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青年故事 | 李隽易:从“体育生”到数学师范生——我与数学师范的故事

 新青年数学教师 2024-02-18 发布于上海

阅读提示


本文主要讲了李隽易老师两个阶段的故事,故事框架如下:

一、我为什么选择了数学师范

(一)“体育生”和初中数学老师

(二)“小助教”和高中数学老师

(三)《华罗庚传》和数学教育梦

二、我的师大印记

(一)坚持不懈的奋斗路

(二)终生难忘的师生情

(三)矢志不渝的报国魂

本文中提及的师大为江苏师范大学


从“体育生”到数学师范生

——我与数学师范的故事

李隽易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在求学路上就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好老师,我大概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人吧!在他们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数学师范专业,选择了教育报国。然而故事却要从一名“体育生”的转变说起。

一、我为什么选择了数学师范

(一)“体育生”和初中数学老师

在初二遇到那位改变我人生轨迹的数学老师之前,我其实是一名“体育生”。在我求学生涯的前7年,我几乎全部的热忱都在体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为争取加入校田径队而努力,即便入队后只是一名板凳队员。入队陪跑一年半以后,我被推荐到了学校新设的女子柔道队,从零开始训练,最终成为了市赛冠军。升上初中后,我开始专注文化学习,却又在初一意外地被市射击队选为苗子。倘若一切按部就班,或许我会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然而我终究还是遇到了我的数学老师——李牧老师。

总也忘不了课堂上李老师用大饼、油条、烘山芋作比的接地气讲解,总也忘不了提问后李老师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眼神,总也忘不了请益时李老师耐心细致地启发。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摒弃了原来“抖机灵”式的学习,开始踏踏实实地听讲、练习、思考、求教,夯实数学基础,训练规范书写,切实感受数学的理性之美与探究之乐,从此“弃武修文”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后,每年去母校看望老师,总能喝到李老师亲手泡的茶,听到李老师说“你又长高了”,被李老师问“你现在数学学得怎么样”。工作后每有点滴进步和李老师汇报,总能收到李老师的鼓励与鞭策,亦如小时候一样。

(二)“小助教”和高中数学老师

如果说是李老师把我引上了准数学人的道路,那么我的高中数学老师王家清老师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带着我在准数学教育人的道路上走了一小段。

那时王老师总会不定期地在临下课时出一道思考题,每当我绞尽脑汁解出来再去和王老师汇报时,王老师总会说“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再给你出一道”或是“解法不太好,你再想想”,这让我养成了充分思考的习惯,甚至会尽可能想出三种解法后再去找王老师汇报。有时候我也会去请教一些书上做到的难题,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启发我,甚至还和我一起研究了《从一到无穷大》中的数学问题。我对数学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经常在王老师的鼓励下超前预习数个章节,后来我在上大学前的暑假提前预习了半本《数学分析》也是受这个习惯的影响。

高二那年我很遗憾地没有被班主任选为数学课代表,但是在数学课上我渐渐有了“助教”之实。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问我数学题,我总是试图把题目讲好、让同学弄懂,我和王老师的课后交流也渐渐地从“这道题怎么做”变成了“这道题怎么讲更好”,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有时王老师也会直接让我整理小专题,以备上课参考,这让我很早就有了题型提炼、归类的意识。有一回临近期末,王老师出差去阅卷,我推不过同学们的求助,开始给大家整理精简版的期末复习资料。王老师回来后私下里看了我整理的资料,还指导我复习资料应该怎么出更好,这让我领悟了知识复习与题型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也正是高二那年我开始戏称以后要回来和王老师做同行。王老师听到后总是笑眯眯的,也不回应,反而和我说起了他在数学系读书的故事。

(三)《华罗庚传》和数学教育梦

自从高二第一回说起“要和王老师做同行”,我就越来越向往数学系。我开始频繁造访图书馆,借阅了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数学史、数学家传记和数学普及类读物,其中《华罗庚传》对我影响最大。

阅读《华罗庚传》时,我发现原来数学大师华罗庚小时候也被吐槽过学习不用心、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是在李月波、王维克两位初中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下才逐渐发展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走上了数学学习的正轨。当时我只觉得:“李月波老师、王维克老师之于华罗庚,不就是李牧老师、王家清老师之于我吗?要是能成为这样的老师,那多好呀!”

于是高二那年我已经确定将来报考数学师范专业。

二、我的师大印记

即使再填一回志愿,大概我还是会选择徐州师范大学(今江苏师范大学)。当初我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和对学问的渴望来到了这里,后来又带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师友们的祝福离开了这里。这里曾留下我奋进的身影,我心里也永远留下了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事。

(一)坚持不懈的奋斗路

从入学第一年就大满贯般集齐7项校级荣誉(校军训优秀学员、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特等奖学金以及作为班长带领班级获评校文明班级)到最后带着省三好学生证书离开学校,三十张荣誉证书是我大学四年奋斗的见证。奋斗路上也有很多难忘的故事。

数学建模是我大学四年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自从大一加入当时唯一的数学学术性社团数学建模协会,我就开始了对数学建模的主动自学、同伴互学和竞赛促学,也开始了每一个清明假、五一假和国赛日都在征战建模竞赛或服务参赛选手的日子。大一我和队友们获得了校建模竞赛三等奖,大二我们获得了校建模二等奖、苏北建模三等奖。大二下学期的建模课上我被选为课代表,也终于实现了从小想做数学课代表的愿望。大三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赛集训,后来和队友们一起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大四作为前任建模协会会长“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国赛日服务新一届国赛选手。数学建模给了我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就是探寻并欣赏事物背后的数学规律;也给了我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即运用数学为决策提供依据。建模竞赛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撰写建模论文、如何三天上手一个数学软件、如何与不同特质的队友协作。

“为志趣而学习”是我从大学延续至今的一个主题。学习一门喜欢的课程总能激发我300%的热忱。太极拳、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论、数学方法论、初等数学研究……我有很多喜欢的大学课程,其中付出最多热忱的是“数学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这门课程引发了我对数学与人文的深度思考,并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数学观。教授这门课程的周明儒老师特别喜欢在每节课快结束时围绕课堂内容提一些引申问题,印象最深的是“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为什么虚数的出现却没有引发数学危机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整整五年,导致我从数学史、数学哲学、科学技术史一路研究到科学哲学,甚至对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参考书目一本一本看过来,直到工作三年后才从托马斯·库恩的著作中发现了可能的解释。当然也有一些貌似不是那么难的问题,比如“微积分为何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这也是我作课堂报告的题目。为了完成一个超出预期的报告,我从数学史、物理学史研究到了全球通史,依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拟定报告提纲;又向大学物理吕建伟老师请教牛顿反射式望远镜成像原理,确保没有科学错误;请现代教育技术李静老师预览PPT全局设计和动画效果,确保每一个动画都为解释观点而设。最终报告赢得了满堂彩,我也获得了这门课程的满分。后来我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有了一些了解,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门课程及其后续探索让我意识到数学不仅包含客观真理,也包含数学共同体的社会文化、研究传统及精神信念。

学生工作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遗漏的一个主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学前三年从无缺席的校运会。大学第一年,我们班因军训时的优秀表现被辅导员韩洪政老师选为开幕式院广播操方阵,我带着班级同学在课表有限的间隙里满学校找场地练习。大学第二年,大概是因为第一年的靠谱表现和优秀的体育课(太极拳)成绩,我又被辅导员韩老师选中带着由学院各班抽调同学组建的院太极拳方阵进行开幕式排练。大学第三年,我终于不用排练开幕式了,却因为是院学生会主席而必须全程统筹学院的运动员服务和观众席后勤。虽然学生工作琐碎而繁杂,但我也从中学会了组织与协调,领悟了尽责与补台。

在离开师大、执教高中数学的13年里,我取得教育硕士学位、获得省市竞赛奖项、主持或参与省市规划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始终未失师大人的奋斗本色。

(二)终生难忘的师生情

大四那年走得匆忙,只余邮件互道珍重。如今重新打开一封封邮件,看到老师们那一句句加油打气的话语,那一遍遍“常回来看看”,那一声声要志存高远的叮嘱,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聆听老师们教诲的日子。

刘笑颖老师是我们数学分析的授课教师,也是我到徐师大遇到的第一位课程老师。上课第一天,当我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做着学习准备的时候,刘老师早早就来到了教室,依次走到两边靠窗第一排同学的身边,半蹲下来望了一眼黑板。当大家疑惑地看着她时,刘老师微笑着表示,只是想看一看黑板写到哪里才能保证最边上的同学也能看见。那一瞬间,我的心就踏实了下来,顿时明白了徐师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数科院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院、刘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这个小小的举动也让我对“什么是学生中心”有了具体的认识。后来我们畅谈了学习与生活、理想与未来,刘老师还带我去学校东门口吃了我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鸡蛋豆腐馅饺子。

教授我们概率论的戴朝寿老师是一位勤奋又严谨的老教授。每当戴老师想引用一个观点时,他总能从教案中掏出一张小纸条,念出哪份文献上有一个什么观点或者哪位学者在什么场合说过一句什么话。有一回戴老师在课上介绍了一位特级教师的做法,那是我第一回得知特级教师这个群体。课间师生们闲谈的时候,我随口说了一句,大意是说“我原来觉得做到高级教师就行了,现在发现原来还有特级,那我以后也要做特级教师”。结果下一回上课,戴老师就拿出了一张小纸条当着全班念了出来,大意是说“X年X月X日,李隽易同学说,原来想做高级教师,上完课后,目标变成了特级教师”。虽说当时我只觉得尴尬到社死,但也在那一刻明白了什么叫点滴积累,什么叫言必有据。现在回想起来却又是另一番心境,非常感激戴老师珍视我的思想变化,给了我那样具有仪式感的美好瞬间。

黄晓学老师是我大学期间受教最多的老师,教授“数学教学论”“中学教材分析与说课”“初等数学研究”三门课程,同时还指导我完成了院级立项课题和毕业论文。我大二完成的院立项课题被黄老师一直记在心里。去年(即毕业12年后)省数学教育学术年会上黄老师作报告时还提起了这个课题。坐在台下听到台上黄老师喊“隽易”时,我仿若又回到了师大的教室里。大三的数学教学论课上,黄老师总是喜欢引用古文中的句子,还逐字逐句地教我们《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使得我一度以为黄老师是一位古文爱好者,尤其钟爱《学记》。后来我也通篇背诵了《学记》,至今还会下意识地引用其中的句子来解释教育现象。大四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论文,后来还在教学论文评比中得了省二等奖;在落实工作后的空余时间里,我还协助黄老师考证、修订了初等数学研究的教案。至今仍记得黄老师给我的毕业赠言是“我会努力的,你也一样,时刻不要放松追求高远的境界”。

吴晓红老师是从我在校时到毕业后都一直关心我、鼓励我、鞭策我的老师。在校时吴老师教授我们“数学方法论”“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专题”两门课程,同时还在周明儒老师的“数学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课中负责一个小专题。那时吴老师总是鼓励我,“这个想法很好”“PPT很棒”“毕业论文很优秀”。毕业后,每次我回母校都会被吴老师热情招待,吴老师甚至记得我爱吃什么徐州菜。后来无论是线上交流还是线下相遇,吴老师似乎总有说不完的叮嘱,“不能光想着怎样把课教好,还要有教研意识”“和你硕导好好学”“是要多参加学术会议”“不要光关注专业发展,个人任务也要抓紧”,但不变的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满满期待与坚定信心。

还有很多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们总说院里有很多“晓”字辈的老师,解晓梅老师在大四送老生晚会上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那时我们总是戏称我们的数学教学论是“小学(晓学)老师”教的,常微分方程是“(吕)中学老师”教的。还有那时教会我“补台”的戚洪老师,启发我如何做好班长的徐旭峰老师、刘江老师;还有带我们一个个过微格教学的谢海燕老师,那些年一直在引导我成长的班主任朱元泽老师,毕业后也一直关心我学习、工作、生活的周明儒老师;还有文毅哥、冬亚姐、翠兰姐、秋菊姐、运涛老师、雪冲老师、李刚老师、巩岩老师、马东刚老师、韩洪政老师、周国成老师、苏简兵老师、刘永民老师、卢青林老师、张晗方老师、惠庆民老师、李艳利老师、孙世良老师、谢颖超老师、高田钦老师、胡仁东老师、吕建伟老师、鲍继平老师、于素云老师、郑萌萌老师、刘啸老师、李静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人。现在一些老师已临近退休,一些老师已经退休了,不过没关系,下一场山海,我们替老师们去奔赴!

(三)矢志不渝的报国魂

矢志报国是师大人永远不变的精神底色。过去,师大响应周总理号召北迁徐州支援苏北教育是教育报国;今天,师大人在祖国各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亦是教育报国。而我对师大教育报国魂的认识具象在今年82岁的周明儒老师身上。

那年继上文提到的那个大获成功的课堂报告之后,周老师邀请我去他办公室分享PPT动画制作的经验。那天,在分享完PPT制作的理念与技术,交流完课程学习的心得与体会,收获若干本签名赠书后,我第一回听到了周老师的教育故事。了解到周老师小时候家境贫寒,因政府助学才读完了小学、中学与大学;在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周老师确立了教育报国的志向;在大学时期和留校工作后,他一直刻苦钻研,不断精进,自学了很多课程,还经常锻炼身体,以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退休返聘后,周老师还想要继续做一些教学改革,建设一个系列课程,以促进数学与人文的有机交融,培养祖国所需要的综合人才。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就是这个系列的一部分。这一次周老师看到了我对报告的精心准备,看出了我对课程的由衷热爱,也看中了报告中简单实用的PPT动画,想要学习这些动画的制作技术,想要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遂促成了这场交流。

那时我才发现这门课程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部分其实是周老师本人的躬耕态度与报国信念,是周老师的人格力量与精神感召。那天“教育报国”四个字在我心里变得具体了起来。后来我毕业时周老师寄语“祝你开好头,迈好步,沿着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毕业后,每当我和周老师分享自己对数学文化的新认识、对教育工作的新感悟,周老师也会和我分享他的近况。比如最近又去哪讲学了,又参加了哪个学术会议,课程建设又有哪些新进展,甚至不时给我寄来他的新著作。似乎周老师从未真正退休过。

后来有一天正当我为收到ICME-14(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一个报告录用通知而一时喜不自胜难以自拔的时候,我意外地收到了周老师的邮件,邮件中周老师分享了他退休13年来躬耕教坛矢志报国的故事。那时我突然就冷静了下来,意识到和周老师相比我的这点小进步只是躬耕路上的小里程碑,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或许那天的一切都只是巧合,但周老师却用他自己的方式给了我一场震撼心灵的教育,告诉我教育报国永远在路上。

现如今我也像周老师所期盼的那样正坚定地行走在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践行着我自己的报国之志!

致谢:谨以此文感谢在求学路上引导我、匡正我的老师们,以及教会我拼搏与坚忍的教练们。你们的教导是我一生的财富,能与你们相遇,我三生有幸!

阅读链接

——新青年故事专栏

余庆纯,李隽易:访刘祖希先生——欣逢ICME-14,邂逅当代中国数学教育发展

余晓娟:构建新时代教师学习生态——访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创始人刘祖希老师

余晓娟:乐学善学优学的时代青年——访“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部分优秀教师札记

杨志平:做青年数学教师的知心人——刘祖希老师访谈

刘祖希:阅读,丰富人生——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阅读故事

陈   飞:数学教育从“梦幻之地”启航

董   强:我的师范大学求学与教师生涯故事

黄贤明:师范——我与数学教育的“前世今生”

曹   艳:回忆影响我职业生涯的五位老师

安恺凯:我与数学教育的“兜兜转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