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论》研读概况

 寂寞中快乐 2024-02-19 发布于北京

    一、文献写作背景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写于延安。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另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的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所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的主要内容

本篇文献,主要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问题的诸多立场和观点。在阐述时,文献采取逐层深入的方式,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直至引发和廓清辩证唯物论关于实践论的相关问题。主要有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来源实践

文献,首先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研究成果: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继而,在此基础上,文献指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同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也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以上论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实践决定认识。从而引出《实践论》最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适应性提出“理论依赖于实践,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等实践观点。

第二层次,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承认实践是认识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后,文献接着进一步深入强调: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感性认识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就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打个比方,分析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第一眼是感性的认识,它可以反映出你对这个人高矮胖瘦的基本印象;随着交往的频繁,你就会运用以往与人交往的经验,对这个人的性格、能力以及三观等进行评判,作出是否继续交往下去的决断,这种决断就是理性的,是在初步印象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

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就如对一个人的认识,不管是初步印象,还是三观评判,直至最后的决断,都统一于对这个人的认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对人的认识也是这样。

第二层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有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两者统一于认识的全过程。

第三层次,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在掌握认识的两个阶段之后,文献没有孤立地看这两个阶段,而是进一步阐述这两个阶段、两种认识之间的关系。

文献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指出,“唯理论”派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其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文献还认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强调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指出,“经验论”派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其错误在于感觉材料仅是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没有反映事物本质。

文献继而指出,要统筹把握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第四层次,正确的认识要应用于实践

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献认为这还不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

这是把认识的过程再向前推进一步,就是把正确的理性认识,我们可以称之为理论,必须再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就是认识的能动作用。

文献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一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继而强调,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唯此,认识的过程才能算基本完成。

第五层次,实践的再认识

认识运动说到这里,算是完成了,也算是没有完成。文献指出,说完成是相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而言。然而,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因此,文献指出,相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

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这就是说,正确的认识应用于实践后,由于实践的发展变化,必须带来认识的发展变化,因此,此认识非彼认识,他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所以,可以这么说,认识进入了下一个循环周期,就是实践的再认识。

以上就是文献通过五个层次全面阐述的关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问题。

最后,文献前述进行了总结,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三、文献的价值

《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志。《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实践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

《实践论》是一个极其富有指导意义的革命文献,它综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指导原理,以及我们认识到《实践论》是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学说,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施,结合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左”“右”倾机会主义作坚决斗争,开辟了革命真理的斗争道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了精辟的分析和光辉的补充。

《实践论》的价值,无论在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建设时期,当今发展时期,乃至今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都是百试百灵,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实践论》,吸收它的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