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卫中的“可为”与“不可为”

 武谈 2024-02-22 发布于北京

在我的孩提时期,学习武术之前,自卫这一概念便已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当然,那时候还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具体情况与现在有所不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谈起自卫,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两种论调:你应该这样做,或者你不应该那样做。

“这样做”或“那样做”之类的告诫,虽看似琐碎细微,但若忽视,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记忆中,曾有一位家人的朋友告诫:“永远不要将膝关节锁死。否则,若是有人踢你的膝盖,你的后腿将会粉碎性骨折。”那时候我年仅七岁,听到这个说法时,我瞠目结舌。我猜想,这个建议应该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独特经历,或者是道听途说。现在,它只是我脑海中无数有关自卫的“金句”中的冰山一角,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我心中沉淀了数十年。

在经历了一次暴力袭击之后,我深感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于是我投身于自卫的学习。我发现,在这个领域中,每个流派都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卫”,这让我有些困惑。为了不被流派之争所困扰,我选择关注那些适用于每个人的普遍原则,而避免陷入哪个流派最出色的争论之中。我认为,这些普遍原则是构建坚实自卫基础的关键,无论你选择哪个流派,这些原则都应被视为基石。


什么是自卫

自卫与战斗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差异显著。在我看来,自卫是为了应对无法避免的生命威胁,而战斗则针对可预防的冲突,两者理应区别对待。在实践中,自卫的情景有很多种。以我个人学习武术的经历为例,我曾遭遇三名持尖刀的袭击者,无论习得何种武术策略,对任何人来说,这种情境都堪称严峻。由于突发状况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应对时间的紧迫性,自卫成为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我曾听闻有人宣称能够洞察攻击者的行动意图,并据此采取应对措施。然而,我对此表示质疑:他们如何能够准确预测攻击者的意图?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追求绝对性的理论或许有其吸引力,但在实际应用时,此类理论往往难以落实。我们无从知晓他人的潜在动向,而主观臆断具有极大的风险。自我防卫训练的关键在于建立扎实的基本功,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各种情境之中。掌握少数几种能应对多种情况的技巧,远胜于掌握众多特定技巧。训练时应尽量贴近现实环境以便在实际情况下作出更好的应对。


自卫中的“可为”


以下是我对自卫普遍原则的划分,包括“可为”与“不可为”两大类别,并结合了本人认为有价值的观点。读者可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自我防卫情境是充满变数的,应始终保持谨慎,避免做出过于乐观的预测。

●选择一种自己有足够信心的武术进行训练,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应对。

●在应对自我防卫时,请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避免陷入冲动或紧张的情绪中,并尽量规避潜在的风险环境。

●请铭记,现实生活中的自卫技巧未必如电影中展示的那般完美。因此,需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以便在必要时迅速从A计划切换至B、C、D等其他备用计划。


自卫中的“不可为”

在训练中,有哪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呢?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应该避免的情况。

●永远不要过分依赖武器。因为武器可能会被夺走,或者因某种原因无法使用,甚至完全失效。武器不应成为唯一的安全保障,而是要通过训练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永远不要低估对手的实力,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要时刻铭记于心。

●永远不要以为仅有一个攻击者,要时刻警惕潜在的威胁。

●要记住,生存是首要目标。如果能够逃脱攻击,那就尽量逃脱。

同时,不要停止对身心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一天甚至一周末的课程学到的技能,远远无法替代长期深入的训练。经过长期训练所获得的技能和无形优势,不仅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更促进个人成长与内心平和。



在现实的攻击情境中,存在着诸多变数,我们难以逐一列举并预先制定应对策略。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具概括性的方法来应对。尽管诸多武术在自卫领域表现出显著成效,但它们犹如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所使用的武器,本质上仅为对抗攻击者的策略之一。归根结底,我们自身的战斗技能与勇气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