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是我人生中的第六次机会!”对话30年投资老将!如何穿越5轮牛熊?上证17年一直3000点,他是怎么赚到钱的?

 SF期市人生 2024-03-0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今年以来的市场无疑是震荡的。上证指数在开年经过快速下跌触达2635点后,又快速拉升,回到了3000点附近。

3000点,是老股民心中的敏感点

自从2007年,上证指数首次突破3000点后,17年过去了,还在3000点上下徘徊,市场也经历过数十次“保卫3000点之战”。

近期A股经历连续下跌后,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悲观情绪弥漫。在上证指数长期3000点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投资方法能够长期赚到钱?

在最新一期的方略中,雪球创始人、董事长方三文对话中欧瑞博董事长、首席投资官吴伟志,希望从这位有着超过30年投资经验、穿越了5轮牛熊、获得9座金牛奖奖杯的老将身上寻找到其长期优异业绩的“秘诀”。

图片

01

2003年之前全民皆技术分析

“2000年我还在券商,对投资的理解还很懵懂。2003、 2004年是我投资生涯的分水岭,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水岭。

2003年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都是没有基本面研究的,那个时候决定股价涨跌的是庄家,是资金推动,那时候全民皆技术分析。

从2003年开始,基本面投资、价值投资、成长投资成为市场的主流。很幸运,我自己也在那段时间,通过阅读巴菲特、费雪的书籍,通过对投资思考,从一个趋势投资者转型成为一名成长投资人。

到今年,我做了30年投资,经过了四五次周期之后,我对规律的理解和我做7年投资时候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

吴伟志表示:“市场会涨会跌,它和股票便宜、贵有关系,但它只是条件之一。真正推动股票上涨和下跌的动力来自于增量资金,来自于财富效应,来自于市场的正反馈
市场的最大特征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它的反身性和自我实现。现在为什么A股老跌?是因为它的反身性在起作用,持有股票的人亏钱,没有增量资金进来,存量资金因为亏钱害怕继续亏钱,有小部分的人卖出引发下跌,继而引发更多人卖继续下跌,这就是市场的反身性。”
02

上证17年一直3000点,

他是怎么赚到钱的?

吴伟志表示:“首先,上证综指是全交易所指数,它并不完全代表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财富的变化情况。标普500、纳斯达克100都是成分股指数,是从几千家公司当中选出最优秀的100个、500个公司,这些公司的竞争力、成长性都是好于全市场的。

这15年间,沪深300还是有不错增长的,2021年初,沪深300也接近创了新高,而上证综指一直没有回到6100点的高点,但它并不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

“我做投资经历过两个阶段,在前10年的阶段,在研究市场和指数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以研究市场波动为主体。10年之后,我不再关注指数了,因为指数就像温度计,温度每天都是波动的,那么做投资就像种庄稼,重要的不是关注温度,是关注季节。”

吴伟志透露:“作为资本市场的老兵,我们知道资本市场牛市涨潮、熊市退潮的规律,所以每当到了牛市泡沫区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对市场产生敬畏,在那个时候降低我们的风险敞口总仓位。选优质的公司以及在下行中做好风险管理,是我认为投资能够获得良好业绩回报的最重要两个因素。”

我目前是均衡性仓位,一般来说75%以上的仓位,我们定义为进攻型仓位;50%~75%之间,叫做均衡性仓位;50%以内是防守性仓位。

我的仓位情况并没有建立在牛市的基础之上,主要是到这个时点还没有看到赚钱效应的正反馈。

吴伟志解释道:“正反馈有两个维度:第一是全市场正反馈;第二是在最优秀的成长股赛道中出现正反馈,或许是一个行业,或许是一个群体。比如说最景气的5个行业之中,最优秀的5家学生,这些群体出现正反馈。比如说加薪不是全社会加薪,是指的是效益最好的那几个行业中,效益最好的几个公司的员工加薪。

到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没有看到市场之中在某一些领域开始形成正反馈,可能大家关注到的是指数开始赚钱了我也要来,那个时候往往是牛市的后期了,我们看到的正反馈出现的时候,是牛市中的早期。”

03

“企业经营者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是周期行业最大的特征”

“从长期看,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从成长到价值到周期的过程。

当行业蛋糕在增长或者市场份额还很小的时候,企业的表现特征是成长型;当行业接近天花板,市场份额很高了,它表现的是一个价值性;当行业体量足够大,表现就会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

吴伟志表示:我们以过去30年来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公司,它都是呈现周期上行的特征。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这一轮周期下行,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到那么多的房地产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看到这么多名房地产大佬破产。所以说过去没有周期,不代表未来没有周期。

企业经营者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周期行业最大的特征。

一个房地产公司,明年后年的利润可预测吗?房价多少?贷款利率环境如何?房地产的环境如何,不是它可以决定的,命运掌握在宏观。银行也是一样的。我们看过去海外的历史,当一轮大的经济下行引发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资质差的中小金融机构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大的银行可能不会破产,但是股东会破产。”

“周期性行业是根据人类长期经济历史的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为什么李嘉诚能够在大家都还在高杠杆拿地的时候,他会退出一些地方的地产项目?就是因为他经历过很多周期,对这个行业的特征和本质有他的理解。周期性行业在景气高点的时候,估值降到个位数,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从更长的生命周期看,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注定要死的,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企业的结局是必然的。所有的公司都有时代,买入优秀的公司躺倒,这是理想。时代在变,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进化更快。

为什么一家公司可以在两年时间内从小变大?是因为整个经济中切掉了老玩家的蛋糕。在手机领域,我们看到了诺基亚的倒下和苹果的崛起。过去像巴菲特可以持有一家公司10年、20年,可能我们现在持有3年、5年,它的含金量变化可能就相当于过去的30年50年。

信息效率的传递,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对于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信息时代,世界变化对企业行业的影响是不容片刻打盹的。”

04

“09年后的牛市,我们基本上没有错过过”

“2009年是一个大反弹,这也是我们收获最大的一年。这个收获不是财富的收获,而是知识的收获。”

“2007年的时候,我们公司的研究范围和人数都还有限,我们一直盯着茅台这一批最优秀的公司,但是总觉得它跌的估值还不够意思。我就坚持既然公司还不够便宜,这波反弹我就7成仓就够了,而且选的是消费领域的优秀公司,上涨幅度是跑不赢那一批跟4万亿相关的β型公司的。

2009年很多同行业绩翻倍,甚至涨得更多,我们的业绩涨了40%~ 50%,相比较之下就很逊色,压力巨大,这就触动我们去思考,按照这种打法,在市场中你无法战胜对手,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投资从原来只以合理估值只买优秀的公司,到现在补充了很多东西。原来的工具箱中只有一个工具,当你发现这个工具解决不了那些难题的时候,你就傻了。2009年后,我自己认真去复盘和反思,后来的牛市我们基本上没有错过过。”

吴伟志表示:“反思后,我们给工具箱补充了很多东西。比如,当你认为市场β要上行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到理想的公司,你也得先上仓位,买退而求其次的,不是最优秀的,估值不是最满意的公司,甚至买一个ETF也好。这个时候决定涨跌的不是某家公司的业绩推动,而是系统性的。

做投资我们一定要记得老夫子所说的那两句话: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指的是我们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去找客观原因,不要说什么宏观经济不好,政策不好,系统性问题也是你应该判断出的。迁怒别人的人,找客观原因的人,是绝对做不好投资的。你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能做到不贰过。”

我们的投资知识和修行还是在积累,永远没有尽头,你犯的错误越多,如果你能做到不贰过,你未来可犯的错误就会更少。如果市场上有1000种错误的类型,你已经犯了900种了,而且是大错误,剩下100种小错误也没那么大,没那么严重。2009年虽然很痛苦,但是收获很大。”

05

“港股悲观出清的程度是非常充分”

“如果说牛市最高的时候100度,熊市一定是0度。港股跌到目前估值水平,不是零度,也就是一度两度水平,悲观出清的程度是非常充分。

但是至于它会不会惯性再往下跌个3%、5%、10%,我做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拉长时间看,这个坑不会持续。”

吴伟志认为:“A股现在的温度总体来说比较低,但我觉得可能还没有港股这么低,如果说熊市最低点是0度,现在可能10度左右,往下有没有空间?也可以有一点,但是毕竟是一个低温区,不会持续太久。”

“现在是我人生中的第六次机会!”

“从中长期角度看,在我过去30年投资生涯之中,和现在相当的机会有六次,这是第六次。我们不能说百年一遇,客观讲,因为我过去30年当中遇到过五次,这是第六次五年一遇的机会。强度可能会有不同。

我们国家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那么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避免过度的杠杆,避免金融风险。如果全面估值泡沫化,这种牛市当然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知道泡沫过后它总会破灭,在这个时点往后,还是要立足于不去赚泡沫钱。”

“对于普通投资者,我建议两点:第一,现在的股市风险比以前大太多,每年退市就大几十家,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个人投资者直接买股票,一旦你买到退市的公司可能就是清零,因此我不建议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个人轻易来买股票,就算买也不要押一只,一定要做个组合。

我觉得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你去买几支股票构建一个组合,可能还不如买个ETF,能有个60分,或者选你了解、信任的基金经理,他再差他也是专业选手。所以我觉得业余投资者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想战胜市场上多数的投资人,甚至战胜专业投资人,它本身就不符合客观规律。

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距,那是天地之别。当然不是说业余投资者赚不了钱,你在能力圈领域中赚钱,或者β来的时候,赚一把β的钱是可以。”


《方略—方三文对话吴伟志》

59分钟的完整长视频来了!


以下是本期《方略》的精彩对话全文:

关注季节,而不是天气

方三文:上证指数从第一次突破3000点到现在还是3000点,大概15年间,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说,上证指数没怎么涨,你是怎么赚到钱的?

吴伟志:首先,上证综指是全交易所指数,它并不完全代表整个中国资本市场财富的变化情况。标普500、纳斯达克100都是成分股指数,是从几千家公司当中选出最优秀的100个、500个公司,这些公司的竞争力、成长性都是好于全市场的。这15年间,沪深300还是有不错增长的,2021年初,沪深300也接近创了新高,而上证综指一直没有回到6100点的高点,但它并不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

其次,我们假设如果上证指数就是3000点,且长期不变,估值维持在15倍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投资者、资产管理者,我们是赚什么钱?

中欧瑞博是以基本面投资为基础,以成长型投资为特征,我们过去的收益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利润的增长。比如从市场四五千家公司当中选出几十家公司构建出我们的组合,我们很清楚这个组合的年收入增长水平和利润增长水平。如果我们构建的组合稳定下来,每年的利润增长假设是25%,我们知道股价是由估值和利润变量决定的,如果你的利润每年增长25%,估值不变,那么你的市值就会保持25%的增长。当然,估值是波动的,但中枢是稳定的。

作为资本市场的老兵,我们知道资本市场牛市涨潮、熊市退潮的规律,所以每当到了牛市泡沫区的时候,我们自然会对市场产生敬畏,在那个时候降低我们的风险敞口总仓位。

选优质的公司以及在下行中做好风险管理,是我们中欧瑞博创立17年以来,认为投资能够获得良好业绩回报的最重要两个因素。

方三文:你觉得这两件事情会不会有点矛盾?如果要获得企业利润的增长,按道理你应该会长期持有很多的公司,是不是?

吴伟志:其实不矛盾。长期持有公司跟永远持有一家公司不动,不是一个概念。

资本市场有两大规律:第一,我们要赚企业成长的钱。第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的情绪呈现出明显的钟摆特征。这两件事情是独立的。研究行业寻找到优秀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研究市场的涨潮退潮,它是另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如果把这两个变量混在一起研究,它自然会产生冲突。

我们研究企业,解决的是在市场中找出最好最值得投资的一个组合,这是一件事情。在当下的时间点上,这个组合究竟是该满仓、7.5成仓位、半仓,还是低仓位?这是由研究市场周期所处的位置来决定的。如果当下处于市场低估值区,处于熊市底部,你就把组合仓位加得很高。如果当下处于市场泡沫区,组合虽好,你也应该把仓位敞口降下来。

一年之内一家企业的利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如果一年之内,整个市场的估值从平均40倍跌到20倍,PE打5折,企业怎么做才能抵?利润必须翻一倍,才能打平。我们能找到一个组合,利润综合增加25~30%就很不错了,但是这是抵御不了熊市中估值下跌带来的冲击的,这其实是个数学问题。

估值高低只是决定你这个阶段可以买多少的问题,但一家公司是不是优秀?它和市场泡沫和估值高低是没有关系的。

好公司在泡沫的时候它依然是好公司,坏公司在市场低估的时候它依然是坏公司。我们公司的研究团队无论在市场泡沫、市场中性或是市场绝望的时候,都在忙着调研公司。

研究公司不用理会市场;决定仓位,这是基金经理要思考的问题。这个时候究竟是踩足油门,还是暂时停下来观望,这是两个问题。

方三文:您觉得从2007年到现在,沪深300的这些成分股公司的利润,是怎么一个幅度的变化?

吴伟志:这个问题我当下可能一下子说不出具体的数据,但是我们看点位和估值,这两者就知道大概利润增长的速度。如果指数增长了一倍,估值没有变化,那么这么多年这个群体的利润就增长了一倍。

但是我们从ROE和整个营收增速两个维度来看,这两个变量叠加起来大概就是这个群体的利润增速,我估计应该是在10%~12%之间的年化增长。

我做投资也经历过两个阶段,在前10年的阶段,我在研究市场和指数花了很多的时间,以研究市场波动为主体。10年之后,我不再关注指数了,因为指数就像温度计,在我们生活中,温度每天都是波动的,那么做投资就像种庄稼,重要的不是关注温度,是关注季节。

我们团队对指数并不很care,我们更care的是两个,第一是如何找到优秀的公司能穿越一轮的周期。第二个就是关注现在所处的市场周期的位置,我跟我们的合作伙伴交流的时候,经常说要关注季节,而不是天气,因为气温每天都是波动的。几天的升温,几天的降温,其实对农民的耕种不是最关键的东西。

方三文:你有没有一只股票是从2007年一直持有到现在的?

吴伟志:应该说没有。

方三文:期间你持有时间最长的股票是什么?

吴伟志:四、五年。

方三文:那我们来随便抽一支大家特别容易知道的大白马,比如说招商银行,在2007年,当时招商银行的股价大概是多少?

吴伟志:没有印象了。第一,招行在我们投资组合之中并不是一个很重点关注和参与的品种。第二,过去这么多年,有这么多股票价格的变化,对它我确实没有什么印象。

方三文:我记得那个时候招商银行的股票大概在25~30块钱左右,市盈率应该在30~40倍。如今招商银行的股价大概是27~28块钱,市盈率大概可能是4倍。这很有意思,反映了你说的15年以来的情况,首先企业盈利增长了很多,但是股价没怎么涨,估值一路下跌。这个可能就是我们看到的上证指数15年没涨的背后逻辑。

吴伟志:对。有很大因素是这样子,有一大批股票业绩是增长的,但是估值一路下行。

方三文:这是不是也许意味着15年前的时候市场估值太高了?

吴伟志:也有可能是这个因素。但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招商银行和万科其实很像,都是两个行业细分龙头,是深圳的名片。过去15年他们业绩增长了很多倍,但是估值一路下行。

成长股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叫新经济成长股,第二类叫市场份额提升型的成长股,第三类叫利润提升型的成长股,第四类叫周期成长股。招行和万科金融,就是归到第四类的周期成长股。

周期成长股有一个特点,往往长期来看,在利润增长的过程之中,估值会下行,所以我们看到招行的估值从30倍杀到5倍,万科也是从当时的20、30倍被杀到现在的个位数水平。这个也是上证综指长期3000点的一个原因,可能很多大市值的公司都属于周期属性比较突出的公司。

方三文:说到周期,我就有点困惑,我是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股票是周期股?比如银行股,从2007年到现在,它的利润基本始终是同比增长,为什么你说它是周期股?

吴伟志:举个例子, 从长期看,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从成长到价值到周期的过程。当行业蛋糕在增长或者市场份额还很小的时候,企业的表现特征是成长型;当行业接近天花板,市场份额很高了,它表现的是一个价值性;当行业体量足够大,表现就会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我们以过去30年来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公司,它都是呈现周期上行的特征。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这一轮周期下行,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到那么多的房地产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看到这么多名房地产大佬破产。所以说过去没有周期,不代表未来没有周期。

企业经营者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周期行业最大的特征。一个房地产公司,明年后年的利润可预测吗?房价多少?贷款利率环境如何?房地产的环境如何,不是它可以决定的,命运掌握在宏观。银行也是一样的。我们看过去海外的历史,当一轮大的经济下行引发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资质差的中小金融机构都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大的银行可能不会破产,但是股东会破产。

周期性行业是根据人类长期经济历史的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为什么李嘉诚能够在大家都还在高杠杆拿地的时候,他会退出一些地方的地产项目?就是因为他经历过很多周期,对这个行业的特征和本质有他的理解。周期性行业在景气高点的时候,估值降到个位数,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方三文:但如果这么定义的话,会不会最后所有的公司都是周期性?

吴伟志 :从更长的生命周期是的,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注定要死的,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企业的结局是必然的。所有的公司都有时代,买入优秀的公司躺倒,这是理想,时代在变,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进化更快。一家公司可以在两年时间内从小变大,为什么可以做到?是在整个经济中切掉了老玩家的蛋糕,老玩家在两年之内,可能就从很大变得很小。我们在手机领域,看到了诺基亚的倒下和苹果的崛起。过去像巴菲特持有一家公司10年、20年,可能我们现在持有3年、5年,它的含金量变化可能就相当于过去的30年50年。

信息效率的传递,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对于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信息时代,世界变化对企业行业的影响是不容片刻打盹的。

我所经历的牛熊

方三文:你投资的时间比较长,可能长到有很多事情我都不了解。我记得A股市场上第一波算是比较大规模的牛市,应该是2000年到2001年吧?上证指数那一轮到达了最高。那时候你的产品主要持有什么组合?

吴伟志:2000年我还在券商,对投资的理解还很懵懂。2003、 2004年是我投资生涯的分水岭,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水岭。

方三文:那时候你给客户推什么票?

吴伟志:在2003年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都是没有基本面研究的,那个时候决定股价的涨跌是什么?是庄家,是资金推动,所以那时候全民皆技术分析。

我不知道大家还有记忆吗?那时候,一批上市证券公司的自营是市场的主导,公募基金还没有出现。2001年高点过后,市场进入一轮熊市,这轮熊市把这一批庄家券商基本都搞破产,我亲历了那段历史。长期而言,没有什么资金可以抵抗基本面的改变。无论你有再强的融资能力,把股价拖住,但是全市场公司的股价在这一轮熊市中都跌下百分之七八十的时候,就你的股价泡沫那边顶着,你就成了明牌了。

从2003年开始,基本面投资、价值投资、成长投资成为市场的主流。很幸运,我自己也在那段时间,通过阅读巴菲特、费雪的书籍,通过对投资思考,从一个趋势投资者转型成为一名成长投资人。

方三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吴伟志:早期做趋势投资,没有亏什么钱,但也没有赚什么大钱。趋势投资的特点是只赚趋势那么一段的钱,对趋势判断的准确性,能够有5成、6成、7成?对的时候赚一些钱,错的时候亏一些钱,盈亏相抵赚不了大钱。

做趋势投资就像贸易商去农村收农产品,今天收韭菜,明天收豆角,后天收番茄,你可能收这么多卖这么多,在每一个平台上赚一点差价,这就是趋势投资的盈利模式。

为什么我会从趋势投资往价值投资转变?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我要学习,我向谁学习?我一定是向全世界做投资最成功的人学习。

当时巴菲特的书开始进入中国,他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找到优秀的成长股,长期投资赚企业成长的钱。我自己当时通过对身边投资者的观察,发现我自己和身边的一群大户每天来营业部看图形做交易,2年、3年、4年下来,收益率很有限。而身边的一个投资人在牛市的初期进来,买入两只股票,持有了两年多,赚了四五倍。我看短线交易这么折腾,比不上选择优秀的公司持有。这两个维度就导致我去思考去反思,怎么样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去赚钱。实践的过程也挺有趣,我是先没有完全转型,把账户分成两类,一类还按过去的方式继续去做趋势,另一类选看好的公司不交易,持有。

方三文:你做了个对照组。

吴伟志 :我对照一年后发现,不做交易的持有的效果远远好于交易的。两年以后就坚定了,选择优秀的公司持有它,跟它一起成长比折腾交易效果好,我就坚定地选择了成长型投资。

方三文:如果恰好那个时候碰上市场崩溃的话,你对照组的结论会不会可能是相反的?

吴伟志:这是特别好的问题。我的对照实验是在2001年的下半年开始做准备,2001年市场从高位下来的时候,我就把仓位空出来,准备在市场好好选,选一个中国的可口可乐。那个时候刚好茅台上市,在我8岁的时候,我就对茅台有概念。我的父亲很喜欢交朋友,每天家里都有很多客人。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父亲一个月收入是30多块钱,有一次他花了8块买了一瓶茅台,他买酒的时候带着我,跟我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白酒。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家公司上市我们就研究,这家公司的产品很清晰大家都知道,不愁卖,产多少卖多少,产量前几年也在扩产,财务模型很简单,未来几年业绩增长是很确定的,估值也不贵,很像可口可乐的特征。

那时我们就建议身边的客户、朋友尝试将一半的资金放到这只票上去,也很幸运后来这成了一个很牛的股票,这也坚定了我们成长投资的信仰。

方三文:在2006~2007年这一波大牛市中,你已经成立自己的产品了,你的持仓行为是什么样的?

吴伟志:我们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其实已经到牛市后期了。我记得产品成立时,伙伴们挺兴奋的,觉得市场一跌,我们就可以抄底干了,但是我当时不这么想,因为我从1993年开始做投资,当时已经有14年投资经验,经历过两次周期,我觉得市场已经泡沫后的下跌不是调整,而是“入熊”。产品成立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生逢冬日》,这代表着我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其实是很谨慎的。2008年市场大熊市,因为我的谨慎,仓位不是很高,所以回撤幅度跟同行比是比较小的。

方三文:你当时如何判断出泡沫会破灭,或者说市场不是短暂的回调,而是比较大幅度的下跌?

吴伟志:那个时候判断“入熊”,还是根据前两轮的经验。第一,当时对估值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只是觉得累计涨幅太大,盈利太多,投资者情绪热度过高,这种现场不可持续,未来钟摆回摆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大家亏钱亏得很严重了,情绪也很低,未来上行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那时候只是根据过往钟摆回归简单朴素的逻辑去预判市场入熊。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了,怎么看估值,我们有合理区、泡沫区、严重泡沫区、低估区、严重低估区,那么进入泡沫区,未来的下跌就要小心。

方三文:下一轮什么时候又变成重仓的?

吴伟志:我们都知道2009年是一个大反弹,这也是我们收获最大的一年。这个收获不是财富的收获,而是知识的收获。2008年底,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地方跌这么狠了,政策力度这么大了,我觉得指数未来能翻番,但是我的仓位加不上去,我们从仓位从30%加到70%左右,我就停了。

为什么加不上去?因为我们成立公司的时候,给自己定下来,只买最优秀的公司,而且要合理的价格去买它。2007年的时候,我们的研究范围和人数都还有限,我们一直盯着茅台这一批最优秀的公司,但是总觉得它跌的估值还不够意思。我就坚持既然公司还不够便宜,这波反弹我就7成仓就够了,而且选的是消费领域的优秀公司,上涨幅度是跑不赢那一批跟4万亿相关的β型公司的。

2009年很多同行业绩翻倍,甚至涨得更多,我们的业绩涨了40%~ 50%,相比较之下就很逊色,压力巨大,这就触动我们去思考,按照这种打法,在市场中你无法战胜对手,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们的投资从原来只以合理估值只买优秀的公司,到现在补充了很多东西。原来的工具箱中只有一个工具,当你发现这个工具解决不了那些难题的时候,你就傻了。2009年后,我自己认真去复盘和反思,后来的牛市我们基本上没有错过过。

反思后,我们给工具箱补充了很多东西,比如,当你认为市场β要上行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到理想的公司,你也得先上仓位,买退而求其次的,不是最优秀的,估值不是最满意的公司,甚至买一个ETF也好。这个时候决定涨跌的不是某家公司的业绩推动,而是系统性的。

我跟团队的同事讲,做投资我们一定要记得老夫子所说的那两句话: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指的是我们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去找客观原因,不要说什么宏观经济不好,政策不好,系统性问题也是你应该判断出的。迁怒别人的人,找客观原因的人,是绝对做不好投资的。你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能做到不“贰过”。

我们的投资知识和修行还是在积累,永远没有尽头,你犯的错误越多,如果你能做到不“贰过”,你未来可犯的错误就会更少。如果市场上有1000种错误的类型,你已经犯了900种了,而且是大错误,剩下100种小错误也没那么大,没那么严重。2009年虽然很痛苦,但是收获很大。

方三文:2009年的时候,你一方面认为股票还并不便宜,另一方面你又认为市场会上涨,这个判断是怎么做出来的?

吴伟志:市场会涨会跌,它和股票便宜、贵有关系,但它只是条件之一。真正推动股票上涨和下跌的动力它来自什么?它来自于增量资金,来自于财富效应,来自于市场的正反馈。

讨论牛市熊市它本身是个市场问题,市场的最大特征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它的反身性和自我实现。现在为什么A股老跌,它就是反身性在起作用,持有股票的人亏钱,没有增量资金进来,存量资金因为亏钱害怕继续亏钱,有一点人卖,下跌,引发更多人卖继续下跌,它是由市场的反身性形成的。

当时市场从6100点跌到1600点,是一个亏钱效应的负反馈不断循环导致的。1600点之后为什么能够上行?我们看到了赚钱效应的出现,当你看到正反馈的形成,市场的牛市它就形成了。

方三文:按你这么说,是不是市场涨了一定程度,你才能看到正反馈的形成。如果它一直跌是没有正反馈的?

吴伟志:它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没有赚钱效应,就没有增量资金,但是没有增量资金,行业也没有赚钱效应。在熊市后期、牛市初期第一阶段,一定是最优秀的公司带头涨。因为有些永远不离场的存量机构资金要在市场中找相对最好的公司,以此形成了赚钱的效应、正反馈,是牛市的第一枪。

方三文:你的意思是看到了股价上涨了,就看到了赚钱效应了吗?

吴伟志:从市场的正反馈看是。

方三文:这样子不就又变成了一个趋势投资吗?

吴伟志:你讨论市场的时候,就是个趋势的问题。其实早期我是分不清语言的,现在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我很清晰,比如我们现在讨论市场,你要说估值贵和便宜,其实它不是讨论市场。

我们要讨论市场其实有两种状态,第一叫趋势的继续,这就是市场的正反馈。第二我们叫做趋势的反转,这就是道德经里提到的否极泰来、盛极而衰。趋势投资的核心工作就是研究市场的趋势。

方三文 :你说最早的时候搞趋势投资感觉挣不到大钱,现在又觉得2009年这种反弹也是一种趋势投资,是能赚钱的,这个趋势跟那个趋势有啥不同?

吴伟志:多数朋友可能对乒乓球有些理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专业选手,你必须每一种乒乓球的招数动作都很优秀,没有短板。那么投资也是一样的,不懂得市场趋势力量的管理人,从长期的维度来看,他的痛苦期会很长,我今天之所以能够在投资的路上走得还比较远,跟那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历练有很重要的联系。

我们做股票是在一个如此波动巨大且每天又有小波动的市场之中进行投资。你对环境的规律不理解,忽略了这个重要的规律,只看公司你会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比如为什么一家好的公司它能够跌三年,让投资者亏50%?不是公司有问题,而是市场估值三年内腰斩了70%;市场腰斩70%,这家公司如果业绩增长30%,你自然要跌对不对?

我觉得公司的规律和市场规律,都要理解到位,才能成为专业优秀的顶级基金经理。

方三文:还是回到刚才这个问题。2001~2002年的趋势和2009年的趋势相比,你觉得前面挣不到钱,后面可以挣到钱,是因为趋势不同,还是后面的趋势你结合了基本面投资的方法?

吴伟志:趋势还是那个趋势,我已经不是那个我。

到今年,我做了30年投资,经过了四五次周期之后,我对规律的理解和我做7年投资的时候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你看为什么每次到了金融危机,大家最绝望的时候,巴菲特就出来喊要用盆来接,而不是用针来顶。那是因为巴菲特经历过很多轮周期,他对规律太了解,太有信仰了,他知道人们在恐慌的状况下的抛售,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一周一个月,但不会长期持续。

方三文:可以理解为你对这个规律的趋势把握能力更强了?

吴伟志:我们知道一个趋势中有大趋势、中趋势、小趋势,又有趋势反转、趋势外推,这些变化在20年前,我们没有形成系统的判断方法。

方三文:我们回到2009年市场比较大规模的反弹期间,你的仓位不算很重,又是什么时候你判断出这个趋势?

吴伟志:在2009年大涨之中,我们是谨慎的,所以在2010~2012年的下行过程之中,我们还是偏谨慎的。我们真正从谨慎转进攻是2012年底到2013年初。

方三文:你是基于怎么样的一个决策体系做出这样的判断?

吴伟志:2012年对我们来说很痛苦,市场整体是震荡下行,熊市没有结束。我记得很清楚,2012年12月份的时候,市场还很弱,中旬的某一天,开盘涨的挺好的,是银行股带动了上涨。我印象是从那一天之后,市场开始回暖。

我们在市场中待得久了,市场回暖我们是有感受的,然后我们就加上很多的公司,包括我们研究的一些公司成长股,那时我们偏好的成长股的估值,确实到了PEG小于1的时候,所以我们的仓位就开始往上提。因此从2013年初开始,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偏积极和进攻的,也很幸运整个13年大盘没怎么涨,但是我们组合之中的成长股有不错的表现。

方三文:2012年底到2013年初,你是看到了市场上涨,觉得市场回暖了才上的仓位是吗?

吴伟志:觉得跌不下去了,而且指数企稳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研究的那批成长股,它的估值已经到了我们觉得敢于加仓了。

方三文:2015年,大盘涨到了5187点,在这个过程中你持有什么股票呢?

吴伟志:两个阶段, 2015年之前,我们持有的票都还是偏成长型的公司。2015年2月,当时我们和一个股份制银行合作成立了一个产品,有两个多亿规模,产品成立之后,我们就没有买一股成长股。

方三文:你一再提到成长股,成长股到底是什么意思?

吴伟志:不同的人对成长股有不同的理解。当时我们认为成长股是中小市值、收入增速比较高、利润增速比较高,营收和利润增速至少在20%以上,这是我们定义中小成长股的一个标准。像家电龙头、白酒龙头、银行龙头这一批,按照我们的体系就归为价值蓝筹这一类。

方三文:2015年之前,你买的是小市值股票吗?

吴伟志:中小盘市值。

方三文:为什么你那个时间会买市值比较小的股票?

吴伟志:第一,我们公司的投资理念中有句话叫:与伟大企业共同成长。一家公司就像树一样,从一米长到10米,它是有900%的增长,从10米长到20米,同样是10米,它只涨100%。那时候我们管理的资金规模不是很大,对于同样的资金,我放在大型成长和中小成长中,后者的效率肯定更高。

方三文:你指的效率更高,指的是公司的利润增长的效率更高,还是公司的股价增长的效率?

吴伟志:这两个是匹配的。假设我们买的时候,这家公司估值是合理的,不是泡沫化的,3年内利润增长10倍,估值如果不变,利润也增长10倍;如果3年内,大型公司利润增长50%,估值不变,你还是赚50%。假设不赚泡沫的钱,大型股票例如银行、白酒三年后估值不变,三年业绩增长50%,市值增长50%。我一家公司3年业绩增长5倍,我利润是增长5倍。

方三文:你核心还是觉得小市值的公司的利润增长潜在幅度可能更大?

吴伟志:跟小市值、大市值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核心还是看业绩的增速、空间和估值这三个维度。

如果它是不同的行业,大公司和小公司是不同概念,比如说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 5,000亿是个小公司,但对于一个消费品行业来说, 500亿是个大公司了。

所以我觉得大小不是最重要的,还是看收入增速和利润的增速。比如说一家1万亿市值的公司,如果行业空间还够,增速还有百分之三五十,我们一定会拥抱。

方三文:所以没有必要区分大市值成长还是小市值成长?

吴伟志:有必要,而且我们现在对于大中市值的成长也很喜欢,因为也有流动性。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家市值为30亿的公司,你买了1.5亿,占了5%的股权,这对于一家小型私募是有意义的。这1.5亿如果它涨10倍,你在票上能赚15亿。为什么大资金喜欢大型成长股,比如苹果、亚马逊,因为如果我管1000亿,有20%买了苹果,苹果涨50%,我能赚100亿的绝对收益,倘若你买的是30亿的公司,才赚10亿。

这跟管理规模和属性是有关的,如果我现在的管理规模是10亿,我肯定会聚焦寻找高速成长空间更大的公司。

方三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资金规模比较大的投资人来讲,小市值公司你是买不进去的,或者说是买不够量的,但如果同样的增速的话,小资金买大市值的公司是可以的?

吴伟志:可以的,一样的。

方三文:2015年,你为什么会从小市值的公司切换到大市值的公司呢?

吴伟志:原因很简单,我们手上拿着一大批小市值的公司,已经盈利,而且很多估值明显泡沫化,我自己的老产品在不断地卖出,只卖不买。

方三文:泡沫化是从估值的角度去看的?不是从趋势的角度?

吴伟志:泡沫化是估值高低的一个维度,而趋势还是好的。

举个例子,在2015年的一季度,我们的产品大概一个季度赚了20%~30%,但压力巨大,因为好多同行们那一个季度业绩涨了50%~60%,甚至有翻倍的,太离谱了。

有一些公司当时拿着一些小市值的公司股票,同时发新产品,继续买手上的小市值公司,股价加速上涨,产品业绩很好,又发新产品,把新来的钱再买这个公司再涨。当时觉得很完美,是停不下来的永动机。

方三文:左脚踩着右脚就上到天上去了?

吴伟志:我自己觉得这个现象要出问题。2015年后为什么出现了踩踏?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上涨趋势我不要卖,等趋势变下跌我再卖,这很危险。后来证明你不在上涨过程之中逐渐地卖,趋势一转根本出不来。

我们真正受到市场的关注认可是在2015年,一季度我们只赚了20%~30%,但是新产品募集的钱我们没有买一股老产品持有的股票,持有的股票一直在卖,到二季度,仓位降到六七成了,持有的组合里全是流动性好的价值蓝筹股。后来熔断踩踏的过程中,好多票没有流动性了,而我们的组合里全是流动性好的价值蓝筹股。

一季度买小票是最愉快的,天天涨收益率最好,但是短期舒服、长期错误,我们总说一句话,叫不能去做短期舒服但长期错误的事,一定要做长期正确的事。

方三文:按你的说法,你在2015年,逐步把一部分仓位从小市值的公司挪到相对大市值的公司?

吴伟志:也没有了,在系统性的踩踏中,我们也要管控回撤,进一步下降仓位。

方三文:大市值的公司也卖掉了?

吴伟志:降低了仓位。在后来企稳之后,我们也有慢慢买回来一点。

方三文:所谓的企稳之后,指的是你看到这个市场又开始上涨?

吴伟志:起码下跌的动力,就是那种负反馈的踩踏已经基本到尾声了,出清程度比较充分。

方三文:你怎么判断负反馈停止了?

吴伟志:当然也看估值所处的位置和水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会关注一些重要的信号,一般来说是当出现绝望了不跌了,利空不跌了,往往是有一些特征的。就像我们说牛市后期往往的特征什么?利好不涨,熊市后期也是会看到这种利空不跌。

方三文:在那个时候你有什么利空是记得很清楚的?

吴伟志: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2018年底、2019年初,好多大股东都爆仓了,当时都很绝望,我们也很绝望。但是2018年年底,我们又看到了2013年初的特征,一大批我们看好的优质成长股很便宜,投资者又很绝望,所以在2018年底我们开了公司成立10年来唯一的一次联席会议,说短期好像还是涨不起来,但是根据我们自己投资这么多年的模型和经验,这个位置不能再悲观了。我们所有的产品5成仓是下限,不能再降,2018年底的时候就5成。

方三文:你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依据是什么?

吴伟志:当时市场亏钱的程度、爆仓的程度已经很严重了,估值也够便宜了,尤其是我们自己组合里的这批成长股业绩年增速能达到30%,估值跌到10来倍了。

回到当下:静待市场出现正反馈

方三文:大家都说是 A股连跌3年了,港股连跌4年了,你怎么样看待现在这个时点?

吴伟志:我们先谈港股。港股跌到目前估值水平,如果我们说牛市最高的时候100度,熊市一定是0度,港股现在不是零度,也就是一度两度水平,悲观出清的程度是非常充分。

方三文:情绪的悲观你认为已经到极致了。

吴伟志:很充分的,至于它会不会惯性再往下跌个3%、5%、10%,我做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拉长时间看,这个坑不会持续。

A股现在的温度总体来说比较低,但我觉得可能还没有港股这么低,如果说熊市最低点是0度,现在可能10度以内10度左右,往下有没有空间?也可以有一点,但是毕竟是一个低温区,不会持续太久。

方三文:你是从情绪的角度来说,觉得港股和 A股都是低温区,港股更低,从企业的估值的角度来看呢?

吴伟志:估值角度,行业差异很大

A股以大家熟悉的消费为例,就是这一轮温度降温降还不够的一个地方。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在于这一次降温之前的温度升得太高。我们认为在2021年初对消费如白酒的信仰和追捧过了,有一点像1973年初美国的“漂亮50”——一批优质的美国成长股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爱和追捧,大量机构资金的堆积,导致了“漂亮50”的泡沫破裂,之后出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消费板块过去一段时间在杀估值,也有可能到2024年初会看到杀业绩的现象。新能源赛道过去追捧程度也过高,所以消化时间过长,但总体来说也到了中期往后走了。

A股当中有很多周期性的行业,地产的估值可能还没那么便宜,但是港股地产的估值是真便宜,包括一些物业管理公司,所以我们说它有差异化,但总体一定是低温区。

方三文:也能找到一些比较低估值的行业或者公司。如果结合这两个情况,你现在的策略是什么?

吴伟志:我们说:有“碗里的肉”,有“锅里的肉”。在这个阶段,因为过去对成长股的热爱和对价值股的这种厌恶,使得这一轮给价值股挖的坑是比较深的。在2022年初价值股开始回归,到现在,我们觉得还是在半路上,所以我们的组合里价值股的配置还是占一定比重。

方三文:你的意思是说消费、新能源之类的股票,虽然也有跌一些,但是并不便宜?

吴伟志:我从整体的维度来看,依然有下行的空间,但有一些优秀的公司在这轮泥沙俱下的股指下跌中,股价下跌已经很充分,在新能源赛道当中有一批公司,我们觉得是很有价值的。

方三文:从整个行业来看,你觉得哪些行业现在跌到你认为特别有吸引力?

吴伟志:从全行业买赛道的维度,我觉得在每一个行业之中都还不太有这种赛道性的机会,而是要去差异化找公司。

方三文:比如说哪些公司,你现在觉得它跌到了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

吴伟志:我们刚才提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们说偏价值类的公司,我们看到一些EBITA(注:企业在折旧和摊销、利息、所得税等因素的影响下的经营利润)在两倍附近的公司,EBITA就相当于如果这家公司愿意卖给我,他所创造的现金流,两年能帮我投资收回来差不多这个水平。这种公司大概在原油行业中能够看到。

方三文 :石油?

吴伟志:对,运营商里面我们也看得到。

方三文:电信运营商。

吴伟志:在煤炭行业中看得到。

方三文:煤炭。

吴伟志:在成长股当中也是有的,比如创新药。这一轮医药整体熊市,疫情过后医药退潮,加上前一段时间反腐,使得资金逃离,整个医药的情绪是很低的。在制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不是系统性的机会,而是某个领域的科学家带着一个团队做出几个全球最好的创新药公司,这类的机会。

有些公司可能现在没有营收,总共三四百亿市值,但是根据它的在研管线临床数据,这些公司如果做出全球领先的产品后,若干年后可能是个2000亿、3000亿市值的公司,我们觉得这个领域会有一批十倍股走出来。在全球医药技术突破的前沿领域,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和国际一流大企业之间,丝毫不落后,甚至领先他们。所以我们看到这两年国际大药企和国内的这些创新药企业的授权交易金额越来越大,前两年5亿美元就是大的了,最近有8亿美元首付款的交易。创新药领域中国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领域。

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也都是中国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领域,只不过它们是属于周期成长行业,现在处于景气周期下行,但是周期总会变化,变化之后也会有很好的机会。

方三文:如果从投资机会的角度来讲,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是担心下跌,还是要抓住机会?

吴伟志:我觉得从中长期角度看,在我过去30年投资生涯之中,和现在相当的机会有六次,这是第六次。我们不能说百年一遇,客观讲,因为我过去30年当中遇到过五次,这是第六次五年一遇的机会。强度可能会有不同。

方三文 :现在在你说的六次机会里排第几?

吴伟志:我认为如今在我经历的六次机会中或许强度不一定很大,可能要更多地依靠公司的选择,靠α。我们国家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那么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避免过度的杠杆,避免金融风险。

如果全面估值泡沫化,这种牛市当然对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知道泡沫过后它总会破灭,在这个时点往后,还是要立足于不去赚泡沫钱。大家觉得这个地方会有多少年一遇的大牛市,我当然也是希望的,但是我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赚钱。

方三文:对会不会有个大牛市并没有很高的期望?

吴伟志:对,我并没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方三文 :那么现在你的仓位的情况是属于比较高,满仓进去还是比较保守的?

吴伟志:我们大概是这个定义,比如说75%的仓位以上,我们定义为进攻型仓位;50%~75%之间,我们叫做均衡性仓位;50%以内是防守性仓位,我们现在大概是在均衡性仓位。

方三文:有什么东西阻碍你增加仓位,你有什么顾虑吗?

吴伟志:还是一个对β的敬畏。

方三文 :你觉得β可能在什么地方?

吴伟志:主要是我们到这个时点还没有看到赚钱效应的正反馈。

方三文:市场还没涨?

吴伟志 :对,没有看到正反馈的出现。

方三文 :比如说涨一涨,涨个20%~30%,你认为赚钱效应出来,可能仓位加上去?

吴伟志:这个涨并不一定是指数的涨。无论短期还是中短期内,我们都没有看到市场的赚钱效应。从β角度来说,我们都没有看到有大的上行力量,一般来说我们要加到进攻型仓位,要看到有这个迹象。

方三文 :你是会去追涨吗?

吴伟志 :不是。我们不需要追涨,我们买的不是指数,但我们至少要看到市场之中出现正反馈。

方三文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认为整个市场就是上涨了,这个时候你的仓位加上去,但是你买的未必是已经涨的,是这个意思吗?

吴伟志:不是。我们看上涨不会是看全市场的。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2013 、2014年市场没有上涨,我们仓位很高,我们拿着成长型的公司,我们看到在成长型的公司里已经形成很好的正反馈。

正反馈有两个维度:第一是全市场正反馈;第二是在最优秀的成长股赛道中出现正反馈,或许是一个行业,或许是一个群体。比如说最景气的5个行业之中,最优秀的5个学生,这些群体出现正反馈。比如说加薪不是全社会加薪,是指的是效益最好的那几个行业中,效益最好的几个公司的员工加薪。

到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没有看到市场之中在某一些领域开始形成正反馈,可能大家关注到的是指数开始赚钱了我也要来,那个时候往往是牛市的后期了,我们看到的正反馈出现的时候,是牛市中的早期。

方三文 :你现在定义的正反馈,期望在某一些品类、某一些行业中出现,但是现在没有出现的迹象,是这个意思吧?

吴伟志:根据我们的经验,正反馈一定是从一个人的正反馈到一群人正反馈,我现在连初期正反馈没有看到。这个阶段贝塔是不是就确定下行结束,开始上行,其实这是制约我们这个时候还没有从均衡型仓位转进攻型。

为什么要保持均衡型?因为很多公司——价值股从买断、成长股从PEG长期空间来看,它已经开始有吸引力了,这个时候你的仓位就要从防守来到均衡了,如果出现我们说的最先进的领域出现了正反馈,你在那个领域当中的仓位你就可以上去了。

方三文:总结一下,你认为现在能市场能找到一些估值已经很有吸引力的公司,所以你的仓位属于均衡仓位。但是你也没有全仓,还是有些顾虑,需要市场给你一些赚钱效应或者上涨的信号,然后你就会更加进取。

吴伟志:对,要看到正反馈。

方三文:这几年市场持续下跌,你的投资人跟你之间是一种怎么样的反馈?

吴伟志:这几年下跌,其实只是在长期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投资毕竟是个长期的,选择我们的投资人,他对我们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过往表现和对未来表现,都是有一定的了解和信心的。

在这两年的市场熊市之中,我们多数的投资人对我们的表现都还是认可和理解的,对未来也是有信心的,尤其是一些老产品的投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我们产品的一个主要投资人,家里的钱都在里面。

对于股市这样的周期性,只要对它的规律有充分的认知的,都会有平常心,包括一些我们的老客户,面对这种市场的涨潮也没有过度的兴奋,退潮也还是能保持平常心。

方三文:如果要给你的投资人一个建议的话,你现在会给他什么建议?

吴伟志:这个阶段我觉得赎回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从各种维度来看都是低估,所以现在走肯定是不合适的。进不进来?取决于每一个投资人自己的资产配置结构,我不建议投资人资产配置过于激进,我们觉得生活不仅仅只有股票和赚钱,对于投资人,我建议他把投资股票和基金的钱保持适当的比例是更健康的。如果你配置所有资产中的全部80%,90%在这里,你每天因为股市的一点下跌,影响你的心情。我不建议大家这么做。

一般来说投资界有一个配置方法,就是100减年龄,来配置在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如果你30岁的时候,100-30,配70%,60岁的时候,100-60,配40%,我们觉得如果在100减年龄这个范围内,还没有达到上限就可以加配,如果已经达到上限了,我觉得也就差不多了。这样子可能会能够拿得住,只有拿得住,熬得过这样的寒冬,你才能够迎来春暖花开,迎来夏天的繁花似锦和秋天的硕果累累。你买得很重,如果过程过于担心,一晃动你就跑了。可能买重了反而是一种负担。

方三文 :对于不是你的投资人,但是个市场的投资人,例如自己买卖个股的投资人,你现在有什么建议?

吴伟志 :我建议两点:第一,现在的股市风险比以前大太多,每年退市就大几十家,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个人投资者直接买股票,一旦你买到退市的公司可能就是清零,因此我不建议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个人轻易来买股票,就算买也不要押一只,一定要做个组合。

我觉得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你去买几支股票构建一个组合,可能还不如买个ETF,能有个60分,或者选你了解、信任的基金经理,他再差他也是专业选手。所以我觉得业余投资者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想战胜市场上多数的投资人,甚至战胜专业投资人,它本身就不符合客观规律。

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距,那是天地之别。当然不是说业余投资者赚不了钱,你在能力圈领域中赚钱,或者β来的时候,赚一把β的钱是可以。

风险提示:对话中表述的观点,仅代表访谈者的个人想法,其保留根据市场环境、新信息等适度修正观点的权利。投资有风险,访谈者对市场、行业、投资标的等的看法或展望,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承诺、暗示或者诱导。文中若涉及到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行业、公司等的评价,仅为学术交流讨论,请勿断章取义。对话者保留对违规行为依法追诉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