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觉醒-第四章-专注力

 猎户ywysh4sdge 2024-02-25 发布于山东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一.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1. 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身体做着A,脑子却想着B),最为常见是夜深人静睡觉之时,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然而这种“做A想B”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使得不知不觉中产生很多烦恼,渐生愚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2.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和“集中在感受上”。孩童时能做一件事时全身心地感受,但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在行动上集中注意力越来越少,而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越来越多,于是不再耐心感受行动。从此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

图片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身体上的影响实属小事,真正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3. 分心走神的成因和危害

原因分析:

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事情

二是觉得当下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事情

身体受困于现实,思想天马行空。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就易,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不自觉待在精神舒适区。

走神可以让我们沉浸过去、担忧未来、幻想不可能实现事情,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但生命正是由当下一个个片段组成,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动,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分心走神本质是逃避。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他今后成就的大小。但从微观来看,分心走神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之一,所有人都一样。这背后的原因与我们的大脑记忆机制有关。

4. 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这有赖于我们人类提取记忆的速度,虽然人类记忆能力在容量或精确度都比不上计算机。背景关联记忆可以极大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5. 然而进化是一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是我们感观到所有的信息都会引起一些其他记忆内容,又因为感观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永不消失,所以只要我们醒着,这种分心随时都可能发生。

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锻炼元认知的原因,因为成长就是克服天性过程,我们必须用觉知力和自控力去约束天性,否则就会被潜意识左右而不自知。

6. 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不仅能获得智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人与人之间差距拉开,毕竟绝大部分人意识不到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

解决办法就是让感受回归行动,如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当下,更是享受当下。(如砍柴道理,得道后的任务更为专注,砍柴就是砍柴,担水就是担水)

二.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1. 有时还是不要知道这么多信息还比较好,避免多想,有时因为感知太多信息而心神不宁,又或担忧能力不足滋生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