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名人轶事:新中国第一代同传译员蒋保忠

 吴越尽说 2024-02-18 发布于浙江

新中国第一代同传译员蒋保忠


▲蒋保忠教授照


题记:蒋保忠(1944—),盛泽中学1957届校友,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解放军外语学院、苏州大学任教,在上海财经大学任外语系主任。历任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翻译、审校,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日内瓦办事处、维也纳办事处审校,上海市政府法制办特聘翻译专家。出版过《奥地利风情录》等专著、译著10册,论文8篇,翻译《内罗毕宣言》等重要文件。——摘自《盛泽中学校庆纪念册(1943-2003)》。


1979年4月初,在吴江教师进修学院任英语老师的蒋保忠,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则招生消息:联合国首次在中国举办译员训练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公开招生,于是他立即到上海考区报了名,并参加了4月29日的预试,全国共536人参加预试,227人通过,进入了5月下旬在北京、上海、广州举行的初试。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常任理事国的地位,1973年中文提升为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工作语言,此时中文翻译人才的紧缺状况凸显出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合作开办联合国译训班达成共识。


▲蒋保忠担任联合国译员时部分证件一


经过近10年筹备,直到1978年12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一起,与联合国人事司、翻译司谈判,才达成协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训练中文笔译和口译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联合国向中国提供价值75000美元的电教设备,并为每名学员提供6000美元费用,学员人数每期不超过25人。1979年3月底,国务院下达了关于译员班招生的正式文件。


初试之后,留下的仅有43人,百分之八十被淘汰,考试的难度可想而知。蒋保忠顺利地进入了复试。7月,复试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


复试也是联合国译训班的入学考试。考官共14人,联合国方面,包括联合国人事司司长、翻译司司长、翻译司中文处处长、会议服务司口译处中文组组长等7人,中方考官也是7人,来自外交部和北外。考题由联合国官员带来,考生按顺序单独面试。


▲蒋保忠担任联合国组织译员时部分证件二


当年和蒋保忠同时进入复试的一位考生,曾经在《我当联合国译员的日子》一文中,描述了复试的场景:“我关上门,向房间里一看,心不禁一沉。屋里坐着11个人,围成半圈,都用打量的眼光望着我。屋子中央有一张小矮桌,桌上是扩音器,旁边一把椅子。在漫长而紧张的挑选联合国译员的过程中,这是最后一关了。三个月前,我已经参加过两次初试,现在由联合国官员来最后面试,决定是否录取我参加联合国译员训练班……”这同样是蒋保忠所面临的挑战。


与中方考官略有不同的是,联合国考官关注的不仅是应试者的英语水平,还有考生的举止、谈吐、风度。有一名考生英语流利,答题也好,原以为能顺利过关,但联合国官员在评议中用了“举止让人不快”来评价他的表现,一致否决了他的入学资格。这让中方考官和考生都感到意外。


考试结束后联合国官员纷纷表示,大部分考生的英语水平是好的,超出他们原来的想象。最终录取正式学员25名。年纪最大的唐荣华39岁,年纪最小的刘结一22岁(后来曾担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的研究生崔天凯(后来曾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也是第一届学员,蒋保忠与他们成为同学。


▲1981年第一期联合国译训班毕业合影。刘军(一排左一)、郎胜铄(一排右二)、何亚非(一排右三)、周育强(三排左三)、崔天凯(三排右六)、蒋保忠(三排右三)、刘结一(四排左一)、施晓菁(四排右六)与张载梁(二排右一)、董黎(四排左三)等与老师在一起。鲍安琪提供。


1979年9月10日,第一期联合国译员训练班举行了开学典礼。张载梁先生担任译训班主任。训练班学员在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国家正式职工由原单位照发原工资,在校生按研究生待遇。蒋保忠住的是三人间,宿舍位于一楼,他和同样来自上海考区的崔天凯和张文扬同住。蒋保忠和崔天凯基本不用熬夜,一般晚间十点左右就休息了,张文扬很用功,常常半夜还在宿舍门口“念念有词”。


训练班课程分为通识课和术语课、语言课、翻译课,张载梁先生也亲自任课。班上有时会有研讨会,就时事新闻议题进行讨论。蒋保忠记得,崔天凯看杂志、翻报纸都很快,常常准备得很充分,发言时总是自信地侃侃而谈。



▲在联合国会议上工作时的中国同传译员


1981年1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拉特里奇亲自前来北京,主持了第一次联合国中文译员的录用考试。来自联合国、外交部、北外的七位考官组成考试委员会,每人一张打分表,分为忠实、完整、机智、语言等几项。及格线为70分,但绝大部分考生都取得了80分以上的好成绩。最后,25人全部被录用。14人分到纽约联合国总部,10人分到日内瓦办事处,1人去往内罗毕。蒋保忠是分到内罗毕的唯一一人。


按照协议,第一期译训班毕业生要为联合国机构服务三年。1984年9月,崔天凯携夫人一起从纽约回国。蒋保忠则继续为联合国机构服务。他在奥地利工作期间,他用英文写作了《奥地利风情录》,全面介绍了奥地利的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经济、教育、风俗习惯,作为国情资料供涉外工作人员参考。奥地利驻华大使和该国旅游总局局长专门为此书写了序言。


▲蒋保忠著《奥地利风情录》封面,东方出版公司1994年7月出版


蒋保忠一开始只是抱着去试试看的想法,想看看自己笔译、口译水平还行不行,没想到真的成功通过考试,并最终能去联合国工作。其实,蒋保忠的英语基础非常扎实。


1960年,蒋保忠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专科学校,被录取后,他很开心,原以为可以到北京读大学,结果开学时,学校因战备需要,刚刚迁到张家口,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虽然没能到北京上大学,但他遇到了中国翻译界大师许渊冲教授。


▲张家口市红星院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外国语文学院旧址



三年级时,许渊冲成为他的老师,教了他们班半年精读,半年翻译。后来蒋保忠毕业留校,又与许渊冲成了同事。蒋保忠回忆:即便统一着军装(周日可以着便装),许渊冲看上去也和一般工农出身的干部不同,有着一种绅士风度,腰板很直。他讲话中气十足,嗓音很大,隔壁教室都听得见,不过叫到女同学的时候声音很温柔。


八十年代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同现在,是非常平等的,可以随便敲门进去,花一两个小时坐在老师的书房里聊天,甚至在老师家吃饭。蒋保忠就说过,到许教授家可以喝到咖啡。许教授对翻译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很深地影响了蒋保忠。他们师生之间一直保持着友谊。


▲许渊冲先生


蒋保忠自九十年代初回到国内,先是在洛阳外国语学院短暂任教,1993年到苏州大学任教,参与筹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许渊冲来苏州出差,晚上蒋保忠去宾馆看他。许渊冲送给他一本自己新出版的《诗经》英译本,还递给他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印着“书销中外三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蒋保忠一直保存着这张名片。


▲蒋保忠在上海财大2019年重阳节活动上(发言者)


蒋保忠退休前应邀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主任,定居上海。近年来,他年事已高,还经常参加学校退休工作处组织的活动,以自身经历分享关于将课堂英语转化为实用英语的观点。他还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向学生传授学习外语的经验和建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