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知识、中药配伍及应用

 瑯琊居士 2024-02-17 发布于安徽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应用,以正确对待病情的用药方法。

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固然有力专效宏的特点,但是又有药性偏颇、功能单纯、不能适应复杂病情的局限性。所以采用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法则配合应用,使药物照顾全面,适合病情需要,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正如张仲景所说“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乃能苏凋療而起沉疴。其在良医,善知药性,剂量无差,庶得参互旁通,彼此兼济,以尽其才,而无乖刺败坏之弊矣。”充分肯定了药物配伍的重要作用。

中医在配伍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认识。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提出不“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七情之说。其中除“单行”为使用单味药外,其它都属于中药配伍应用时的相互作用。今天咱们所讲不按枯燥的七情来讲 ,以大白话捋顺其中的关系。

一.协同增强

选用性能、效用类同的药物配伍应用,使其在相互协同的作用下,增强治疗效果。例如豨莶草与臭梧桐都属于驱风湿药,两者同用时对反应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疗效。如果分别应用,即使将其用量加倍,仍无明显效果,所以稀签草、臭梧桐二药要以同用为宜。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类此者临床不乏其例。如石膏与知母同用,可增强其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同用,可增强其清热解毒作用等等,都属于协同增强的配伍方法。

二.君臣相合

选用与主药性能不同或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作为辅佐,以增强治疗效果。这类配伍,宜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病机,按照脏腑、阴阳气血或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适当药物,配合主药,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①根据五脏生克制化关系进行配伍——以脾病为例,治疗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的附子理中丸内,用附子配白术以温肾健脾;治疗肝邪乘脾而致腹痛泄泻的痛泻要方内,用防风配白术以舒肝健脾。两方均以白术为主药治疗脾病腹痛泄泻,前者佐以补肾阳的附子,后者佐以舒肝木的防风,都是按照脏腑相关、生克制化之机理而进行药物配伍的。

②根据气血相关的理论进行配伍——如治疗血虚证,常在补血药中配用补气的物,因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所谓阳生则阴长,气旺则血自生。所以当归补血汤中既用当归以补血,又重用黄芪以补气,补气即所以生血。又如治疗瘀血留滞和血逆妄行,使用活血药或止血药亦多配以调气药,因血随气行,气行则瘀自化,气顺则血自宁,这也是气血相关的配伍方法。

③根据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配伍——例如脾虚有积的证候,脾虚是本,积滞是标,治疗亦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消积导滞为辅,枳术丸中白术与枳实同用,即是根据这一治疗原则而进行配伍的。又如治疗肝虚风阳上亢的证候,需用养肝熄风的方法,故临床常用石决明、牡蛎与生地、白芍配伍。这些都是运用脏腑标本相互作用的机理,以指导临床配伍的方法。

④根据病机差异的各个方面配伍——如治疗肺气不宜,咳嗽喘息,用麻黄配杏仁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有相得益彰之效。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诸证用人参、黄芪,配以升麻、柴胡才能共奏补气举陷的疗效。凡此种种,都是选用功能不同或不全相同的药物,通过配伍而互相补充、增强疗效,从多方面调整人体功能,祛除病邪,以达到共同的治疗月的。

三.殊途同归

选取性能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如寒与热、补与泻、敛与散、升与降等,借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偏颇,正邪盛衰,或取其制约作用,使“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以获得同一的治疗效果。

①寒热同用——如黄连配干姜,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取黄连泻热,干姜祛寒,平调寒热,和胃降逆;黄连配肉桂,治虚火上炎,心肾不交的失眠,取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阳,以交通心肾。都是一寒一热,相反相成。

②补泻兼施——对于既有实邪又属正虚的复杂证候,宜补虚与攻邪并用,使其攻不碍虚,补不助邪,在相反之中,取得共同的治疗作用。如治疗表实兼正虚者,人参与苏叶配伍;治疗里实兼正虚者,人参与大黄配伍等。

③敛散同用——为收敛正气与解散邪气同时并举的配伍方法,多用于正虚邪恋的证候。例如治疗肺气耗伤而水饮内停的咳喘,用五味子与干姜、细辛配伍,一方面温散其互结不解的内饮外寒,一方面收敛或防止肺气的耗散。

④升降并进——如治疗肺气郁滞、胃气不舒之胸闷腹胀,用桔梗升提,积壳降气,可收到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的功效。又如苦辛通降法,用生姜、半夏之辛通,配黄芩、黄连之苦降,使湿热浊邪得到宣化泄降,则中焦气机恢复正常,亦属升降配伍的范围。

四.制约纠偏

每味药物都各有其偏胜的性能,有些药还具有明显的毒性或副作用,临床用药必须既用其利,又纠其偏,以保证用药安全。因此,配伍中常利用某些药物特有的制约作用,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畏生姜,生姜能解除半夏的毒性;附子畏甘草,甘草能降低附子的毒性。所以《金匮要略》的小半夏汤以生姜配半夏,《伤寒论》的四逆汤以附子配甘草,都是临床上利用制约作用以减少偏弊的配伍范例。

在辛温香燥的刚药中,适当加用柔养药物,以调济刚燥之性,防止其耗伤气阴的副作用,也是常用的制偏方法。如用附子、肉桂温肾补火,可配熟地、萸肉滋养肝肾;用香附、乌药行气,可配当归、芍药养血;用砂仁、豆蔻理气和胃,可配沙参、石斛益胃养阴等。反之,滋补药物性多腻滞,多服常服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所以也需配合一定的行气化滞药物,如补中益气汤中配用陈皮,归脾汤中配用木香等等。这种刚柔相济的配伍法不仅可以补偏救弊,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以上四大类配伍法则,是在各个方剂中都有一定的形式出现,不管方剂如何变化,都是要根据具体的病证来随证化裁,所以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便是对医术的最终检验。


中药配伍七情:

单行

中医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英与利水健脾的获苓配合时,获能提高黄茂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苓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苓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相恶

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服子,因莱服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处方上经常当归、白芍同用,苍术、厚朴同用,半夏、陈皮同用,这种药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有根据,有理论,不是随便凑合的。通过适当配伍,能加强药物的效能,扩大治疗的范围,值得我们重视。兹为便于大家的掌握和进一步理解它的作用,拟分三类叙述如下。

第一类

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最有意义。例如:

桂枝——白芍(气——血) 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 二参汤,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 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 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丹皮(气——血) 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黄连——肉桂(寒——热) 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黄连——吴茱萸(寒——热) 左金丸,平肝制吐酸。

黄连——干姜(寒——热) 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 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 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 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 芩朴汤,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 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白术——枳实(补——消) 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 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 四逆散,和肝泄热。

红枣——生姜(补——散) 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 青蒿鳖甲汤,退骨蒸。

黑芝麻——桑叶(补——清) 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 枸菊地黄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 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 白金丸,治癫痫。

柴胡——前胡(升——降) 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壳(升——降) 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半夏——黄连(辛——苦) 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 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酸——甘) 连梅汤,化阴生津。

乌梅——黄连(酸——苦) 连梅汤,泄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 四物汤,养血和血。

第二类

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例如:

苍术——厚朴 平胃散,燥湿行气。

豆豉——葱白 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 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 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 二母散,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 温胆汤,和胃止呕。

木香——槟榔 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

人参——蛤蚧 人参蛤蚧散,纳气。

黄芪——防己 黄芪防己汤,行皮水。

人参——附子 参附汤,温补元气。

黄芪——附子 芪附汤,温固卫气。

白术——附子 术附汤,温补中气。

附子——茯苓 (相使) 温肾利水。

黄柏——知母 (相须) 清下焦湿热。

第三类

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例如:

党参——黄芪 补气。

附子——肉桂 温肾回阳。

山药——扁豆 补脾止泻。

沙参——麦冬 润肺生津。

柏子仁——枣仁 养心安神。

杜仲——续断 补肾强腰。

麻仁——瓜蒌仁(处方惯写蒌麻仁)润肠通便。

龙骨——牡蛎(处方惯写煅龙骨) 固脱。

金樱子——芡实 固精。

赤石脂——禹余粮 涩肠。

谷芽——麦芽(处方惯写谷麦芽) 助消化。

桑枝——丝瓜络 活络。

牡蛎——石决明 潜阳。

升麻——柴胡 升提气分。

旋复花——代赭石 降气。

橘核——荔枝核 消疝气。

甘松——山奈 止胃气痛。

海藻——昆布 消痰核。

荆三棱——蓬莪术 消癥瘕痞块。

白茯苓——赤苓(处方惯写赤白苓)利水。

甘遂——芫花 逐水。

常山——草果 截疟。

当归——川芎 活血祛瘀。

桃仁——红花 破瘀。

蒲黄——五灵脂 祛瘀。

乳香——没药(处方惯写炙乳没) 理气散瘀止痛。

藿香——佩兰(处方惯写藿佩兰) 清暑。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

黄连——黄芩 泻火。

桑叶——菊花 清风热。

羌活——独活(处方惯写羌独活) 治风湿疼痛。

川芎——草乌(处方惯写川草乌) 治寒湿疼痛。

青皮——陈皮(处方惯写青陈皮) 疏肝胃气。

苏梗——藿梗(处方惯写苏藿梗) 理脾胃气。

天冬——麦冬(处方惯写天麦冬) 滋养肺肾。

芦根——茅根(处方惯写芦茅根) 清肺胃热。

砂仁——蔻仁(处方惯写砂蔻仁) 健脾胃。

神曲——山楂 消谷肉食积。

关于药物配伍应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举。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贝母,但肺阴不足,兼见内热,或外邪初解,咳痰不爽的,可与甜杏仁、川贝母合用,处方惯写甜苦杏仁、川象贝。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湿,以及个别地区用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处方惯写焦三仙之类,没有提及。总之,药物配伍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随意凑合,将会造成杂乱和叠床架屋的现象。

以上就是中药配伍的一些小知识,除此之外,服用中药还得讲究病情是否猛烈、人体体质的强弱、天气温度的高低等情况,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绝对讲究的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