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痴叶天士

 zqbxi 2024-02-24 发布于江西

叶天士(1666年,一说1667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 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生平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著作

叶天士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温病学派开山祖师王履

成就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明清以前,论治外感热病皆宗伤寒,自吴又可出始将伤寒与温疫明确鉴别开,可惜他把温疫与广义的温病等同认识,混为一谈,因此他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起先导作用。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他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叶氏接受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规律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这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不同。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如叶氏认为神昏谵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了众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叶氏在对温病整体认识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指出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其各自证候表现为:邪在卫分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证;邪在气分则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燥、脉滑数等里热证;邪入营分则见烦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等热损营阴和心神被扰证;邪在血分则见身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证。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顺序规律,并据此确立了"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的温病治疗大法。可见,叶氏的卫气营血理论,与仲景以营卫解释风寒表证病机,并作为调和营卫辛温解表的立法依据,用气血来解释部分病证的病位、病机的意义很不相同,与《内经》只提出卫气营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论上质的飞跃。

叶氏在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还丰富和完善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的温病诊断方法;补充了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他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护理等方面创见也颇多、贡献很大;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如程门雪说"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依,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他的许多治法药剂,经吴鞠通整理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

《光绪昆(山)新(阳)两县 续修 合志》内封

《温热论》的主要成就

摘录其中一段很有意思的:若咬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咬牙者,胃热气走其路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亦咬牙也。何以故也?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而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证,用酸物擦之即开,木来泄土故也。

叶桂,号香岩,生于公元1666年,卒于公元1745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温热论》是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而录。其文首经清代唐大烈润色,载于所撰《吴医汇讲》中。以后章楠的《伤寒本旨》、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的《温热经纬》都有转载。《温热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文献,全文仅三千七百字,却奠定了温热病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继张仲景《伤寒论》以后,又一个阐发外感热病的重要文献。

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大法

叶氏从温病的病因、病位、病机、感染途径、传变趋势、治疗特点等方面,阐明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大法,使温病彻底地从“皆伤寒之类”的概念中脱却出来,自成体系,是继《伤寒论》以来,在外感热病史上的又一次飞跃,是中医治疗学发展的顶峰。

二、创立卫气营血的辨治纲领

以上所论,虽仅寥寥数句,却精辟地概括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学说以后,又一个新的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

三、察舌验齿,辨斑疹白?,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叶氏对温病诊断独具匠心,颇有创新,其察舌之法,既详且精;验齿之法,尤为独到;辨斑疹白?,切合实用。这对诊断温病的轻重、深浅及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整个中医诊断学来说,大大的丰富了内容。

总之,叶氏《温热论》对温热学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祖国医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叶氏的学术成就在于他的继承性、独创性、总结性、灵活性,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温病大师。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则系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分门别类集为一书,每一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此书刊于1764年,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温病治案较多。后人称其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美中不足的是,案中均未注明每次处方之后,病情的转变和最后的治疗效果。

      其他著述

  《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天士的曾孙叶万青,取家藏处方验案编成。还有门人周仲升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也颇为流行。

  此外,题为叶氏所作的医案和著述还有很多,比如《医效秘传》、《叶氏医衡》、《叶氏名医论》、《叶天士家传秘诀》、《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释义》(有乾隆十年自序)、《叶评伤寒全生集》、《柯氏来苏集评批》、《景岳发挥》、《眉寿堂方案选存》、《三家医案合刻》、《南阳医案》等等。世间所传叶天士注释的《本草》,其中颇有心得之言。

八脉简介

  督脉:为阳脉之海,起着总督统摄作用,督脉主病治在少阴。叶氏说“鹿性阳,入督脉”。鹿茸、鹿角胶、鹿角霜为其主药,其他如河车、羊肉、猪骨髓、牛骨髓、羊骨髓、杞子、肉桂、黄芪、羊内肾等。

  任脉:为阴脉之海,起担任作用,任脉主病治在厥阴。叶氏说:“龟体阴,起任脉。”龟版为其主药。其他如阿胶、鳖甲、鱼胶、淡菜、覆盆子、丹参、紫河车、艾叶等。

  冲脉:为血海,叶氏说“病在冲脉,从厥阴阳明两治”,“石英收镇冲脉”。紫石英为其主药。其他如熟地、枸杞、沙菀、五味子、代赭石、肉苁蓉、当归、河车、鳖甲、杜仲、山药、丹参、巴戟天、白术、莲子、川芎、附子、香附、木香、吴茱萸、黄芩、黄柏等。

  带脉:起约束作用,叶氏说“脉遂气散不收必引之收固之,震灵丹意,通则达下,涩则固下,惟其不受偏寒偏热,是法效灵也”。震灵丹由禹粮石、赤石脂、紫石英、代赭石、乳香、没药、朱砂、灵脂组成。其他药如当归、乌贼、龙骨、牡蛎、熟地、白芍、五味子、莲子、黄柏、黄芩、艾叶等。

  阳维脉、阴维脉:起拥护作用。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中焦。叶氏常用当归桂枝汤加鹿角霜、沙苑、枸杞等治疗。入阳维脉的主要药物有白芍、桂枝、黄芪等;入阴维脉的主要药物有龟板、鳖甲、山萸肉、五味子等。

         阳跷脉、阴跷脉:起到拥护作用。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治在肝肾。叶氏常用白芍、山萸肉、熟地、龟版、淡菜、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五味子等。

      奇经用药

  至《得配本草》,后人共总结出43种药物归入奇经的记载。纵观后世医家对奇经用药,均用血肉有情之品,因其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为后世“通补奇经”必用之药。其他药物各有交错,大多与叶氏意见相符。

        个人作品

  《幼科心法》相传为叶天士亲定,著名医家徐灵胎盛赞其“精卓”。章虚谷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因书中主要论述春、夏、秋三时温病,以及一些有关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此书内容比较概括,但颇具实用,对温病学说亦颇有发挥,与《温热论》有相得益彰之妙,也是后人推崇的经典著作之一。

老年养生法

体质虚弱、患有老年性疾病的人群如何养生?叶天士认为,使用药膳最为适宜,因为“老年衰惫,无攻病成法,大意血气有情之属,栽培生气而已。”因为老年人脾胃虚弱,滋腻碍脾,刚燥损胃,在治疗用药上尤须注意“重脾胃,忌燥腻,护正气,审体质”。叶天士告诫老人们:“高年不敢过清过消,保真为要。”处方用药还要考虑到气候因素,并慎用猛药。他提倡“非到迫不得已,均宜采用食疗药膳为先”的做法,做到“食之不愈,尔后用药为妥”。

戒烟酒可预防中风

叶天士认为老年人如果养生,必须从饮食等多方面做起。

节制饮食:叶天士提倡“老年饮食薄味静调,力戒酒肉厚味”,因“饮酒聚酒,太阴脾阳受伤”,痰湿存于体内堆积而易患痰火、中风之类疾病。按照现代说法,薄滋腻、戒烟酒对防止罹患心脑血管病变,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以及恶性肿瘤,都有积极的意义。

慎处寒温:气候多变的季节,老年人生病的几率增高,故“顺天之气,是老年调理之法”。叶天士强调要“加意于寒暄保摄”,要特别提防暴热暴寒的天气,要在气温变化之前就做到“预宜持护”,以防患于未然。

力戒躁怒:叶天士认为,很多人是由于内伤七情等精神因素引发疾病的,有的人长期忧郁、嗔怒,造成精神失常,所以“务宜怡悦开怀”。对老年疾病中的肝气郁积、 肝风动火、肝胃不和者,则应该晓以利害,劝说其“速戒恼怒,安闲自在,诚治斯疾之良图”、“有年最宜开怀”、“唯怡悦开爽”,确为养生的良策。

谨防劳累:老年人积劳内伤者比较多,所以叶天士主张“节劳”,要求人们按《内经》中所载“形劳而不倦”去做,选择“动而不疲、劳而不倦”的锻炼方法,以免过劳伤气,积劳伤脾,劳神伤心。

节欲保精:叶天士规劝体虚力衰的老人,应“远房帏,独居静室”,务必珍惜肾精,并引用《内经》中的一段话:“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以示警戒大家节制情欲。

奇经法

1 重脏腑辨证, 尤重肝肾, 兼顾心、 肺、 脾 在叶天士医案中, 对脏腑各自阴阳协调以肝、 胃、 肾阐发较多。认为肝肾位于下焦, 肝阳易亢, 肾 精易耗, 肝血易亏, 重视肝肾同治。在《三家医案合 刊》 中说 : “古人以肾脏寓真阳, 非温不纳, 肝胆同寄 相火, 非清不宁, 用药之法, 填实精气以固其下, 佐咸 味以达之, 兼气重以镇之, 介类以潜之, 酸味以收之, 复入滋清以凉肝, 引之导之, 浮阳内风, 勿令鼓动。 ” 在 《种福堂公选良方》  中又云 : “肝主疏泄, 肾主藏 固, 肝宜凉, 肾宜温。 ” 据此叶天士认为, 肝主疏泄、 喜凉, 肾主藏纳、 喜温, 肝宜清宜潜, 肾宜温宜固, 肝 肾精血宜补宜润、 宜收宜摄。这种肝肾同治的思想 体现在男科疾病方面, 如他认为淋浊的病机不离肝 肾, 认为 “淋属肝胆, 浊属心肾” , 治疗淋以多属实, 实证宜通, 以浊多属虚, 虚证宜补。叶天士综合前人 治阳痿经验强调从肝肾论治。华云岫在《临证指南 医案》  中总结为 : “若夫少壮及中年患此, 则色欲 伤及肝肾而致者, 先生立法, 非峻补真元不可, 盖因 阳气既伤, 真阴必损, 若纯乎纯烈燥涩之补, 必有偏 盛之害。 ” 于男子疝气又云 : “夫厥阴之脉, 绕乎阴 器, 操持谋虑, 都主伤肝, 一气结聚, 变幻形象而痛, 病名曰疝, 疝分有七, 暴疝多寒, 久疝多热。 ” 治疗引 张子和从肝论治法。此外, 治癃闭重视肺、 脾、 肾, 主 张开宣肺气, 用紫菀、 杏仁、 枇杷叶、 苇茎汤等辛润自 上宣下法, 成方用虎潜丸、 滋肾丸、 五苓散、 白通加猪 胆汁汤、 导赤散等调肾化气法。治遗精药又多用湖 莲、 远志、 茯神、 熟地等注重调心肾, 成方常用妙香 散、 补心丹、 桑螵蛸散、 金樱膏、 斑龙二至百补丸等调 摄心肾。

2 辨气血经络、 奇经之盛衰 叶天士从 《难经》 中“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 也,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 悟出“治病先分气 血, 久病频发之恙, 必伤及络, 络乃聚血之所, 久病病 必瘀闭” , 提出 “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的理 论。叶天士认为 , “夫奇经, 肝肾主司多, 而冲脉隶 于阳明 ” , “奇经隶于肝肾、 阳明、 太阴” , 并指出 : “膏 淋日下, 最易损人津液, 络脉遂槁, 况八脉遂道行远, 泛然补剂, 药力罔效 。 ” “惟奇经如沟渠, 流入十二经 并行者, 树根草皮, 此症亦难奏效, 须用血肉填补固 涩” 。他注重气血和经络辨证, 重视与脏腑的联系, 强调气血流通、 精气固秘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气血经络、 奇经理论体现在男科方面, 淋浊、 疝气类 医案均有述及。如治淋浊败精阻于窍者治之以络, 以辛为泄, 辛散横行, 如小茴香、 琥珀、 麝香走窜, 韭 白汁、 两头尖、 穿山甲等通络。奇脉虚衰之淋浊, 升 固八脉之气, 强调鹿茸补督脉, 紫河车补任脉。如 《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治夏某淋浊用升固八脉 法, 药用鹿茸、 人参、 生菟丝粉、 补骨脂、 韭子、 舶茴 香、 覆盆子、 茯苓、 胡桃肉、 柏子霜等蒸饼为丸。

3 重温补法、 血肉有情之品, 通补合用 叶天士认为 : “凡内损精血形气, 奇脉纲维失 护, 当予味厚质静或血肉有情之品填实精髓。 ” 在治 疗虚损性疾病时, 广泛应用血肉有情之品, 以温补法 为主, 指出 : “五液全涸, 草木药饵, 总属无情, 不能 治精血之惫, 故无效, 当以血肉充养, 取其通补奇经。 ” 他运用血肉有情之品多通补结合。如治遗精 不拘固涩,往往通涩两用, 用龟甲、 熟地黄、 女贞子、 芡实、 湖莲子补涩, 又用茯苓、 远志渗利。并强调: “遗精滑泄, 以补肾固精、 升固八脉之气为要, 若涩 剂乏效, 必以滑药引导, 所谓滑涩兼施。 ” 治疗淋浊 他认为 : “男子淋浊, 亦如女子崩漏带下, 最易损人 津液, 而致奇络亏虚, 当调理任督冲带, 不宜宣利清 解, 徒伤正气阴液。 ” 治淋年久, 以人参、 当归身、 枸 杞子、 鹿茸、 紫河车等补涩, 又用震灵丹通瘀。于男 子疝气云 : “男子内结七疝, 属任脉为病, 若属阴虚 气坠或精血内损所致精空气结, 则非张子和辛热疏 泄通络法所宜, 而需用精血有情之品涵养生气” , 常 用药如鹿茸、 鹿角霜、 龟板、 淡菜、 雀卵等补养精血, 佐以当归、 川楝子、 小茴香、 橘核、 青木香、 元胡等辛 润温补通络法治之。

4 继承与创新前人经验, 擅用古方古法 男科诸疾病在下焦, 如淋浊、 癃闭、 遗精、 寒疝 等, 主张空腹或略饥、 饥时服用。另用浊药轻投法, 如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等浊药类先炒枯后再煎, 取其 入阴滋摄而不升阳。又治脾肾不固之遗精, 早服用 补摄丸剂, 益脏真以招纳散之气, 晚服补脾佐疏胃之 剂。人乳、 盐汤入肾经引经之用, 韭白汁、 杜牛膝根 汁、 琥珀末等冲入煎剂服。叶天士善于继承和发挥 前人的经验, 善调虚损, 培固下元, 常用补肾成方有 金樱膏丸、 斑龙丸、 聚精丸、 茸珠丸、 百补丸、 滋肾丸 等。如对淋浊的认识, 提出浊有精浊、 便浊之别, 精 浊又有精瘀、 精滑之分, 对于淋浊治疗常用虎杖 散、 导赤散、 萆薢分清饮。结合临床经验认为: “虎 杖散, 宣窍通腐甚妙, 若去麝香, 必不灵效, 较诸汤 药, 更上一筹。 ” 治淋浊实证, 则参朱肱、 李时珍采 用滑利通阳、 辛咸泄急法。虚证采用孙思邈通补 任督、 升固精气法, 如青囊斑龙丸、 二妙丸。治疝 气又推崇朱丹溪分泄法、 张子和辛香流气法、 张仲 景甘温补化法, 创温补厥阴之络、 温补奇脉之阳两 法。对于阳痿一证, 叶天士综合前人经验并有所 发挥, 提出其病机郁损生阳、 湿热为患, 治疗从少 阳胆, 治以疏肝胆、 调畅气血法, 湿热者以苦燥坚 阴、 佐淡渗利湿法。

名师高徒

叶天士寿至八十高龄,仍能为患者诊病,精力不衰,到老体魄康健,这与他的养生观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熟知的古代名医中,有扁鹊、有华佗、有张仲景、有孙思邈,然而叶天士不知道您听没听过,他可是清朝一大名医,甚至康熙皇帝御笔题匾“天下第一”给他。

像所有活跃于民间的中医一样,叶天士也是全科医师。可是相比于遥远的扁鹊、华佗,叶天士毕竟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医学门类已经渐渐细分了。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他在温病学上的成就最为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江南出才子,出文人。正因为如此,叶天士有了许多免费宣传者。有人说康熙皇帝为感激叶天士治好了他的搭背疮,御笔题匾“天下第一”;更有传说某神仙变身凡人来看病,叶天士号脉后在病历上写了几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神仙惊叹不已……

相传华佗曾有过著作,想传给狱卒未遂,结果付之一炬。相比之下,叶天士幸运得多。他一生中并没有亲笔写出医学巨作,可是死后却渐渐著作等身。这些作品都是他的学生以及后人搜集、整理而成的。其中顾景文和华岫云贡献最大。

相传叶天士去世之后,顾景文将老师叶天士在洞庭湖上泛舟时口述的医学观点,整理润色成《温热论》,以老师的名义制作成册,流传于世。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一般都是高徒沾名师的光出名,而叶天士显然收了一群好徒弟。要不是有如此多的著作传世,叶天士或许也只是个传说中的名医。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中,不仅没有渐渐失传,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最终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直到近代,依然在医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评价

叶氏生平虽无亲笔著述,但其临证医案,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在医学教育方面,叶氏培育成不少能济世活人的名医,他的诸多反映其独到经验和深邃医理的名言,对后学仍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叶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为医最高境界,而深受广大医家景仰,他的学说,在二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彩。百余年间,私淑叶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吴塘、章楠、王士雄等。叶天士的儿子叶奕章、叶龙章都善医,但被父亲的名声所掩盖;他的孙子叶堂、叶坚,曾孙叶万青等3人则转习儒业。叶氏的学术不能很好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但却广泛地流传在人间。

叶氏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难免有其不足。如叶氏所题"踏雪斋"以与薛生白题"扫叶庄"的门匾相诋,则难避同行相嫉,门户之争之嫌;叶氏虽学验巨丰,但受他"不欲以医传世"的思想影响,生平除部分医案和简短的口述温病学说外,无亲笔著作,致使其许多的学术思想精华和临床经验失传,而有些传世的学术论点又零散残存在有限的医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论论述;另有些学术论点又存在前后矛盾之处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叶氏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故事

黄连治母

叶桂母亲患病,他总治不好,又遍请城内外名医,也不见效。他便问仆人:本城有无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常夸自己医术比你高明,但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桂吃惊地说:出此大言,当有真才实学,快请来!仆人请章医生时说:太夫人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彷徨,口中反复念着“黄连”。章医生到叶天士家诊视老太太后,细看过去的药方,很久才说:药、症相合,理当奏效。但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叶桂一听便说:我早就想用黄连,因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章医生说: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桂很赞同,结果两剂药病就好了。以后叶桂便对人说:“章医生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

奇疗暴盲

据史载,清代藩宪向为京官,而清代京官没有多大实权,极想外任,所以藩宪听说要到苏州外任,暴喜而盲,急忙差人去请名医叶桂疗疾。叶桂了解他发病详情之后便说:“我是一方名医,怎能如此请我?必须备全副仪仗来,方可前往。”差人回禀,藩大怒,众人相劝,依允名医要求,若治不好目疾,重罚不迟。于是,令仪仗相迎,但谁也未想到,叶并不去,又说,“去回禀大人,必须由藩夫人亲自请!”藩闻后,怒不可遏,咆哮如雷。在这之间,藩大人怒气未消,而目却忽明,众人难解,叶桂已匆匆赶到藩府上请罪了,对藩说:“我并非无礼得罪大人,而是为了治好大人的病。”藩大人由怒转喜,尽释前疑,并重礼相酬。叶天士奇术奇在于不药而愈,于是,叶桂以阳治阴,奇术疗暴盲的佳话传遍苏州城内外。

叶桂运用《内经》理论,心藏神,过度兴奋和喜乐伤神,暴喜将心神荡散,可致暴盲,怒为阳胜,喜为阴胜,阴胜制阳,阳胜制阴,故让藩大人暴怒,以阳制阴,阴阳平衡,暴盲激怒消散。

巧治难产

叶桂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强调心理治疗,名医治奇病,奇术疗顽疾,故事趣闻相传至今,人们无不拍案称奇。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桂,叶桂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以前我用梧桐叶,是因为刚好碰到立秋的时节,现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处呢?”

还有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桂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桂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叶桂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桂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叶桂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上 篇

栀子豉汤   半夏泻心汤  小陷胸汤 麦门冬汤 大半夏汤 附子粳米汤 炙甘草汤  黄连阿胶汤小柴胡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乌梅丸   桂枝汤  旋覆花汤  鳖甲煎丸  大黄*虫丸  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  麻杏苡甘汤

中 篇

小青龙汤  越婢汤 麻杏甘石汤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竹叶石膏汤

下篇

附录1 叶桂所用经方索引   附录2 《温病条辨》所载叶桂经方变通方案索引 附录3 新订叶经方变通索引

治痢初起法∶不问男、妇、室女、妊娠、小儿,皆能治之,无有不效。

         白萝卜二三斤,洗净,连皮放石臼内捣碎,绞取浓汁。如十岁以内小儿,每日吃一饭碗,大人每日吃二三饭碗,俱要冷吃,不必见火,忌荤腥杂味,并治疫痢如神。

        又∶水晶糖(即冰糖)四两,如赤痢用浓苦茶一杯,白痢用姜汁一杯,赤白兼痢用浓茶姜汁各半杯,将水晶糖入内炖烊服,见粪即愈,吃至二服,无不见效,亲验。

       又∶不能饮食者。

    用乌梅肉和蜒蚰捣烂成丸,含口内片时,即能饮食。乌梅渣不宜咽下。

    又∶苍术甘草 陈皮 厚朴上各等分为粗末,用布包之,放在肚上,将熨斗盛火熨布上,逼药气入腹。病者觉腹中爽快即将药放枕头下,以受药气,一日连熨三四五次,痛痢渐止。口中即欲饮食矣。

治赤白痢并水泻∶车前子(炒)红曲(炒)赤石脂 滑石上各等分为末,砂糖调,每服三钱,滚水送下,一二服即效。

    治赤白痢∶不论初起久痢俱可用。

    柿饼一个,开一口,入白蜡三分在内,将纸包好扎住,以水湿透纸,放在灰火中煨熟食之,大人两个,小儿一个即愈。

   治赤痢∶木耳灰 槐米灰 红曲灰砂糖调,空心服。

    治赤痢久不愈者∶初起者,宜先服通利清湿热之药几剂,然后用此方。

    用新鲜红菱连壳捣烂,绞自然汁一饭碗,露一宿,加白糖霜少许,隔汤炖略温,清晨空心服,每日一服,两三服必愈。加糖者,恐其味涩也,如不畏涩,即可不加。

香参丸∶治痢极效,百发百中之药也。

    木香(四两)苦参(酒炒六两)上为末,将甘草一斤熬膏,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痢姜汤下,红痢甘草汤下,噤口痢砂仁莲肉汤下,水泻猪苓泽泻汤下。

  治久痢如神∶用刀豆荚,饭上蒸熟,洋糖蘸食,一二日即愈。

     治久痢虚滑不禁∶可以实肠,里急后重腹痛者,不可服。

    用臭椿树皮根,切碎酒拌炒,为细末,用真阿胶,水化开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治久泻久痢方∶陈石榴皮酸者,焙干,研细末,每服三钱,米饮汤下,患二三年或二三月,百方不效者,服之即止,不可轻忽。

治休息久痢∶但痢而后无重痛者。

    用壮大猪小肠一条,不落水,将箸顶翻转,出肠中油腻秽浊刮下,但将刮下之物,在瓦上炙焦干,存性为末,用砂糖少许,空心调服。一条肠垢,大者分作二服,小者只作一服,若翻转肠内有粪,先去其粪,但刮其近肠之血腻油垢炙用,重者吃两三条肠垢必愈。

若赤白久痢,腹中不痛者:

    桂圆(七个)粟壳(七个)荔枝(七个)建莲(七粒去心)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朝服可以一日,晚服可以一夜不痢,亲验良方。

治毒痢方∶下脓血者是。

    金银花一两,煎汤送香连丸三钱。

叶桂治痘

吴县城郊有一个富商,中年得子,十分宠爱。不料第二年春天,孩子出起了痘子(俗称红花疹)。先是浑身发烧,又哭又闹,后来竟昏迷不醒。富商略懂医术,知道这是逆症,病邪内陷引起的痘闭。不但很难医治,而且有生命危险,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叶桂,像溺水人抓住了救命草。对此病除了他再无二人救得,可叶桂是当今名医,能屈尊大驾到乡下来吗?他急中生智,听人说叶桂好斗蟋蟀,便买了几个“骁将”,分别放在精致的盒子里,找上叶桂的门来,要和他的“勇士”斗个输赢。结果是两军对垒,各有胜负。富商不服气,说家里还有一位十分厉害的“黑元帅”,可以说交起战来天下无敌。一句话惹得叶桂兴起,马上同富商到他家。这时,富商才说出实情,并望叶桂能原谅他因救子心切而不得已用的激将法。叶桂毫不怪罪,只说:“救人要紧!救人要紧!”当他看到孩子浑身的斑疹混浊凹陷时,大吃一惊,忙叫富商找了十余张新油漆的桌子,然后把孩子的衣服脱光,放在头一张桌子上用手辗转揉搓。待十余张桌子都用过了,已到了五更天,这会儿,孩子终于“哇”的哭出声来,浑身的痘子也全发了。富商见“宝贝”起死回生,对叶桂感激不尽,又赠金,又赠银,但叶天士推辞不要。终因盛情难却,才拿了一盒蟋蟀连夜赶回城了。

叶桂的外孙刚满一岁,得痘症,痘发不出来,抱回家来请他医治。叶天士觉得很难治。叶桂的女儿气得直撞头,对他说:“父亲平常都说'痘无死症’,现在就单单外孙儿不能救吗?那就让我和他一起死吧!”拿起剪刀就要自杀。叶桂不得已,低头沉思了好久,最后把婴儿赤身裸体地抱到一间空屋里去,自己出去和一帮人打斗嘻戏。女儿想看婴儿,门又打不开,叫了几批人去催父亲回来,父亲正玩得高兴,不听女儿的话,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到了半夜,才去开门看婴儿,痘出得很好,一粒粒就象珠子一样饱满晶莹。原来那间空屋里蚊子很多,叮咬婴儿的皮肤就使痘发出来了。

一代名医叶天士的传说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

叶薛之争

  乾隆某年,吴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给他们免费看病,当地的名医每天要去那里看一次病人。有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到医局去看病。名医薛生白先到医局,给他诊脉后就挥手让他走,并说:“水肿已经太厉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天士到医局来,从他坐的轿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更夫,便说道:“你不是更夫吗?你这是中了驱蚊带的毒而造成的,两剂药就可以治好。”于是就给他开了处方。据说薛生白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处改名“扫叶庄”;又传说叶天士以牙还牙,把自己的居处改名“踏雪斋”。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薛生白确有“扫叶庄”,但其名另有其意,不是为了侮辱叶天士才那样改的。而叶天士至今也没有人发现他有“踏雪斋”。

     治 贫

  一天,叶天士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天士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天士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天士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降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天士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榄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叶天士的名声为什么重有千斤,流传至今?人眼是秤嘛!

      妙用莱菔子

  清朝年间,苏州府有位姓杨的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多岁,仍然沉溺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

  有一次,这个杨公子为了嫖妓,偷着花了家里一千两银子,被父亲发觉后挨了一顿责骂。他本来就身体虚弱,精神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一开始像是伤寒,后来渐渐地神志昏迷,卧床不起。其父请来一位医生,诊视之后,认为是纯虚之证,只有大补一法,每日用人参三钱。

  谁知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强如尸,皮下还大大小小地生了上千个痰核。家里人都以为他不行了,已开始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

  这时,有一位邻居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今名医,住处离这儿也不算远,何不请他来看看,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其父一听,心想也对,反正死马当着活马治,于是立即派人去请。

  叶天士诊视之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那些围在四周的亲属都吃了一惊,顿时止住哭声,朝他观望。

  叶天士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都以为病人无救了是不是?你们拿来大板,重打他几十下,他都死不了。”

  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大不以为然,当即对他说:“我这个儿子自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两银子作谢酬。”

  叶天士摇摇头,说道:“这样一大笔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动不了心。再说,我自从行医以来,还没有收受过这么丰厚的诊金,咱们还是先治病人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方子,上面都是些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然后,又留下些自带的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

  病人服药之后,三天就能讲话了,五天便坐了起来,一个月便行动自如了。

  其时,正值杨家花园里的牡丹花盛开,全家人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的康复。叶天士此时刚好出诊路过此处,顺便来看看杨公子病本恢复得如何,大家便邀其入席,少不了一番感谢之辞。

  叶天士杯酒下肚后,对其父说道:“令郎服了一千两银子的人参差点儿送了命,吃了我带的那种药末转危为安,少说也得把药的本钱还给我吧!”

  其父连忙点头称是,说道:“那天一时疏忽,未能付给药金,这当然是少不了的,还请先生说个数目。”

  叶天士回答道:“增病人参,价值千两,去病药末,自当倍之——不多不少,二千两银子!”

  其父一听,顿时面露难色。在座的其他人也都面面相觑,一言不发。

  叶天士突然又放声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我就以实相告吧——那药末是我花八文钱买来的萝卜籽(中药名“莱菔子”)研成的。”大家这才知道叶先生方才是故意开的玩笑,便也一齐大笑起来。

  注:莱菔子,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有消食除胀、下气化痰的功效。社会评价

医案

医案古称诊籍,系医者临诊记录。古代中医医案浩如烟海,由于历史悠久,时代背景不同,学派众多,学术思想各有侧重,医案风格亦各具特色。医案文章体例不一,或繁或简,其立意深邃,构思灵巧,内容丰富,阅读时宜探索其源流,去粗取精,细心领会,对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借以指导临床,不无裨益。

  理阳气当推建中

  某 内损虚证,(咳嗽)经年不复,色消夺,畏风怯冷,营卫二气已乏,纳谷不肯充长肌肉。法当建立中宫,大忌清寒理肺,希冀止嗽,嗽不能止,必致胃败减食增剧。黄芪建中汤去姜(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饴糖)。(《临证指南》咳嗽门某案89页)。

  简析:《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张”,此言阳气之重要,故吴瑭“人非阳气不生活”之说。本案久嗽不复,显非外感;畏风怯冷,明系阳虚。且虚劳有“初病即在脾胃”之病理特点,东垣谓“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今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生精微,躯体失养,致营卫二气不足。且虚劳“阳虚者多”。由于阳气温养无力,故见形消色夺,畏寒怯冷诸症。上损过脾,下损及胃,“纳谷不肯充长肌肉”,乃《难经·十四难》“三损”之危候。综上所述,临床还应兼见腹痛、身痛、寒热自汗、脉虚大或弦涩、舌淡苔薄白之象。

  脾胃阳虚,营卫不足,黄芪建中汤正合其治。小建中汤乃调阴阳、和营卫之剂。桂、姜、大枣“甘与辛合而生阳”;芍、草、饴糖“酸得甘助而生阴”。去姜者,恐其辛温而“伐肝”。更加甘温益气之黄芪,合为“甘温气味,建立中宫”。中宫立而脾胃健旺,合乎“劳者温之”之大法。且该方“全以补土为主”,土旺自能生金,故不治嗽而嗽止。设投清寒之品理肺,以寒治寒,徒伤脾胃生气,不仅嗽不能止,而病必变剧。

  “理阳气当推建中”乃叶氏名言,故谓劳怯虚损,经久不复之病,“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医。”理阳气还广泛用治咳嗽、虚劳及产后诸虚证。叶氏用药独具匠心,对小建中汤药物之加减极灵活。有去桂、去姜、去饴糖及加人参、当归、五味子、玉竹、茯苓、附子之例。程门雪赞叶氏“选药味至精湛,一味更换,深义存焉”,诚言中肯。现已证实小建中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咳嗽、产后虚弱与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病,疗效满意。方中饴糖,有助湿生痰满中之嫌,笔者效法王旭高或代以金钱橘饼。或遵喻昌“甘药太过,令人满中”之说,于方中加少量丹参、砂仁、檀香行气,兼顾病久入络。研读叶案,确能启迪临床用药之思路。

  顾阴液须投复脉

  某 脉虚细,夜热晨寒,烦倦口渴,汗出,脏阴已亏,当春气外泄,宗《内经》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阴虚者用复脉汤(炙甘草2g,人参3g,阿胶6g,火麻仁6g,生地6g,麦冬3g,桂枝0.9g,白芍4.5g)。(《临证指南》虚劳门某案)

  简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案中脉虚为阳气不足,脉细为阴液亏损。因阳气阴液两虚,致营卫不偕,而夜热晨寒汗出,与内虚劳损“既暮身热汗出早凉”之说同义。阴津不足,气无化液,除烦倦口渴外,应见“淡红无色;或干而色不荣”之舌,故主张用甘药“培养气液为先”。

  “顾阴液须投复脉”。炙甘草汤亦名复脉汤,为“千古养阴之祖方”。方中以胶、麦、麻、地、草、枣“补益营血”;参、姜、桂、酒“初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该案因阴液亏损已甚,故以滋阴之白芍易生姜。全方滋阴液而和营卫。岳美中教授指出,运用炙甘草汤之关键在用量上。“阴药非重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赁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两激促之……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又怎能润枯泽槁。”故古人“亟戒加减”。关于麻仁,柯琴谓系枣仁,唐容川谓用芝麻,各有至理,可备参考。

  该方《临证指南》用之极广。吴瑭承袭叶氏之学,在此基础上化裁出诸复脉汤,乃学术上一大发展,而叶霖却指责为“剽窃”,未免言过偏激。有关资料谓其用治邪少虚多之甲亢、肺结核、冠心病、咳嗽等有较好的疗效。

  奇经怯弱 通补阳明

  徐氏,经候适来,肢骸若撤,环口肉瞤蠕动,两踝臂肘常冷。夫冲脉血下,蹻维脉怯不用。冲隶阳明,厥阳对峙。因惊肝病,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则气升至咽,久则懒食脘痞。昔人治肝不应,当取阳明。阳明若谷,厥气上加,势必呕胀吞酸。然阳明胃腑,通补为宜。刚药畏其劫阴,少济以柔药,法当如是。人参6g,半夏(姜汁炒)9g,茯苓9g,淡附子2g,白粳米15g,木瓜6g。(《临证指南》木乘土门徐案)

  简析:气血生化于水谷,阳明久虚,气血生化无源,肝木已失滋养。经来冲脉血下,复因惊动肝,木乘土位,阳明更虚,渐至化风上僭侠口环唇之胃脉而肌肉瞤动。阳明脉虚“不司束筋骨以流利机关”,故周身肢骸疼痛若撤,两踝臂时常冷。冲隶阳明,但又“属肝”,厥阴阳明脏腑对峙,二者发病常互为影响。“阳明久虚,有开无合”,其发病初则气升至咽,久则脘痞呕吐吞酸。

  叶氏深究奇经学说,有“冲任蹻维诸脉,皆肝胃隶属”、“病在冲脉,从厥阴阳明两治”诸说,以阳明与厥阴对峙之理论,将其头绪纷纭之病症,一线串起。治以大半夏汤合附子粳米汤。

  胃属阳腑,通补最宜。叶氏认为“医者不晓八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法”。特阐明该方“胃虚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少少用附子以理胃阳,粳米以理胃阴,得通补两和阴阳之义。木瓜以酸,救胃汁以救肝,兼和半夏附子之刚愎”。药仅六味,助多制少,刚柔相济,且以通补阳明为专任,其组方之缜密,论药之精辟,堪称其特识。

  八脉交伤 温理奇经

  陈 怀妊三月小产,半年不复。寒从背起,热起心胸,经水后期不爽,带下脉脉不断,脊膂腰髀痿坠酸疼,膝骨跗胫易冷无力,因冲任督带损伤,致阴阳蹻维不用。调治非法,有终身不肯孕育之累(奇脉虚、淋带)。鹿角霜,炒枸杞,当归,炒沙苑,桂枝,小茴香。《临证指南》

  简析:奇经八脉之病,为产后第一要领。小产之人,寒从背起,热自胸发,乃冲任二脉交病。经水后期不爽,带下脉脉不断,系任带失其担任约束之职。“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冲为十二经之海,“冲脉逆而诸脉皆动”。因产后不复,冲任空虚,蹻维不摄,而见脊膂腰髀痿坠,膝骨跗胫易冷无力等阴阳蹻维不用之证。

  叶氏擅长以通补理奇经,取补以理虚,通达奇经。《临证指南》中虚劳、淋带、崩漏、有经不调及产后诸门用之较多。盖肝藏血,肾藏精,而冲任蹻维诸脉,多肝肾隶属。方中鹿角霜温养督脉,枸杞、沙苑填补肝肾,当归辛润活血,与小茴香配制,更通肝脏脉络之阳而益肾。全方除桂枝温经助用外,余皆柔剂阳药,滋养肝肾,乃温养奇经之法。此种病最难调治,须坚持久服,莫计效迟。

  叶氏通调奇经尚分虚实。如产后病发,必头垂脊病,椎尻气坠,心痛冷汗,病属督任气乖,蹻维不用,是“五液全涸……当以血肉充养,取其通补奇经”,于补益肝肾方中,加鹿茸、鹿角霜、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更有“奇经之结实者”,仿古人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如交加散及回生丹之类。此仅举其大略。

痰饮

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医学考研网,饮与气涌,斯为咳矣。今医见嗽,辄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更与滋阴,不明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试述着枕咳呛一端,知身体卧着,上气不平,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而藩篱疏撤,仲景有要言不烦,曰: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不读圣经,焉知此理。

桂苓甘术汤

脉弦右濡,阳微恶寒,饮浊上干,咳吐涎沫,且食减胃衰,寒疝窃踞,阴浊见症,岂止一端。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氛雾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虐,饮邪滔天莫制。议以仲景熟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况尊年尤宜急护真阳为主。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姜汁 南枣

十二月间,诊得阳微浊饮,上干为咳,不能卧,曾用小青龙汤,减去麻黄细辛,服后已得着枕而卧,想更医接用,不明治饮方法,交惊蛰阳气发泄,病势更炽。顷诊脉来濡弱无神,痰饮咳逆未已,谅非前法可效,宗仲景真武汤法,以熟附配生姜,通阳逐饮立法。

真武汤去白术加人参

脉弦右涩,面亮舌白,口干不喜饮,头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嗳气稍舒。酒客谷少中虚,痰饮聚蓄,当此夏令,地气上升,饮邪挟气,上阻清空,遂令前症之来。金匮云:脉弦为饮,色鲜明者为留饮,口干不欲饮水者,此为饮邪未去故也。况 汗出,岂是风寒,春夏温邪,辛温发散为大禁,自云身体空飘,年已六旬有四,辛散以泄其阳,不亦左乎。

半夏 姜汁 川连 吴萸 茯苓 枳实 竹沥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脉络之中。凡遇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身体,心事不宁,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气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当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仍受其累耳。

小青龙汤去细辛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年高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涌。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脾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伏饮阴浊上干,因春地气主升而发,呕吐不饥,自然脾胃受伤,六君子宣补,方法未尝不妙。今诊得吸气甚微,小溲晨通暮癃,足跗浮肿,其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一法。

牡蛎 泽泻 防己 茯苓 五味 干姜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香浓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 北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寒水石 金箔 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下

病起痰饮,渐为咳嗽外寒,遇劳倦即发,发必胸膈气胀,吐出稀涎浊沫,病退则痰浓,气降乃已。凡饮邪皆阴浊凝聚,两年之久,渐渐腹中痞闷妨食,肛门尻骨,坐则无恙,行动站立,时时气坠。若欲大便,显系肾虚不能收摄,惑于在前见痰治嗽,苟非辛解,即属寒降,乃致养成锢疾。

肾气东加紫衣胡桃 沉香汁

医道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可见,叶天士具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肾的美德,因此,能够摆脱“文人相轻”的陋习,从而医道日益长进。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

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种敏而好学,更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计量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