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二上】2023—2024上学期名校高二期末考试试题精编古代诗歌阅读(四)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2-17 发布于山东

2023—2024上学期名校高二期末考试试题精编

古代诗歌阅读(四)

(原卷版)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还县①陆游

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

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

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

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

[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

B.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

C.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D.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

16.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6分)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韩堡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女子斜靠在朱红色的桥栏上,与诗人一道歌咏柳絮,这里运用了谢道韫咏雪的典故。

B.“同在”与“独来”构成对比,追怀往年约会的温馨美好,反衬今日独自游园的惆怅感伤。

C.“三千里”“四五年”分别极言距离之远和离别之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作者的相思之深。

D.全诗浑成天然而又顿挫跌宕,由实而虚,景中有情,语言平易亲切,明白晓畅,尽显本色。

16.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所运用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6分)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①五首(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④。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张巡,唐朝将领,据说每次打战皆欲气吞逆贼,嚼齿皆碎。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尽忠而死。③上林苑:汉代园林建筑。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④洛阳宫:唐东都洛阳城内宫名。在今河南洛阳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孤卧泽中,犹不忘为朝廷尽忠,此心天地可鉴。开篇即点出了诗人肠无处可诉的愤懑之情。

B、颔联诗人抚今追昔,借苏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借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  

C、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情却依旧炽热而强烈。

D、陆游一生都在坚持北伐抗金的主张,本诗笔调雄健深沉,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

16、本诗前两联情感激昂,尾联则慷慨悲壮。有人认为,颈联的描写不符合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福建省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5.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16.词人笔下的“青山”和“明月”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福建省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7~18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汉代的严遵,字君平,他在四川成都隐居,以占卜为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蚕丛是传说中远古时代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便是代指入蜀的道路。

B.颔联“起”“生”二字写出了蜀道的狭窄、高峻,且赋予景物动感之美。

C.“秦栈”是指秦地的客栈,在春天繁茂树木的簇拥下,别有一番情趣。

D.此诗与《蜀道难》虽有长与短、雄奇与婉丽之别,却俱得蜀道之神韵。

18.有论者认为李白在本诗中描写的这位朋友在官场上不得志。请从诗中提取可能的证据,予以论证。(6分)

福建省莆田市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检高二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杏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青房:莲蓬。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秋莲顾影自怜、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

B.颔联“江清月冷”的环境,为秋莲的枯萎衰败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

C.颈联用借代修辞,写出了秋莲被秋风摧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D.作者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

16.(6分)同样是秋莲,《红楼梦》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而本诗作者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3—2024上学期名校高二期末考试试题精编

古代诗歌阅读(四)

(解析版)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还县①陆游

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

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

南陌东村初过社②,轻装小队似还乡。

哦诗③忘却登车去,枉是人言作吏忙。

[注]①县:指宁德县。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陆游时任宁德主簿。②社:指春社,在立春后几日,祭祀土地和五谷神。③哦诗:吟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还县面对清和天气、悠长白日,却慵懒散漫,表现客宦异乡的苦闷。

B.颈联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都描写“社日”,但用意不同。

C.尾联转入直接抒情,感慨自己为吏穷忙,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热爱。

D.本诗描写了乡村风土人情,恬淡清新,其风格与陆游《书愤》的悲慨激昂不同。

16.晚清诗人叶炜认为,如果将颔联改为“陂塘狎鸥鹭,风露长桑麻”,“工则工已,神韵转逊”。请简要分析颔联的“神韵”。(6分)

答案

15.(3分)A

16.(6分)

①运用叠词“飞飞”“郁郁”,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且将鸥鹭自在飞翔的姿态和桑麻茂盛的形态写得意趣盎然。

②“绿”“香”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绘出富有生机、香气怡人的田园景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了诗句的意蕴。

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韩堡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女子斜靠在朱红色的桥栏上,与诗人一道歌咏柳絮,这里运用了谢道韫咏雪的典故。

B.“同在”与“独来”构成对比,追怀往年约会的温馨美好,反衬今日独自游园的惆怅感伤。

C.“三千里”“四五年”分别极言距离之远和离别之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作者的相思之深。

D.全诗浑成天然而又顿挫跌宕,由实而虚,景中有情,语言平易亲切,明白晓畅,尽显本色。

16.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所运用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及解析

15.(3分)【参考答案】D

【解析】“全诗由实而虚”有误。应是由虚到实再到虚。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形象,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语言风格等的能力。

16. (6分)【参考答案】①两处都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②韩诗调转笔锋,写自己思念的女子此时也因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暗自伤心。这样写使思念之情在曲折变化中显得更为强烈、深沉和委婉。③苏词想象(悬想)妻子亡灵在这凄冷幽独的明月照孤坟的夜晚,因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伤心欲绝)。这样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更加衬托出自己悼念妻子的执着不舍的深情,表现绵绵不尽的哀伤。

(共6分,每点2分。手法答“对写法”“主客移位”“想象”“虚写”等均可。)

【命题意图】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感受诗歌形象,理解情感内涵,分析艺术手法等的能力。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愤①五首(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②。

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④。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张巡,唐朝将领,据说每次打战皆欲气吞逆贼,嚼齿皆碎。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尽忠而死。③上林苑:汉代园林建筑。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④洛阳宫:唐东都洛阳城内宫名。在今河南洛阳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孤卧泽中,犹不忘为朝廷尽忠,此心天地可鉴。开篇即点出了诗人衷肠无处可诉的愤懑之情。

B、颔联诗人抚今追昔,借苏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借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  

C、尾联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情却依旧炽热而强烈。

D、陆游一生都在坚持北伐抗金的主张,本诗笔调雄健深沉,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

16、本诗前两联情感激昂,尾联则慷慨悲壮。有人认为,颈联的描写不符合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及解析

15.B 解析:“用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错,诗人没有被俘,借张巡的典故主要表现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心。

16.不同意。①颈联融情于景,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暗写南宋国势衰微。景中寄托了诗人对南宋国势衰微的感伤和对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之情。与其“悲愤”之情相符。(3分)②颈联由抒情转到写景,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有助于舒缓之前激昂的情感,以利于尾联悲壮之情自然地抒发出来。(3分)(一点3分。两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同意。①颈联由抒情转到写景,突然插入萧瑟凄凉的景物描写,和前面两联诗人或直接或间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一片忠诚之情,不协调。(3分)②上林苑和洛阳宫,分别是汉朝和唐朝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沧桑破败之感,与尾联诗人壮心不老, 即使死后也要作鬼中的强者,继续和敌人搏斗的慷慨悲壮之情也不协调。(3分)(一点3分。两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福建省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5.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16.词人笔下的“青山”和“明月”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及解析

15.C(3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错,《离骚》是屈原被放逐时所做的抒发忧伤的诗作,词人在这里用《离骚》一典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和悲愤之情。

故选C。

16.①词人笔下的“青山”和“明月”是人格化了的形象(2分)。②“青山”品性傲岸,因天气生寒,它留诗人住下,对诗人充满关切之意(2分);“明月”品性高洁,它夜夜映进青溪,陪词人读书,对词人充满温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理解“青山”和“明月”,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另一方面要思考青山、明月本身具有的象征意义,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诗歌中“青山”、“明月”都是正面形象,“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耸立的青山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叫我到溪边去。“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山尖的明月悄悄升起,本来就该是高悬天幕。明月每晚都到青溪里来,静听我朗诵《离骚》。将青山、明月拟人化,青山虽孤傲但对我还是亲切的,明月则相当善解人意,每晚听我读《离骚》。

【附】参考译文

耸立的青山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叫我到山中溪边去住。山尖明月悄悄升起,本来就该高悬天幕。明月夜夜来到青溪,静听我朗诵《离骚》。

福建省莆田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7~18题。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君平:指汉代的严遵,字君平,他在四川成都隐居,以占卜为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蚕丛是传说中远古时代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便是代指入蜀的道路。

B.颔联“起”“生”二字写出了蜀道的狭窄、高峻,且赋予景物动感之美。

C.“秦栈”是指秦地的客栈,在春天繁茂树木的簇拥下,别有一番情趣。

D.此诗与《蜀道难》虽有长与短、雄奇与婉丽之别,却俱得蜀道之神韵。

18.有论者认为李白在本诗中描写的这位朋友在官场上不得志。请从诗中提取可能的证据,予以论证。(6分)

答案

17.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指秦地的客栈”错误,“秦栈”指古代入蜀之道,山路险峻,往往须架木而渡,名曰栈道)(3分)

18.①从标题和前两联看朋友是离开政治中心长安而入蜀,贬谪的可能性比较大。②首联“崎岖不易行”,是借蜀道行进之难,来感慨仕途之难。③第三联写蜀道上动人的美景,含有对朋友不得志的劝慰之情。④“升沉”可作偏义复词解,表示沉于下僚。⑤“不必问君平”,即不必问卜,若有升迁的希望或可问卜,不必问卜,恰说明朋友升迁无望或被贬谪。(6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的意思即可)

福建省莆田市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检高二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杏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青房:莲蓬。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秋莲顾影自怜、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

B.颔联“江清月冷”的环境,为秋莲的枯萎衰败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

C.颈联用借代修辞,写出了秋莲被秋风摧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的命运。

D.作者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

16.(6分)同样是秋莲,《红楼梦》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而本诗作者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及解析

15.C

16.①“残荷”和“雨声”,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或可答:残荷与秋雨,视觉与听觉结合,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

②本诗中,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颈联用借代修辞”错误。颈联是说“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诗人借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来表达自己难以保全晚节的凄凉和无奈之情,这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和评价不同诗歌文本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父母双亡,之后在贾府寄人篱下,饱受孤独、凄凉之苦。而“残荷”和“雨声”,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代表了凄凉哀伤的意象,点点秋雨击打在“残荷”之上,视觉与听觉结合,自然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也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

本诗中,前三联借秋莲受到风霜摧残而凋萎的景况来自喻,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本诗尾联“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是说“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盛衰一样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诗人由秋莲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