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席弘赋 | 白话解(学针灸必收藏)

 鲶鱼上画壁 2024-02-20 发布于江西

席弘,字宏达,号梓桑君。宋·针灸学家。宋高宗南渡时,由北方迁居于临川席坊,世业针灸,开创江西针灸学派,下传至明代有12代,以针灸治感冒、中暑、风湿、麻痹、偏瘫、高热、喉症效如神,撰《席弘赋》、《席弘家针灸书》。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凡是要以针灸治病,必须先辨明穴位,明确所要使用的补泻迎随的手法。人身各个部分都可用阴阳区分,如胸腹为为阴,背为阳;右为阴,左为阳。针刺补泻可因呼吸、阴阳、男女的差异而有区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气病应针刺两乳间的膻中穴,并配以太渊穴,有理气通络之功,若效果不显著,则再配合列缺穴,这种配穴以及针泻手法,对于偏正头痛等气病,无不奏效。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

  因肝气郁滞,邪热互结,三焦不利致气机不畅,经络闭阻而导致之耳聋,应取听会穴以泻上焦与肝胆经之郁热,取迎香穴以泻中、下焦阳明之邪热,使邪去热清,则耳聋自愈。喉风病应以天突为主穴进行治疗。虚不纳气,呼吸短促则喘甚的病证,可取足三里治疗。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因风寒湿邪侵犯阳明经筋,导致手臂连肩背疼痛难忍,应取合谷、太冲二穴相配,功效显著。两手活动不利,则取曲池、合谷相配治疗,可舒筋活血止痛。

  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少海穴具有通心气、宁神志之功,故对心痛、手颤有较好的疗效。如果要真正祛除病根,还应配阴市穴。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如果感受风寒之邪导致耳聋,应取金门、听会穴,针到病除。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

  由风、寒、湿、火、痰等邪侵犯所致的肘部疼痛,应取尺泽配太渊穴针刺,可收功效。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食癖气块的病,可取手三里、足三里以消食化积。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各种痫证均可取用鸠尾穴治疗,如果再加上涌泉穴,将死的人也能救治转康。

  胃中有疾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胃有积滞可刺璇玑,足三里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更是一个重要穴位,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心胸痞满、不思饮食,可取阴陵泉、承山穴,以泻湿除满,消食化积。

  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疝气疼痛,应取大杼、长强为主治疗。

  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委中穴专治腰痛,是个特效穴,踝关节、膝关节周围肿痛可以取至阴穴,急性腰痛、闪挫伤,应取横骨、大都穴以化瘀止痛。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各种淋证,均可取气海穴进行治疗,可再配以足三里,施呼吸补泻针法。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伤寒不解传经,应当针肝之募穴期门使之不再传,该穴又可治疗难产。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

  肾虚导致的耳鸣及腰痛得像折了似的,可取足三里穴,并根据病情,对地五会穴或补或泻,疗效更好。

  晴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对于眼病,可取睛明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效果不明显,则加刺合谷、光明穴,收效显著。

  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

  人中穴治疗癫痫病是首选的要穴,十三鬼穴在治疗癫疾方面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时更不能缺少。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

  腹胀水肿,取水分及气海穴,浅刺至皮下,可收针到病除之效。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因形体受寒,饮食冷物,致肺胃俱寒,痰气不宣而作嗽,痰多清稀白而有黏沫,应补合谷、泻三阴交以散寒止嗽。

  牙齿肿痛并喉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牙龈肿痛、咽喉疼痛说不出话,应取二间、阳溪穴以清热止痛消肿。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

  三间和肾俞相配,可以治疗风寒客于肩背部经络而致的风劳病,而且如果施行局部疗法,取用了肩井穴,则必须配以足三里,才能使气机调畅,病得以除。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膝关节疼痛,应取阳陵泉,并施以温针灸。委中穴是主治腰痛、脚筋挛急的要穴,能使气血调畅,筋脉得以濡养而病自除。膝关节、踝关节肿胀疼痛应针刺足三里、悬钟、阴陵泉、阳陵泉及三阴交,并配合太冲穴理气舒筋,即使出现脚趾麻木的病也能很快恢复自如。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霍乱吐泻转筋,头晕目眩,应针刺鱼腹、承山、昆仑三穴,立刻就能止住转筋之症;对于腹内绞痛的症状,取公孙、内关二穴相配,相得益彰,疾病必然痊愈。

  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

  冷风、寒痹等导致的肢节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应取环跳、腰俞二穴,施以针刺,并加艾灸,可温经散寒通络,使邪去病除。

  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风府、风池二穴相配,能治广义伤寒的各种病症。如果伤寒已得了两天病情仍未好转,病邪已传人阳明经,则必须取风府穴治疗,如果兼见呕吐症状,还应取上脘穴。

  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妇女心胸部疼痛不适应取心俞穴治疗(临床上不仅限于妇女,男性心痛亦可用心俞),男子痃癖等肚腹病可用足三里(亦可用于女性)。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

  肾虚小便频数,基至失禁者,可取关元穴以温肾固涩;大便秘结,排便困难者应艾灸大敦穴。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

  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髋部、腿部疼痛应针泻足三里以通调气血;气滞腰痛应针刺复溜穴而行气止痛,并且对于这类腰腿疼的病,风府穴效果很好,只是这个穴位针刺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应该用心揣度,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如果是膀胱经气血凝滞不通导致的腰腿疼,就更应该取用足三里穴了。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

  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

  如果得了疝气,小腹疼痛,应针刺照海、阴交、曲泉穴以理气止痛;若效果不明显,则再加上气海、关元,有神效。如果疼痛比较严重,牵掣到脐,则应立即针泻阴交穴,不可延迟,然后再针刺涌泉穴以取气,病可立止,其中的玄妙之处很少有人知道。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

  小孩脱肛,日久不愈,可先灸百会,再灸鸠尾,有升提作用。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患了伤寒病,长久不愈,而且出现了肩背疼痛的症状,正应针刺中渚穴,如果不仅肩痛,还有脐腹痛,则要取手三里,施以泻法,使病人有麻重感为得气,即可出针。

  腰连膝肿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

  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在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

  急性腰痛、膝关节肿大,应取足三里穴,施以补一泻三的手法,祛其瘀血,通其气滞。本穴还主治气逆上攻的噎症,待吞咽不适感消除后再灸气海穴,可收标本同治之功。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

  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拈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

  现在用一天的时辰来说明补泻手法:补法为从卯(东)向午(南)的方向,大指向上,食指向下捻;从卯(东)向子(北)的方向,大指向下,食指向上捻针为泻。吸气时将针推进,是呼吸补泻的泻法进针法;随着呼气进针,是呼吸补泻的补法进针法。左捻针为午为补;右捻针为子为泻。提插行气时应使针感传导到很远的地方。使用针灸疗法治病,要分清补泻以及疾病的标与本。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急性发作的咽喉肿痛,甚至不能言语,应先取百会穴,再配以太冲、照海及阴交穴,可收滋阴降火、清热利咽之效。

  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初学者应潜心熟读此歌诀,就能像席弘那样,也成为治病的高手。

针灸必读《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之处,井、荥、输、经、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季气候影响人体经气出入的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还有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于头,下至于足的联系。我想听听有关这些问题的讲解。
  【原文】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翻译】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讲解一下吧。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翻译】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向鱼际穴,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渊穴,太渊位于鱼后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通过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即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翻译】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位于手中指之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入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陷中,如果此脉有病就会有反应,无病脉气就很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即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翻译】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位于足大指的外侧和三毛中间,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行间穴,行间在足大指次指间动脉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中封穴,中封在内踝之前一寸陷中,该穴针刺时,逆使脉气就会阻塞,和则脉气通畅,伸足即可得穴,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泉穴,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翻译】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位于足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到大都穴,大都在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白穴,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之下,称之为腧;脉气由此通过商丘穴,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陵泉,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即可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翻译】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穴,涌泉位于足心,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然谷,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太溪穴,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之上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行于复留穴,复留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谷穴,阴谷在膝内侧辅骨之后大筋之上,小筋之下,按之动脉应手,屈膝即可在腘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腧穴。
  【原文】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翻译】膀胱的脉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指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通谷穴,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束骨穴,束骨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于通过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的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委中穴,委中在膝腘后横纹中央,可屈而得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原文】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翻译】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第四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贯注于临泣,临泣在侠溪上行一寸半陷凹处,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丘墟穴,丘罐在足外踝前面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辅,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绝骨之端,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辅骨的陷中处,伸足即可得穴。这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原文】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翻译】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第二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内庭,内庭在足第二指的外间本节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陷谷穴,陷谷在中指内间内庭上二寸陷凹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脚面上五寸骨间动脉应手处,摇足取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上一寸半脚面关节上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下陵穴,下陵即膝下三寸胫骨外缘的三里穴,称之为合;从三里下行三寸,是巨虚上廉,再下行三寸,是巨虚下廉,大肠属于上廉,小肠属于下廉,都是和阳明胃脉相关的,同属于胃脉。以上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原文】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翻译】三焦的脉气运行,上与手少阳经相合,出于关冲穴;关冲在小指侧无名指之端,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液门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入中渚,中渚在小指与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陷中,称之为腧;脉气过于阳池,阳池在手腕上横纹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上三寸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穴,称之为合。三焦的脉气,另通于足部的下腧,在足太阳经之前,少阳经之后,上行出于腘中外侧,叫做委阳穴。委阳是足太阳经脉别行之络。以上腧穴是手少阳经脉气所发。三焦的脉气,与足少阳、少阴两经相互联系,是足太阳经的别络,它的脉气,由踝上五寸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穴,并足太阳经的正脉,入络膀胱,以约束下焦。三焦的实症,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的闭癃病;三焦的虚症,会发生小便失禁的遗溺病。治疗之时,遗溺病当用补法,闭癃病当用泻法。
  【原文】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翻译】小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小指尖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外侧小指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腕骨穴,腕骨穴在手外侧腕骨之前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外侧大骨的外缘陷中,离肘尖半寸处,伸臂屈肘向头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的情况。
  【原文】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翻译】大肠的脉气运行,上合于手阳明经,脉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内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食指内侧本节前的二间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食指本节后面陷中的三间穴,称之为腧;脉气由此过于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在手腕上两筋中间的陷凹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辅骨横纹头陷中,屈肘横肱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腧穴和原穴。
  【原文】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翻译】以上所说的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各多一个原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脉气都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上与手之三阳经相合。
  【原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翻译】在左右两缺盆的中间是任脉的天突穴。次于第一行,而近任脉之侧的动脉应手处,是足阳明经的人迎穴。次于第二行,属于手阳明经的叫做扶突穴。次于第三行,是属于手太阳经的天窗穴。次于第四行,是属于足少阳经的天容穴。决于第五行,是属于手少阳经的天牖穴。次于第六行,是属于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次于第七行,居于项之中央,属于督脉,叫做风府。腋下动脉,是属于手太阴的天府穴。腋下三寸,是属于手心主的天池穴。
  【原文】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翻译】针刺上关穴,要张口而不能合口;针刺下关穴,要合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针刺内关、外关,要伸手而不能弯屈。
  【原文】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翻译】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位于挟结喉两旁的动脉应手处,脉气下行于胸膺。手阳明经的扶突穴,在足阳明经动脉人迎穴之外,不到曲颊,离曲颊一寸之处。手太阳经的天窗穴,则正当曲颊之下,扶突后一寸。足少阳经的天冲穴,在曲颊之后,耳朵之下。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其上有足少阳胆经的完骨穴。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挟项后在大筋外侧陷中的发际处。
  【原文】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翻译】手太阴尺泽穴上三寸有动脉之处,是手阳明经的五里穴,它是经隧之要害,刺之则脏气竭绝,所以这里是一个禁针穴位。
  【原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翻译】肺和大肠相配合,大肠是转送糟粕之腑。心和小肠相配合,小肠是受盛食物的器官。肝和胆相配合,胆是清净之腑。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肾和膀胱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之腑。少阴隶属于肾,它的经脉上与肺连,所以肾经之脉气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是中渎之腑,可疏调水道,下通膀胱,无脏与之匹配,是一个孤独之腑。以上是六腑与五脏配合的关系。
  【原文】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翻译】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比较严重的病要深刺,轻的要浅刺。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腧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深刺或浅刺与春天针刺的方法一样。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腧穴,要深刺并且留针。这是四时气候的暖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病疾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转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稳定,刺其当取的腧穴,就可使筋伸缩自如。如果遇到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令患者仰卧,四肢伸开,进行针刺,就可使气血通畅。

图片

倪海厦师父周左宇讲古法针灸治舌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