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博弈论看春节档热点——《第二十条》的正当防卫的度究竟在哪?等

 MatheMagician 2024-02-25 发布于广东
元宵一过,春节档就算正式结束了。匆忙的归家路上没有大把的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世界发生的事大多通过抖音和各种热搜获得。近年来我正不断实践着自己关于博弈建模世界的想法,逐步更新着我更为清晰和稳定的世界认知和思考结构。春节结束最后一天,我用博弈论的一些想法,对这期间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一理解,算是一个粗浅的应用,也是对这个假期依依不舍结束的最后惦念吧。



《第二十条》的正当防卫的度究竟在哪?


观点:每条法律都是博弈下来的达成社会福利总目标的大家合作博弈规则工具,其合理性可用其福利目标达成结果衡量。
法律是公民日常各类行为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合作博弈场景中的既定规则,它的设立、审判和执行的效果决定了当前能力状态下的整个人类的每个个体会以怎样的策略参与到与他人的合作博弈中来。进而决定所有人达到了它的均衡解以后,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到底是像丛林法则一样贫富差距大、过度剥削多了,还是大家都大锅饭,天才也缺乏为全人类做贡献的动力了。
因此,法律怎么设定最合理,是以社会的福利目标函数的定义为指导来的,这才是社会学应该关注的终极目标。由这个法律规则、每个人类智能体的理性纳什均衡策略的选择以及当下的生产力水平,会得到一个特定的福利水平。法律是其中最重要而灵敏杠杆,因为人类永远逐利,生产力不可一日建成。
一般的社会福利目标函数有两大因素考虑,一个是当前的社会总福利最大,另一个是人类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前者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总财富,另外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的因素,贫富差距变小也会造成总福利的提升;后者则是当代人天生愿意让渡一部分权益给自己甚至任何孩子后代,当然这一点基因里有写,而现代人类中似乎也有一些动摇。具体如何权衡,权衡到什么层次,这个细节在每个国家都不同,但全人类的普世需求还是通用的。
以此为基础来看刑法就清多了。整个刑法是对最恶劣的行为予以最严厉的处罚,处罚的是那些会直接破坏个体福利行为的行为、和间接毁掉每个人的安全感的稳定预期进而降低其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行为。以此对这部分福利进行保护,达成比私下决斗和冤冤相报何时了效率高得多,总体福利效果也好得多的结果。
那刑法里的正当防卫却几乎是整个刑法中为数不多的赋予给私人合法伤害他人的法条,似乎和刑法中让渡私权给公权进而减少冲突的逻辑相矛盾了。但我们只需要对比思考清楚有无它的不同后果就清楚了。因为从书面规则到司法和执法完成,因为严谨正确性的要求和运行成本限制,其最终效果的折扣、经济和时间成本都不小,甚至这些繁琐的流程成为了犯罪分子可以推迟甚至免于刑罚的原因。因此,我们虽然可以接受在事件平息后,我不再打击抱负,交给公诉机关帮我做,这基于全社会效率的考量,可以想通接受,避免囚徒困境;但是如果面对正在进行的侵害,赋予正当的直接制止的权利都没有的话,这种权利的让渡显然就超过了尺度。因为它使得犯罪者可以在缓慢地执行程序到来之前变得完全的肆无忌惮,拳头在太长的时间起着作用破坏者其他人的福利而成为威胁。相反,如果赋予了一定的防卫权,那么犯罪分子甚至都要随时承担犯罪中被无责反杀的风险,这反而又无形中增加了犯罪的成本,使得纸面的法律的实际威慑力提高,保护福利不被破坏的效果又提升了。
至于引诱犯罪然后期望利用正当防卫条款来求免责的嫌疑人,那就是正当防卫规则在维护原本正义的福利目标时必须付出的成本了,因为我们无法100%分辨一个人是合理行为下刚好适用了规则,还是利用规则在为自己获取超额利益。这一点,只能由每个个案中检察机关司法中明察秋毫、分辨是非,以及让规定本身更加细致和减少被攻击的漏洞。当然,明白规则永远不可能无懈可击也很重要,只要能尽可能减少钻研规则的收益罢了。
因此,允许公民能跳过司法和执法、直接自行防卫的权利一定得以一定的度来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没有终局性整天笼罩在杀他与反杀中的原始社会、一个是惩罚威慑会严重不足的犯罪猖獗的假文明社会。这个度的大小,要适应当下民众的生产力水平、素质水平,并螺旋式进步,找到处于中间的最优解,以最大化总福利目标。



《热辣滚烫》是贾玲的自律还是他律?


观点:自律本质还是欲望他律只能用一次
关于《热浪滚烫》电影中贾玲减肥的事情的热度早就超过了电影本身。综合看到的各种观点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减肥100斤的事情,既不是自律,也不是他律,而是其孔雀型性格下的自我实现的欲望的外在反馈。
人类的每个个体都为自己信仰的目标而活,小时候是好吃的好玩的,长大了是香车美女大别墅,以及各式各样的电影梦、导演梦等等。所有的行为都一定可以找到来自于欲望驱使的源动力,没有任何例外,即使可能大部分时候会给自己安一个美好的名头也不能否认这个本质。
而自律就是为达成这样欲望不择手段中的手段之一。因为在各种达成目标的方法中,几乎只有自律是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和控制,几乎不受外界不可控因素影响的。看起来最难,却是唯一可以只因为自己就能决定打不打折扣来完成的因素。因此,人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以自律为目标,但当看到自己为目标而看起来自律以后却容易自我感动。过于感动欺骗自己不好,假装感动还要设立人设再收割一波的,对别人不好。
有人说自律的本质是他律,是通过创造他律的条件来让自己看起来自律的。这完全不成立。因为人不仅有欲望,还有一般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当第一次发现把自己推向一个要减100斤的火坑时,面对几个亿的压力牺牲了自己的身体,扛下来了,这确实是他律的作用。但如果事情结束后的复盘时,这100斤的痛苦,远远要超出这几个亿的时候,作为理性人,一定会千方百计下次别说跳进火坑,连火坑的出现都要极力避免才是,所以他律只会生效一次。那种自己骗自己,又制造一个火坑,再把自己推到边缘劝自己再跳进去一次的行为才是极度的愚蠢行为,这不是在自我剥削么?
唯一还愿意跳一次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核算下来,几个亿的期望收益要超过这100斤,这才是基于合理的收益分析后的理性决定。表现在公众面前的人设,要么是公众对人设的消费需求的满足,这可以理解;如果真的是这么麻痹和虚伪自己的,那简直就恐怖了。
所以,只有当几个亿的收益期望减去100斤的损失仍然为正,比什么都不做而言是完全的统治策略(dominatingstrategy)的话,此时博弈退化为一个简单的决策优化问题,那选择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Chatgpt和Sora们不断问世,你愿意做智猪博弈中的小猪吗?

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我作为从业者直接体验到的2016年AlphaGo到如今Sora的一次次突破人类的科技极限,几乎让我确信了一个事实。就是从几百年的维度来看,当下中国在人类每个时期最尖端科技浪潮面前,一直都只是追随者,而暂时没有见到马上翻盘的希望。
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不断地挑战着西方的霸主地位,但是基于对两种意识心态自身利益的考量,势必要全力围剿,合情合理。
那现在我关心的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应对呢?
博弈论中有个经典案例叫智猪博弈。一个围栏的一头有一个开关,当猪踩上去后,食物就会从另外一头掉下来;如果是大猪踩完再跑过去,可以和小猪各分一部分食物;而如果是小猪踩,再跑过去则什么也不剩下。
显然,这个博弈对大小猪而言,都有简单的统治解(dominating strategy)。对大猪而言,它踩了以后,能获得食物,如果不踩就要饿死,那显然得去干;而对小猪,踩了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在另一头等着,获得一点大猪踩来的食物苟延残喘。
然而在世界的宏观格局下,智猪博弈的博弈模型非常好地能够被套用。比如美国的芯片产业之于化为,就是大猪和小猪的关系,我把最牛的芯片做出来,你跟着我用和研发,能分到一杯羹,我也愿意分你;但是如果你老是想自己搞,那你就等着烧钱烧死吧。而化为之于其他小的手机等通讯设备厂商也一样,我制定好标准,你愿意来遵守,那我可以分你一亩三分地;但是如果你想颠覆我的标准,你就自己玩儿去吧!
而近年从AlphaGo到Chatgpt到Sora,从过去到未来,这若干次的循环已经基本证实,西方世界一直是这个领域的大猪,而我们在追赶者的角色中当着小猪在分着这些残羹冷炙。这似乎也是一种默认的世界秩序,每个个体和组织都遵守,大家也倒是合作愉快。员工拿着工资,大厂讲着故事,融着资本市场给小猪的钱。
但是,每个个体是独立有理想的,我想,国家层面没法短时间内摆脱角色地位的限制,当你决定做大模型的第一天,就要认命,你顶天了能在一个赢者通吃的产业里在老二里做到最好,然而你的工作并不会在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值得通用留下的痕迹时,不是每个人都想过以及想过以后都能接受的。比如,只是比较着中短期内拿够工资,养家糊口,这些可能都不重要;而如果能放弃一部分收入,引入一部分风险,选择去一个小一点的领域,自己却能够有机会做大猪呢?
你愿不愿意选?你愿意为自己真正的大猪的自我实现担多大的风险和放弃多少一般收益?
我想,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行为不会撒谎。
每个选择都合理,只要你清楚了自己的诉求,和决策的全部来龙去脉。

我们是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