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十四“拜娘娘”,再忙记得:吃3食忌1事,遵循传统,一年顺遂

 简食记 2024-02-21 发布于山东
正月十四“拜娘娘”的习俗,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尤其在福建地区以及闽南、浙南等地有着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这个习俗主要围绕着祭祀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或陈夫人)而展开。
临水娘娘的传说起源于唐朝大历年间,其原型人物姓陈,因为历史上曾有过救助难产妇女的事迹,死后被尊奉为神祇,并逐渐演化为保护妇女儿童、特别是孕妇和新生儿平安的守护神。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也就是临水娘娘的诞辰,民间会举行盛大的庆祝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她的敬仰与祈福之情。
在这一日,家有怀孕待产或希望求子的家庭格外重视,会前往供奉临水娘娘的庙宇进行祭拜,焚烧香烛、献上供品,并许下心愿,祈求临水娘娘保佑家庭安康、生产顺利。有的地方还会有抬轿巡游、唱戏酬神等丰富的民俗表演活动,以此来欢庆娘娘的生日。
由于临水娘娘在沿海地带影响力广泛,很多渔村、港口地区的居民也会将她视为航海安全及渔业丰收的庇护神。正月十四“拜娘娘”,再忙记得:吃3食忌1事,遵循传统,一年顺遂。
1:糟羹。吃糟羹的地方主要在浙江台州地区。糟羹是由酒糟、肉类(如猪肉、鸡肉或海鲜等)、蔬菜(如荠菜、冬笋等)、豆制品、米粉等食材调制而成,有时候还会加入各种干果或果仁,做成一种稠厚的汤羹。
台州地区的元宵节是在正月十四这天庆祝,吃糟羹是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对团圆美满、生活富饶的象征。糟羹中的丰富材料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以多为贵”的理念则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里财富积累和生活丰富的期盼。
2:麦流/菜叶糊。这种食品常见于宁海等地。麦流是一种由麦粉、菜叶、香干丝、虾皮以及番薯粉面丝等混合烧煮成的糊状食物,口感细腻滑润。正月十四食用麦流体现了当地人民对新一年丰收、健康、和谐的美好祝愿。
麦流或菜叶糊寓意着五谷丰登,食材的融合象征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作物丰收。
3:亮眼汤。在新昌、嵊州等地有喝亮眼汤的习俗。亮眼汤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含有清热明目的食材,旨在调理身体,帮助人们从春节期间的疲劳中恢复过来。
正月十四饮用亮眼汤不仅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也标志着春节接近尾声,提醒人们要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准备投入新的一年的劳作之中。
亮眼汤的名字本身即寓含明亮眼睛、精神焕发之意,预示着新的一年里充满活力和智慧,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清明与光明。
“忌1事”
忌回娘家(闺女不见娘家灯)。在某些地方的传统中,正月十四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不宜回娘家,或者说是不能在娘家过夜,特别是不能见到娘家的灯火。这个习俗寓意着家庭团圆、和睦以及对新一年家庭完整无缺的美好期盼。
春节期间尤其是元宵节前夜,讲究的是家庭成员团聚在家,点灯守岁,预示着来年家宅平安、家人团圆。如果外嫁的女儿此时回到娘家,可能被认为打破了婆家与娘家之间的平衡,影响到新一年的家庭运势。
还有传统观念认为,已婚女儿回到娘家可能会带走娘家的部分财气或好运,尤其是在正月这样重要的时间段内,人们更加重视这种象征性的仪式感。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现代许多地方已经淡化了这一忌讳,但在一些保留传统习俗的地区,这一习俗仍然被当地民众所遵循。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信念和梦想,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看到彩虹的美丽。让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一个精彩的故事。加油,陌生人……
自家的视频号【纳兰南汐】,各位小主,帮忙点点关注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