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时病“嗓子疼”——百病诊治要法示例(二)

 四圣医苑 2024-02-23 发布于广东

第二类 没有表邪

有上文的外感症状,宜并用上文治法;没有上文的外感症状,那么,针对“嗓子疼”问题,直接按下文的思路去诊断治疗就可以了。

第一种:见唇舌肉色异常。如唇舌肉色鲜红、绛红等。总之就是唇舌比平时更红。这是血热。嗓子疼伴见的血热,是少阳甲木(胆经)的病,可以并见“口苦”“咽干”“胁痛”或“白睛血丝”等症状。这个“血热”,一般不从厥阴乙木(肝)去清,而是从少阳甲木(胆)去清。对于今年(2024甲辰年)春分前的疾病来说,是少阳相火作为客气而下临的缘故。针对这种情形,用白芍一般是力道不足的,宜加夏枯草,或蒲公英,或金银花,或蛇舌草。中成药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夏桑菊颗粒。有“口苦”“咽干”“胁痛”或“白睛血丝”的,逍遥丸必用;严重者,逍遥丸+夏桑菊颗粒改为小柴胡颗粒,倍用说明书正常量。

少数患者的唇舌肉色异常,表现为色泽不鲜、淡红泛白。这是血虚。药材用制首乌,或大枣,或元肉;肝肾双补用肉苁蓉,或锁阳,至少应加一味巴戟天温补精血,从根子上“施肥”;中成药可用生血宝合剂。

第二种:见舌苔长势异常。正常人的舌苔并不明显,只是似有似无的样子,像是遮着一层“薄窗纱”。如果看到的是明显的一层,那么就可以认为是“厚苔”了。这时,一般并见颜色异常,通常是或白或黄。白是寒,黄是热。但是,舌苔的“长势”,从“厚薄”“色泽”来判断还不够,还要看它的“干湿”(水分),湿是润泽,干是干燥。比如,患者的舌苔是“白厚滑”,那么就是“寒湿的病态舌苔”;如果患者的舌苔是“黄厚燥”,那么就是“燥热的病态舌苔”。

从今年上半年的五运六气来说,近期患者出现“白厚滑苔”或“黄厚滑苔”,即寒湿或湿热病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寒湿是脾土和肾水之病;湿热是脾土和肝木之病,或胃土和胆木之病。寒湿者,药材用干姜+茯苓(加苍术、砂仁亦可;寒重者加川椒;湿重者加泽泻);湿热者,药材用茵陈+茯苓(加生薏仁、白扁豆亦可;热重者加蒲公英;湿重者加泽泻)。中成药用藿香正气液或茯苓薏苡仁浓缩液等均可。

外感病见到薄白苔,略加茯苓即可,不加一般也可。

第三种:见舌体平面异常。比如,出现裂纹;或者有的地方有舌苔,有的地方没舌苔;或者舌面光滑如镜,根本就没有一层似有似无的“薄窗纱”。这些都是一般讲的“阴虚”。

对于“阴虚”的情形,有两个问题要强调。第一个问题,最好针对“阴虚”在舌面的表现位置去选用药材。其一,“阴虚”表现在舌前三分之一,是心肺阴虚,药材用麦冬,或沙参,或玉竹,或并加元肉;心阴虚严重者用阿胶。其二,“阴虚”表现在舌中三分之一,胃阴虚者,药材用麦冬,或沙参,或石斛,或鲜山药,或生地;脾阴虚者,药材用大枣,或鸡子黄,或黄精,或生地。其三,“阴虚”表现在舌后三分之一,是肾阴虚,药材用旱莲草,或生地,或麦冬,或天冬,或玄参。其四,“阴虚”表现在舌两侧,是肝阴虚,药材用制首乌,或并用大枣+玉竹,或并用旱莲草+肉苁蓉。以上用药,通用型药材是沙参,或加百合,或加玉竹。中成药,上中焦用生脉饮(党参方),下焦(肾、肝)用生血宝合剂。

第二个问题,按前文第一个问题的思路用药,如果两天内没有取得明显效果,那么,应当考虑“阴虚”是不是由于厥阴乙木动风所致。今年上半年,乙木动风导致伤津耗血的可能性非常大。治疗乙木动风,一是加白芍,二是用大剂制首乌代白芍,三是白芍+制首乌并用;同时,加生麦芽,或少量川芎,或少量桂枝以升达肝木。至少应加合欢花。

第四种:见小便色黄症状。小便淡黄、微黄是正常现象,那是中焦土气的外现。但是,如果明显偏黄,甚至是浓黄、黄如茶色,那么就是下焦有热了。热在膀胱腑,病因则是厥阴乙木肝经抑郁不升,因此是肝经和膀胱腑之病。药材用车前草,或金钱草,或滑石,或瞿麦,或连翘,或益母草,或丹皮,或栀子;中成药用桂枝茯苓胶囊+金钱草颗粒+理中丸,或丹栀逍遥丸+理中丸。溲黄不明显者,用了夏桑菊颗粒或夏枯草、金银花等,也可不加其他药物。如果小便色黄,并见溲短、频、涩、痛等症状,那是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外泄了,滑石必用。中成药可加用六一散。

第五种:见呛咳阵咳症状。咳嗽是肺经之病。痰咳用药首选桔梗,燥咳可选紫菀。黄痰是热,加桑白皮,或栝楼根,或栝楼实;青痰是寒,加干姜,或细辛。但是,这种“对症下药”的治法,不是完善的治法。

要做到称得上“完善”,第一,从病机的层面讲,至少要加降敛肺胃的药材,如姜半夏(或法半夏),或莱菔子,或紫苏子,或白芥子。第二,痰咳之病,通常是脾湿所致,宜大剂茯苓去湿+苍术健脾,治病因(病本);燥咳之病,从近期来说,基本是厥阴乙木不达,郁而化风所致。那些阵发性的、像风一样想来就来,来了就去的咳嗽,就是肝木的“风象”。这种情形的“燥咳”,用桔梗+紫菀,或并加款冬花等,效果是不理想的,用药息肝风才能治病因(病本)。临床上,加一味白芍就立竿见影了。小青龙汤治咳嗽,功劳可不仅仅是姜(干姜)、辛(细辛)、五味(五味子)啊!不过芍药仍然嫌它泻阳气,如果呛咳阵咳不严重,可用大剂制首乌来代替。含有白芍,并且适合在这种背景下使用的中成药,首选逍遥丸,其次是桂枝茯苓胶囊。中药处方,以小青龙汤+茯苓为主,结合本文上下文的思路去加减药味,对于治疗近期的呛咳阵咳来说,十拿九稳。

第六种:见手足冰冷症状“脾主四肢”,手足冰冷,一般来讲是中焦虚寒,也可径称之为“脾阳虚”。但是,“寒”不是太阴脾土的本气。这个“寒”是因为肾水上泛,侵侮脾土所致。因此,《伤寒论》治“四肢厥冷”之证,一般是干姜温中和附子(临床用黑附片)温下并用。程度较轻者,药材可单用干姜,也可干姜+川椒;必要时略加小茴香或乌药以温运下焦阳气。中成药可用附子理中丸或桂附理中丸,严重者,增一倍或二倍说明书用量,或者1-2小时服用一次说明书用量。增量服用,宜先服用正常量。

第七种:见纳呆食减症状。纳呆食减,直接病因是胃腑之气不降。降胃气,寒病用半夏、厚朴;热病用枳实、葛根。但是,寒病通常是中焦寒湿,热病通常是中焦湿热,宜结合上文“见舌苔长势异常”的思路去全面诊察。若并见舌根白厚滑苔,或手足冰冷症状,则是中下寒气过旺了。用药宜结合上文“见手足冰冷症状”的思路,加川椒,或黑附片(小便黄、短、涩、痛或小腹冷硬者不宜)等。纳呆食减而没有明显的寒热症状者,中成药以香砂六君丸为主;腹胀明显者,以桂附理中丸为主,或用桂附理中丸+藿香正气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