植物,无形中让你的认知世界,一下子扩大了一百倍、一千倍。 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浪漫丰盈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习性和脾气的植物,让我们感受到每一株植物生命的搏动;他讲述的植物故事中,人物的温暖、善良、真诚、美好,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大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和谐交融,是他追逐的理想。 他的文字中流淌出来的忧患意识,尤其触动人心。他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进程中,有可能伤害和毁坏大自然生命的种种行径,着实令人担忧。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人类在精神、道德、审美情感上的麻木。他用温婉的提醒,唤起我们的警惕和共鸣。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植物的热爱,引领着你,亲吻泥土的芬芳、辨别百草的奇异、探寻山林的奥秘、倾听溪流的吟唱;告诉你,怎样才能听懂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朵花的语言,了解它们的心声,彼此传递爱与温暖;他让你在愉悦和明媚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理性的思考。 自然文学不是坐在家里的人能够写出来的,只有那些行走在丛林之中、原野之中、江河湖海之中、沙漠戈壁之中,甚至是悬崖峭壁、茫茫雪域之中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所以,这样的文字很稀少。 所以,这样的文字很珍贵。 ![]() 朗读者:小北 向上滑动阅览 朋友说,大元的植物秘境,在乡愁中奔腾不息。 那么,乡愁是什么? 在我的心目中,乡愁,百分之五十是故乡的时令之食。乡愁就是临平甘蔗、小林黄姜、塘栖枇杷,就是瓢葫芦、红菱、红萝卜、落花生、莴苣笋、长梗白菜,它们无不唤醒我心心念念的童年秘史。每每码上电脑,往昔岁月奔涌而来,儿时伙伴和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犹如羊脂白玉上刻着的金字闪闪发光,犹如儿时波光粼粼的三角漾,跳动着优美的音符,是我心头永不消逝的电波。 而乡愁的另一半便是故乡的人物,因此这里的每一种时食都照亮了故乡的人物,因食而人,因人而食,人与食演绎了无尽的故事,交织起无边的往事。 正因如此,虽然作为乡村的李家桥已经远逝,我心头的李家桥依然生生不息。 尽管我在这里也写了远方的冬虫夏草、枸杞子、黄花菜、土豆,我将视野拓展到了千山万水,至拓展到了高山冰缘带植物,但那首先是我在故乡掘了一口井,我是带着故乡的井水上路的。 漫漫长路,悬挂在故乡李家桥上空的那一块石臼年糕,其实就是一个大写的意象,始终是我的根脉,流淌在我的血液,滋养我成长,坚定我浪迹天涯的脚步。 ![]() 向上滑动阅览 此番道理是爷爷告诉我的。 我爷爷是乡厨,做得一手好菜,也种得一手好菜,两头都受人尊重,被乡人敬称为桂桂师傅。 桂桂师傅做菜,绝活是“绝配”——文武笋,将春笋与莴笋弄一块儿;文武苹果,将树上的苹果与地下的土豆弄一块儿;文武猪爪,将新鲜猪爪与咸猪爪弄一块儿。运河边的鱼羊鲜,将鱼肉和羊肉烧一块儿,尤其是甲鱼烧羊肉,那是农家上等菜。而四乡八里最常见的韭菜炒鸡蛋,到了桂桂师傅手里要求就十分苛刻。原材料必须是春天或秋天地里现割,从割起到入锅不能超过一小时。炒成后,起锅盛盘里,韭菜要滴滴绿,鸡蛋要金黄雪白分明,金黄是金黄,雪白是雪白,不能和面一样糊一起。一看,一闻,一吃,都能感受到地里现割起来的鲜度和刚从鸡棚里摸出来的温度。 朗读者:任静 向上滑动阅览 落花生的神奇在于,它的因花而果,是在茎上开花,到地下结果,而它的果实又确实是由花朵内的子房发育而成,只不过它不在花朵本体内完成,而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子房柄——这个子房柄真是一绝——在花朵老去时破朵而出,先是在空气中往上,如蔓生之须,晃晃悠悠,貌似不堪一击,实则极其神勇,往上伸展时陡转一个极其美丽的弧度,便往下扎进土里去,等于将胚珠送进了大地母亲的子宫。而它又与同样在土壤中生长的土豆等块茎植物有本质的区别,土豆一类的块茎植物,其开花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你在地面开你的花,我在地下结我的果,而且往往是地下的块茎成熟了,地面的花朵才会开。 可有一比的是菱角,菱角的花与果,和落花生一样,是有因果关系的,它在水面上开花,隐到水下结果,隐到菱盘底下去结果。此二物,虽说一是水生植物,一是土生植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隐匿结果,隐秘成长,也许因防范天敌而进化,与树上的板栗和水中的芡实进化出刺猬武器一样,是为了保护自己,但相比人类在温暖舒适的子宫中孕育,它们的艰难何止翻上千百倍,尤其是落花生! 这就是我常感慨的,在我们不知其所以然的深处,往往储蓄着无尽的宝藏,宝藏里有无尽的稀罕。 朗读视频回顾 嘉 宾 对 谈 ![]() ![]() ![]() ![]() ![]() ![]() ![]() ![]() ![]() 现 场 互 动 ![]() ![]() 视 频 回 顾 音 频 回 顾 点击上方播放音频文件 |
|
来自: 小慧dreaming > 《书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