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天机就在这个字里,不是“道”,也不是“德”

 月月加贝 2024-02-23 发布于河南

本文灵感来源

也许自己真有几芝麻的智慧,也许是潜意识里喜欢标新立异各种

我第一次通读道德经,就“跳跃式”地把第40章和第42章前半部分合到一起,感觉一下子领悟了宇宙真理,那感觉现在想起来还“自我感觉良好”。

原文是这样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第42章部分)

短短46个字,就把整个宇宙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演化和规律说了个通透

这段话的核心精髓,不在“道”,更出现“德”,而在一个“”字。

道是总源头,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一次性”且不可逆的,而“无”和“有”却是相反相生的,是多次往复,时刻在进行的。

正文

1. “无”之我见

稍懂道德经的人都知道, 作为否定词“没有,不”讲,“无”还是相对于“有”的一个极其重要概念。

“无”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什么都没有,而是因为古人没有空间这个概念,所以用“无”来表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空间。

另外,今天特别要说的是,“无”其实也指纯净无欲的心灵16章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状态是我们悟道的至纯至真的境界,有点类似佛家说的“,庄子说的“未始有物”。阳明先生的“吾心光明”,六祖慧能的“心本无一物”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2. 老子46字“宇宙起源论”的两种解读。

既然对于“无”有两种理解,本文将分别从“宇宙起源论”角度和“起心动念”角度,对前文的46字原文进行解读。

宇宙起源论角度

事物都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展的。万物要想长久存在,就得遵照道的规律保持柔弱。

天下万物都是从有中来的(有中生有),而最初的“有”是从“无”生出来的(无中生有)

道是一切的总源头,生出(类似元气,无极,太极或混沌这种阴阳不分的状态),一生出二(阴阳),阴阳相冲生三(和气),和气化生万物。

万物背面为阴,正面为阳,都是阴阳一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阴阳二气在该“物”上实现了“冲气以为和”的状态。

然而,气不会永远“和”,因为反者道之动。当“和”的状态不在,万物复归于阴阳二气,再去分别和其他的阴阳二气进行“冲”,“和”了以后化生新的“物”。

起心动念角度

人的念头(即yu望)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相反相生。

我们能够认识天下万物,是因为我们有念头。

而刚生下来的婴儿是没有念头的,后面才有念头,所以是“无中生有”。

道是本源,是灵与身的总和,生出了意识念头(道生一)。

念有善恶,是非(一生二),但是绝对是非和善恶念头并不存在,而是一种有是有非,有善有恶,非是非非非,非善非恶的状态(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

各种是非善恶相互冲,各种念头就产生了(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

当一个念头里的“是非善恶”完全分离后,念头随之消失

(这个角度的解读,就说这么个意思,周详尽善的解读目前还做不到)

3. 看“山”的三重境界

第一层,山是山,水是水,甚至都不知道眼前这个物是“山”, 简单,纯粹,直观而自然这是最初“无”的境界。

第二层,山不是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山的险峻,磅礴,秀丽,静谧,空灵,幽远,凄寒,联想到人生、哲理、寓意、情感、聚散离合、阴晴圆缺……

这是“有”的境界,从“无”中来,是谓“无中生有”

第三层,山还是山。这是历经世事后,去除了各种念头,山的“品格”,姿态,美景都不存在,甚至连“山”这个概念也消失了。

这是“有”复归于“无”,返璞归真的状态,也是“悟道”的境界。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状态。

4. “悟道”之难,难在“有”复归于“无”

如果我们把“无欲无念”的素朴状态定义为“悟道成圣”,那么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圣人,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圣人 有成再次成“圣”的可能性,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然而,我们毕竟需要认识世界,肉身也需要衣食住用行来保证生命本能需要。而一旦如此,起心动念不可避免,人的善恶两面就会同时产生,即“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为学日益”,我们认识世界,看到一朵花,就想着“这是什么花,好养活吗,怎么这么香,是哪个植物门类,我摘一朵送给闺女吧…”因此,在我们心里的花就再也不是“花”了。

为道日损”,随着对“道”体会,修持的进益,把心里头对山的“各种巍峨,磅礴,情感象征,喜欢…”以及花的“各种美丽、生物学分类、欣赏以及占有欲”都一点点去掉,最终做到“有”复归于“无”,悟道成圣。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个旧念头闪灭很容易,但是新念头的产生同样很容易。所以,悟道的难就难在“损之又损”。

试想,让现代人戒除手机,美食,是何等艰难。更不用说把“手机”两个字也从脑子里抠出了!

学习《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的精髓在于“无”

无中生有易,有复归无难!

读道德经易,悟道德经难!

为学日益易,为道日损难!

一念起一念灭易,不念起万念灭难

上学没学费,知道父母是凡人;考不上清华知道自己是凡人;家长会被点名,知道子女是凡人。

我们都是凡人。凡人修道悟道,重在日拱一卒,徐徐进取。那怕是再小的进步,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是为道日损,就是未来可期。

不会爬时,别想着跑;3公里都够呛时,别想着马拉松;马步都扎不稳,别想着“降龙十八掌”;十八般套路没练熟,别学独孤求败“无招胜有招”。

修道悟道,先是“为学日益”阶段:

“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熟(扎马步)

再找个适合自己的“权威解读”,对照“标准答案”去理解(练套路)

再试着背诵默写原文和译文(第一层次输出)

参与交流,写日记,写感悟 (第二层次输出

后是“为道日损”阶段:

学以致用,用后再读再写,继续感悟,再学以致用,如此循环演进,不断接近“无”。

愿我们都能有所得,有所悟,不求“悟道至圣”,但求“为道日损”,持续进步。

本文作者:括囊无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