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架 由于历史上的曲折,宋氏太极功之原貌今已不可得,我们所能见到的拳架有三个样版:吴图南拳架,见吴图南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31年版);李先五(刘彩臣的弟子)拳架,见李先五著《太极拳》(1933年版);王新午拳架,见王新午著《太极拳法阐宗》(1927年版)。现在根据吴图南拳架,披露宋氏太极拳(功)特点,并以杨氏太极拳为参照系比较如下: 1、引导术 宋氏太极拳原本功法是导引术。以“搂膝拗步”一势为例,宋氏太极拳意在手指尖,伸臂以指尖导引,曰“端引”。这与杨式太极拳意在掌缘,臂从后向前推,而宋氏则由前向后拉,一推一拉,完全相反。 2、伸臂、立腕、凸掌、舒指 仍以“搂膝拗步”为例,宋氏要求手臂伸直,立腕,凸掌心,五指自然向上伸展。这都是杨氏太极拳之大忌。认为,手臂直则僵;立腕使气血流行受阻;掌心凸则紧张。我们认为,这些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许多吐纳导引术都是这样练习的,例如最著名的“华佗五禽戏”。这样练习的实质是拉伸到极限,是宋氏太极拳练习松弹劲和沾黏劲所必须的方法。 3、手向前伸,肩向后拉 拳架,所有向前伸臂动作,无论伸单臂或双臂,如搂膝拗步、搬拦锤、双峰贯耳、高探马、倒撵猴等,每个定势都要求“手向前伸,肩向后拉”。这个要求是意念,内动外不动,外形不动。久而久之,松弹力自出。 4、拉开关节 拉开关节有横斜侧竖之分。 “横”如单鞭一势,马步两臂侧平举,两臂伸直,开胸合背,从一臂经胸到另一臂完全拉直,通开。 “斜”如如封似闭一势之过渡,身向前斜,头、颈、脊、腰、臀、后足成一斜直线,把全身关节拉开。 “侧”如斜飞势,侧身,一臂高另一臂低,两肩拉开,不许相错。 “竖”如手挥琵琶一势,两脚并拢,全身直立,手向头顶上举,头向上顶,把颈椎脊椎拉开。拉开才会“节节贯串”,拉不开只会节节压迫。这种练法,有极好的健身健美效果。 5、松腰 “活泼于腰”,腰不能承重,不能使力,行拳走架接势过招必须松腰。 6、弓步倒三七开 与杨氏太极拳相反,弓步时前脚承重占三成,后脚承重占七成。杨氏弓步为正三七步,前脚承重占七成,后脚承重占三成。倒三七有什么好处?倒三七比正三七步稳定得多。若不相信,姑且试之,自明。 7、脚掌平铺落地 “地心为第三主宰”,说明接地之重要。 打太极拳,脚到底该如何接地?一些练家主张“五趾抓地”。即五个脚指向下扣,抓地。这种主张来自姜容樵《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第一首第四句:“五指抓地上弯弓”。实际上,“五趾抓地”,少林拳也有这种说法,太极拳反而不要求“五趾抓地”。宋氏太极拳要求脚掌铺开平落地,身体重量由全脚掌承担,切忌由脚跟承重,脚跟承重,全身就拔起来了。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的真实性。 8、定势 三十七势,每势含若干个动作,其中一势为代表姿势,要求停下来,调整内部。以搂膝拗步一势为例,定势为弓步,身正头悬,一臂向前平伸,一臂下按。停下来,手臂伸直,立腕,凸掌心,舒展五指;头向上顶,把颈、脊椎关节拉开,上身直立中正,不允许有一点驼背,不允许前倾后仰、左歪右斜;重心落于后脚,忘掉前脚;伸出之臂,肩向后拉,手向前伸;两胯相错,开三次,合三次。其他各定势,各有要求。如此练习三十七个定势。每势以两分钟计,需时一小时十五分(含起势和收势)。今天来讲,这个运动量足够大的。 9、六阳经 宋氏太极拳打六阳经。何为六阳经?即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六阳经循行人体外侧,与天地相连,曰大周天。六阴经循行人体内侧,即手臂内侧、胸腹、足内侧,为小周天。打六阳为整体劲;打六阴为局部四肢之力。人身毛孔遍布于人体外侧,神经分布集中,触觉非常敏感。故曰“混元一气感斯通”,又曰“全体发之于毛”。 二、功理 太极本无极,浑浑沌沌,无形无象,随感而应;二气分,天地判,是曰太极。由此可见,太极拳有两套,练法不同,殊途同归。一曰“先天逆运”;一曰“后天顺行”。故,拳有先天后天之属。两套太极拳各执一端,达到神明之路不同。这就是易理的推测。 宋氏太极拳属先天拳,重逆运之功法;杨氏太极拳属后天拳,重顺行之拳法。杨氏拳为小周天法,非常注重腰的地位;而宋氏拳却没有给腰以那么重要的地位,而把这个重要位置赋予天地大自然,曰“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致局”,又曰“应物自然”。杨氏拳注重虚实,宋氏拳重开合。开合为一混沌,故曰“浑噩于身”,“遍体气流行”,“表里粗精无不倒”。虚实不清,触摸不定,彼此不分之境,故曰先天逆运,回归混沌。 结论:宋氏太极拳是先天拳,是大周天法。 三、古拳谱解 本文仅解释宋氏太极拳古拳谱的关键句,不作一般解释。 心会论 腰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地心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掌指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解:人身折迭,左右旋转。承上启下,都要用腰,故曰“主宰”。所以,腰就成了攻击的重要目标。如果用腰化解敌之攻击力,或使腰力去攻击人,这恰好使腰处于直接被打击的地位,腰极易受伤,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控制了腰就控制了人的命脉! 猴(喉)头通顶,为天,故《周身大用论》有“猴头永不抛”之句。露喉则失天,即失去运动的空间。君不信!低头,仰面,皆失视野,空间尽失,无有不失败者。行拳走架,不得扬头露喉。 地为立足之所,地心为立足之根。对人先断其根;对己先固己根。故,欲固根不断,脚必落地生根。如何落地生根?曰“足掌平铺地,周身松透”。关键是“四通”,通腰、通胯、通膝、通脚腕。一处不通(憋劲),则上下不达,根自断。 主宰,全局之关键也。 何为宾辅?局部之辅佐也。宾辅有二个作用:防护之用;攻击之用。 丹田为气海,辅佐腰。以气催力,无坚不摧;气沉丹田,不可动摇。 掌指为力梢,辅佐喉头,门户也。 足掌接地,桩也,地心之辅。何为桩?导引彼力向脚下。彼力愈大,我愈固;若彼力愈大,我愈动摇,则不为桩。桩亦可拔。拔与不拔,一方法也,二功力也。无方法,功力不长;无功力,方法不验。 十六要论 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 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解:“蹬之于足”,此处之“蹬”,乃踩字之误,古踩字写为“”,后人不解为何义,误为蹬。一字之差,相距千里。其意完全相反,蹬之向上,踩之向下;一漂浮,一沉固。《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有“脚五行”,有“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中央之土只能是踩,而非蹬。蹬与踩,一言行,一言驻。人立于地,静则踩,动则蹬。言桩则踩而不蹬,蹬地则根自断。凡前进后退,必须蹬地。关键是“蹬而不拔;行而不起;纵而不断”,其根自固。 “活泼于腰”,枢纽也。腰位于腹背之中,胯之上,身之下;触之极灵活,但极脆弱,由背腹两大肌腱保护,易受损伤。是故,腰忌大摇大摆、大旋大转和强扳硬扭,若此,轴将折断。所以不能用腰力击人,更不能用腰抗击敌之强有力攻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腰放在第一线。当前,人们最大的错误是把太极拳经典中论述腰的重要地位的话(例如“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解释为用腰行拳走架,用腰承接来力,用腰力去攻击人,把腰直接暴露在第一线,把性命攸关的事当儿戏! “灵通于背”,乃“通背”也。太极拳的拳架与通背(也叫通臂)拳有渊源关系。黄百家内家拳六路的第一路就是通背(臂)拳,曰“佑神通臂最为高”。要求两臂拉开,由一端之指掌至另一端之指掌,拉成一条直线,此曰“单鞭”;臂平、肩平、背平、胸平,曰“四平势”。 掌、指为力梢,故曰“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此力之所出,气之所使,故曰“流行于气”。发力有带气与不带气之分:带气为劲,不带气为力,各有所使。 “神贯于顶”,领袖全局,为敌司命也。 “敛之于髓”,此神内敛也。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一书中写道:“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即到而意先到。拳不到意已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交,变化环生。”又曰:“习太极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全身之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而难收成功之效也。” “达之于神”,运之于目,此“望”也,视觉也;“凝之于耳”,此“闻”也,听觉者;“息之于鼻”,此为力气之相也。故,与敌交手,观其动静,闻其鼻息,知其全局耳。 “呼吸往来于口”,此吐纳之术也。息力生气之道。 “浑噩一身”,乃天地之始,混沌也。阴阳不测,虚实不分,开合不定,前后不明,左右难寻,身如腊肉,触之无物。凡此,皆先天逆运。 “全体发之于毛”,毛为血梢,血为气母,六阳经循行之表,神经集中之所,故极敏感。六阳为手之背、膊之外、腿之侧、脊之背,故曰“力由脊发”。气敛入骨,发之于毛。 总之,《十六关要论》讲的是天地人的大系统。不明此理,人无以立,无以行,无以跳跃,凡此皆为“地”;不明此理,力无从以蓄,劲无从以发,凡此皆为“人”;不明此理,二气不分,天地不判,无感不应,无以逆运,凡此皆为“天”。概言之,不明十六关要之理,虽依势画葫芦,难以成效。 八字歌 *%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扌列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解:八字为*%捋挤按采扌列肘靠。八字与王宗岳论相同,惟最后一句为八字点睛之言。 宋・程《*:水集》,记有“小九天”十五势,今仅存其名,曰“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吴图南先生在《国术概论》中写道:“以上十五势皆韩(拱月)先生之所传也。其用功之要,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有:“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清史稿・艺术传四・曹竹斋》记载:“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兹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不可沾。凡此,皆无形象,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出于庄子,《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意思是:门的转轴在圆槽之中,门才能转动任何方向。唐司空图《诗品・雄辉》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比喻超脱空灵之境。宋氏在这里喻拳,要超脱拳外,才能应万变,其关键在“不支离”。支者着架顶抗者;离者脱离也。不支离,即不丢不顶之意,故前句有“果能粘连黏随字”,说出“粘连黏随”的关键是“不支离”。 出手论 人之两手分左右,出手有虚实前后,有先来后到;快打喉头慢击腰,不紧不慢拔起脚;按向后坐,捋向前移;直来横往曲绕,千变万化不离中心;实变虚,虚变实,亦实亦虚,虚实不分,捉摸不定。 接手论 接手怕接空,故有“接一寸,不接一尺”。接空,我手已出,彼手已撤,注意打彼第二手,曰“接一打二”。接手要知拍,彼出手换招均有节奏,即“拍位”;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要做到这点,必识拍,即彼之攻击节奏要有一个提前量,这叫“打拍位”。 手分软硬、虚实、强弱。 软手虚多诈,说收就收,说变则变;硬手实,难收难变。软手不可不接,接则虚,不接则实;前手软,后手必硬,接软防硬;第一手软,第二手必硬,故接第一手,防第二手。硬手易接,软手难防。 弱手非软手,弱手僵,挥之即出,毋须周旋。强手非硬手,遇强不实接,物来触我,我不着物。 接手防脚踢,所谓“明出拳,暗出腿”。腿多在拳下,故曰“袖箭腿”。彼起脚,我亦起脚,将彼腿憋在“窝”里,不使踢出。彼起脚,我即进,手击其肩胸,彼必仆,故曰“起脚半边空”。彼起脚,我不可退;退则遭彼连环脚踢,故曰“进生退死”。 九宫步 以手带步两翅摇,以身带步水上漂,以步带身任逍遥。 逆运歌五首 (一)桩 弓步倒三七,活桩不费力; 谁把死桩站,老来必瘫痪。 (二)劲 向后拉,手向前伸; 身向后坐,劲向前发。 (三)方法 静以守之,虚以合之; 运之以意,得之于心。 (四)应物自然 身若浮云,卷舒自然; 物来触我,我不着物。 |
|
来自: 傅兵080ks0ne0x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