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了解抗战史,得先弄清日军番号

 冬枫1968 2024-02-16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图片

日军第5师团团长板垣征四郎

文 | 白孟宸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


在抗战时期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在日军师团的番号前面加上师团长的名字,以示强调,例如“板垣第5师团”,甚至干脆简称为“板垣师团”。而日本国内的报道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混乱,首先大部分情况下日本报道不会出现“师团”这样的字眼,偶尔出现时一般会在师团番号上加上一些地名,例如“广岛第5师团”,在1939年之前,直接将“第5师团”称为“广岛师团”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与“师团”、“旅团”等鲜有出现相对应的,是日本当时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例如“兵团”、“部队”这样奇怪的单位。更有甚者,日本当时的新闻报道,包括日军的正式文件中,经常将某一师团的番号略去,直接用一个字代替,例如“鲤兵团”、“枫兵团”、“玉兵团”等,让对日军不太了解的人看后感到一头雾水。

番号不简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日本军队在所谓“保密防谍”方面偏执的要求。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军方为了防止外国间谍通过分析日本国内的新闻报道,推测日军各部队的驻地和规模等情报,专门要求媒体在提到日本的师团和旅团时,以“兵团”替代,与之对应,联队和大队称为“部队”,中队和小队则称之为“队”。

中国当时以日军师团长姓名代称其指挥部队的方式,日本军队早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时期就在使用。使用的理由,主要也是给中国方面的情报人员分析日军编制制造困难。随着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越来越多的日本部队在中国战场遭遇重创,当时日本国内的新闻媒体,为了粉饰这一情况,经常将遭到重创的部队“包装”成以一当十的勇武部队,为了突出指挥官的高明,日本记者经常会用大队(团级单位)指挥官的名字来命名“某某部队”。而日军在官方文书中,则通过加上指挥官姓氏来区别“常设师团”和新编成的“特设师团”。例如在诺门罕战役中被苏联红军重创的第23师团,属于1938年成立的三单位制“特设师团”,因此在日军的文件中一般用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的名字命名,称为“小松原兵团”。

不过,日军很快发现,用指挥官名字来命名新部队会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考虑到面对中国抗日武装的猛烈打击,不少日军部队损失惨重,指挥官被撤换甚至被击毙,部队代称也只能跟着变换,以至于很多基层日军官兵自己也弄不清本人是隶属于“铃木部队”还是“小林部队”。为了统一和规范各部队的代称,日本陆军在1940年颁布的《1940年陆军动员计划令细则》中,详细规定了各级部队的代称编制规则。

首先,对于师团和旅团级别的部队,统一授予一个单一汉字的代称,即所谓“兵团文字符”。这项举措受到了大部分师团的欢迎,但1937年以前就存在的常设师团却并不满意——它们的特权被取消了。

实际上,日本陆军最初的师团级单位,是所谓“镇台”。1888年镇台被废止,各镇台直接改编为日本陆军的最初7个师团。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陆军单位基本维持在20个以下。这些师团分别对应日本国内的十余个师管区。由于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宇垣军缩时期,日本陆军师团总数不断发生变化,师管区总数也随之变化。但各师团的兵源籍贯却稳定下来。于是各部队就根据兵源和驻地给自己起了和地名相关的代称。例如第18师团,因为最初驻扎在久留米,因此也被称为“久留米师团”。

图片

1938年10月19日,日本华南派遣军第18师团侵占广东增城。被俘的中国12集团军第156师军人中,最小的是15岁的季万方。第18师团编成地为久留米,代称为“菊”

不过以所在地代称部队,仍显得啰唆,各师团私下也自行约定俗成了最初的单字“兵团文字符”,例如驻扎在天皇身边的近卫师团,自称为“宫”;驻扎在广岛区域,善于登陆作战的第5师团自称为“鲤”;最初由北海道驻屯兵改编而来的第7师团自称为“熊”。最有意思的代称,要属驻扎在大阪的第4师团的“淀”。

第4师团当初挑选“淀”作为代称,主要考虑是淀川从大阪穿过,据说也有如鱼得水的含义,对大阪人自己算是吉利的词语。但相对熊本、仙台等地的“乡下人”,大阪人的城市气息很浓,不少士兵祖上根本就不是武士,而是商人或者平民。而大阪在日本历史上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德川和丰臣政权之间的大阪攻城战,传说导致丰臣政权崩溃的红颜祸水恰巧名叫“淀君”。这样一来,其他日军官兵看不起大阪城的少爷们,私下常常将“淀师团”解释为“淀君的师团”。

1940年当日本陆军为各师团和旅团制定“兵团文字符”的同时,也为下级部队制定了代号规则。各联队、大队等,在所隶属的师团或旅团的“兵团文字符”后面,加上3到5位数字组成的编码,作为各部队的“通称番号”。为了避免在基层官兵中造成混乱,日军规定各部队的通称番号中的数字部分是永久不变的,如果所属部队隶属发生变化,只修改第一位的“兵团文字符”。但在实际中,经常出现因为写错“通称番号”这一串数字导致家信被寄丢的情况。

图片

1938年10月,日本华南派遣军第5师团在海军第5舰队配合下,溯珠江而上,沿水路进攻广州。第5师团编成地为广岛,代称为“鲤”

“乡土部队”体制

日军之所以要在国内建立师管区,向各部队补充籍贯相同的兵源,主要是为了建立“乡土部队”,希望同乡关系能够增强部队的凝聚力。

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陆军的兵力一度扩展到76个步兵联队的规模,为了保证每年为这些步兵联队补充足够的兵源,《昭和2年兵役法》将日本全国划为16个师管区,每个师管区负责为4-5个步兵联队补充人员。因此日本陆军各联队的人员大致来自同一地区,这也造成了日本陆军的各师团和联队带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师管区补充体系的源头,是明治初年的镇台兵补充制度,大村益次郎等人在制定明治兵制时,主要参照了普鲁士和法国的征兵体系,但在向明治天皇等人解释这套制度时,却借用了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建立“士乡体制”的故事,鼓吹这样的部队可以做到“夜战声相闻、昼战目相识,居同乐,死同哀”。由于兵员来自同一家乡,日本国内将师团和联队称为“乡土部队”。在现实中,“乡土部队”确实有利于提升官兵间的凝聚性。而且,各师管区也能通过宣传相应“乡土部队”的作战情况,来推动征兵工作。

但是,随着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遭到中国抗日军民的迎头痛击,“乡土部队”体制也在日本国内造成了许多风波。以日本陆军的第34步兵联队为例,它由静冈县人编成,在1937年9月被运到上海登陆。仅仅过了两个月,第34联队就有1248人被击毙,2046人负伤。1937年11月5日第一批被击毙日军的遗骸运抵静冈,在当地掀起了巨大的怨愤。

当时担任第34联队联队长的田上八郎娶了一位时年39岁的东京媳妇,在卢沟桥事变后,东京媳妇特意搬到静冈,准备和“乡土部队”的军属们同甘共苦,结果成为当地人发泄愤怒的最好目标。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田上八郎家的玻璃几乎每天都会被砸,即便在门口安排了宪兵,仍然有大量恐吓信被投入院中。田上八郎的夫人不堪忍受,很快被逼疯,在1938年自杀身亡。此外,一部分日本研究者也发现,“乡土部队”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各师团间配合和沟通始终不够顺畅。例如来自日本东北地区仙台、福岛和来自九州熊本、鹿儿岛等地的兵员,分属第2和第6师管区,由于这两地民风淳朴而彪悍,与大城市出身的东京周边第1师管区和大阪、神户及周边第4师管区的“少爷兵”格格不入。在配合作战时,主官们会私下调侃对方的口音,而基层官兵之间因为籍贯不同而斗殴导致被禁闭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图片

1938年11月,土肥原贤二中将率领的第14师团在青岛登陆,第14师团编成地为宇都宫,代称为“照”。图为日军入侵济阳城内

部队分层次

国内的媒体和研究者经常会提到日军某某师团是“甲种师团”,某某师团是“乙种师团”。实际上,在日本陆军的编制体系内,不同时期的“甲种师团”含义完全不同。日本陆军特别喜欢在部队中分出三六九等,从明治维新建立第一批步兵联队开始,就分出了近卫联队和乡土联队。由于日本总人口有限,不可能经常性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因此日本陆军建立了“常设师团”,作为陆军的基干部队。从日俄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的西伯利亚出兵,日本陆军的“常设师团”一度增加到21个,但最终熬过山梨军缩和宇垣军缩的只有17个师团。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陆军提出了《1938年度动员计划》,在计划中将17个常设师团称为“甲种师团”,并要求尽快以常设师团为基干,编成13个“特设师团”,即“乙种师团”。当然,此时日本陆军还并未明确规定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之间在装备和兵力上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陆军正在将落伍的四单位制师团改编为新式的三单位制师团,另一方面也是“倒在”宇垣军缩中的4个师团要求与其他新特设师团相区别。

图片

1939年9月23日,湖南长沙会战,强渡新墙河的日军第6师团奈良支队。第6师团编成地为熊本,代称为“明”

随着中国战场战况的发展,日本陆军的兵力日渐捉襟见肘,而且很多装备也被证明并不适合中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因此在1941年11月22日,日本陆军颁布的动员计划中正式将陆军师团分为三等,即第1、第8和第10等“甲等常设师团”,番号在50以上的“乙等常设师团”和番号在100以上的“特设师团”。

从编制和装备情况上看,无论是“甲等常设师团”还是“乙等常设师团”均下辖兵种齐全的步、骑、炮、工、辎、化学和摩托化搜索部队,但“特设师团”就没有自己的野炮兵联队和装备汽车的搜索部队。此外,由于“特设师团”主要在中国战场执行反游击任务,作战形式以主要是小股部队的遭遇作战,作战环境则多为山地和丘陵,因此“特设师团”的“丙等山炮联队”实力甚至超过“甲等常设师团”的山炮部队,而“丙等辎重联队”在总兵力上仅为常设师团辎重联队的1/3,主要装备辎重大车作为运输工具。

虽然“特设师团”建立时间较晚,但由于这些师团基本以常设师团留在日本国内的留守部队为基干组成,因此各部队中都有一些此前担任教官的老兵油子,在某些情况下,特设师团的新兵在老兵的帮助下反而能够更快学会如何在战场生存。同时,“特设师团”也不是日本陆军中装备和战斗力最差的师团。1945年4月,日本陆军为了在盟军登陆日本后继续负隅顽抗,在日本国内编练了一批“本土决战师团”,由于这批师团的兵员几乎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也没能配发足够的装备,因此又被戏称为“急造师团”或“竹枪师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