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谦:虽无显迹,意有之

 旧时斜阳 2024-02-24 发布于浙江

文/景志祥

01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地点南京皇宫,明朝的开创者71岁的朱元璋离开了人世,就在这一年,在离南京不远的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一个姓于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小孩。

这个小孩叫于谦。

命运似乎带着某种交接仪式一般,朱元璋打造的大明有这个孩子来挽救。

于谦很早就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他崇拜宋朝英雄文天祥,每日将这位英雄的画像悬挂在座位之侧,日日观摩,日日提醒自己,数十年如一日。

七岁那年,有一个游历到钱塘的和尚,无意之中碰上了于谦,只是在人堆里瞧了一眼,和尚就被他奇怪的相貌给惊讶道了,大喊:“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他外出游玩,穿着一身红色小衣,骑着小马玩耍,邻家一位老者觉得眼前的于谦的一身打扮颇为有趣,随口说了一个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闻言,没有一丝一毫地犹豫,脱口而出:“赤帝子,斩白蛇当道。”相比老者普通的上联,于谦的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蕴含的气势非同一般。

自此,邻里老者就觉着于谦非同一般。

永乐十九年,于谦参加全国高考,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意外,没有任何悬念的考试,23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仅仅一年后,就被朝廷授予授职为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监察员)开始他的波澜壮阔的官宦生涯。

这份工作他干得很用心,成绩自然也很亮眼,所以很快就赢得了明宣宗的注意。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于谦为自己官宦生涯添上了最出彩的一笔,其时,明宣宗刚刚登基,二叔汉王朱高煦在山东谋反,这位有勇无谋的王爷似乎并不具备自己老爹造反的水准,因此这场看似规模宏大的战事,很快就被朝廷给平定了。

年轻气盛的明宣宗很得意,他点名让于谦负责宣告朱高煦的罪状,于谦毫不客气地将汉王朱高煦痛骂了一顿,骂人无疑是一个技术活,你需要骂得出色,还有彰显水准,除此之外,还得让敌人服气。

史料记载,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反贼朱高煦在于谦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这一幕给明宣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能够做大事的人,基于这个认知,明宣宗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外放的几年里,凡是于谦到过的地方,政务绝对是最好的,百姓将他看做“青天”。

如果不是历史将他推到了历史风口浪尖上,他或许是一个包拯式的人物,终老一生,留名青史。

但,历史偏偏让他做了岳飞式的人物。

02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于谦被召回北京,担任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在这个位置上他只是干了一年,明朝就迎来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土木之变。

年轻气盛的大明战神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效仿自己的先祖一样御驾亲征,借此机会打出大明的赫赫威名来,心怀抱负的明英宗偕同太监王振率领50万精锐北征瓦剌,只可惜,明英宗空有抱负,没有能力,50万大军在他地率领下毫不章法可言,最终被瓦剌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西征的50余万人马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了。

消息传来,大明上下可谓是慌了一批,胆小如侍讲徐珵(即徐有贞)弄了个什么“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明史·徐有贞传》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提议大家逃跑。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只说了一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就赢得了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的赞同,惶恐不安的局面就此稳固。

接下来于谦力主郕王朱祁钰登上帝位,调动附近将士勤王,积极组织北京保卫战。

失败了不可怕,我们万众一心打回来就是。

这就是于谦带给大明上下的底气,靠着这股底气,北京城上演了一波现代版的地道战。

凡是敌人,都不用客气。

靠着于谦沉重稳定地安排,群臣一心,大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可一世的瓦剌就此退去,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无隙可乘,被迫释放战神明英宗。

这一战,将于谦推向了历史最高点,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个人。

一个有能力,有野心,还懂得皇帝心思的小人,这个人就是建议南迁的徐珵(后来听从了陈循的建议,改名为徐有贞)。

徐珵素来追求功名,却因南迁之议遭到内廷的讪笑,以致长久不得升迁,不得已徐珵只能厚着脸皮来求于谦帮忙,于谦鉴于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出于爱才的缘故,于谦让他当国子监祭酒。于谦也把他名字报到皇帝跟前,没想到南迁那一提议让明代宗记忆犹新,看到他的名字哈哈一笑:“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明史·徐有贞传》这不就是提倡南迁的那个人吗?这个人心术不正,要是他当了国子监祭酒,恐怕整个国子监都要完了!)

皇帝做了总结性发言,徐珵的任命自然不了了之了,徐珵没有反思自己当日的表现,却将这一切归在了于谦的身上,心头的怒火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日高过一日,徐珵很清楚,于谦是个英雄,但并不是牢不可破的英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十四个字就是于谦的漏洞,他并不是不懂,只是不屑。

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的英雄是注定做不长的。

一切如徐珵料想的一样,时间只是在前面先走了8个年头,即我们熟悉的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嗅觉敏锐的曹吉祥、徐珵、石亨迎接了明英宗(大明战神)恢复了帝位,这是一种并不光彩的恢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时隔八年之后,明英宗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鉴于明英宗先前的出色表现,想要让自己合理化,就需要一个合法的理由。

在曹吉祥、徐珵、石亨的引导下,明英宗见目光放在了于谦的身上,这个人虽然挽救了大明王朝,但他却干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废除了明英宗,此举无疑是坏了作为臣子的规矩,再者,他亲自见证了明英宗一切凄惨的画面。

从皇帝到囚犯、到皇帝位被废,最后被锁在了南宫七年之久,七年里,七年里,他的好弟弟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就这点食物有时也难以保障,靠着妻子(原配钱皇后)做女红变卖,才得以存活,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明代宗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其中的屈辱、悔恨、辛酸、失望都被于谦看在眼里,可以说,于谦宛如摆在明英宗面前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他曾经一切的不堪。

谁也不想天天面对这样一面照出自己前半生屈辱的镜子。

03

这一点被曹吉祥、徐珵、石亨精准地捕捉到了,其时,再次继承皇位的明英宗,只是以“更立东宫”、“谋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给下了监狱,这个“谋迎”二字,和南宋岳飞的“莫须有”是一个级别的,大学士王文表示不服,反驳说:“召亲王入京,需要用金牌信符,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金牌信符。”调查结果,自然是没有这个罪名。

徐珵坦然一笑,颇有些秦桧附体,说出了一句永载史册的名句(臭名):“虽无显迹,意有之。“你们虽没有这么做,但有这种想法。这句话太厉害了,我没说你们干过了,但你们想过了。

想过!

就靠着这句”想过“,法司便以“意欲”二字定罪,判处于谦、王文死罪。

明英宗这个人打仗虽不在行,但并不表示他是个无能之辈,相反,在很多问题上,他其实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在杀不杀于谦的问题上,明英宗还是有些犹豫,毕竟于谦的功勋太大,名声太响,除了那点非常手段(废除旧皇帝,迎接新皇帝)外,此人,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忠心义烈,堪与日月争光,即便爱挑刺的人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见明英宗犹豫,徐珵只用了一句话就让前者下了决定:”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明英宗一愣,随即下了诛杀于谦的决心。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锦衣卫冲进了于谦的家,对这位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太子少保进行抄家,当他们推开于家大门的那一刻,纷纷惊呆了,继而落泪了,他们发现,这位大明最有权势的兵部尚书的家中,除了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外,只有正屋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唯有明代宗赐给的蟒袍、剑器,再无其他。

然而,这些都改变不了于谦的结局,他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立决。

史载:天下冤之!

04

于谦死后,有个叫朶儿的人,是曹吉祥的部下,在于谦行刑的地方破泼酒祭奠他,并痛哭不已。曹吉祥知道后勃然大怒,用皮鞭痛打他。第二天,他仍然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

都督同知陈逵深感于谦忠义,收其遗骸葬在北京城西。过了一年,于谦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和前辈岳飞并列。

时间继续往后推了几年,明英宗开始后悔,一次他对借用石亨的党羽陈汝言贪财一事,面对群臣铁青着脸说:“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等人无言以对,过了没多久,徐珵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在今云南)。又过了几年,制造冤案之一的石亨和侄儿石彪内外掌握兵权、想学“陈桥兵变”夺取明朝天下之事被发觉,亦被捕入狱,死于狱中;太监曹吉祥梦想着效仿曹嵩,伺机谋反,被灭族,曾经的冤屈渐渐浮上水面。

到了明宪宗时,这位太子爷作为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十分清楚于谦的为人,迅速给于谦平反,并写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诰文:“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妒忌。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

明宪宗提到了公道和忠诚,这个优秀的品质,于谦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早早就写入了一首诗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忠诚热血、粉骨碎身堪与日月同辉……

注:帝命谦口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明史·于谦传》

《明史纪事本末》云:“有贞嗾言官以迎立外藩议劾王文,且诬谦下狱。所司勘之无验,……有贞曰:'虽无显迹,意有之。’法司萧维桢等阿亨(石亨)辈,乃以'意欲’二字成狱。”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太监金英叱之,胡濙、陈循咸执不可。兵部侍郎于谦曰:“言南迁者,可斩也。”珵大沮,不敢复言。——《明史·徐有贞传》

参考书目:《明史·徐有贞传》、《明史·于谦传》《明史纪事本末》张廷玉.《明史》(卷170)《七修类稿·卷三十三》《玉堂丛语·卷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