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百年军事后勤得失之十一:进军西藏

 金色年华554 2024-02-22 发布于江西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大陆的军事行动中,进军西藏显得相当特殊。一方面,在战场上,敌人几乎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军事后勤工作对进军的成败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高原上的较量

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进入20世纪40年代西藏地方当局上层的分裂势力逐渐活跃起来。1949年7月在“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负责人理查逊的唆使下,西藏地方当局(噶厦)悍然制造了“驱汉事件”,妄图以此断绝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把西藏变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种分离主义心态的驱使下,噶厦将16至60岁的男丁征集入伍,把藏军14个“代本”(团)扩充到16个“代本”。藏军还从英国、美国购买大量新式武器,准备扩编的军队。1950年1月藏军调动大批兵力加紧布防,企图以昌都为枢纽,扼守要道隘口,凭借金沙江、澜沧江及横断山脉之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

昌都战役的胜利

对于横扫大陆如卷席的解放军来说,藏军自然不堪一击。1949年10月,为解放云、贵、川、康四省及西藏,毛泽东决定调贺龙率第18兵团由陕入川,并提出,“经营云、贵、川、康及西藏的总兵力为二野全军及十八兵团,共约六十万人”。但到了1950年1月2日,毛泽东对进军西藏所需兵力进行了调整:“闻西藏只有六千军队,而且是分散的,似乎不需要我在上次电报中提议的三个军,而只需要一个充足的军或四个师共约四万人左右的兵力,即已够用。”

事实发展正是如此。既然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企图凭借昌都的有利地形决一死战,阻挡人民解放军西进,那么,人民解放军只有发起昌都战役,才能打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1950年8月26日,西南军区下达了《昌都战役的基本命令》,要求“歼灭藏军主力于昌都及其以西之恩达、类乌齐地区,占领昌都,打下明年进军拉萨,解放西藏之基础”。昌都战役自1950年10月6日正式开始至10月24日结束,历时不过18天。人民解放军贯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指导原则,经过大小战斗20余次,一举攻占了藏东政治、经济中心昌都,聚歼了藏军主力部队10个“代本”5700余人,争取了一个“代本”起义。

昌都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西藏亲帝分裂势力以武力抗拒统一的痴心妄想,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咽喉要道,为和平解放西藏创造了条件。对此,刘少奇曾赞誉说:“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可以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军事上打胜仗没有问题,但单凭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解决西藏问题。在昌都输光了全部本钱的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团,经昌都赴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署,标志着西藏宣告和平解放,解放军进藏随即提上日程。然而,和平进军,并不比昌都战役来得轻松。西藏地处高原,平均海拔4000余米,为青藏高原主体。高原空气稀薄高寒低压缺氧,气候多变。西藏地区的高山大河,构成了独特的地形和地貌。这种复杂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了西藏与外界的交流,致使西藏几乎与内陆隔绝。解放前,西藏交通极为不便,全区没有公路主要为骡马道,运输基本靠骡马、牦牛高山峡谷地区道路稀少,翻雪山、渡激流、蹚冰河、过索桥,旅途十分艰险。此外,恶劣气候不利于作物生长,加上社会制度落后、生产手段原始等因素,致使西藏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部队进军西藏,交通运输艰难不说,所需物资就地取给也相当困难。进藏部队的补给供应成为能否顺利解放西藏的关键,甚至解放军的敌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在18军刚进驻拉萨时,原西藏地方政府代理司伦鲁康娃就放出狂言“解放军不走,饿也要把他们饿走”。

补给重于战斗

1950年,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建议,认为“前方派赴易,后方勤务难。军事收拾易,政治收拾难”。据此,西南局提出了“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向西藏进军的指导原则。为此,西南局成立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统一领导进藏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司令部统辖7个工兵团、11个辎重团和1个空运师,担任筑路和运输补给任务。1951年1月,支援司令部与18军留守四川的机关合并,成立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统一领导和组织支援进军西藏的工作。

依托已经解放的广大地区,后勤物资的筹集比较容易解决。粮食指定由川西地区负责筹集,各种副食品由西南军区后勤部派专人研究,以黄油、大麦、小麦、花生、奶油等原料配制成代食粉,以面粉、白糖、食盐、猪油、奶油、酵母等原料制成饼干,以便在部队不能生火时食用,还以蛋粉、白糖、精盐、淀粉、味精等制成佐食,并增发维生素C片。西南军区卫生部派专门人员调查了解康藏地区发病特点,及时调整增发医治高原病的药品并配发各种防寒皮具和用品。至1951年1月底,西南军区为进藏部队准备了过冬烧柴 993.5万公斤、饲草119万公斤、征集驮骡等2.7万头。四川方面至2月初运输粮食、物资350万公斤。到2月中旬,云南方面也将90万公斤粮食从丽江运至德钦。

相对而言,物资运输困难更大。在进藏路线的选择上,取道青海西宁到拉萨、全长2500 公里的青藏线,比从四川成都到拉萨、全长 3250公里的川藏线要近不少,但这条路更加艰难。1791年,为反击廓尔喀(在今尼泊尔)侵略,乾隆帝派爱将福康安进藏指挥,一行人就在青藏线沿途吃尽苦头。当时正值寒冬,风雪极大,而且要穿越海拔4700米的藏北羌塘无人区。沿途树木罕见,牧草也难以找到,不得不以牛马粪便做炊,马匹疲乏、倒毙累累,加之高原反应严重,人头晕目眩,肌肤浮肿。彭德怀说,“由青海、新疆入藏困难甚大,难以克服。由打箭炉分两路,一路经理塘、科麦一路经甘孜、昌都入藏,较从青、新入藏容易”。不过改走川藏线实际上也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18军的先遣支队进入拉萨时只剩下108个人,而且1/3以上是非战斗人员,每人只背了7天粮食。

解放军先遣队

为此,解放军全力修筑公路。1950年2月9日 西南局、西南军区发出保障进藏部队供给问题的指示,责成支援部队“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修路”。西南军区组织6个工兵团加上后来从18军抽调的3个步兵团共1.8万余人。自4月13日至8月26日,修复雅安至甘孜的603公里公路。18军后方运输部队利用公路抢运物资,至年底出动汽车1.1万多台次,向甘孜等地运送物资3.55万余吨。

1951年5月6日,康藏公路甘孜至昌都段动工,1952年11月20日通车,昌都又成为进藏部队的补给基地。时任后方部队司令部司令员的陈明义,在谈到进藏的后勤保障工作时说,“按当时的情况,我们提出'一人进军,五人支援’,前线部队与后方后勤保障的比例是1:5,有时还要超过这个比例,达到一比七八”。按这一比例计算,整个修筑公路的总人数达10万余人。

就算这样,维持进军西藏的后勤补给线依然惊人。“从甘孜向拉萨运输一驮物资、雇驮帮直接运输,每驮运费为60至120块银元,用牦牛逐段运输,费用为48至80块银元。从四川运大米,按四川每斤0.075元计数(加上汽车运费、牦牛运费、包装、损失等),运抵拉萨折合 0.9元一斤,即一斤大米的运费相当于大米价格的十多倍。”无怪乎时任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感叹“从甘孜雇佣牦牛运粮食到西藏往返一趟,运费加损耗,一斤粮食比一斤银子还贵,我们是在吃'银子过日子啊’”。因此,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将进藏人数一减再减,进藏战士除携带必要装备,着重多带粮食。

人民后勤的威力

可以说,这样的艰难处境一直持续到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两条进藏公路全线通车。它保证了“每年由汽车运输入西藏的粮食、物资约10万吨,从而彻底粉碎了西藏反动上层想要把进藏部队、工作人员困死饿跑的企图”。

贺龙元帅视察18军

毫无疑问,这是先进生产力提升军事后勤能力的一个鲜明例证。但是,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度过两条现代公路通车前的艰难岁月呢?一方面,人民解放军发扬“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从1951年11月25日起,进藏部队就在拉萨西郊开荒生产,17天开荒2300亩。第二年春继续开荒,当年春播种蔬菜粮食3000亩。1952年6月,位于拉萨西郊的“七一”和“八一”两个农场建成。开荒生产使人民军队尽快在西藏站稳了脚跟,为建设西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进军西藏的军事后勤补给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援。早在昌都战役之前,刚刚获得新生的西康(今属四川)藏族群众就向人民解放军“支援烧柴一千五百万斤,马草五百万斤,帮助购粮二百万斤,支援驮牛十万头以上”,大批的藏族优秀青年纷纷参军,帮助解放军带路、做翻译工作。第18军于1951年8月由昌都地区出发进驻拉萨。在此过程中,无数的康区藏族群众将自家的牲畜用来抢运军需,及时缓解进藏部队的困难。甘孜、邓柯、德格三县,对18军进藏的支援工作的贡献尤其突出。德格竹庆地区支援部队马草3.5万多公斤,干柴5万多公斤。邓柯县一个运输补给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为进藏部队提供财草、马料25.5万公斤。“德格、邓柯、白玉、石渠四县,先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组织牦牛和骡马5万多头(匹),为部队运输物资26万驮(一驮约140斤左右)。”有人感叹:“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藏族人民用牦牛驮出来的。”这句话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进军西藏的过程中,解放军进藏部队模范地宣传和执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他们每到一地,一律住帐篷,不住民房,不进佛堂,尊重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并给藏族群众治病、放映电影,接济饥民,召开土司头人会议,受到藏族人民的热烈欢迎。藏族同胞赞颂解放军是“新汉人”“菩萨兵”“藏族人民自己的军队”,大力支援“举世无双的仁义之师”的进军。时任18军军长张国华回忆,“在翻越雪山草地时,有的战士子弹丢了,粮食撒了,部队走远了,藏胞捡到后还赶来送交;我们的空军投银元有时滚落到深沟荒丛中,藏胞们一块一块找到,送到解放军手里;战士们的棉衣被大雨淋湿了、破了,藏族妇女争着拿去烘干、补好”。“在浩浩荡荡的牦牛运输队里,有一个名叫扎西的藏族老人和他儿子赶着一群牦牛,行进在唐古拉山上,忽然遇到一场暴风雨,山上塌方了,乱石砸倒了他的儿子,他首先去抢救的是粮食,而不是他的儿子。这位老人后来跟乡亲们说,儿死了,他很悲伤,但解放军进驻西藏,把豺狼赶跑了,他就快乐了。”可以说,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军事后勤工作又一次成为人民军队的制胜法宝。

解放拉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藏地区交通网络日益完备。公路方面,西藏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以川藏、滇藏、青藏、新藏、中尼5条大动脉为骨架的公路网格局。铁路方面,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这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物资输送打下坚实的基础。航空运输方面,林芝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机场建成通航,为未来西藏边境防御作战紧急物资配送提供了必备条件。但是,现代战争物资消耗越来越大,作战行动对后勤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尤其是在高原边境地区作战,远离后方基地,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光靠作战部队自行保障是难以取得战争胜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