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读的《将进酒》是“假诗”?考古发现李白原版,比你学的狂百倍

 快乐老年435 2024-02-22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不胜枚举。只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被掩埋在一层又一层历史的尘埃中。于是,考古就成为了佐证古代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

例如,1990年敦煌的考古挖掘中找到了一些史料,这直接改变了人们对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作品《将进酒》的认知。

遗失珍宝 埋于黄沙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莫高窟之所以拥有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是因为从十六国到元代的这一千年里,莫高窟一直在开凿,一直在吸纳和创造华夏土地上各种各样的文化与艺术,这其中甚至包括李白的诗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莫高窟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在此期间,莫高窟出土了大量古代的书籍和史料文献。

1990年,敦煌出土了一份唐人手抄版本的文献,它的名字叫《惜罇空》,而它的作者则是大名鼎鼎的李白。

当工作人员将整篇文章细细读完后,才发现这篇《惜罇空》根本就是那篇《将进酒》!

《将进酒》作为诗仙李白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一直都是编入教材的学生必背篇目之一,任何一个读完了义务教育的人都能把它认出来。

但是,专家又细细读了一遍后,发现这首诗是《将进酒》,却也不是。

它和《将进酒》在一些细微之处上使用了不同的词语,而正是这些细节上的不同,让这首《惜罇空》在风格上远比《将进酒》更狂傲。

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生性爽朗,平生唯爱交友与饮酒,即使是到了皇帝面前,都不改本性。

“贵妃斟酒、力士脱靴”,醉后挥笔,一蹴而就《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三首《清平调》将杨贵妃的美描摹到了极致,让唐玄宗和杨玉环乐得合不拢嘴,丝毫不在乎这个人目无尊卑。

“狂”是李白一生的写照,越是李白的诗词,就越是狂妄自大。皇帝算什么,天上的神仙都要被他拉来对饮一番再放走。

因此,当敦煌石窟的专家们看到新出土的《惜罇空》时,都倾向于认为这首才是李白的原诗,那个广为流传的《将进酒》是后人改过版本的。

真真假假 难辨清楚

人教版教科书上的《将进酒》出自《李太白文集》,是宋朝人收录李白的诗文后篆刻的这也是最广为流传的李白文集收录。

而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惜罇空》则出自唐代,也就是说,在李白诗篇流传的过程中,是有被篡改过的可能性的。毕竟,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漫长的历史中,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变得和从前不同。

首先,《将进酒》和《惜罇空》这两个名字就有本质上的区别。

《将进酒》像一个快乐的人在呼朋唤友:“来啊,大家一起纵情豪饮啊!”

而《惜罇空》则更像是酒宴结束,杯盘狼藉,诗人独自坐着,望着空空的酒杯感怀时光易逝。

在世人的印象中,李白是热情乐观的,必然是《将进酒》这个状态。

但是,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的境遇实在称不上好。

天宝初年,李白被唐玄宗招进了朝廷,做了翰林。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

李白虽然文采出众,对政治却是没什么头脑的。很快,他就因为行事出格而被权贵厌恶。

天宝三年,没有实现任何理想抱负的李白被排挤出京城。

此后数年,李白放弃了政治追求,将自己的时光荒废在游山玩水上。

在此期间,李白常常和诗中的友人“岑夫子”和“丹丘生”登高饮酒,三人的歌声嘹亮悠长,随着山间的清风飘散到天际。

尽管这看起来是很快乐的场景,然而它的内核其实是悲伤的。在纵情歌酒的表象之下,是李白那颗郁郁不得志的心。

在此情景之下,《惜罇空》似乎比《将进酒》更适合李白的心境。

几字之差 相差甚远

在诗文中,《将进酒》和《惜罇空》的差别是细微的,然而这些细微之处组合在一起,却成为了两首意境不同的诗。

《将进酒》写“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惜罇空》却写“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

“高堂明镜”,人们会想到巍峨的宫殿,想到定国安邦的梦想。而“床头明镜”则没有这份壮阔,反而多了几丝悲凉。

后者正如《惜罇空》这个标题一样,符合李白那时的心境。

《将进酒》中最出名的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惜罇空》中却是“古来圣贤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听起来是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情,而圣贤死尽,则是一种浓烈的怨愤了,这样的表述甚至称得上大胆。

古往今来的明主都死绝了,剩下的都是昏庸无能之辈。我这个喝酒狂徒还留在这无趣的世上做什么呢?又不会有君主发现我的才能了。

别的诗人郁郁不得志,感慨奸佞当道,感慨自己时运不济。惟有李白,他敢大声的说,这是因为圣贤君主死绝了,是因为现在的皇帝是昏君。

目无皇权、藐视朝纲,难怪权贵不爱他,难怪他没有办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是正因如此,正是这样疏狂的性格,才造就的他举世无双的文学天赋。

寂寞?那才不符合李白的性格,李白的人生从不寂寞。

如上的改动还有几处,都是将尖刻的文字改得相对平和积极。

可以想象,《惜罇空》代代流传,流传到了李白的某个粉丝手中,这个人左看右看,总觉得这样尖刻的文字有损李白的形象,于是挥笔删改,成为了如今这首《将进酒》。

后世之人读着流传下来的文集,渐渐的便将它当成真的了。

直到很多年后,敦煌石窟打开的刹那,真正的《惜罇空》才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这才发现,原来这首千古名诗的真正面目要更为狂放不羁。

不过,后人背的是《将进酒》也好,是《惜罇空》也好,李白统统都不在乎。

对他而言,在停笔的一刹那,他的情绪便抒发完了。

此后纷纷扰扰,一概与他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