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刘渡舟:水气上冲,治有十方

 好吃的青苹果 2024-02-19 发布于河北

献给每一位中医人,及你们所热爱的一切。

图片

传承 | 守正 | 启智 | 育魂

图片

试论水气上冲证治

刘渡舟

水气上冲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历来医家比较重视。在治疗方面也有所发展。此证预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仲景提出以苓桂为主方的相应治法,为后世治疗水气上冲证创立了理论基础。

但原文中的苓桂诸方证,分列于不同的疾病篇章,缺乏系统归纳和方证之间有机联系,使人难以掌握全面。为此,综合各条有关方证,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试论水气上冲证治。如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01

水气的概念

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水寒相搏,肺寒气逆”;也有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笔者认为上述不同见解,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与寒,往往统一发病,水指其形,寒则指其气,正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气,这样理解,则较怡当。

02

水气上冲的证机

水气上冲的证机,是和心、脾、肾的阳气虚衰有关,而心阳虚衰又为发病中的关键。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上居于胸,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寒水泛滥,则发为水气上冲。

辨此证在于有明显的“上冲”症状,如水邪先犯心下的胃脘部位,而气上逆,则胃中胀满;若再上于胸,胸为心之城廓,阳气之所会,今被水寒所抑,则发生憋闷;心阳同时受伤,又可出现心悸与短气;若再上抵咽喉,则气结成痹,如“梅核气”状,梗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再往上冲,必致清阳蒙蔽、头目眩晕等证。水气上冲的色脉变化,在临床更有辨证意义:

脉诊:仲景认为水气上冲,脉当沉紧,质诸临床,实为沉弦。盖弦与紧,古人有时借用,故以脉沉弦为确。沉脉主水,弦脉主饮,两脉皆为阴,故可反映水寒之邪为病。

舌诊:因心阳先虚,舌质必见淡嫩,水从下而上,苔则水滑而津液不化。


色诊: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今阴来搏阳,营卫凝涩,心血不荣,其人除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

昔陈修园望丁举龙“面上皮色黧黑,环口更甚,卧蚕微肿,鼻上带青,....直告之曰:君有水饮之病,根挟肝气,而横行无忌”,质之丁证,果如所言。


上述水气上冲,如见一证或两证,审为水气上冲,便可用苓桂剂治疗。不必诸症悉具,否则易坐失治疗机会。

03


水气上冲证治


仲景原文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用温药治饮,是治疗水气上冲的可靠途径本方由四药组成,取茯苓之淡渗,以利水邪之泛;用桂枝之温通,以制水气上逆白术协茯苓补脾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消阴,诸药协调同用,疗效确实,故为苓桂诸剂之冠,下述加减皆从此方证衍绎而来。

一、苓桂杏甘汤证:

若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上见咳喘气逆,下见小便困难,因而面目出动浮肿。上方应减白术之守中,加杏仁以利肺气,俾津液下行,而小便自利,则诸症自解。

二、苓桂杏苡汤证:

水邪上逆,每多挟湿,水与湿不同性,但常相因而发病。其证以咳嗽痰多头重如裹,胸满似塞,小便不利,周身酸楚,以及不欲饮食等证。

于上方减去白术、甘草,恐碍于利气。加杏仁、苡米上开肺气以治咳,下利州都以去湿,务使三焦无阻,则水湿之邪,自可外出。

此又治“阳气微漓,浊阴上泛,高年久嗽,寤不成寐”之证,叶香岩有案可稽,此处从略。

三、苓桂味甘汤证:

病因下虚,肾气不摄,气从少腹上冲于胸,甚或为上厥巅疾,头目眩冒,面赤如醉,心悸,脉结,少气而喘。

于上方减白术,加五味子。五味子性味酸温,摄纳冲气下归于肾,又有敛肺治咳、补心理脉等作用,此证亦可见于肾元素虚之人,误服小青龙汤发动肾气引发上冲等证

叶香岩用本方加生姜、大枣,治老人下虚,不主归纳,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咳之变,他从脾肾温养定论,深得仲景用方之旨。

四、苓桂芥甘汤证:

水为阴邪,性多从下,若发为上冲,每因肝气激扬使然,清人张令韶、陈修园等人,注苓桂术甘证,有“脾虚而肝乘之,故逆满”的说法,是有一定的见解,可以参考。

为此,笔者在临床见到气冲作嗳,头晕目胀,又以夜晚为甚,脉沉弦,则于上方减去白术之壅滞,少加白芥子使其协助桂枝,疏肝下气,开凝消阴,每收功效。

五、苓桂姜甘汤证:

此证为中阳虚衰,水饮潴留于胃,胃气与饮相搏,则以心下悸动不安为主证:若胃中水寒阻遏清阳,不达四肢,则见手足厥冷;若水饮逆其胃气,亦可兼见呕逆;若水饮下流肠间,则可兼见腹泻。

此证应借用腹诊之法,以掌按于上腹部,而上下振动腹肌,如有水裹囊中而漉漉作响,则可确诊胃中蓄水无疑。

于上方减白术之守,加生姜之散,使其健胃消饮,通阳行水则愈。

六、苓桂姜夏汤证:

此方即上方减白术,加生姜汁、半夏。

叶香岩用此方治饮邪内结为病,笔者读其案,取其义,用治水饮挟痰,脉弦而滑,痰多作呕,眩晕不支,临床效果极佳

七、苓桂枣甘汤证:

心阳上虚,寒水下动,待发未发,先见“脐下”,“欲作奔豚”。于上方减白术,而加大枣。

此方亦治奔豚已发同样有效。奔豚证:为气从少上冲咽喉,憋闷欲死,使人精神紧张,而气冲所经之处,或胀,或悸,或窄,皆历历有征,少顷气往下行,其证则减。

八、苓桂茜红汤证:

此方即减白术,加红花、茜草而成。

例如冠心称,也者既有水气上冲的主证,复有心前区疼痛控背和手麻等证,其脉弦迟,舌边有瘀斑。乃以苓桂通阳以化饮,加红花、黄草活血脉而行瘀,服后效果极显。

后来治水气上冲同时其人血压又高,头目胀痛不已,于方中再加一味牛膝,也有较好的疗效。

九、苓桂龙牡汤证:

本方即上方减去白术,加龙骨、牡蛎而成。

用治水气上冲兼见惊悸,睡卧不安,头晕耳噪,夜不成寐等证。

十、五苓散证:

五苓散是苓桂术甘汤减甘草,加猪苓、泽泻而成。能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和“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的癫痫证,以苓桂剂为治水气上冲的基本方。尚不止以上十种,唯在于随证增减,触类旁通而已。

现继论由于肾阳虚衰导致的水气上泛证,用以根治水证,以补心阳虚衰治法之不足。肾为少阴属水,位居于下,内寄水火,为阴阳之根。

张介宾说:“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因其为真阳之所系,故肾能主水,凡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莫不取决于阳气,故肾又为气化之源。若肾阳虚衰,主水无权,阴寒内生,阳不化水,则小便不利。于是水寒相搏,浸淫内外,则四肢痹着,腹痛下利,而出现筋惕肉润、振振欲僻地等证。

若水气上泛,则为呕,为咳,为心下悸,为肩背酸凝,为头目眩晕、疼痛,甚则可以发为癫痫。其脉沉而无力,面色多见黧黑,舌淡苔润,则是其候。治疗用真武汤驱寒、镇水、扶阳。方中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生姜散寒以化水;获苓利小便以行津液,佐白术补脾以制水,为恐过于辛燥伤阴,故用芍药以制约其烈性。

笔者用真武汤,如并见水气上冲时,则与苓桂术甘汤合方。在治疗时,能相须为用,各尽所长,或交替使用。两方证合并论述,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根据临床观察,水气上冲或上泛,往往和现代医学的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炎有密切的关系,因上述病症,每挟有水气上冲和肾虚水泛的见证。为此,对治疗冠心病时,除侧重活血化瘀疗法外,还必须同水气上冲,或水气上泛证结合起来,以利于辨证论治。

病案举例

【例1】(心阴虚衰,水气上冲):

陆某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住院。经治疗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憋气,心悸,恐怖欲死。每当心痛发作,自觉有气上冲于喉,气室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

证系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使胸阳痹塞,则心胸作痛;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心律失调,则脉弦而结;阴霾密布,胸阳不振,故胸中憋气而喉中窒塞;水邪发动,肾阳失于约束(肾之志为恐),其人所以恐怖欲死。

故主通阳下气,利水宁心。药用: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炙甘草各6克,龙骨、牡蛎各12克。

服3剂,心神转安,气逆得平。但脉仍结,自觉畏寒而腿冷。这是心脾之阳得复,水气亦减,今肢冷畏寒,肾阳之虚使然,当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药用:附子、白术、生姜、白芍、桂枝各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服3剂,下肢转温,已不畏寒,但脉结与心悸未复,胸痛有时发。

证属心阳不足,血脉不利,是以脉结而心悸。宜补心阳之虚,兼化水饮。药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肉桂3克,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

连服6剂,脉不结,心不悸,胸痛止,经心电图检查,已大有好转,出院服药调理。

【例2】(心胸阳虚,水饮犯肺):

燕某某,男,59岁。

患肺原性心脏病,住唐山某某医院。咳递倚息不得卧,心悸而气短,每日恃注“地高辛”。其面色黧黑,舌苔白腻、根黄,脉数中有结,大便已数日未解。

证为痰热内结,腑气不利,迫肺臜郁则喘。然心虚挟饮,故其脉又结而面色黧黑。此证本虚而标实,当先清痰热以利肺,继以温阳化饮而治心,则肺心之证,可以得安。

药用:瓜蒌30克(先煎),半夏10克,黄连6克。服2剂,大便通畅,喘咳缓而能平卧,标病虽解,本虚未复,脉结与心悸犹在。续用方药:获苓12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杏仁9克,桂枝、半夏各10克。服6剂,咳喘平而心不悸,脉虽弦而不结,出院调治。

【例3】(水气上冒清阳):

王某某,男,18岁。

自觉有一股气从小腹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闷不堪,上至头则晕厥,不省人事,少顷,气下行则苏醒。小便量少而频数,脉沉,舌淡嫩、苔白润滑。是心阳虚于上,水气萦于下。小便不利,故知其为水蓄,气上冲于心,故知其为搏阳,阳气被阴邪所羁縻,则以上诸症之所由发。治宜利水下气,通阳消阴。

药用:茯苓30克,泽泻12克,猪苓、白术、桂枝各10克,肉林3克、服3剂,病发次数见减,小便通利。继服6剂病除。

(1979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