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世纶教授医案:久咳不愈案

 zjycy 2024-02-2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整理:喻刚,杨雅阁

某女,32岁。

初诊2023年9月13日:新冠后咳嗽(去年持续至今),服药可缓解,受凉后又发作,清华长庚医院诊为哮喘及肺气肿。

现症:吹风受凉则咳,无痰,口中和,中午饭后咯一口痰,常现咽不利,汗出不恶风,大便日一行;苔白根腻,脉细弦数。

辨六经为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桂汤证。

姜半夏30g 厚朴10g茯苓12g 苏子10g 五味子15g 细辛6g 干姜10g 炙甘草6g 桂枝15g 杏仁10g,七剂。

按:患者新冠后久咳不愈,吹风受凉则咳,汗出不恶风,当为表证余邪未尽,饮气冲逆;饭后咯痰,咽不利,苔白根腻,当为里虚痰饮;整体辨证当为外邪里饮,辨方证为半夏厚朴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桂汤证,以半夏厚朴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降逆止咳、温化痰饮,加桂枝解表降冲逆。

结果:2024年1月13日复诊(自觉眼袋重,求治),诉9月13日诊后服七剂,咳已,咽喉通利。

体会:

本案给笔者两重启示:一是辨病位之时,需量表里之轻重;二则选方证之时,需思疾病之浅深。

本案的患者有汗出,吹风受凉而咳,看视有表,但无恶风或恶寒,表证不重,故老师辨六经有太阳表虚证,仅在方中加一味桂枝略微解表降冲逆,也就是本案的主要矛盾为病在太阴痰饮,为方证选择的主要方向,表证需顾及,但是为次要矛盾。

大家都熟知胡老一句话:“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但方证之辨何其难,正如此案,表里皆病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虚实、寒热和三毒的诊察,抽丝剥茧般地找出主要/次要矛盾以及其轻重缓急,然后分而治之。

春节之前,笔者参与彭鸿杨师兄指导的医案讨论中,虽与众多师兄学姐一样六经辨为阳明病夹湿,但是就是在热与湿孰轻孰重、实与不实之间辨别不明而致选方不当。所以在辨病位、断病性、察病情、明三毒之时,不光需要做“定性”的考量,还得做“定量”的分析,如此下来,方能“触”及辨证的尖端。

咳嗽六经皆有,但通常涉及痰饮。本案的半夏厚朴汤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同属太阴病,病机上又都是呼吸道的痰饮为患,如何区别辨识?从脏器病位角度而言,“咽喉之咳”咳的浅,“两肺之咳”咳的深;从方证角度而言,半夏厚朴汤咳得“浅”,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咳得“深”。

半夏厚朴汤证条文中描述的“咽中如有炙脔”,当为咽部水肿,粘膜下的湿气活动会造成痒感,故而半夏厚朴汤的表现为咽痒及咳嗽,其位置主要集中在咽喉及气管。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中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是仲景治疗咳喘的经典组合,从药物组成上就可以看出其温化痰饮的力道更大,由此可见其“灾情”更重,范围更广,位置主要集中在肺,正如苓甘五味姜辛汤条文中描述的“反更咳,胸满者”,会伴有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重症新冠肺炎的患者多见此方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