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玉堂: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

 wyfx100 2024-02-25 发布于浙江

专家简介

单玉堂(1902—1983),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元老、学院研究子午流注第一人。1956年12月奉命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副组长,参与组建针灸教研组并参加编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针灸学讲义》,主抓教学与临床工作。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配穴提要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是以热为少阴本气,少阴为其标气,其中见所络的气化,则为太阳之寒也。少阴为三阴之枢,主心肾,统水火之气。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讲少阴必讲水火阴阳。由于经脉的络属关系,肾与膀胱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生理联系密切,为病则多从表里两经的属络方面用针配穴。此外,讲少阴必讲心肾,心主血脉而藏神,主司全身血液运行,心神依赖心血滋养而得以安定;肾主水,主司全身水液代谢,肾阴、肾阳又主藏精化气,是为人体阴阳之根本。少阴之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心肾水火相交产生的气化活动,心火通过经脉的作用下达于肾以助肾之气化,肾水通过阳气的作用上交于心,如此水升火降,是维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维持血液和水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少阴主枢,即主导水升火降的枢转和调节。所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反映出少阴主枢的功能稳定。而少阴主枢出了问题,首先表现在水火阴阳的失调,或病水或病火,病水则从阴化寒,病火则从阳化热。这就是少阴病寒化、热化的由来。此外,少阴主枢还体现在六经病的阴阳转化上,比如:“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这是少阴病正复阳回而转化为太阳病。又如:“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同样是少阴病转阳化热为阳明病。

关于少阴寒化热化问题,张锡纯是这样理解:“若自太阴传来,是阳明、少阳之邪顺序传入少阴,则为热证;若外感之邪直中真阴,则为寒证者。——而愚临证实践以来,知少阴病之凉者原非直中,乃自太阳传来,为表里之相传,亦为脏腑之相传(膀胱)。”又云:“至少阴病之热者,非必自传经而来,多由伏气化热入少阴也。所谓伏气者,因其素受外寒甚轻,不能即病。其所受之寒气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而化热(气化因阻塞而生热,伏气即可与之相合而化热)。恒因少阴之虚损,伏气乘虚窜入少阴,此乃少阴之热病初得,即宜用凉药者也。”张氏此论非纸上谈兵也,是据临证感悟得出:太阳少阴表里相传多寒化,寒气潜伏日久阻塞化热者多热化。具体病机是:少阴心肾水火不交,病从阴从水化寒,阴寒内盛,阳气衰弱,表现为一派寒化症状;若阴寒盛极,格阳于外,可见面部潮红、躁动不安的真寒假热症状,即戴阳证。若病邪从阳从火化热,阴虚火旺,可见心烦、不眠、咽痛、舌生疮、舌赤红等一派热化症状。

然少阴病损伤心肾,临床更见以肾为主。因肾主一身之阳气,病则阳虚内寒者为多,阴虚内热者次之。少阴病心肾阳气虚衰是伤寒病的危重阶段。《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病在少阴阶段,阳存者生,阳亡者死。

少阴寒化证的治疗,急当回阳救逆;若少阴热化证,当于滋阴清热法求之。

一、少阴寒化证

症状恶寒蜷卧,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自利而渴、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

分析少阴病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阳衰不能温煦,故恶寒蜷卧,四肢厥冷;心肾虚衰,气血不足,故精神萎靡,似睡非睡;肾阳虚衰,损及脾阳,不能运化水谷,故下利清谷;阴寒内盛,阳虚不能化气升津,津液不得布化,故自利而渴,但喜热饮或饮而不多为特点;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微细皆为阳衰阴盛之象。

治法回阳救逆,温热散寒。

配穴灸关元、气海、神阙(隔盐,上覆姜片灸);针太溪、神门、心俞、巨阙。

释义微者肾气不能鼓荡,细者心血不能充盈。心肾二脏,一为阳中之阳,一为阴中之阴,本是水火阴阳的界畔。然未济之水火不能生化,惟水上滋以行阳,火下降以行阴,成水火既济,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始能化生不息。且心肾之中,肾为阴阳之根,《难经·八难》云:“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类经》亦载:“卫气之行,昼在阳分,然又兼足少阴肾经方为一周。”据此要旨,针治当取关元、气海、神阙穴,用大艾炷灸数十壮乃至百壮,以肢温脉复为度。复取太溪、神门,心肾少阴之两原,针用补法,以调补阴阳气血生化之本。考关元、气海、神阙均为任脉穴,《奇经八脉考》云:“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气海,会足少阴、冲脉之阴交,循神阙……”故主生化之本,气血之源。神阙(禁针)灸之回阳固脱,温经散寒;关元乃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为人身精血之所藏,五脏之真元,呼吸之门,灸之益命门真火而扶振元阳,又能调补三阴助其气血上升,尤为回阳救逆之要穴;气海为生气之海,亦属强壮要穴,灸能益元真不足,壮一身阳气,凡属气虚阳衰者是其职权。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以输代原穴,功能补肾、益气、填精,调治三焦;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以输代原穴,调养血脉而安神志。肾主阳气,心主血脉,此心肾两原同取,使阴阳相贯,气血周流。诸穴合观,补阴阳之根,助气血之源,实为重要。

二、少阴热化证

症状心中烦,不得卧,口燥咽干、咽痛,舌尖赤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少阴病水火不交,可阳虚生寒,亦可阴虚生热。病阴虚,肾水不足以上承,以致热灼真阴,心火无制而炎上,故心中烦、不得卧;或伏邪入于少阴,从本化热,同样可导致热灼真阴,则肾水无以上济心火,火亢于上,见口燥咽干或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壮水制火,清热除烦。

配穴少冲、涌泉、郄门、照海、列缺。

释义取少冲,手少阴心经井穴,点刺出血以清心火;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有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且阴阳二气之根皆从下而上,虚火上炎可壮水制火,实火独亢亦能釜底抽薪,与少冲同取,可益阴潜阳,使水火相济。郄门为心包经之郄,对烦甚欲卧不得之疾,有通络、降逆、除烦之用。肾经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取肾经照海穴,通阴跷脉,功能滋阴泻火,使津液上承,善治咽喉肿痛;配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通于任脉,疗肺系清利咽喉,善治口燥咽干。照海与列缺相配,为八脉交会穴,统治胸膈、喉咙、咽部诸疾,对于少阴病阴虚火旺、上焦虚烦等,效果良好。

注:文中摘自《单玉堂针灸配穴通俗讲话》,作者:单玉堂,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